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辉编选的这本《张光年文学研究集》收集张光年文学研究的相关资料,力求真实全面地反映作家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以及现有的学术研究状况。全书选篇注重文学与学术研究的双重意义,共分为三辑:第一辑为生平资料和创作经历,包括张光年传略、作家自述以及他人回忆三个部分;第二辑为创作自述及文学主张,包括诗歌、戏剧、文艺评论及其他四个部分;第三辑为研究资料选编,包括诗歌及歌词创作研究、文艺思想及其他文学活动研究、文学史中的相关论述三个部分。另有附录三篇,包括张光年著作书目(1938—2002)、张光年未收入文集的作品目录(1934—1949)、张光年研究评论资料索引(19362015)。
张光年(1913—2002),原名张文光,笔名光未然,湖北老河口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严辉编选的这本《张光年文学研究集》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收录张光年的文学自述与文学主张,以及张光年文学活动与文学思想的相关研究,全面反映了1930年代以来张光年文学研究的整体学术面貌。本书注重内容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权威性,其中部分文章为新近发现后的首次刊行。本书为目前国内最完整的张光年文学研究的文献著作,可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研究者提供重要参考。
第一辑 生平资料与创作经历
张光年传略
谈谈我的名字
生命的黎明
我在老河口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武汉上海奔去来
回忆第三厅中共特支工作
堕马折臂去延安
说起本司胡同
北方大学艺术学院纪事
记光未然——三十年代作家直接印象记之三
记晚年张光年
第二辑 创作自述与文学主张
关于《五月的鲜花》
目前的歌咏运动——序《大家唱》
《黄河》小序
《黄河》本事
《雷》跋文
《雷》再跋
诗的美学尺度
诗集《五月花》后记
《黄河大合唱》的诞生
星海和我们共同奋斗——《黄河大合唱》1985年再版序言
谈谈《五月的鲜花》
《惜春时》前记
《光未然歌诗选》自序
《光未然诗存》说明书
《<黄河大合唱>纵横谈》序言
《光未然旧体诗百首》引言
诗歌卷引言
秋声剧社第一次公演开场白
对于第一次公演的意见及感想
国庆日谈国防戏剧
《胜利的微笑》后记
戏剧运动在武汉
庸俗的戏剧运动批判
剧本集《五月的鲜花》后记
“战时戏剧”引论
论“街头剧”
街头剧的演出方法
敌后方的一个孩子剧团
谈独幕剧
《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后记
《光未然戏剧文选》序言
戏剧卷引言
现阶段我们所需要的艺术
吕梁山脉游击根据地抗敌宣传工作视察报告
西战场文艺运动一瞥
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
鲁迅与中国文学遗产
求生的艺术和求死的艺术
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人性的艺术和奴性的艺术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艺辩论集》后记
谁说“托尔斯泰没得用”?
题材问题
“共工不死”及其他
《风雨文谈》编后小记(附原书目录)
驳“文艺黑线”论
《风雨文谈》序言
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在阔步前进——在中国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惜春文谈》序言
谈周扬——张光年、李辉对话录
在颐年堂听毛泽东谈双百方针
文艺评论卷引言
向着民族新音乐的道路前进
《阿细的先鸡》解题
我怎样整理《阿细的先鸡》
《阿细人的歌》序言
《江海日记》自序
生命史上最荒谬的一页——《向阳日记》引言
《文坛回春纪事》小引
《万寿山下工作日记》前言
四十年的心愿——《骈体语译<文心雕龙>》序言
散文卷引言
古典文学研究卷引言
第三辑 评论研究资料选编
《五月的鲜花》说明
关于《五月的鲜花》
我怎样写《黄河》
新书内容提要:《黄河——新型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演出座谈会摘录
《黄河大合唱》
序《黄河大合唱》
对《黄河大合唱》歌词的一点体会
评光未然的《五月花》
抒人民之情,唱革命之歌——略谈光未然歌词创作的几个特点
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新诗创作
光未然歌词艺术浅探
《五月的鲜花》评述
《黄河大合唱》在国统区的演出
《黄河大合唱》的孕育、诞生及首演(节选)
冲破了牢笼的怒吼——《黄河大合唱》在台湾解禁追记
光未然抗战时期昆明诗作新论
大合唱与光未然
光未然的歌词创作
《软体动物》出演的漫谈
谈谈《阿银姑娘》
观“国防三部曲”排演后
《街头剧创作集(书评)》
抗战戏剧介绍:《难民曲》
张光年与武汉秋声剧社
风雨历尽香犹在——读《风雨文谈》
坚定、清醒的文学探求——谈张光年的理论批评
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文学活动
张光年与风暴过后的《人民文学》
饯腊催耕——大地回春前后的张光年
张光年《向阳日记》琐语
光未然在昆明
作为文学组织家的光年
张光年与《文艺报》的风雨历程
光未然抗战时期的民间文学搜集工作(节选)
《文心雕龙》文论资源与当代文艺学研究——兼谈张光年《骈体语译<文心雕龙>》的启示
风雨晚来方定——张光年在“文革”后
张光年与新时期的《人民文学》
“鲜花”激昂唱烽烟——光未然在武汉的抗战文化活动
张光年和《文心雕龙》研究
张光年文学研究期待新的视野和突破
张光年与新时期文学(1976—1984年)(节选)
中国现代文学史(节选)
中国现代文学史(节选)
中国现代文学史(节选)
中国文学通史·第九卷现代文学(下)(节选)
中国文学通史·第十卷 当代文学(上)(节选)
附录
张光年著作书目(1938—2002年)
张光年未收入文集的作品目录(1934—1949年)
张光年研究评论资料索引(1936—2015年)
后记
1936年春,张光年在大学读书的最后一个学期,由于积欠学校三个学期的学杂费90余元而被迫退学。经朋友介绍,他自下半年起在武昌私立安徽中学担任高中国文教员。教课之余,他继续写作并从事戏剧活动。
1936年12月,张光年接到通知:处境危险,亟须离开武汉。他匆匆结束学校的教学工作,辞去教职,乘船赴沪。当夜,国民党宪兵特务到武昌私立安徽中学搜捕落空。
张光年到上海后,加入了亭子间文人的行列,结识了不少左翼作家和艺术家,靠稿费和朋友的支援维持生活。这一期间,他在上海的《新学识》及《光明》半月刊上发表了很多关于战时戏剧运动的文章,如《庸俗的戏剧运动批判》(1937)、《<战时戏剧>引论》(1937)、《论战时文艺总动员》(1937)等,呼吁文艺工作者团结起来,创作为抗战服务的作品。在一次教唱《五月的鲜花》的群众活动中,他结识了作曲家冼星海和张曙,并开始与他们合作创作抗日救亡歌曲。他这一时期的歌词作品有《高尔基纪念歌》(1937,冼星海作曲)、《在绿星旗下》(1937,张曙作曲)等。他还把自己创作的剧本《火把》、《五月的鲜花》(原名《阿银姑娘》)和《胜利的微笑》结集为剧本集《五月的鲜花》,并撰写后记拟出版,后因沪战爆发未果。
“八一三”沪战爆发,浦东大火,大批平民沦为难民,张光年投入难民救济及宣传工作。10月,他回到武汉。这时的武汉已经成为全国抗战的政治和文化重镇,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局面开始形成。中共湖北省委的工作经过十年破坏停顿后,开始恢复活动,张光年在这时重新入党②。他参与筹办了扬子江出版社,任编辑。他还参加了文化界及文艺界的许多社会活动,如“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抗敌协会”和“全国戏剧工作者抗敌协会”。他还与冼星海、张曙一起热心参与“青年救国会”的歌咏会和合唱队的活动。他在这一时期创作了不少抗日救亡主题的歌词,如《抗日合唱》(1937,江定仙作曲)、《新时代的歌手》(1938,冼星海作曲)、《拓荒歌》(1937,冼星海作曲)、《戏剧抗战》(1938,冼星海作曲)等。
根据全民抗战形势的需要,张光年在这一时期大力提倡街头剧,写了《论街头剧》、《<街头剧)的演出方法》,对街头剧的性质、特征、创作方法进行了探讨。这两篇论文连同这一时期先后创作的独幕剧《难民曲》、《沦亡以后》、《亲善》等,结集为《街头剧创作集》,由扬子江出版社1938年出版。
1937年12月,中共湖北省委指派他去鄂北参加鄂北特委工作,并任命他为组织委员。张光年在安陆停留时,正好遇到了在此地进行抗战宣传活动的上海救亡演剧二队,与洪深、冼星海等老友一起演出戏剧、创作救亡歌曲。他后来又去了襄樊、宜城、老河口等地,推动当地的抗战宣传活动,并参与恢复鄂北党组织的工作。
1938年春,张光年奉命自鄂北回到武汉,参加新成立的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他在第三厅艺术处(处长田汉)戏音科(科长洪深)任科员,同时担任第三厅中共特支干事会干事。张光年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组建十个抗敌演剧队和一个孩子剧团,并安排剧队成员的集训和学习。这期间他还协助主持过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_些座谈会、朗诵会,同时参与了几次大规模的歌咏游行、火炬游行和各种纪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他与作曲家们合作创作了许多抗战歌曲,有《远征轰炸歌》(1938,夏之秋作曲)、《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1938,李伟作曲)、《纪念五一节》(1938,冼星海作曲)、《保卫东方的玛德里》(1938,冼星海作曲)等。
P6-7
“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丛书”由湖北省人文社会学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简称“批评中心”)组织编撰。作为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参与和推动湖北省的文化建设是“批评中心”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湖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深厚的革命传统,如今又是教育和文化大省,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家。关注湖北的文学活动,推进湖北文学和文化的健康发展,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要缘由。
关于湖北文学的研究,不少人已做过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我们的这套丛书将有所拓展,力求从历史和多维的角度对湖北的文学文化活动做深入研究,形成自身的特色。对湖北文学的新发现和再认识是本丛书和“批评中心”的重要任务。在研究对象上,本丛书既注重大家之作,又不偏废对新生代优秀作品的推举;在研究范围上,本丛书所关注的不仅是小说,也包括诗歌和影视剧作,随着文学边界的拓展可能还会进入更为广阔的文学和文化活动领域;就研究角度而言,本丛书既有宏大的政治叙事评论,又有从生态、性别、伦理等角度的切入。同时,我们还发现,历史上尤其是近代以来湖北籍作家的创作成就远没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丛书将不囿于湖北某一特定时代的文学活动,而是从当下向历史深处延伸。即将推出的《刘醒龙文学创作30年回眸》、《小说林中的动物——李传锋小说研究文集》、《湖北青年作家评论集》、《同时代的人:诗意的见证——湖北诗人诗歌评论集》、《张光年文学研究集》正是实施这一设想的部分成果。
毋庸讳言,如今的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文坛上批评声音偏弱,批评甚或变成捧场;二是批评理论与文学创作脱节,两者成为不同道上跑的车,各走各的路。改变这种创作和评论的龃龉是本丛书的又一任务。我们的批评将立足创作的大地,细读文本,切实研讨文学创作中出现的问题。同时,本丛书将通过对研究对象文献资料的搜集和对当下创作的评论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翔实的史料。如《张光年文学研究集》就是在张光年家属的全力支持下对其文学活动的全面整理,其问获得了一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包括部分未公开发表的重要佚文。《小说林中的动物——李传锋小说研究文集》则附有作家生平、作品、评论、年谱等。这些资料为将来湖北文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本丛书不是材料的堆砌,追求理论的先导性和深刻性是它的又一目标。我们力求在从容的分析和阐述中表达出一定的学术见地,展示中国学人的思想与智慧。关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关系,古罗马文学批评家贺拉斯曾打过一个比喻,他把文学创作比作“刀子”,把文学批评比作“磨刀石”,“磨刀石”虽然“自己切不动什么”,但却“能使钢刀更加锋利”。这里,我们也将本丛书的编撰定位为“磨刀石”,希望通过批评的切磋,使湖北的文学创作这把钢刀更加闪亮。
经过近30年的建设,“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已聚集了一批优秀的研究人才,其中既有长期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又有国内崭露头角的小说评论新锐,并且不乏诗歌评论的专家和戏剧影视研究的学人,可以说“批评中心”具有整体的学术优势。本丛书的编写者主要是“批评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又共同关注湖北的文学创作和研究。通过这套丛书的编撰,“批评中心”不仅实现了多学科的交融和合作,而且通过“文学批评”这个与中国当代社会有密切联系的领域,将高校的文学批评与社会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参与湖北乃至中国的文化建设,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在本丛书即将面世之际,我们要感谢湖北省委宣传部和湖北省作家协会的大力支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鼎力相助,感谢各位编辑的辛勤劳动。我们特别要感谢的是出版社社长范军,这套丛书正是在与他的商议中孕育的,他以专业精神和学术眼光给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最后我们要感谢的是“批评中心”的同仁,本丛书的编写浸透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是他们的不懈努力使本有点散淡的我决心来做这套丛书。当然,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完美无缺,书中的瑕疵有待进一步完善。
湖北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人才辈出,我辈当格外珍视。相信湖北文学批评与创作的强强联手将会推动湖北文学走向新的繁荣!衷心希望湖北的作家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苍生的好作品来!
胡亚敏
2016年2月10日
这本《张光年文学研究集》,可以算是我的张光年手稿文献资料整理工作的第一个成型的研究成果。
凡做一位作家的文学研究,要搜集和阅读作家的全部作品,要了解作家的生平,还要查阅已有的全部研究成果。国内最早做张光年(光未然)文学研究资料工作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可兴教授,由她编写的《光未然研究资料》作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现代文学史资料汇编”之一种完稿于1980年代中期,1993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张光年文学研究集》正是在刘可兴教授的《光未然研究资料》和五卷本《张光年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的基础上,融人了我近年的一些新发现和新思考。如何在编选中体现出张光年文学研究的新的特点和变化,是我在编写本书时一直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全书各部分的具体内容,谈谈我在编选中的一些想法。
全书共分为三辑。第一辑为生平资料和创作经历。包括张光年传略、作家自述以及他人回忆三个部分。《张光年传略》是我根据已有研究和新发现的历史资料重新修订的,纠正了一些沿用很久的错误。如张光年进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我校前身之一)学习的时间确定为1933年春季,这是我从学校档案馆里收藏的原中华大学学籍登记表上查到的,纠正了以前包括张光年本人也常常采用的1931年人学的说法。关于他人回忆部分的编选,在数量繁多的回忆文章中我仅选择了两篇作为代表。一篇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和光未然过从甚密的前《大公报》著名记者、作家陈纪滢先生写的《记光未然》一文。这篇文章1980年发表于台湾《传记文学》杂志,此前由于种种原因,从未在大陆刊载过。全文近两万字,感情真挚浓烈,有很多其他回忆文章中少见的张光年早年生活的鲜活记录。这次收录进本书时,我对文章中记忆不准确的地方逐一进行了注解和处理。另一篇是原《文艺报》主编谢永旺先生的《记晚年张光年》,这篇文章近距离地记录了张光年晚年的文学活动,对了解张光年晚年思想变化很有帮助。
第二辑为创作自述及文学主张。包括诗歌、戏剧、文艺评论和其他文学活动四个部分。这一辑收录张光年的创作自述和文论,编选过程中除选取各个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文论外,我着重选择了《张光年文集》中没有收录的文章,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前发表的,由于资料难寻而被遗忘散佚的作品,有近30篇作品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刊行,文献史料价值重大。本辑中收录的作品都标注了初次发表的时间和刊物,按发表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希望能够真实呈现出张光年不同历史时期文学思想的发展和变化。试举其中收入的两篇文章为例:《吕梁山脉游击根据地抗敌宣传工作视察报告》(1939)、《西战场文艺运动一瞥》(1939)。1938年9月,张光年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西北战地宣传工作视察员”的身份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武汉出发,到西北第二战区晋西一带的吕梁游击区从事抗日宣传和实地考察抗日前线的活动。在这次视察工作期间,张光年在山中行军时意外坠马,左臂骨折,被送到延安医治。在延安接受治疗和养病期间,张光年创作了著名组诗《黄河》(即著名的《黄河大合唱》歌词)。而刚刚提到的两篇文章则是张光年在这次视察工作结束后撰写的工作报告,发表于当时的报刊上。此前这些文章不为人所知,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些文章的内容和背景与《黄河》组诗的创作密切相关,对于我们深入研究《黄河大合唱》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第三辑为研究资料选编。包括歌词及诗歌创作研究,文艺思想与其他文学活动研究,文学史中的相关论述这三个部分。张光年近70年的文学生涯,集戏剧活动家、歌词作者、诗人、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者,文学批评家、文学理论家、文学官员、文学领导者,古典文论的爱好者和译述者等多重文学身份于一身,我对数量庞大的评论和研究文章进行了筛选和分类,兼顾各个文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尤其注重收录一些较少关注或较新角度的研究文章,如歌词研究,抗战文化活动研究,文学组织活动研究等,尽可能完整地勾勒出当下张光年文学研究的全貌。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我用“资料”为张光年撰写的一部文学评传,它是我自己这几年工作的一个阶段性的小结。我希望这本书能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同行们提供一些帮助,但历史资料浩繁,要真正做到我所说的完整、准确、真实并非易事,书中留有不少因精力能力不逮而未能完善的遗憾,也一定还有很多我自己都未意识到的错漏疏忽之处,热切地期待各位读者方家的批评指正。
最后,我要由衷地感谢这些年给予这项工作支持和帮助的师友们:
感谢文学院前院长、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主任胡亚敏教授,我在读本科时就是她的课堂的忠实粉丝,如果没有她对我的这项工作的每个阶段的促进与支持,这本书可能还在我的构想蓝图里。
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各位领导和工作人员,他们为张光年手稿文献资料提供了最好的保护,也给我提供了最好的工作环境。图书馆前书记何小红老师是我在大学里的第一位老师,她温和细腻认真负责的工作,总是使我感到温暖。感谢图书馆负责文献接收工作的方虹老师,她为我的资料整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一起策划了两次手稿文献展览,一起宣传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经过三年愉快的合作,已经成为亲密的朋友。
感谢学校校友办和出版社一直以来对于我的工作的支持。感谢学术出版中心冯会平主任对于书名的专业建议,还有年轻的责任编辑童雯,她认真高效的工作给了这本书的顺利出版很多帮助。
感谢这五年间我所有的研究生们:司丽娟、田璐莎、徐冬、杜敏飞、冯姣姣、石艳霞、孙洁、张旭可、贺小婷、燕盼盼、汪巧秀、张鑫、梁亚楠、袁欣。没有他们的陪伴和帮助,我完全不可能把这件事情做下去。
感谢张光年生前的工作助手石琳琳女士,我常常希望着能再去北京和她一起聊天。感谢张光年先生的子女张安戈先生、张安迪女士、张安东先生,他们对我的信赖和支持是我一直努力前行的最大动力,以后我们还会互相鼓励共同前进。
感谢我的家人的爱与支持,特别是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女儿和丈夫。希望这样的感谢我已经在私下里充分地向他们表达。
我要把这本书献给张光年先生和我的父亲,以及他们热爱过奋斗过生活过的那些时代。
严辉
2016年岁末于图书馆民国文献特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