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篇最后的荣耀)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嵚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明主VS昏君

忠臣VS奸党

英雄VS枭雄

乱世称雄,一段草鱼化苍龙的传奇;明清易代,两朝风起云涌的历史变局。

谁是盛世的缔造者?谁又是繁华的终结者?

张嵚著的《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篇最后的荣耀)》展示了朱元璋取天下的另类奥秘。

整个封建王朝在这里获得了最后的荣耀,但很快就被历史的洪流所湮没。

内容推荐

群雄四起,看草莽英雄如何问鼎江山?

洪武盛世,谁是“高考分区划线”的开创者?战无不胜,戚家军如何缔造不败神话?众正盈朝,东林党究竟是救国还是误国?一仆二主,清初贰臣有着怎样的不同结局……张嵚著的《不容青史尽成灰(明清篇最后的荣耀)》从盛世开始到荣耀落幕,深度还原明清两朝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

目录

第一章 朱元璋成功的另类奥秘

第二章 谁缔造了洪武盛世

第三章 倭寇是怎样炼成的

第四章 明朝西域第一将——宋晟

第五章 明王朝的“高考分区划线”

第六章 谁有资格接朱元璋的班

第七章 明朝版的张骞——陈诚

第八章 为朱棣“融资”的夏原吉

第九章 明朝的“越南战争”

第十章 蒙古和明朝是啥关系

第十一章 谁为土木堡惨案负责

第十二章 陈白沙与明朝思想解放

第十三章 忠良or奸党——王越

第十四章 弘治帝怎样应对极端天气

第十五章 明朝最牛经济学家——丘濬

第十六章 十六世纪的中国海商们

第十七章 不败神话戚家军

第十八章 万历其实“四大征”

第十九章 辽东是如何丢的

第二十章 东林党毁灭了明王朝

第二十一章 被崇祯坑死的三个能臣

第二十二章 明末为什么这么穷

第二十三章 南明的灭亡之路

第二十四章 草原枭雄噶尔丹

第二十五章 清初贰臣的不同结局

第二十六章 一个真实的鳌拜

第二十七章 清朝火器大师戴梓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朱元璋成功的另类奥秘

大明王朝近300年的沉浮沧桑,自然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得天下开始。

朱元璋得天下,在朝代更迭里,是一段草鱼化苍龙的传奇:放牛娃出身的苦孩子,削平群雄北逐暴元,开创享国近300年的大明王朝,赫然成为中华五千年出身最贫寒的开国皇帝。成功之神奇,为历代所称颂。而数个世纪以来,一个问题却始终争论不休:他是怎样做到的?

历朝看法各不相同,主修《明太祖实录》的明初大儒董伦感叹:“盖因天命所属,时运眷顾也。”一句“天命”,颇有“君权神授”的味道。改革家张居正言:“太祖得天下,因不拘成法也。”说“不拘成法”,赞朱元璋,顺便也给自己的改革“贴金”。清朝史学家赵翼评:“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也。”草根出身的“淮右布衣”,成了清朝史家眼中的“复合型人才”。近现代台湾史学家李光涛则归结出了朱元璋成功的六字要诀:用贤、善学、敢战。时代更迭,后世旁观者清的见解,各有千秋。

各有千秋的见解,串联起朱元璋的成功史。无数的历史画卷中,被遗忘的却是发生在大元朝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的一个“盲点”,恰是这个盲点,藏着朱元璋问鼎江山的答案。

这个盲点,是一次普通的问答,主人公是朱元璋与刘基。背景简单:一个是已占有南京,基业初立,却身处元朝廷、张士诚、陈友谅三强夹缝中,争天下局面正走到“十字路口”的“红巾义军将领”朱元璋;一个是声名在外的江东大儒,乱世中久历沉浮,经多次邀请方投奔而至,初来乍到的大谋士刘基。

对话的内容很复杂,后世多注意了刘伯温进献的堪比《隆中对》的《时务十八策》,却忽略了其中朱元璋的一个问题以及刘基的回答——义军“九恶”论。

朱元璋的问题是:天下“义军”(红巾军等反元农民军)之所以屡起屡灭,难以成事,其根由在何处?刘基答:所谓“义军”,虽一时兵势浩大,却多难长久,其原因正在于“九恶”。九恶者,一恶“不敬孔孟,亵渎圣人之道,败坏天理人伦”;二恶“攻伐无度,形同流寇”;三恶“时降时反,相互猜疑”;四恶“粮饷不能自足,临阵不知兵法”;五恶“掠人妻女财产,只知取之于民,而不知养于民”;六恶“为将者心胸狭隘”;七恶“为士者缺乏训练,作战形同群殴”;八恶“胜时聚集,败时作鸟兽散”;九恶“此义军与彼义军之间,相互猜疑,互相攻伐”。史载朱元璋边听边“闻之勃然色变”。而刘基却毫无惧色,继而总结发言:“九恶不除,虽称义军,实则草寇流贼。”

这番宏论实在是大胆,彼时的朱元璋虽已是割据一方的吴王,却依然奉红巾军头领“小明王”为正主,所谓“九恶”论其实是当面骂了朱元璋。刘基话音刚落,朱元璋“愤然而起,掷杯怒目”,眼看着,刘基仿佛要人头不保了。

然而片刻之间,朱元璋朗声大笑,满面怒气化作乌有,一句赞叹脱口而出:“千古名骂,万载相传!”

刘基没有骂错,朱元璋更没笑错,所谓“九恶”论,虽条条如刀刺中朱元璋死穴,却是他从此打开帝王之门的钥匙。

“九恶”论如此重要,究原因:首先,“九恶”点出了朱元璋军队自身的弱点,可谓振聋发聩;二者,“九恶”点出了与朱元璋同时代的诸多“豪杰”不能成大事的根本原因,预言了他们最终失败的命运;最后,“九恶”点出了两千年历次农民起义虽轰轰烈烈,却大多只能走向灭亡,徒为他人做嫁衣的根由。甚至之后的明末农民起义,乃至清末太平天国运动,其结局也终不幸被“九恶”所言中。提出“九恶”的刘基,果不负他“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的评语。

刘基能够总结出“九恶”,实非偶然。面见朱元璋时的“九恶”论,其实早在4年前,就写在他致元顺帝的《平贼十策》中,那时他还是一个“深受国恩”的大元进士,并曾在浙东自募兵勇,尽心竭力围剿方国珍等“义军”,直到眼见元朝廷已腐败至不可救药,方才愤然离去。所谓“九恶”,是因他常年站在“农民起义”的对立面,耳濡目染才看得清楚。刻骨铭心的悟语,化作朱元璋逐鹿天下的利器。

且让我们以“九恶”为线索,串一下元末农民大起义的风云景色。

元顺帝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内外交困的元王朝征15万民夫治黄河,因官吏暴虐导致民怨沸腾,终在“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感召下,由白莲教首领刘福通、韩山童率领,在河南黄陵岗起事,推倒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多米诺骨牌。(P1-3)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0: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