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一个法国老人的中国故事--法籍专家让·德·米里拜尔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邓志辉,王军哲主编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古城西安南郊,西安外国语大学雁塔校区,在一片葱绿的青草地上,横卧着一块用黑色大理石砌成的纪念碑,纪念碑的正中镌刻着陕西省原省长程安东手书的“耕耘友谊”四个大字,碑的右上方镶嵌着一位法国老人的头像。他就是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把整个后半生都奉献给了中国的法国专家——让·德·米里拜尔。

说起让·德·米里拜尔,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移到遥远的西方——法兰西共和国的首都巴黎。这个已有140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历史名城,位于法国北部巴黎盆地的中央,美丽的塞纳河蜿蜒穿城而过,它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巴黎又是世界公认的文化之都和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中心,埃菲尔铁塔、凯旋门、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众多驰名世界的标志性建筑点缀其中,伏尔泰、卢梭、雨果、巴尔扎克、罗丹等影响世界的大思想家、大作家、大艺术家都曾在这里生活和创作过。巴黎还是著名的世界艺术之都,是印象派美术发源地、芭蕾舞的诞生地和电影的故乡,也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的创始地。1919年8月5日,让·德·米里拜尔就出生在这座伟大的城市。

茫茫宇宙,芸芸众星。作为太阳系的星体之一,地球是那么渺小,又是那么浩瀚,是那样地无声无息,却又蕴藏着巨大的能量,遵循自己的轨迹昼夜运行,寒来暑往永无停息。生活在这一星球上的人类,也以自己的智慧,创造着丰富多彩的文明和文化。当然,人类毕竟是有各种欲望的,曾经有人想仰仗武力成为东西半球的征服者,也有人想凭借某种强权成为整个地球的主宰者;可是小小的地球毕竟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各国人民更爱好和平,更珍视友谊,更期盼和睦相处,向往充满爱心的大同世界。于是,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不同民族或国家,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会有人为实现人类的这一美好愿望而尽其所能,奉献自身,为东西方人民的友谊铺路架桥,成为东西方文明和文化的使者。让.德.米里拜尔就是这样一位为中法两国和人民的友谊而奋斗了后半生的献身者。

让·德·米里拜尔有着不一般的身世和经历。他出身于贵族之家,祖父是一战时期法国空军的缔造者之一,父亲也是一战时法国空军的飞行员,他的表姐曾任戴高乐将军的机要秘书。学生时代的让,与母亲一直住在巴黎第十三区的一栋临街单体祖居里,像所有欧式建筑一样,他们家的大门很是气派。就在这十三区里,有享誉整个法国的巴黎三个华人区之一,也是巴黎最早和最大的华人聚居地。周恩来早期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曾住在同处巴黎十三区的“意大利广场”附近戈德弗鲁瓦街的一家不起眼的“海王星旅馆”。也是在这个区,他和同事们创办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党部和理论刊物《赤光》编辑部。李富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先后在这里从事过政治活动。  让·德·米里拜尔前半生的经历颇为曲折坎坷。他少年时期先后在巴黎蒙田中学和路易大帝中学就读,1939年1月在格勒诺贝尔市读大学,获得历史学学士学位。1940年4月,在勒哈弗尔军营入伍,后在丰特奈勒孔特军官学校就读,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作为士兵,让曾被俘,获释后于1942年9月退伍。据他的法国朋友皮埃尔·雷纳回忆说,让·德·米里拜尔年轻时,也曾经在巴黎十三区当过工人,他在那里日复一日地一边印刷贺年卡上的金边,一边耐心地聆听不断前来的工友们倾诉对生活的希望,这样的经历曾深深打动过他。他还曾到东比利牛斯山从事过捕鱼,后在蒙特尔一家公司组装电视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选择游历世界,前往不同国家,学习各国语言,广泛接触并了解世界各国人民的信仰和生活情况。让刚到中国时曾经告诉过他的中国朋友,他在中学时期就有一个梦想,就是走遍全球,而他最向往和梦寐以求的国家在遥远的东方——神秘而伟大的中国。为此,他在巴西工作多年后,于1969年3月15日来到中国香港。(P3-5)

书评(媒体评论)

来自法国的世界知名学者让·德·米里拜尔在中国学习工作近40年,他有一个中国名字叫米睿哲。1976年,他主动选择到条件艰苦的中国西北,一直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致力中国文化研究和推介,撰写了有关中医和中国西北地区地方史的著作,对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省吃俭用,一生资助了多位中国贫困山区学生和留学生,并把自己在巴黎的家提供给中国留学生住宿使用。让教授曾被授予法国拿破仑荣誉勋章,还获得了“中国好人”的称号。今年(2015年)10月10日,96岁的让教授在西安去世,他最后的遗愿就是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彰显了人文交流的独特魅力和巨大能量。

——刘延东

后记

2015年12月6日,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在第十届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上,向全体与会人员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被称为“中国好人”的洋教授的故事。来自法国的世界知名学者让·德·米里拜尔在中国学习工作近40年,他有一个中国名字叫米睿哲。1976年,他主动选择到条件艰苦的中国西北,一直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致力中国文化研究和推介,撰写了有关中医和中国西北地区地方史的著作,对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省吃俭用,一生资助了多位中国贫困山区学生和留学生,并把自己在巴黎的家提供给中国留学生住宿使用。让教授曾被授予法国拿破仑荣誉勋章,还获得了“中国好人”的称号。今年10月10日,96岁的让教授在西安去世,他最后的遗愿就是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彰显了人文交流的独特魅力和巨大能量。可以说,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潮流、中国发展进步的大趋势,为孔子学院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刘延东副总理所讲的这个故事正是源自于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采编中心主任龚仕建的两篇报道。2015年12月,《人民日报》内参刊发了龚仕建主任撰写的文章《被称为“中国好人”的洋教授》;2016年2月29日,龚仕建主任在((人民日报》文化版人物专栏以《让·德·米里拜尔扎根中国四十年,生前倾力中法文化交流,他是洋教授,也是“中国好人”》为题,报道了西外已故外籍教师让·德·米里拜尔的先进事迹。2016年4月16日,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CCTV-10)讲述栏目以《法国老人的中国情缘》为题,播出西安外国语大学法籍专家让·德·米里拜尔教授的专题片,节目以让教授生前学生和好友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他在中国、在西外40年的生活点滴,在社会各界引起极大关注。6月15日,人民出版社公共事业编辑部王萍主任专程来到西外,商谈编写出版让的传记图书等事宜,希望学校和人民出版社一起完成让的传记编写出版工作。

西安外国语大学高度重视让的传记编写出版工作,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主管宣传工作的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传记编写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部部长任办公室主任,成员由宣传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法语学院相关人员及让的生前好友组成,具体负责传记编写的统筹协调工作。同时,学校抽出赵沛、张保宁、苏永前、厚晓哲、魏兰妤等5名同志组成撰稿组,集中时间,专职写作。6月19日下午,党委副书记王天平,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段恒春代表学校编写工作领导小组召开撰稿启动会议,要求参编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编写工作中,要团结协作,克服困难,深度挖掘让教授的感人事迹,努力充实传记的精神内涵,为讲好西外故事作出积极贡献。  撰稿组同志自6月20日开始接触学习让的事迹,历时15天终于完稿。半个月里,同志们被让的事迹感动着,如同在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炎炎6月,似乎也抵挡不住大家对这位法国老人精神世界探寻的初心。让,真的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位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他的人格的完美和精神的崇高,不由使大家心生敬仰,生怕自己的拙笔叙述不出真实的让的故事。王天平副书记、段恒春部长数次亲临撰稿组,转达党委书记邓志辉、校长王军哲等学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关心和重视,问候大家,热情鼓励,并对写作作出具体要求。宣传部更是多方协调,为撰稿组创造条件,支持打气,令大家十分感动,压力也倍增。校工会主席赵沛既要兼顾繁忙的Z-作,又常来撰稿组参与讨论和起草,付出了较多的心血。龚玉伟承担了编写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编写组的联络和部分协调工作。耿强、党小湘等为图片资料的收集和确认付出了劳动。外事处林竹为查阅让的藏书、讲义和著述多次提供了方便。这点点滴滴,都促使大家必须完成好这项组织交给的任务。

本书由赵沛先列出写作提纲并试写了第一部分,张保宁对提纲作了补充修订,并经大家讨论和校党委宣传部认可。按照新提纲,引言和结语部分由张保宁执笔,第一、二两章由苏永前执笔,第三至第六章由厚晓哲执笔,最后由张保宁负责统稿并拟定了全书各章节题目及总题目,草就了“编写手记”;魏兰妤负责采访和座谈资料的整理打印,贾宝军、刘悠悠对法文资料做了翻译和整理;董阳在北京负责采访了中国对外友协副会长户思社。撰稿过程中,大家先后和让的生前同事、学生及好友任战锋、黄传根、孙立坚、耿强、杨晨光、李涛、张成、任艳芳、邱长秦、邢志强、崔升瑞等进行了座谈,贾振范、张平提供了亲笔写的回忆文字,让生前的众多好友在微信群里也推送了许多回忆文字,这些对本书的写作都提供了丰富而鲜活的素材。行文时采用了陆栋、王克坚、任战锋、梁家林、蒋筱敏、朱卫民、王力群、赵成勋等人先前写就的回忆性文章,参考了让的朋友们于2012年为让制作的纪念册《让·德·米里拜尔——一位法国老人的中国情缘》,以及陆栋和刘海容发表于2015年第12期《善行天下》上的《怀念大爱的使者——让·德·米里拜尔》《法籍好人:超越生命长度的大爱》两篇文章。西安外国语大学党委宣传部郭富庭、龚玉伟、党小湘三位同志在部长段恒春的安排和指导下,于2014年5月开始,历时两年多,对让的生平事迹和图文影像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搜集和详细的整理,郭富庭先后撰写了通讯报道和事迹材料《“好人”一生平安——一位来自法国的“中国好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中国好人”让·德·米里拜尔先生先进事迹》共计13000余字,并在2016年寒假期间配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完成了让先生的专题纪录片的拍摄,这些前期的积累工作都为本次编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没有上述人员及文献的帮助,本书是很难成稿的。在此谨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中有些叙述的事情可能还不够准确,特别是对让的思想和精神的挖掘还远远不够,希望后来者能够在让的精神感召下,重新写出有关让的更多更好的中国故事。

编写组

2016年7月5日于西外

目录

前言

引言 一个法国人的中国梦

第一章 西外来了个法国专家

 1.执教德法西语系

 2.为法语专业建设竭尽所能

第二章 专心研究中国文化

 1.填补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研究的空白

 2.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国粹

 3.崇拜中国传统文化

第三章 为中法交流铺路架桥

 1.甘当中法文化交流的使者

 2.倾力资助留法学子

 3.无微不至地关怀留法学子

 4.从精神上影响留法学子

 5.“我的根在西安”

第四章 广交中国朋反

 1.善于结交朋友

 2.乐于成人之美

 3.把友情看得很重

 4.一心为他人着想

 5.爱生如子

 6.用“微笑”传递人间大爱

第五章 一颗热爱中国的心

 1.为人民服务

 2.把穷人的痛苦放在心上

 3.心系山区贫困学子

 4.感受中国百姓的温暖

 5.敬佩中国人的牺牲精神

 6.对中国爱得深沉

第六章 魂安第二故乡

 1.桑榆晚情

 2.最后的日子

 3.化作春泥更护花

结语 故事才刚刚开始

编写手记

Jean de Miribel让·德·米里拜尔

让·德·米里拜尔大事记

序言

回忆起让·德·米里拜尔,谦恭之心油然而生,不由赞赏他充满激情、极富个性的一生。在法国,他一直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奉献在救助穷人的事业上,即使在法国民族经受外敌侵占的考验时也未曾间断。所有与让有过交集的人都曾在他身上看到一位心系人类尊严、为服务邻舍而奉献全身心的智者。

之后就是中国。1976年9月,时值“文化大革命”末期,让·德·米里拜尔到达西安。那时外国人还很少。他开始满怀热情地撰写题为《明代地方官吏及文官制度——关于陕西和西安府的研究》的博士论文,并为此历尽10年的努力。让除了在位于陕西的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之外,还奉献了自己的时间来激发中国年轻人前往法国、了解我们的国家、发现我们的文化、学习我们的语言。

这位中国迷在中国居住了近40年。他如今成为促进欧洲与中国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人物之一。正如那些杰出的前辈一样,让作出了榜样。让·德·米里拜尔曾表明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文化对话亦能为年轻人提供面向世界的机遇。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法国,这种人文精神将与他的名字永世长存。

法国驻华大使顾山

2016年8月10日

内容推荐

邓志辉、王军哲主编的《一个法国老人的中国故事——法籍专家让·德·米里拜尔》讲述了来自法国的世界知名学者让·德·米里拜尔在中国学习工作近40年,他有一个中国名字叫米睿哲。1976年,他主动选择到条件艰苦的中国西北,一直任教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致力中国文化研究和推介,撰写了有关中医和中国西北地区地方史的著作,对中法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省吃俭用,一生资助了多位中国贫困山区学生和留学生,并把自己在巴黎的家提供给中国留学生住宿使用。让教授曾被授予法国拿破仑荣誉勋章,还获得了“中国好人”的称号。今年10月10日,96岁的让教授在西安去世,他最后的遗愿就是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他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中国人,彰显了人文交流的独特魅力和巨大能量。可以说,文明交流互鉴的大潮流、中国发展进步的大趋势,为孔子学院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编辑推荐

邓志辉、王军哲主编的《一个法国老人的中国故事——法籍专家让·德·米里拜尔》讲述了这位中国迷在中国居住了近40年。他如今成为促进欧洲与中国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历史人物之一。正如那些杰出的前辈一样,让作出了榜样。让·德·米里拜尔曾表明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文化对话亦能为年轻人提供面向世界的机遇。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法国,这种人文精神将与他的名字永世长存。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2: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