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祖晓著的《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对生命旅程中的“存在性”困境及解决误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证,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了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背后的“存在性”原因;深入论述了禅学对生命“存在性”困境的认识、现代心理疗愈系统中的禅学智慧以及修禅疗愈生命的原理;从接纳、停顿、专注、旁观、爱等方面对修禅的基本要素及方法作了详尽的介绍,对运用禅学智慧疗愈心理障碍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附“运用禅学智慧疗愈生命”的典型案例。
| 书名 | 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 作者 | 包祖晓 |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包祖晓著的《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对生命旅程中的“存在性”困境及解决误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证,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了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背后的“存在性”原因;深入论述了禅学对生命“存在性”困境的认识、现代心理疗愈系统中的禅学智慧以及修禅疗愈生命的原理;从接纳、停顿、专注、旁观、爱等方面对修禅的基本要素及方法作了详尽的介绍,对运用禅学智慧疗愈心理障碍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附“运用禅学智慧疗愈生命”的典型案例。 内容推荐 包祖晓著的《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内容雅俗共赏,不仅是写给正在遭受各种痛苦折磨并准备去“疗愈”的人看的(尤其适合患有各种心理障碍以及慢性躯体疾病的人),还可供健康保健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和使用。 对于找不到“存在感”和“意义感”的普通人群、高压力人群,阅读本书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能帮助他们早日认清生命的实相,带着敬畏感过上幸福的生活。 目录 第一章 生命旅程中的“存在性”困境 生命旅程的实相 生命旅程中主要的“存在性”困境 第二章 解决生命“存在性”困境的误区 我们是“娱乐至死的生物”吗 解决“存在性”痛苦的错误方式 第三章 “存在性”痛苦与疾病 谁是健康/正常人呢 “存在性”痛苦与心理障碍 “存在性”痛苦与躯体疾病 第四章 禅学对生命“存在性”困境的认识 人生本苦 “存在性”困境是逃避不了的 “我”并不存在 “我”是一种“存在性”体验 第五章 现代心理疗愈系统中的禅学智慧 行为主义治疗中的禅学智慧 精神分析/分析心理学中的禅学智慧 存在主义治疗中的禅学智慧 其它疗愈系统中的禅学智慧 第六章 修禅疗愈生命的原理 第七章 禅修的基本要素及训练方法 接纳 停顿 专注 旁观 爱 小结:牧牛的过程 第八章 禅学智慧适合疗愈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的诊治现状具有局限性 禅学智慧在疗愈心理障碍中的意义 禅学智慧在疗愈心理障碍中的实务 第九章 运用禅学智慧疗愈生命的案例选析 人际交往困难的赵先生 容易紧张的朱女士 为睡眠困扰的叶女士 反复腹部不适的陈先生 情绪低落的唐女士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现代通俗的健康定义中有两条标准是“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也就是说,健康的前提条件包含“自我感觉是良好的,情绪是稳定的”,以及“能良好地适应相应的社会”,否则,就有可能成为“焦虑障碍”、“抑郁障碍”、“适应障碍”,甚至“精神分裂症”等心理障碍了。 如果从功能社会/社会必要性的角度看,这无疑是正确的。健康/正常人首先得能够按照那个特定社会的要求去工作,不仅如此,他还得能够参与社会的再生产,即能够组建供养一个家庭。但是,如果从个人存在的价值/存在性角度看,上述的观点就未必正确,也就是说,“健康的人不一定没有焦虑”、“健康的人不一定社会适应良好”。正如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所提出:“健康或常态就是有一个最适合个人成长和幸福的环境。” 这是因为,“适应”一词在我们的社会里通常被当作是一味顺从、丧失个人自身“存在性”的代名词。从存在主义角度看,如果一个个体能充分地面对个人自身的“存在”,即使他可能因此变得比以前更不能适应社会,即使他很可能会产生比以前更多的有意识的焦虑(正常的关于“存在性”焦虑),他也是个健康/正常人。 因此,从个人“存在性”角度看,一个所谓“没有焦虑”、“社会适应良好”的正常人远没有一个所谓人类价值意义上的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患者来得健康。前者以放弃“自我”的“存在”来成为别人期望的样子,所有真正的个体性与自由全部丧失。而精神疾病/心理障碍患者则可被看作在争夺“自我”的战斗中不准备彻底投降的人。尽管他挽救个人“自我”的努力并未成功,也未有效地表达出“自我”,却借助精神疾病/心理障碍的症状和遁入虚拟的生活寻求拯救。 难怪弗里德里希·尼采尖锐地指出:“疯狂罕见于个人,但对于团体、党派、民族和时代来说则是常态。”阿瑟·米勒在《尊重她的痛苦——但也有爱》中论述道。 人类永恒的挣扎是:以某种方式感知到自己与邪恶共谋,成为一种不能忍受的恐惧。用全然无知的受害者眼光,或者用全然邪恶的暴力发动者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则让人安心得多。不论付出任何代价,都不要干扰我们的无知。但是,所有国度中,最无知的地方在哪里呢?不就是疯人院吗……无知的完美境界,其实就是疯狂。 作为精神/心理卫生科医生,作者每当在媒体上看到杀人犯、经济犯罪、贪官、性丑闻及所谓的“精英”们犯罪时就会感到超级郁闷。他们事发前风风光光,被视为完全正常,相比之下,自己天天接触的那些被认为“不健康/不正常”的来访者倒显得挺美好:上瘾者很讲面子,痴呆者很单纯,抑郁者让人动容,精神分裂者有一颗敏感的心,躁狂者让人着迷……有时我甚至会想,我们的治疗对象是否搞错了?有问题的是否恰恰是我们这些所谓的“正常人”? 因为,这些精神疾病/心理障碍者大多是乱“自己”或与自己关系很近、影响深远的“主要照顾者”,并不会毫无原因地直接骚扰陌生人或对社会造成危害。从世界上的许多统计数据看,精神疾病患者犯罪的概率比正常人小。难怪有些心理科医生经常会半开玩笑地说:“宁可与这些病人相处,也不愿与所谓的正常人相处。”德国精神科医生曼弗雷德·吕茨更是尖锐地提出:“防火防盗防正常人……” P36-37 序言 我们生活在一个艰难的时代,本以为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会带来安逸、舒适和幸福,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我们的经济建立在持续发展和扩张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开采使用可以获取的各种资源;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个人财产和可供消费的商品,以及无数可供炫耀的技术成果。但是,我们仍然未能达到那种永久快乐的状态,而且很可能今后也无法享受到这种幸福和快乐。即使我们在某一天体验到了快乐和幸福,但就在第二天,我们又会认识到,我们一点都没有减少绝望和自我挫败的倾向。 医疗上的景象亦是如此。如今,现代医疗不断展现出近乎神奇的技巧和力量,令许多外行人感到惊奇。可是,在这同时,许多人对现代医学感到不安。批评者认为现代医疗技术建立在实用和效果的考量上,而医学的内在“缺乏灵魂”,这很可能会带来丧失人性的诅咒。 于是,有人从各种幸福哲学、养生书籍和大师处寻求慰藉,希望借此应对“人固有一死”的恐惧;有人从追求物质财富、权力和时尚中确立自己的“存在感”,希望借此逃避生命本身的“无意义”;有人靠不停地忙碌、工作、趋同、应酬来充实生活,希望借此来逃避内心的“孤独”和“存在性自由”;有人不断用药物控制自己的焦虑、抑郁、失眠等心理痛苦及各种躯体不适,借此麻痹自己的躯体与心灵的感受,使自己免受直面“存在性”困境的痛苦…… 德国精神科医生曼弗雷德·吕茨提出:“在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精神分裂症,没有抑郁症,没有成瘾症——有的只是承受着各种不同痛苦现象的人。”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家欧文D·亚隆提出:“如果我们专心思考我们活着(即我们在世界上存在)这个事实,并且尽力把那些让人分心的、琐屑的事物置于一边,尝试去认真考虑导致焦虑的真正根源,我们便开始触及某些基本主题:死亡、无意义、孤独和自由。” 作为精神/心理卫生科医生,作者对这些观点深表赞同。例如:许多以失眠(尤其入睡困难)、焦虑为主诉的求治者,其潜意识中蛰伏着深深的“死亡恐惧”或“无意义感”;那些抑郁症患者们,他们感触到了这个社会没有出路的负罪感、实在的压迫感和绝望感,而我们这些“健康人”却在悬崖上翩翩起舞,对所有真正重要的问题视而不见,还以为这是正常的;那些把“今日不搏何时搏”贴在脑门上的成功人士,在患了心理障碍之后,才会卸除所有的面具,直面自我、流露真情;至于那些打着“人生得意须尽欢”的幌子放纵自己的瘾君子们,他们依赖的并非酒、性或者药品本身,而是一个不会让他们难堪,不会轻视、伤害他们,能让他们陶醉在迷狂中的世界…… 可以说,生命是一场冒险的旅行,无论是专注于出人头地、拼命地积累物质财富、忙于消费和娱乐,还是忙于养生保健,我们都逃避不了死亡、无意义、孤独、自由和限制等基本的生命主题。如果我们想要“疗愈生命”,就必须深入人的“存在性”困境。而这恰恰是“禅学”的核心主题。 有鉴于此,作者以自己长期的临床实践为依托,在整理大量国内外文献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撰写了《做自己的旁观者:用禅的智慧疗愈生命》。该书对生命旅程中的“存在性”困境及解决误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论证,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深入分析了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背后的“存在性”原因;深入论述了禅学对生命“存在性”困境的认识、现代心理疗愈系统中的禅学智慧以及修禅疗愈生命的原理;从接纳、停顿、专注、旁观、爱等方面对修禅的基本要素及方法作了详尽的介绍,对运用禅学智慧疗愈心理障碍进行了系统总结,并附“运用禅学智慧疗愈生命”的典型案例。 对部分人来说,这是一本令人不舒服的书,因为它剥夺了人在面对“存在性”困境时,把权力、奋进、时尚、合群、疾病等当成借口的机会。尽管如此,作者仍然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把这本书当成行路的指南。 本书内容雅俗共赏,不仅是写给正在遭受各种痛苦折磨并准备去“疗愈”的人看的(尤其适合患有各种心理障碍以及慢性躯体疾病的人);还可供健康保健人员、临床医护人员、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者阅读和使用;对于找不到“存在感”和“意义感”的普通人群、“高压力”人群,阅读本书具有醍醐灌顶的作用,能帮助他们早日认清生命的实相,让他们带着敬畏感过上真诚的生活。 此外,本书与《与自己和解:用禅的智慧治疗神经症》以及《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互为“禅疗三部曲”,内容互补而不重叠,有兴趣的读者可相互参考。 包祖晓 2016.10.1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