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以尖酸刻薄的讽刺、鞭辟入里的观察力而闻名,但他更伟大之处是在于对时代和社会的批判。狄更斯编著的《游美札记》叙述当他去过新大陆之后,对这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年轻国家的口诛笔伐。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现在读来却依然有着强烈的既视感,正如我们时常引用的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 书名 | 游美札记/名家游记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英)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 |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以尖酸刻薄的讽刺、鞭辟入里的观察力而闻名,但他更伟大之处是在于对时代和社会的批判。狄更斯编著的《游美札记》叙述当他去过新大陆之后,对这个正处在上升期的、充满了勃勃生机的年轻国家的口诛笔伐。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现在读来却依然有着强烈的既视感,正如我们时常引用的狄更斯的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内容推荐 一八四二年一月到六月,只有三十岁的查尔斯·约翰·赫芬姆·狄更斯接受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等朋友的邀请赴美游历,长篇游记兼特写《游美札记》就是狄更斯此次访问美国的主要成果。这次游历,他曾访问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和费城等大城市,向南到过里奇芒德,向西一直到圣路易,向北一直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在历时半载的游历当中,年轻的作家通过参观、访问、公众集会和私人会晤,广泛接触了上至总统下至车夫的美国各阶层人士,逐一记录了作家的经历、见闻和观感。对于这个生机勃勃的年轻共和国,狄更斯既有叹赏又有抨击,尤其是对于美国式的粗糙、庸俗风气,过度浓重的唯利是图氛围以及野蛮的蓄奴制度、对印第安人的残酷征服,狄更斯处处给予了显微镜式观照和批判,这和那位致力于描绘镀金时代、同样尖酸刻薄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如出一辙。北美之行也成为长篇小说《马丁·瞿述伟》的重要灵感来源。《游美札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游记作品,对于直观地感受十九世纪中叶北美大陆的社会状况和风土人情,近距离地了解狄更斯的思想态度和立场观点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目录 译者序 《游美札记》简装本前言 第一章 出发 第二章 旅途 第三章 波士顿 第四章 一条美国铁路洛厄尔以及它的工厂制度 第五章 伍斯特康涅狄格河哈特福德纽黑文到纽约 第六章 纽约 第七章 费城和它的单人囚房 第八章 华盛顿立法机构和总统府 第九章 波托马克河上夜晚的蒸汽船弗吉尼亚的道路黑人驾车者里齐芒德 巴尔的摩 哈里斯堡的邮车哈里斯堡一瞥运河上的船 第十章 运河船的进一步描写船上的日常制度船上的旅客经过阿利盖尼山往匹兹堡去的行程匹兹堡 第十一章 乘坐向西行驶的汽船从匹兹堡到辛辛那提 第十二章 乘坐另一艘汽船从辛辛那提到路易斯维尔 换乘另一艘船从路易斯维尔至圣路易斯 第十三章 镜原远足——去与归 第十四章 回到辛辛那提乘坐驿站马车到哥伦布市 再到桑达斯基经过伊利湖到达尼亚加拉大瀑布 第十五章 在加拿大去往多伦多京士顿蒙特利尔魁北克圣约翰再回到美国去往莱巴嫩震颤村西点 第十六章 归途 第十七章 奴隶制 第十八章 结束语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出发 1842年1月3日早晨,我登上了“大不列颠号”蒸汽邮船,该船注册载重量为1200吨,船上载有女王陛下的邮件,将开往加拿大的哈利法克斯和美国的波士顿。当我打开特等客舱的门并探进头去时,我吃了一惊——这惊讶中有四分之一是正经严肃的,而那四分之三却是滑稽可笑的,那种感觉我永远无法忘记。 在舱房里一个很难够到的架子上,铺着一层如同手术石膏一般薄薄的床垫,上面铺着一床非常平展的被子,被子上面别着一张很小的手写字条,写着:该舱房为“查尔斯·狄更斯先生和夫人特别预订”。我虽然非常吃惊,但也全然理解了这个提示。但这的确就是查尔斯·狄更斯先生和夫人在刚刚过去的至少4个月时间里,白天和黑夜都在谈论的特等舱:它居然就是那个想象当中小而舒适的房间,是受到某种先知强烈暗示的、查尔斯·狄更斯先生所预期的那个至少有一个小沙发的房间。而他的夫人,抱着审慎的态度,却又极宏伟的心思,考虑到房间并不大,一开始就想到或许在看不到的角落里最多也就能放下两个大手提箱(手提箱现在连舱门都进不去,更不用说储藏起来了,就好像长颈鹿如何能被哄着或者强迫着被弄到花盆里一样)。我们曾经在位于伦敦金融城①的轮船代理商的账房里悬挂的一幅上了清漆的印刷作品里看到过这个舱房的绘图,它出自某位绘画大师的手笔。而眼前这个完全无法利用的、彻底让人失望的、极其荒唐可笑的小匣子是令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或者联系到那个干净、漂亮却谈不上是华丽的小舱房的。这间特等舱房的绘图,简单地说,不是船长一个绝妙的构思和有趣的玩笑,它被创造和使用就是能够让人们对这间刚被我们打开的真正的舱房有更好的兴致和爱好。以上就是我确实不能让自己的大脑承受和理解的事实。我坐在一个马鬃板或者叫栖木板上面(舱室里有两个这玩意儿),面无表情地望着周围和我们一起登上甲板的朋友,他们正在努力地把自己塞进小而窄的舱门内,面部被挤压成了各种形状。 在走到舱房下面之前,我们承受了这样一次巨大震惊,如若我们不是这地球上最乐观的生物,这个震惊本来有可能让我们做好迎接最糟糕状况的准备。我之前提到的那位想象力丰富的艺术家,也同样以他伟大的艺术手法,描绘出一个宽敞无边的、家具齐备的房间,而且正如罗宾逊②先生所说,比东方式的华丽风格还要富丽堂皇。绘图上还描绘了很多夫人和先生们(不过也不是多得让人觉得不便),他们都是那样的快乐和活泼。在下到船底之前,我们从甲板上走到一个狭长的房间里,它跟一个巨大的灵车没什么区别,只不过侧面有窗户。房间前头有个让人感觉悲催的炉子,三四个膳食员在围着烤手。房间两侧很是阴暗,分别顺着一张长长的桌子,桌子上方悬挂着一个支架连接到低矮的天花板上。支架上面挂满了酒杯和调味瓶,让人想到了起伏的海水和恶劣的天气。当时我还没有看到这个房间的完美图示,后来它让我非常满意,但是我注意到为大家安排这次旅行的一个朋友,在踏入房间的那一刻,脸色变得惨白,躲到了身后一个朋友后面,并不由自主地使劲拍着脑门,轻声地说:“不可能的!不会是这样的!”他费了好大的力气才缓过劲儿来,在刻意的两声咳嗽之后,脸上呈现出我至今都不能忘记的恐怖微笑,同时环顾了一下墙面,大喊道:“哈!餐室,膳食员?”我们都预料到了那个必然的答案,我们都知道他所遭受的痛苦。他过去经常提到餐厅,他已经接纳并依靠这种想象中的图画来生活,他经常帮我们去理解并形成一种概念,我们要把普通客厅的大小和家具都扩大七倍,却还是和实际的相差很远。当答复的那个人承认了那个事实——那个直接、冷酷又赤裸裸的事实时,说:“这就是餐厅,先生”,他在这个打击下晕倒了。 对于那些很快就要面临分别的人,几千英里的遍布风雪的路途阻隔开了他和日常接触的人们,正因为如此,他迫切地不想在这仅有的短暂快乐的陪伴中再有任何愁云阴雨,即使是转瞬即逝的一刻的失望或挫败感都不行,在那些处于这种境况的人身上,初期的那种惊讶自然转化成了发自内心的大笑。我就是这样的,坐在前面提到的那个马鬃板或者叫栖木上,我尽情地狂笑着,一直到轮船汽笛声再次响起才作罢。因此,在第一次登上轮船不到两分钟内,我们都一致同意:这个特等舱房是最美妙、最有趣和最了不起的发明,如果再给它扩大一英寸都会很令人讨厌和叹息。P1-3 序言 1812年2月7日,查尔斯·狄更斯出生于英国的朴次茅斯,童年时经历了父亲的债务危机,因此曾在鞋油场当学徒。这段生活让他备尝艰辛屈辱,早早体验了人情冷暖,这也为狄更斯关心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打下了基础。 狄更斯20岁时成为一名记者,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靠自学和丰富的阅历,他成为一位不知疲倦的多产作家,并积极投身于有关儿童权利、教育和其他社会改革活动。1836年,小说《匹克威客外传》出版,在英国社会引发了“匹克威客热”,他从此声名大振。他的小说大部分发表在周刊和月刊上,并开创了连续出版的叙事小说潮流,成为维多利亚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小说出版模式;他的幽默、讽刺,以及对人物和社会的敏锐观察力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文学名人。他的《雾都孤儿》《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圣诞颂歌》《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双城记》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这些优秀的作品反映了英国19世纪初叶的社会面貌,体现了狄更斯超凡的语言创造力和艺术想象力,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和认识价值。狄更斯被很多作家高度评价,其中包括列夫·托尔斯泰和乔治·奥威尔,被英国的传记作家克莱尔·托玛林称为继莎士比亚之后英国小说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创造者。 1842年1月至6月,当时只有30岁的狄更斯接受美国著名作家华盛顿·欧文等邀请赴美游历,他根据见闻和感想写就了这部《游美札记》。这次美国之旅,狄更斯从波士顿、哈特福德、纽黑文、纽约、费城、华盛顿、里齐芒德、巴尔的摩,穿过阿利盖尼山到匹兹堡、辛辛那提、圣路易斯、哥伦布,向北一直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这位年轻的作家,经过了海上的航行之苦,受过美国总统的接见,曾到监狱和犯人面对面交谈,有正式的参观、访问,也有私人的会晤和考察。6个月的经历和见闻,狄更斯都详尽、客观和深入地记录下来,依然延续了他一贯的讽刺和幽默风格。 当时的美国在欧洲人看来,是一个充满希望、自由平等的新型国家,让一直热心社会改革、倡导民主主义的狄更斯无比神往。他在这部作品的序言中写道:“我对美国一向有偏爱。当我踏上这片土地时,那种满怀的强烈信任感是无人能比的。”他渴望去真正了解“旧世界的污垢是否清理干净?是否没有了党派之争……”这些重要问题,他要亲自去看一看这个年轻的共和国是不是给人类社会树立了一个榜样。对比我们现在的旅行,很多人只是为了游山玩水而为之,拍拍照留个念,当时的狄更斯却是怀着明确的社会责任意识,去深入考察一个全新的世界。 狄更斯于1842年6月7日告别纽约归国,回到英国两个月后完成了这部札记。他按照时间和旅行路线,记录了所见所闻所感。读者在他轻快的文笔中,仿佛也来到了美国大陆,领略了19世纪40年代美国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社会状况和政治面貌,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从盲人院活泼乐观的女盲童到牢狱里绝望的囚徒,从嚼着烟叶吐痰的美国绅士到用尽手段的政客,从疯人院的病人到做苦役的奴隶,通过作家那细致人微的笔触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狄更斯以他多年做记者的敏锐视角,客观而翔实地描述了他到过的每一个城市,对各个地方的行政、立法、司法机构,以及其他各种公共机关、慈善事业和普通民众的生活,他都一一关注。他不仅仅记录自己看到的情况,还分别做了感想抒发和评论,还不时地将美国社会的情况和自己的祖国做对比,对各自的优劣做出评判,并呼吁英国在某些方面学习美国的做法,对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革。 他关心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对洛厄尔工厂的女工进行了详细地描述,称赞她们的整洁和健康,高度评价女工自己创办的文学刊物。他以人道主义精神去关怀社会最底层民众的疾苦,对费城单人监狱违背人性的管理方法进行批评。黑人奴隶制度是狄更斯最关注和写作篇幅最多的问题。在第十七章,他专门论述了美国的奴隶制度,描述黑人所受到的种种非人虐待,有力地鞭挞了罪恶的奴隶制度,体现了作者一贯提倡的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这位年轻的作家,虽然在美国受到了极高的礼遇,却没有对它一味褒扬称颂,他坚持正义,恪守真理,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说:“我有意避免了将所观察到的情况过度发挥。我无所辩护或解释,事实就是事实,是无知的荒唐和无耻的反驳所无法捏造的。”这部作品发表后,遭到了美国一些人的反对,他说:“认为我是以一种恶毒心理、仇视态度或是政治偏见来看待美国的做法,不过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行为。”对各种批评不予理会。 这部作品已经发表了170多年,但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仍然如同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尤其是在不计其数的游记篇章中被奉为经典之作。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作者诙谐生动的笔触、通透深入的剖析、开阔的文学视野,还在于作者倾注了丰沛的热情、字里行间浸透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弱势群体不遗余力的关心同情、对社会改革饱含的希望和责任。“爱一个事物,就要让它变得更好。”——狄更斯对美国游历的纪行,并未带有偏见和仇视,他对这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新兴国家寄予了丰厚的希望,他渴望寻找一个理想的社会模式,让社会民众生活得更踏实、更自尊。正因如此,他才要说真话,鞭辟人里地指出它的问题。这部作品对于了解和研究当时的美国社会具有宝贵的价值。 一些批评家对《游美札记》部分章节的文字烦琐拖沓颇有微词,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今天,笔者以崇仰的心情去理解和体会这位伟大的作家那孜孜求真的精神和永恒不倦的社会良心,期望能在21世纪新的时代展示这部作品不变的魅力和分量。 高洁 薛颖 2015年6月 书评(媒体评论) 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狄更斯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