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晚清海关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作者 杨智友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晚清海关》是杨智友在海关史方面的第四本专著。作为海关题材的历史普及读本,该书通过对以赫德为主的海关洋员参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记录与梳理,在全景展现晚清海关风云变幻的同时,也折射出海关视野里波诡云谲的历史镜像。可谓“一部海关档案,半卷晚清通史”。

内容推荐

《晚清海关》作者杨智友毕业于中国近代海关史研究重镇厦门大学,坐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数十万卷海关原始档案,胸怀史家之担当以文学笔法书写负责任的通俗历史,于史料的爬梳剔抉中生动还原晚清海关发展脉络,通过全新的海关视野折射波诡云谲的晚清历史风云。

目录

引子:钟声里的海关记忆

1 李泰国和他的传奇姓氏

2 上海滩崛起的“娃娃领事”

3 伟大的海关事业

4 “鬼子六”交办的第一件洋务

5 寻找戈登

6 唐阿七案件

7 日意格先生的黄马褂

8 同文馆的背后推手

9 “马厘亚老士”号事件

10 世博会上的新面孔

11 马嘉理事件

12 中国开始动起来了

13 业余外交家

14 梅生走私军火案

15 天朝“奇葩”是怎样炼成的

16 这一条漫长的邮政路

17 庚子议和

18 总税务司的对手

19 赫德之死

征引及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但是,或许从开始i董事起,少年赫德便对那段既无法证实也无人证伪的家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祖先的光荣业绩虽是口口相传,虚无缥缈,却激励着小赫德,成为他日后奋发进取的潜在动力。赫德可不愿继承父亲的小作坊,去做那些“下等的工作”,他那颗小小的心脏里,早就埋藏了一个大大的梦想,那就是,重新获封一个爵位,恢复家族昔日的荣光。

要知道,在维多利亚时代,对普通英国民众来说,获封爵位不仅是巨大的荣耀,还能获得政府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津贴。成为一名爵士后,不论走到英国何地,都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和优待,人们在遇到爵士时,一般都要将其封号一同称呼。

带着这样的美好梦想,赫德考进了爱尔兰女王大学所属的贝尔法斯特学院。家乡亚尔马郡波塔当小镇只是出生地而已,真正令他终身魂萦梦绕的,却是贝尔法斯特,这里才是他灵魂的栖息地。多年之后,每当思乡之情像决堤一般不可遏制时,赫德首先想到的,便是贝尔法斯特。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只要想起1849年贝尔法斯特大学的情景,我就不免流泪,我们不曾忘怀一丝乡音,气息和影像都会唤起儿时的回忆和甜蜜的故乡景致,走笔至此,泪水已湿了双眼。”

在学院里,赫德没有时间多愁善感,他把全部精力都用于学习。促进他苦读的直接动力,除了那个藏在心中的远大目标,还有就是为了争取女王学院颁发的为数不多的奖学金,这对于家里有八个弟妹的赫德来说,显得至关重要。

三年后,赫德开始面临职业的选择。他有时想从医去当医生,有时又想学法律当律师,有时又不免冒出去自家酿酒厂工作的念头。在极度心灰意懒时,又想从事传教事业。但这些职业有限的前景,都无法填平他内心深处那个要建功立业的欲望之壑。

1854年春天,赫德凭借优异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正当他心猿意马不知将来从事何种营生之时,一个机会不期而至。原来,英国外交部为派驻中国的领事馆招募编外译员,分配给爱尔兰三个名额,女王学院得到其中之一。

对当时的英国人而言,中国还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只有少数从事对华贸易的商人和传教士,才有机会和这个古老帝国发生接触,而对华贸易也仅仅限于东南沿海的五个通商口岸,外国商人很少从那些口岸走出去冒险,条约也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他们只要与当地腐败的中国海关官吏搞好关系,便有利可图。还是在17岁那年,赫德在学校曾经听过一次关于中国的演讲,那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国度让他无比神往。他坚定地认为:一个未开垦的地方更容易施展抱负,一度萌生出去中国当一名传教士的念头。如今,到中国去的机会说来就来,触发了赫德心中深藏不露的隐秘欲望,少年时的梦想刹那间进发,他仿佛望见了一块肥沃的处女地,那里,足以种下他的那颗野心之树!  女王学院总共有36人报名,原本打算举行考试择优录取,可当院长在志愿报名名单上看到赫德的名字,他立刻改变了主意。

还有比赫德更加优秀的学生吗?

那些漂洋过海到地球另一边去的年轻人,还很少能在19岁的小小年纪,就有了眼前如此明显的飞黄腾达的机会。赫德却“抓住了这个好机会的裙边”!但他争取到的是免试而不是免费。对于他的家人来说,连伦敦都是无比遥远的地方,更不用说远隔干山万水的中国了。他的父亲,那个向来目光短浅的小作坊主,作出了也许是一生最英明的决定,支持儿子的远行!到了最后的告别时刻,他塞给了赫德也许是大半辈子来最大的一笔家庭开支——100英镑路费,这对于一个年收入仅几百英镑的家庭来说,实在是足够慷慨了。

100英镑的确不是一个小数字。甚至在40年后,赫德从北京写信给家乡的卫理公会教堂庆祝成立纪念,随函附寄的,也不过是同样数额的一笔汇款。

P20-21

序言

1949年前的中国,过去被称作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双半”性质的社会。何为“双半社会”?也就是说,它既有殖民地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有封建社会的基本特性,无论其政治架构是皇权还是共和民国,其社会性质并没有质的改变。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受尽了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带来的灾难,经过无数流血牺牲和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迎来了站立起来的一天。但是,我们决不能忘记过去所受过的屈辱和苦痛,不能忘记100多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帝国主义列强曾经怎样趾高气扬地欺辱过我们。

于是,我们自然就会想起1949年前的中国海关。在中国最落后的年代里,它曾经是当时中国土地上最洋化最先进的地方之一:西式的建筑、高大的钟楼、金发碧眼的洋员,在低矮晦暗的中国口岸城市里,分外惹人注目。但是,细加思索,它们就像是长在腐败旧社会躯体上的一块“痈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之集中体现。

维系千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制度,到了清代中后期,衰败颓废之象已昭显,西方列强仰仗工业革命的成果以及他们闯出的环球航线,不请自来,敲开了闭关锁国的大清国门。然而,仍然沉睡在天朝大国迷梦中的中国统治者,对外部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无所知。他们揉揉惺忪的双眼,好奇地打量着那些穿着奇装异服、装备奇技淫巧的洋人,第一反应居然是,呵呵,又来进贡的了!

很可惜,这次来的可不是什么进贡的番国使者,而是来自西方“文明世界”的道貌岸然的外交官及其身后拥有坚船利炮的军队。他们不是来做客的,而是要夺你的财产、资源,要你的主权、土地,用害你的毒品换你手中的白银。

不该发生的一切就这样发生了。在经历了无数的交涉、战争和妥协、退让后,中国的亿万两白银流向了西方列强和东瀛海盗的囊中,成为他们富国强兵和经济起飞的资本;中国的土地一块又一块地被割让,成了强盗们的战利品;中国城市中出现了一片又一片洋人的租界,号称“国中之国”。而作为国家主权象征的国门——海关,也在近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被外国人反客为主地把持,成为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从1854年中国近代海关建立之日起,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洋员不仅负责征收关税,主管贸易,还利用所居有的特殊地位和所掌管的中国财力,干涉中国的内政外交,插手中国的军事经济,涉足中国的文化教育,染指中国的卫生检疫,等等。这种现象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所特有的、世界史上也极为罕见的一种特殊制度——外籍海关税务司制度。在这一制度架构下,得益的不仅仅是以英国籍税务司为主的老牌英帝国主义,而是在各地各级海关机构中工作的洋员群体以及列强各国。  当然,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用唯物史观来看“海关”现象亦是如此。中国旧海关虽是列强在华侵略势力的工具和代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给中国人留下了百年耻辱的回忆,但在客观上,它在中国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并不完全是负面的。

新型海关是旧中国通向世界的一扇窗口,海关洋员的在华活动,给处于封建落后状态下的中国人,带来了近代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崭新的生活方式,而在他们插手中国事务的过程中,也曾经为了西方的利益,为了把中国培育成列强的成熟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引进和采取了多方面的改革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当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形成。在保证西方列强对华债贷掠夺的基础上,他们也用部分关税收入致力于中国的教育发展和卫生检疫事业的开创。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些局部改善都是以丧失主权的重大代价换来的,未免得不偿失。

对于近代中国海关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的分析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近些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成果,学者们认为海关是研究近代中国的一个理想的“抓手”,由此可以涉及当时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通过对中国近代海关史的考察研究,不仅可以丰富相关学科的内容,还可以充实、扩大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可以对原有观点和框架进行突破,加深对中国近现代社会性质的认识。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是典藏民国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在其全部馆藏231万卷档案中,海关档案大约占其三十分之一,比例不大,但内容却具有无可比拟的珍贵性,堪称镇馆之宝。为开发这一档案资源,我馆在组织专门力量整理出版海关档案资料的同时,也着力加强海关史方面的人才培养。2003年,中国近代海关史的研究重镇厦门大学招收海关史研究生,经过考核选拔,智友有幸回到母校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

之所以说“有幸”,一是智友再续与母校厦大的缘分;二是他以此为契机,明确了专业方向。

这以后,智友一直都从事海关历史档案的整理研究和利用发掘工作,即使后来转岗行政部门,依然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勤勉有加,笔耕不辍,出版、发表了大量作品,逐渐成长为我馆民国档案和民国史研究的中青年业务骨干。尤其在2011年,他被确定为江苏省第四期“333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对象后,更是快马加鞭,不仅在我馆档案业务协调和管理中发挥专长,还在民国档案编研工作中起到学术带头人作用。

《晚清海关》是智友在海关史方面的第四本专著。

作为海关题材的历史普及读本,该书通过对以赫德为主的海关洋员参与一系列历史事件的记录与梳理,在全景展现晚清海关风云变幻的同时,也折射出海关视野里波诡云谲的历史镜像。可谓“一部海关档案,半卷晚清通史”。作者长期在海关档案及海关史领域耕耘,在本书写作创作中,融入展现了自己的研究心得,除在有关章节里首次披露许多鲜为人知的海关事件,如“‘马厘亚老士,号事件”“梅生走私军火案”等之外,还结合新材料、新方法的运用,就老题材写出了新意,如“寻找戈登”“马嘉理事件”等。全书从立意到形式皆新颖不俗,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又有很强的可读性,给历史爱好者带来良好的阅读体验。

通读全书,我以为有如下风格:一是论从史出,观点均有翔实的材料支撑。作者利用馆藏第一手档案史料,从细节入手,去丰富若干历史事件内容,从全新的海关视角来解读晚清历史。二是人物鲜活,重视历史的现场感。作者运用隽永的文字,细腻、生动再现历史情境,给读者以深刻的代入感,作品很具可读性。

值得一提的是,智友在最近几年的个人创作中,谋篇布局日益精进,史料运用愈加纯熟,文笔驾驭越发老到,发表的诸多作品均赢得好评。但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围绕当下热点和时代主题,多头出击。就拿本书中的第六章“唐阿七案件”来说,其核心内容作为先期成果发表在名牌文史期刊《看历史》上。这篇紧扣时代脉搏的反腐题材文章,深受该刊主编青睐。智友立刻抓住机会,以此为选题向名家组稿,策划了一组反腐倡廉的系列文章,作为《看历史》的一期“封面故事”。刊出后各大纸媒、网络空间大量转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我想,正如智友在本书的“引子”部分提到的,这也是一个历史档案工作者的责任担当。

在祝贺智友新著即将付梓的同时,还要感谢本书的出版单位。江苏人民出版社自建社以来,一直重视档案资料和历史类图书的出版,曾与我馆合作,推出了多部精品佳作。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我馆编辑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便陆续在该社出版,可见双方合作的历史渊源。如今,《晚清海关》一书的面世,为我们多年以来的良好合作再添新篇。

最后,希望智友继续为广大读者贡献更多更好的作品。

马振犊(研究馆员、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长)

2016年11月20日

后记

人到中年,貌似内心很难被什么震撼到,直到《看历史》原主编唐建光先生不远千里,造访敝馆之后。

那是2011年的一个夏日,万里无云,一碧如洗,一如唐主编捎来的7月号《看历史》封面。由于我申报的海关选题在该刊主办的“新历史记录者写作计划”里脱颖而出,唐主编和他的助手特地前来考察。其实,在我的策划报告中,尚未有成型的构思,只有一些影影绰绰的创作冲动,以致唐主编每每谈及关键之处,心虚的我便王顾左右而言他。

拿到那笔丰厚的写作基金后,我不由不将全部的注意力,投向这份号称是“中国第一本以历史为切入点的新锐新闻杂志”。拜读了大半年唐主编慷慨惠赠的《看历史》后,我发出这样的慨叹,原来,历史还能以这种方式来写!还可以这么轻松地读!

当我充分享受着高品质阅读体验的时候,我明白了这份期刊的存在价值。是啊,要让更多的人喜欢历史,就必须用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这实在是让包括我在内的为数不少的历史从业人员汗颜了。我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展读,想揣摩出那些几乎全是主流新闻媒体资深记者的主笔们,怎么就像个个都拥有魔笔,将历史文章写得那样出神入化?

我都有些想打退堂鼓了。作品最后是要通过编辑部和出版社两道关卡的,以我的文字功夫,能过得了向以挑剔苛刻著称的唐主编这一关吗?

记得现代史学泰斗白寿彝先生说过,过去文史不分家,那何以现在文史通才并不多见呢?主要是当今的学林中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文史是两途,治史就不必在文字上下功夫。这个认识上的误区,造成历史从业人员往往文学修养不够,难以胜任普及历史知识的重任。

这真是一针见血啊,说到了我的痛处。为此,白先生有这样一段名言,让我记忆犹新,“人们一般的印象是:认为专家不愿意写通俗的文章怕降低身份。不是的,他们不是不愿意写,而是好多专家写不出来。难写呀,是不是深入才能浅出呀!通俗不是粗浅,要更好地把内容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这确实不容易,不下功夫是不行的。”

诚哉斯言!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尽管我知道“文史通才”的标准于我实在是遥不可及,但白老的谆谆教诲,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敝馆也就是笔者供职的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庋藏着数以万卷计的海关档案,成为近代中国海关历史的凭证。多年来,我一直想利用馆藏,结合自身研究,为读者贡献一部既有较高学术价值,又有很强可读性的佳作。眼下有了这么好的机会,我又怎么能轻言放弃呢?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涉险过关,《海关密档:民国海关事件掠影》这本小书也得以面世。虽说出版方反馈说该书的反响还不错,但究竟这本书的水准有没有达到我心仪的高度呢?每思及此,内心总是忐忑得很。

之所以旧事重提,一是因为“文史两途”的现象依然故我,在此有感而发;二是时至今日,我发现正是在该书的写作过程中确立了我的文风,尽管有些东施效颦;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海关密档》这本书,或许也不会有现在的《晚清海关》。

话说梳理完民国海关事件,我继续出发,将视线投向了晚清海关的风云变幻。相应地,我在海关档案里爬梳剔抉的同时,为新作寻找出版机构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

如果说《晚清海关》的主人公赫德“抓住了好机会的裙边”,那么我也是在不经意间,便捕捉了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在这里,不能不感谢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处,他们在对“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进行管理时,与时俱进,于2014年年初建立了一个名为“江苏文化英才群”的微信群,为江苏省文化口子上各行各业各层次的学术带头人,提供了一个联系交流的平台。我因为于2011年有幸入选为该工程的培养对象,故而在单位人事处的力邀下,加入该群,忝列其中。

彼时,作为一个微信盲,我还啧有烦言。记得是细心的人事处宋庆阳女士,将一纸如何操作的详细说明,放在了我的办公桌上。

一不小心成为了“英才”,自然得先扒拉扒拉咱们这个“高大上群”都是些何方神圣?直到我被文艺圈里的那些高颜值亮瞎双眸时,一只刻有“海纳百川”字样的紫砂杯“头像”吸引了我的眼球。不为别的,就为昵称下方的这么几个字——“江苏人民出版社曹斌”。

关键时刻还得靠组织啊!

立刻,马上,我请求添加曹斌为朋友。和曹先生接上头后,除了将有关自我介绍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发出外,我还将《海关密档》一书快递给了他。

同在南京,而且我的住所与江苏人民出版社近在咫尺,按理说我应该第一时间登门拜访才对。但我转念一想,还是先让《海关密档》作为敲门砖吧!如果它能打动阅书无数的曹先生,可以省下我多少口舌啊!经过并不太漫长的等待,终于,从曹先生热情洋溢的电话里,我知道《海关密档》一书应该是成功地扮演了我赋予它的角色。接下来,各种细节按下不表,反正从见面洽谈到提交选题,从上会通过到签订协议,在古道热肠的曹斌先生牵线下,在责任编辑戴亦梁老师的关心指导下,一切都进行得异常顺利。

这次愉快的经历貌似偶然,其实也是冥冥之中就注定了的。原来,在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刘卫先生会晤时,我才得知多年前该社与敝馆曾有过多次友好合作,我这次只不过是再续前缘而已。

由于多种原因,这本小书延宕至今。尽管它离我心目中史识、史才、史笔相兼并彰的佳作标准相去甚远,但我仍要向助力它面世的各位朋友,以及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的家人、领导、同事、同学,表示最由衷的谢意!对了,说句题外话,也就在我履行合同写作期间,那些对本书提供帮助的师友,大多都升了职。看来,《晚清海关》又何尝不是一本幸运之书呢?

杨智友

2016年5月21日

于南京国展中央花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8: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