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钟雷主编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障碍阅读)/课外讲堂》对《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做了详细的注释与翻译,并结合大量的古今中外经典战争实例,对书中的军事理论与计谋进行相应的论述。人们常说,人生如战场,那是为了生存;人们又说,人生如职场,那是为了发展。战场需要计谋,职场需要智慧。战场是刀光剑影,计谋是谈笑之间;职场是锱铢必较,智慧是高瞻远瞩。计谋离开了智慧是浅薄的,智慧离开了计谋是无力的,只有把计谋与智慧结合在一起,人生才会取得成功。《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战争经验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不仅有拍案叫绝的计谋,而且还蕴含了博大精深的智慧。
《孙子兵法》和《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二者相互辉映。两本书不止是军事著作,书中蕴含的深厚文化积淀,更值得细细品味。崔钟雷主编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无障碍阅读)/课外讲堂》为生僻字词加注拼音解释,更有完全晓畅的译文;为所阐述的军事策略配以经典战例,更会让小读者有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本书领你走进国学课外讲堂,轻松阅读之余扎实掌握相关知识与考点。
【越灭吴之战】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争夺霸权,在公元前506年至公元前473年的三十多年间发生过多次战争。在公元前494年的一次战争中,越国在会稽受挫,力量大大削弱,几乎遭受了灭国之灾。越王勾践在受挫后,一面卑身事吴,一面反省思过,制定了休养生息、抚慰人民的一系列政策,取得了民众的支持。勾践经过“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最后复仇灭吴。越灭吴之战是我国古代史上弱国打败强国的一个范例,从许多方面印证了《孙子兵法·计篇》的合理性与正确性。
吴国和越国是春秋后期两个在长江下游崛起的国家。在此之前,它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共同依附楚国,是楚国的盟国。春秋中期,吴国通过兼并战争取得了大量土地,疆域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在大国争霸的局势中逐渐崭露头角并开始叛楚攻楚,以期在中原争霸。这时的越国较为弱小,在吴楚战事频繁时常常策应楚国,牵制吴国,成为吴之大患。吴国为了在中原争霸中除掉后患,在柏举之战击败了楚国之后,开始发动吴越之间的战争。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其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乘越国允常之丧,率军攻越。吴越二军在对阵时,越军两次用死士攻击吴军严整的阵势,均未能奏效。最后越王勾践驱使犯了死罪的囚徒,列为三行一起在吴军阵前自杀,使吴军军心涣散。越军乘其不备,突然发起攻击,大败吴军,阖闾受伤而死。
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夫差按照其父“必毋忘越”的遗嘱,在伍子胥、伯嚭(pi)的辅助下,日夜持戈练兵,准备出兵攻越。越王勾践也重用楚人文种、范蠡,改革政治,增强国力。越王勾践于继位后的第三年(公元前494年)春得到夫差准备攻越的消息后,在准备还不充分、兵力还不够充足的情况下,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吴王夫差率领吴国精兵,迎战越军于夫椒。由于吴军实力较强,越军战败。越军损失巨大,最后只剩下五千人,退守会稽山。吴军乘胜追击,把会稽包围得水泄不通。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决定委曲求全。勾践一面准备死战,一面派文种去向吴王夫差求和,以美女、财宝疏通吴太宰伯豁,要他劝说夫差允许越国作为吴的属国保存下来,到时,勾践愿做吴王的臣仆,忠心侍奉吴王;不然,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烧)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在伯嚭的劝说下,吴王夫差准许议和,吴军撤军回国。
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文种,自己和范蠡一起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越国的王后也做了吴王夫差的女奴。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他的夫人为吴国打扫宫室。他们住在囚室,秽衣恶食,极尽屈辱而从不反抗。由于勾践能卑事吴王,同时又贿赂伯嚭,最后,勾践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越王勾践回国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与吴国结仇,使很多百姓在战场上送命的失误。他还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者的遗族。他在卧室的房梁上悬挂了苦胆,吃饭的时候定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勾践还针对越国战败,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国家的元气。他明确规定:妇女怀孕临产时,要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去看护;生了男孩奖给两壶酒和一条狗,生女孩奖给两壶酒和一只小猪: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钱请乳母,生双胞胎由官府补贴粮食;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劳役,死了庶子的,免除三个月劳役。由于改革内政:减轻刑罚、赋税,鼓励百姓开荒种地,越国在十年中没有向人民征收过赋税,每家百姓都有三年的粮食储备。由于勾践实行了一系列“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国百姓亲近他的感情,如对父母一般。
勾践在改革内政的同时,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战。对吴国,他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麻痹腐蚀夫差。经常送给夫差丰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他对越国的戒备,助其骄气;同时又破坏吴国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缺少粮食;他用离间之计使夫差对伯豁偏听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挑起其内部争斗。这些措施的实施,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为伺机灭吴奠定了基础。
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领土得到扩张,势力日益强大,夫差也因胜而骄,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看不到勾践决心灭吴的意图。他奢侈淫乐,穷兵黩武,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称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已死,便决定出兵北上伐齐。吴军击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约晋定公和各国诸侯于七月七日到黄池会盟。夫差为了炫耀武力,圆其称霸中原之梦,带去了吴国三万精锐部队,只留下一些老弱的军士同太子一起留守国内。夫差的空国远征,给了越国以可乘之隙。越王勾践在吴军刚离开国土北上时,就想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精兵从王,国中空虚,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出境未远,闻越击其空虚,兵还不难也。”他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范蠡估计吴军已到黄池,便同意勾践出兵。勾践调集越军四万九千人,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后庸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北去吴军的退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吴国南面边境入吴直逼姑苏。
P15-17
古人云:开卷有益。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是一种人生感悟,是一种历史回顾,是一种思想交流,是一种境界提升。经典名著凝结着古今人类的智慧,蕴藏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思想的精华。作家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作品之中,而我们在阅读、在与名家大师对话的过程中,把作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融入我们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体验,贮存于我们的生命之中,经过时间的打磨,更加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们需要不断从名著中汲取营养:从喜剧中获得前进的动力,从悲剧中看清社会的现实,从史书中借鉴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从寓言中体味人生的哲理和智慧,从诗歌中感悟心灵的丰富和个性的舒张……然而中国文献典籍浩如烟海,一个人穷尽一生的精力也难面面俱到。为此,我们精心编排了本套《课外讲堂》系列丛书。
本套丛书根据青少年学生的阅读特点,结合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选取中华五千年以来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篇章,内容丰富全面,既与课内知识点紧密相连,又适当扩大了阅读范围。同时为了便于学生阅读,在忠实原著精髓的基础上,汲取精华,释疑解难,使之更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力争为莘莘学子奉上一套编排精细、版本权威的课外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