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外之音(何玉茹短篇小说精选集2002-2017)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何玉茹
出版社 花山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何玉茹著的《天外之音》这本小说集收入的全部是短篇小说,发表时间均在2000年之后,总共39篇,是从100多篇短篇小说中选出的。按发表时间排列,由后而前,头篇是《天坛之恸》,末篇是《天地之间》。小说重要的不是看到的世界,而是感觉的世界。就像《天坛之恸》里的男主人公与天的对话,与逝去的妻子的对话;也像《天地之间》的男女主人公与神灵、虚无的交流;还像诸多小说里诸多主人公们对天外美好之音的向往,以及他们对现实世界诸多状态的敏感和质疑。

内容推荐

《天外之音》是一部作品集,收录了作家何玉茹创作的中短篇小说30余篇。这些作品既有对农村生活、劳动、情感等方面的真实写照,也有对现代都市生活中人在生存境况、命运遭遇等方面诸多问题的思考,这些作品突出展示了作者文学创作的特色,即“在小事中营构出一个充满深度与广博度的艺术世界”,表现了作者创作的历史深度和人性深度,具有较高的文学欣赏价值。

目录

天坛之恸

北风那个吹

回乡

互为镜像

海边一日

兄弟

她们的城市

我们的小姨

悲伤

看戏去

我和兰芳和兰芽

过程

情临窗下

村路与爱情

三个清洁工

夜深沉

堂姐和堂嫂

我们走在大路上

一无所有

去安村

母亲和死亡

一公里

扛锄头的女人

吃饭去

一辈子

过年

浅薄的女人

父亲

天外之音

劳动在1969年

红沙发

飞翔的豆芽

榜样

到一棵柳胡同去

高跟鞋

地久天长

杀猪的日子

母女之间

天地之间

小说和犹豫不决(代后记)

试读章节

梁地还是任其自然地走下楼梯,走出单元防盗门,在楼前一辆红得耀眼的小越野跟前停了下来。红色让他的心疼了一下。他打开车门,坐上驾驶座,熟练地发动起车子。这辈子他从没想过要开汽车,每天听到的车祸让他日益在心里夸大着汽车的危险。可儿子有兴趣,儿子还硬把一辆开过的旧车送给了他和老伴儿,以致使他出门再也不想骑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了。

梁地就这么开车出了小区,他随了车流,无目的地行进着。副驾驶座空落落的,那是老伴儿的位置。只要老伴儿在,他的耳边就甭想安生。他从没遇到过像老伴儿一样爱说话的女人,任何事情到她嘴里,都可以噼噼啪啪爆豆一样没完没了。当初媒人介绍他和她见面时,他正是被她噼噼啪啪的说话吸引的,他一点不觉得她是农村人,当意识到将来要同她的农村家人们打交道时,他已经有些离不开她了。事实上,他并没有同她的家人们打交道,婚前他就解决了工作调动,带她回到了那个干里之外他从小长大的城市。他不知她用什么办法说服了她的家人,他们从没来过他的城市,他们也从没要求过他去拜见他们。当然她的家人只有哥嫂两人,父母早巳过世。但他仍知道有些过分,而老伴儿只当他是拙嘴笨舌怕见生人,比起见家人她更愿意做一个他的保护者。

梁地的前面是一辆蓝色斯柯达,他一直跟在斯柯达后面,斯柯达变道他变道,斯柯达转弯他也转弯。他不是有意的,但这斯柯达对他却莫名地有种吸引,不知不觉地,上了五环,下五环又上了四环,下四环又上了三环,眼看着,二环都要到跟前了。他看看表,将近两个小时了吧,真是奇怪,多长的路程,多少个转弯,还有数不清的红绿灯,竟是不离不散,一路跟下来了!他觉得这斯柯达就像是他的导航,他心甘情愿、规规矩矩地紧随着,就看下面,它要把他导到什么地方去了。

他也不去看指示牌,在什么地方也不去在意,只觉得两边全是从车窗里看不到顶的高楼大厦,而前后左右的车辆就如同一个汽车业的超大卖场,整齐有序却又漫无边际。

前面是个挺大的十字路口,没有警察,只看见上方的红绿黄灯轮番闪烁着。梁地看到斯柯达打了左转指示灯,才意识到自个儿正在左转车道上,便也跟着打了左转指示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十字路口的左转箭头刚刚亮起,斯柯达刚刚启动,他不过一只脚松了下离合的工夫,一排高高大大的旅游车便排山倒海般地横在了左前方了。正看了旅游车纳闷儿,前面的斯柯达忽然不见了,左看右看,从旅游车的间隙看,哪哪都不见它的踪影,就如同从地面蒸发了一般。

惊异间,旅游车总算缓缓地向前开动了,梁地的车子也动起来,随了最后一辆旅游车移出视线,就如同一道幕布被缓缓拉开,出现在眼前的景象让梁地不由得惊愕不已,原来这并不是一条左转街道,而是一片开阔的门前场地,门也十分宽大、醒目,上方白底金字,赫然写着:天坛公园。天啊,原来是天坛公园到了啊!

梁地踩动油门,毫不犹豫地朝门口右侧的停车场开去。天坛公园是老伴儿最向往的地儿,每回来北京,问她去哪儿,她总是说,天坛。他便笑她,就知道个天坛。后来他们果真就去了一次。停了车,梁地想起那个斯柯达,便四处望了又望的,却终也没见到踪影。他在车的一排排的夹道中往外走,浓重的汽油味儿一阵阵扑向他的鼻子。他曾问老伴儿,若咱自个儿买车,你要什么牌子的?老伴儿不假思索地说,斯柯达。他问为什么,老伴儿说,它有蓝色。他便笑她,什么牌子没有蓝色,你也就见过一辆斯柯达吧。一整个停车场静悄悄的,在瞬间的安静中梁地忽然觉得,斯柯达上也许是坐了老伴儿,是老伴儿把他梁地引到这儿来的。这荒唐的念头让他自嘲地咧了咧嘴角,但他仍是由不得自个儿地将整个车场转了一遍。自是没找到,新开进来的几辆车也打破了场上的安静,他只好有些失望却又有些放心地往售票处那边去了。

P2-3

序言

这本小说集收入的全部是短篇小说,发表时间均在2000年之后,总共39篇,是从100多篇短篇小说中选出的。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出版过两部小说集,收入过的便不再重复收入。计算了一下,从1986年到201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总共已有160余篇,中篇小说也有50余篇,与这些数字相比,出版的小说集自是太少了。少一次出版,不知要失去与多少读者的相遇,因此非常感谢花山文艺出版社给予的这次机会,也因此对小说一的挑选格外用心,不图多,只求自认为好,企盼每一篇作品都能经得起读者的阅读。

顺序是按发表时间排列的,由后而前。排后才发现,头篇是《天坛之恸》,末篇是《天地之间》,而书题又是《天外之音》。小说里唯有这三篇是天字打头的,就觉得这种巧合似乎很有些神缘。

《天外之音》是排列前就想好的书名,不因它写得多好,只因它无意中暗合了诸多小说的神往。卡夫卡曾经有一段话:“生命就像我们上空无际的苍天,一样的伟大,一样无穷的深邃,我只能通过‘个人的存在’这细狭的锁眼谛视它,而从这锁眼中我们感觉到的要比看到的更多。”我觉得这既是在说存在,也是在说小说,就是说,小说更重要的不是看到的世界,而是感觉的世界。就像《天坛之恸》里的男主人公与天的对话,与逝去的妻子的对话;也像《天地之间》的男女主人公与神灵、虚无的交流;还像诸多小说里诸多主人公们对天外美好之音的向往,以及他们对现实世界诸多状态的敏感和质疑。

写到这里,忽然感觉,这样一本小说集似早就等在这里,等我将它们挑选出来,等慧眼的出版界朋友将它们编辑成书,以能和更多的读者相遇。诚挚地祝福它,祝福它和读者相遇之际还可能有的心灵相契。

何玉茹

2017年5月26日

后记

小说和犹豫不决

我曾在1998年写过一个短篇,题目叫《楼下楼上》,主要写一个人在懊悔之中的挣扎,在这期间,这个人遇到了楼下和楼上两个不相干的人,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两人与他的内心竞有了深刻的挥之不去的联结。当时起下这个题目,只是想隐喻主人公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但后来的一些年里,我感觉到它的意义远不止一个短篇的题目,它隐喻的犹豫不决,与自己的存在,与自己的写作,以及与许多的人和事,都仿佛有着难以言说的联系。在后来的一篇短文里,我曾这样写道:“有‘犹豫不决’的存在,我们心里就踏实了许多,说明我们至少没有麻木僵化,至少还在思考,至少还有矛盾交织中的希望,也就至少不会忽略‘犹豫不决’于我们的重要。”

我出生和成长在一个城市与县区农村交界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既不是城市,又和县区的农村有所不同,不说生活习惯,待人处事,只说话的口音,就上上下下的游移不定。这地方,就如同一个人处在此岸与彼岸之间一样,自然地就比两岸的人多了张望,多了比较,也多了不确定和犹豫不决。而我生长的家庭,也有点类似这地方,我的父亲在城市工作,母亲则是一个每天扛锄头下地的农民。记得那时父亲和母亲为一些为人处世方面的事常有争论,母亲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是农村,不是你们城市!”在我看来,父亲是有些不切实际地在农村套用城市的方式,而母亲虽识字不多,做事全凭了感觉,但那感觉多半都是准确的。虽是这样,父亲在家庭的作用仍是不可小视;首先他每月六七十元的工资,成为我们全家生活的保障;其次他总是把收音机、录音机、电视机这样的电器率先买回家来,使我们家几乎与城市的进程同步;再者,由于他的存在,我家晚上总是坐满了乡亲,听广播,看电视,议论国家大事,谈论城乡趣闻,使我们家仿佛成了一个城乡交界处的交界处。这样的环境,对成全我后来的写作自是难得的好事,但那时的我却并不知晓,反而一心渴望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姐姐考上大学走后,这愿望终于实现了,我在自己的房间里读书或者呆坐,或者招来一群女孩子谈天说地。但奇怪的是,满足之余我仍不能摆脱父母房里的诱惑,常常地,就跑到热闹的烟气腾腾的屋里坐上一会儿。很多年里,我都在自己的房间和父母的房间之间跑来跑去,独处的时候向往热闹,热闹的时候又向往独处。

而我和城市的关系,与以上的情形也有些相似。那时,户口对人的束缚还相当严重,尽管我们与城市近在咫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就像今天富人和穷人的差别一样,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们村的一批年轻人,不甘心这样的差别,每天骑了自行车,到城市去做各种各样的临时工。就如同今天的农民工一样,区别只在于,今天的农民工更多的是为了赚钱,而过去的我们更多的是怀了对城市一份浪漫的向往。我自然也是那批年轻人中的一个,每天从家到城市,又从城市回到家里。那之间是一条十几里长的坑洼不平的土路,晴天里颠得自行车咣啷咣啷响,雨天里须要把自行车扛在肩上。即便这样,心里还是有几分优越,因为八小时的工作时间毕竟和村人们有了区别,在太阳还老高的时候,已经下了班的我们骑了自行车从仍在劳作的村人跟前经过,那感觉的好真是难以言说。

如今,那条土路早已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柏油路。可那条路在我这里,仿佛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仿佛永远地走在路上,永远地无法抵达路的另一头。我知道,那条路其实已变成了一条心路,它联结的已不仅仅是城市和村庄,还波及了与心有关的方方面面,比如生与死,比如善与恶,比如爱情与婚姻,比如写作与生活……但无论它波及得多么深远,我总能看到一个犹豫不决的影子,它不那么坚定,不那么明晰,却可以体味、体察在任何一头都难以体味、体察的人生滋味和真谛。

我常想,若没有那条坑洼不平的土路,若没有对“犹豫不决”的发现,还会不会有我今天的写作?

我是二十多岁开始写作的,记得我曾在一篇散文里写到过自己十八九岁时的生活:“白天我们(指一群女孩子)在田地里受苦。晚上我们便酿造快乐驱赶我们的受苦,没有电影看的时候,我们就聚在一起重温电影或者小说,内容是次要的,只要沾点虚无之光,我们的心灵如同萤火虫一样,不由自主地就往那里去了。反正我们不肯让具体的受苦多侵占我们的生活半步,我们宁愿有更多的虚无,我们实在需要精神来支撑受苦的身躯。”

因此,我最初的写作,其实更是要从世俗生活中超脱出来的浪漫写作。而小说又是谈人的精神的,正需要这超脱的精神状态。待写作深入下来,我才开始意识到,写作其实远不只是一片浪漫的云彩,它也许是一种超脱,但它更是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回望,只有回望了,那云彩才可能闪烁出灵光异彩。

记得对我初期小说的评论,常可看到“清新”“明澈”的字眼儿,后来的小说,就常有人谈它的模糊性了。我想这是因为。我对小说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或者说我对人的存在的理解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单一的或此或彼的,由于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的这种因素的神秘联结,它更应该是混沌的、复杂而微妙的,就如同一棵树、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样,五脏六腑,样样俱全,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给自足的世界。

当然,创造一个小说世界,并不比建造一个世俗世界更容易,因为小说世界虽说用的是世俗的材料,但它全来自一个主观的心脑,一不小心,心脑就可能武断地凌驾于小说的内在秩序之上,让小说世界听命于自个儿的指挥。相反,放任材料,无节制地铺陈,同样不是对小说世界的尊重,因为在混沌、复杂的同时,简单、纯粹的作用也非同小可,就如同画龙点睛一样,这点睛的一笔,往往才最是有力量的。

于是,我便在小说的复杂、简单之间,在清澈、模糊之间,在安静、热烈之间,在微妙、宏伟之间,在持续、开始之间,在意识、潜意识之间,在行动、心理之间,在人与物之间,在人与人物与物之间,在思想、物质之间,在世俗性和神性之间,来来去去地行走着,就如同当年在那条坑洼不平的土路上的行走一样。

小说的思考,实在应该是一种路上的思考,一种犹豫不决的不确定的却又坚定地超越于思想和世俗的思考。

好在,我写作前的生存背景,可说是为这样的思考做了可靠的铺垫;或者说,这样的小说思考必然会呼应这样的生存。我需要做的,也许只是耐心、认真地走在其中,不确定什么,不追赶什么,永远地、勇敢地走啊走。是的,勇敢,我感到,犹豫不决也是需要一份勇敢的。

2011年2月13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8: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