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罗国杰生平自述/罗国杰文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罗国杰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罗国杰是中国当代著名伦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新中国伦理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集大成者,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育事业的开创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中国伦理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罗国杰生平自述》是罗国杰教授的自传,记录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悟。

内容推荐

《罗国杰生平自述》是罗国杰教授的自传,记录了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悟。全书分十个部分:学生时代和在上海工作的七年;初到人大的十年;“文革”中的经历;学术研究的春天;两岸学术交流和对外交往;从学术研究到建言献策;人生七十古来稀;业余爱好和晚年感想;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目录

一、学生时代和在上海工作的七年

 (一)我的家乡

 (二)我的家庭

 (三)小学阶段——内乡县杨集镇高级小学

 (四)中学阶段——河南省开封初级中学和开封高级中学

 (五)进入同济大学

 (六)沈崇事件对我的影响

 (七)参加“一·二九”运动

 (八)加入上海地下党组织

 (九)国民党政府的大逮捕

 (十)迎接解放

 (十一)担任中共同济大学党总支书记

 (十二)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学习

 (十三)到虹口区委宣传部工作

 (十四)参与镇压反革命运动

 (十五)参加“三反”、“五反”运动

 (十六)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

 (十七)从虹口区委到上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二、初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十年

 (一)走进中国人民大学

 (二)1957年的反右派斗争

 (三)留校任教

 (四)初建伦理学教研室时的教学与研究

 (五)1962年《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简编本的编写

 (六)《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学大纲》的编写

 (七)参加周扬主持的关于人道主义的编写组

 (八)中苏大论战及其以后的理论战线

 (九)卷入一场大批判的风暴

 (十)周扬及其代理人给我拟定的错误

 (十一)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主任的任命及被撤销的经过

 (十二)深入基层锻炼和接受教育

三、“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

 (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文化大革命”前夕

 (二)《五一六通知》和红卫兵的兴起

 (三)中国人民大学的红卫兵及其两大派别

 (四)携妻带子一百天“大逃难”

 (五)被批斗

 (六)遭受突然袭击

 (七)“大批判”的年代究竟能做些什么?

 (八)到江西余江县五七干校劳动锻炼

 (九)干校第一次劳动考验和神奇的针灸疗效

 (十)住进“水晶宫”中打红石

 (十一)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集团”和陈秋梅的自杀

 (十二)回到北京参与编撰《新华词典》

 (十三)成为“洪广思”的一员

 (十四)为地下党员杨峻岳平反的电报

 (十五)对我的审查结论的纠正和补充

四、学术研究的春天

 (一)编写《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教科书

 (二)全国伦理学会的成立

 (三)开办全国性伦理学学习班

 (四)从讲师到博士生导师

 (五)一系列伦理学专业著作的编写和出版

 (六)对当时道德问题的认识

 (七)新形势、新情况和《伦理学》一书的出版

 (八)开展科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伦理学基地的建立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

 (九)担任哲学系系主任工作的一段回忆

 (十)1985年开始的副校长工作

 (十一)陪同袁宝华校长访问莱比锡大学

五、对外交往与两岸学术交流

 (一)访问苏联的一些情况

 (二)组织翻译《西方伦理学简史》

 (三)参加日本“阳光文明国际会议”

 (四)参加韩国“孝与未来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

 (五)同苏联伦理学教授季塔连科的交往

 (六)邀请斯卡尔任斯卡娅来中国访问

 (七)对台湾的学术访问

 (八)招收伦理学第一个外国博士生

六、从学术研究到建言献策

 (一)两部教材和两部大型工具书

 (二)《中国传统道德》的编写

 (三)《中国革命道德》的编写

 (四)在中南海讲述“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

 (五)在中宣部会议上对几个重要提法的建议

 (六)在中南海向中央提出坚持集体主义的重要性

 (七)担任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5年的一些体会

 (八)《道德建设论》获“五个一工程奖”

七、人生七十古来稀

 (一)70岁老人还能否掌握计算机的运用?

 (二)第二次赴台访问

 (三)第二届海峡两岸伦理学学术讨论会

 (四)第一届中英学术讨论会(北京)

 (五)第二届中英学术讨论会(伦敦)

 (六)我的几部著作

 (七)参与编写“马工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八)评为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并被授予“金牌”

 (九)第二部《罗国杰自选集》

 (十)完成特别委托项目“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十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个人小结

 (十二)完成国家社科规划项目“中国伦理思想史”

 (十三)担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十四)对伦理学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历程的回顾

 (十五)我的伦理思想的初步概括

八、业余爱好和晚年感想

 (一)离休后的考虑

 (二)我对专业书籍的收藏及其感想

 (三)我的书法和对砚台的收藏

 (四)晚年同疾病的斗争

 (五)我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九、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一)我的态度

 (二)2010年后我的工作计划

 (三)尚未完成和需要出版、修订的书稿

后记

试读章节

一、学生时代和在上海工作的七年

(一)我的家乡

1928年1月3日,我出生在河南省南阳专区内乡县的罗岗村。这一天,是农历丁卯年的腊月十一日,从属相来说,我是属兔的。

南阳处于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上,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南阳地貌状如大碗,因称宛,位处河南省西南部,北连汝洛,南襟荆襄,西通武关,东连江淮,自古为四方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阳以南为南方,以北为北方。世人习惯性地称南阳以南为长江水系,以北为黄河水系,以东为淮河水系。南阳处于几面环山的盆地,常年风调雨顺,不像北方那么冷,也没有南方那么热;在一般情况下,既没有洪涝灾害,也不会缺水干旱,是'中原一个适宜居住的地区。

当年,《诗经》描绘过这里的楚地风雅,李白吟咏过这里的汉时繁华,“清歌遏流云,艳舞有余闲;遨游盛宛洛,冠盖随风还”。这一切,无不彰显出南阳作为楚汉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无可替代的标志意义。早在五六十万年前,南召(南阳所属的一个县)猿人就生活于此。春秋战国时,这里是全国著名的冶铁中心,是全国八大都会之一。秦始皇统一天下,分全国为36郡,南阳郡为其一。西汉时,南阳由于水陆交通发达,农业发达,成为南船北马、生意兴隆的全国五大都市之一。西汉末年,刘秀起兵南阳,夺取天下,建立东汉,其28位大将多来自南阳,定都洛阳,南阳为陪都,因在洛阳之南,有“南都”、“帝乡”之称。作为帝乡的南阳成为当时全国第二大城市,郡城周长36里,其规模比1990年的南阳还大。唐宋以后,南阳才逐渐衰落。李白曾在南阳留下了很多诗篇,如“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

南阳自古人才辈出,先秦楚国名相百里奚,吴国名相范蠡,东汉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汉光武帝刘秀,蜀国大将黄忠、魏延、邓艾等,唐朝诗人岑参,哲学家冯友兰,军事家彭雪枫,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著名作家姚雪垠,原国家经委主任袁宝华等都出自南阳。

我出生的内乡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的南阳专区,是八百里伏牛山的门户,扼秦楚交通之要塞。内乡县的县域,在春秋时为楚国所属,秦时始置郦县,内乡县的县名始于隋初。内乡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当前,它有着全国著名的“一山、一衙”。“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宝天曼”,它被誉为“天然物种宝库”,不仅有290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和华南虎、金钱豹、金雕等许多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而且它的自然景观也堪称鬼斧神工,雄奇瑰丽。内乡县的大部地区为伏牛山的大小山脉所覆盖,只有东南部的地势比较平坦,但也只是一些高高低低的小丘陵,我出生的罗岗村就处于有着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的内乡县。“一衙”就是目前被称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的“内乡县衙”,它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县级衙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我的家庭

我出生于一个中小地主家庭。父亲叫罗凤鸣,字介福,他曾经到开封读书,大约是职业专科一类的学校,之后就回到家中闲居。再之后,曾到我家所在的杨集镇的镇政府任师爷,大体相当于文书、秘书之类的职务。后来,又跟随一个地方民团的团长吴定远,仍是负责文书、秘书之类的工作。1940年以后,因为在政界没有更多的发展前途,就从事经商,主要是开设油行,但也没有赚到什么钱,相反,总是亏本,直到他1948年死去,是年44岁。父亲在我家的大门上,按照他的名字(罗介福)刻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介一不取真君子”,下联是“福五临门大丈夫”,反映了一个商人既想赚钱又想得到好名声的心理。由于经商赚不到钱,我家的经济收入主要还是靠地租。全家共有山坡土地约120亩,按当地的情况,可以说是中等地主,年收租小麦20担左右(每担约400斤)。我能读书,和家庭比较好的经济条件是有密切关系的。如果没有地租的收入,家中就不可能有供我上中学和大学的费用。

据说在我祖父以前,我家是相当穷苦的,整个家庭以务农为业,家中生计是十分艰难的。我的曾祖父曾经到一个商店当雇工,作为一个雇工,他诚实勤劳,认真负责,因此得到了雇主的赏识。这个雇主没有儿子,死后将其大部分财产给了我的曾祖父,因此,我的家庭从此富裕了起来。我的祖父因有了大量的家产,成了我县著名的卢翰林的女婿。我清楚地记得,大约在高中时期,我在卢翰林家住过大半年,还看到卢翰林家中的清代穿戴的衣服和靴子,看到整柜子的供印刷用的模板,上面刻满了文章。当时,卢翰林早已死去,只有他的弟媳(我叫舅奶)和几个儿子还活着。

我的母亲叫彭德修,家住在离罗岗村只有约10里的彭岗村(属镇平县)。外祖父彭品三,曾任镇平县卢医庙镇的镇长,应属地主家庭,在地方上有一定的势力。母亲受中国传统道德的影响较深,为人正直,是一个贤妻良母式的妇女,她总是教人宽容待人,体恤别人,体谅别人的困难,并尽力帮助别人。和邻居、乡亲、族人的相处中,她所奉行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替别人着想,要让别人过得去”。因此,在大家分东西的时候,自己总是少分一点;在有失误的地方,自己总要多承担一些责任;在事情成功的时候,要多看到别人的功劳。她的这些品质,或者说她的这些为人之道,对我长大后的性格和品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令人惋惜和遗憾的是,我常年离开家乡从事革命工作,再加上20世纪60年代后的“左”的思想的影响,我未能给予我的母亲应有的关怀。从这一点说,我虽然忠于我的事业和信念,但却未能尽到作为儿子应尽的责任。  P1-3

序言

2008年,我已达80高龄,真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真是去日苦多,悔已无益。念及半个世纪以来为新中国伦理学发展所作的不懈追求,思虑万千,深感遗憾,总觉努力不够,成效极少,但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有一些值得回忆的情节,对一些愿意了解这些情节的人,可能多少还有一些参考价值。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撰写一本自传性的《罗国杰生平自述》,把自己平凡一生的所作所为记载下来,以备对过去的行为和思想进行反思和省查。当时,随心所想,信手写来,可长就长,想短就短,有简有繁,无一定格,在几年的时间里,断断续续,共写成9万多字的书稿。从2010年2月底开始,几次大病之后,身体情况稍有好转,我决定集中精力和时间把这一《罗国杰生平自述》写完。前后用了3个多月,把原来只有9万多字的书稿增加到32万字,基本上完成了《罗国杰生平自述》初稿的撰写。

后记

这本记述自己生平的传记,到今天总算写出了初稿。此前,我的学生杨宗元和姚郁卉阅读过这个稿子,她们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从而使这本《罗国杰生平自述》能够避免和减少一些不妥当的地方。此稿原来有32万字,此次修改共删去了3万字,又新增了4万字,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篇幅。

需要说明的是,这本《罗国杰生平自述》主要是对个人经历中与学术思想相关的部分展开记述,由于个人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同国家的政治生活紧密相联,因而,一些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政治情况和重大事件,也就必然地要加以叙述和记载了,其中有些认识和看法可能有偏颇之处,有些地方可能有些累赘,但总的来说,它是一位一生从事理论工作和伦理学学习、研究和探索的学者一生的真实记述,对一些初学伦理学的青年,可能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罗国杰

2011年8月12日于北京世纪城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9: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