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兴奋,宋家的双喜临门
1893年,上海浦东川沙。
黄浦江,一条镌满着经典的历史之河,承载着上海深厚的底蕴,静静地流淌着。1893年1月末的一天,天已过午,平静的黄浦江面上,一叶乌篷船顺流而下,向人海口驶去。
船头上,站着一位很特别的中年男人。说他特别,因为他不像别的中国人那样穿着黑布长衫,头上梳着辫子,而是穿着洋人的西服,梳着西式的背头。
这个男人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对中国的政治影响巨大的宋氏家族的奠基人,他的名字叫宋嘉树,字耀如。
此时的宋嘉树非常兴奋,因为,今天他创建的华美印书馆,与美国《圣经》协会正式订立合同,《圣经》中文版正式出版。这标志着,他已经成为了在中国印刷宗教书籍的第一人,这也说明,他成为有影响的出版商指日可待了。
在此之前,宋嘉树本来是一位毕业于美国万德比尔特大学神学院的学生。那时的宋嘉树本想遵母命学医,用医术治病救人、普度众生。可是,改行学医,无疑违背了神学院培养他的初衷。恰逢此时,美国各地的基督教会派出大批传教士,前往中国各地传教。于是,1885年10月,被派遣到美国监理会中国布道区做见习牧师。
1886年1月,在海外漂泊了十余年的宋嘉树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祖国,来到了上海。然而在上海,他耳闻目睹了清廷的专制、洋人的跋扈,到处都弥漫着不平等、不民主、不自由的腐朽气息。
1887年仲夏,在宋嘉树正处于苦闷、孤独、彷徨之时,与他有共同宗教信仰和西方教育背景的大家闺秀倪桂贞走入了他的生活,两个年轻人一见钟情,并迅速走人婚姻殿堂。
婚后的1890年,宋家夫妇居住在倪桂贞的娘家祖传老宅附近——上海浦东川沙古城内史第西南角沿街的两层石库门房里。作为牧师,宋嘉树开办了福音堂,在上海及近郊地区传经布道。
此时的中国,动乱频频,狼烟四起,在美国就受到了林肯思想影响的宋嘉树,义无反顾地投身到反清事业中。反清事业,迫使他为钱而奔波。
宋嘉树是一个执着而睿智的人。1892年,他辞去神职,专心经营工商业。经商伊始,在美国经商的实践,更重要的是多年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让他很快看出了经商的门路,并且走上了正轨。他敏锐地将目光投向了宗教书刊。他抓住大部分人看不懂英文版的《圣经》这一契机,大胆地开办了一个印刷厂。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宋嘉树又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因此,从十里洋场回来,他的心情十分激动。他得赶紧回家,把事业成功的这一喜讯与夫人分享。
日已西斜,乌篷船离开江面,拐入了川沙的河道。在一个河边码头,宋嘉树弃舟登岸。再穿过明代抗倭英雄乔镗为抗击倭寇所建的川沙城墙,来到了川沙城池的中心地带——牌楼桥。
牌楼桥始建于明代,原本就是一座石桥。不知何年,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心中的英雄,在桥北侧建起一座石牌楼,并将石桥也称为“牌楼桥”。后来,乔木、乔拱璧父子两人先后考中进士,在此又建造了“父子进士坊”,更使牌楼桥一带成了川沙城的经济文化中心。
宋嘉树作为牧师,曾经无数次在牌楼桥布道演说。可是今天,他站在桥上,看着川沙一景的美丽夕阳,却无暇欣赏,他得快些到家。
让宋嘉树今天步履匆匆的除了生意的成功,其实还有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夫人又身怀六甲,预产期就是这两天了。
已经看到内史第宅院的飞檐翘角了,宋嘉树的脚步更快了。在砖雕装饰、别具一格、气派非凡的门亭处,宋嘉树与一位十五六岁的翩翩少年相遇。这少年不是别人,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教育家黄炎培。
少年黄炎培此时是宋家的邻居,看到宋嘉树,他主动打着招呼:“宋先生,您回来了,恭喜您,又当父亲了!”黄炎培还是小孩子心态,他从草堂放学回来,听到了第一进院落宋家居住的西厢房内,传来了婴儿的啼哭声。
永远一丝不乱的中国传统妇女的发型,古朴中透着典雅,高贵而不失大气。脸上永远充满着温馨的笑容,给人以宽厚、从容、亲切之感。时而,宽宽的额头、弯弯的柳叶眉下一双亮丽的明眸,闪耀着睿智的光芒;时而,圆润的鼻子下的两片嘴唇微微上翘,牵动出心灵的魅力。
——这就是宋庆龄,这就是宋庆龄留给世人的永恒印象。
宋庆龄被世人尊称为“庆龄先生”、“孙夫人”。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之瑰宝”。
因为她不仅是孙中山先生的学生、战友、同志和夫人,也是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继承人。在孙中山离开的漫长岁月里,她坚守着“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信千百万人民将遵循孙中山的道路达到革命的最终目的。
她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逐渐成长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个性独特的政治家、受人爱戴的和平大使,从而成为近代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无论多么伟大的生命,都始于婴儿,宋庆龄也不例外。唯一不同的是,在宋庆龄生命的起始阶段,就有了一次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经历。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因为实业家的父亲宋嘉树是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也是支持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国民革命成功的重要财政支柱,所以,宋庆龄在一岁多的时候就“得见”孙中山,并得到了后来的“革命之父”之一抱。只是当时,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这意味着什么?
宋庆龄是幸运的。虽然她出生于封建的旧时代,但生长在上海一个开明的富豪之家,使她免去了被缠足的命运。幼时,她是乖乖女,在兄弟姐妹六人中,她是最让父母放心的一个孩子。
在父亲斯巴达式的教育理念中,宋庆龄既当过小编辑精研国文,又经常去参加社会实践,增长独立面对各种挑战的本领。15岁时,宋庆龄就成长为一位学贯中西的美丽少女。她和父亲、姐姐一样,负笈异域,考入美国佐治亚州梅肯市威斯里安学院,几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
在美国接受“欧洲式的教育”的时候,她也没有中断对祖国的关注。
父亲宋嘉树是她的第一个政治上的启蒙老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不断寄给她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
当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之时,宋庆龄学成归国。
苦干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于是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秘书和助手,开始了她的革命生涯。
在协助孙中山工作期间,她是愉快和充满期待的。出于敬仰,自然而然地,一个发自少女的浪漫念头产生了。
于是,她不顾年龄的差距,不顾家人的反对,意志坚定地冲破家庭的软禁,私奔到日本与孙中山结婚。
她发出了这样的肺腑之言:“我的快乐,我唯一的快乐是与孙先生在一起。”
为了迎娶她,流亡的民国总理孙中山,不仅与元配办理了离婚手续,而且与宋庆龄在日本律师和田家中办理了正式的结婚手续,并在日本友人庄吉家举行了婚礼。
孙中山拒绝和革命友人谈这个“私事”。孙中山说:“如能与她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后悔。”
政治情势、政治利益和既成事实,都迫使持异议的人不得不接受这场划时代的婚姻。
“精诚无间同忧乐笃爱有缘共死生”。
这样,宋庆龄从1915年至1925年成为了孙中山的夫人。短短的十年,是她人生的九分之一。在追随孙中山的十年中,她辅佐孙中山著书立说。
在革命失败,孙中山心灵的创伤和流亡海外生活的孤寂,都从她的帮助和抚慰中得到补偿,而她追随孙中山的革命愿望得到了满足。
当广州发生陈炯明兵变,在危难之际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孙中山,“中国可以没有我,但不可以没有你!”她不顾自己安危,保护了夫君,也保护了中国革命,唯一遗憾的是为此失去了腹中的胎儿。
而她的夫君孙中山在弥留之际,也特别嘱咐儿子、女婿要“善待孙夫人”。短短10年聚首,胜过人间无数。
此后,她孀居终生。
1925年的春天,日夜侍候在病榻旁的宋庆龄也没能留住孙中山的生命。她痛哭失声。然而,她没有一味地哭泣。她知道,向国内外介绍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的遗嘱,是她义不容辞的责任。
于是——
她发表坚持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演说;
她发表《为抗议违反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声明》,宣布站在坚持孙中山的革命原则和政策的立场上与叛徒们决裂;
她支持南昌起义,和毛泽东等22名国民党中央委员发表《中央委员宣言》,痛斥蒋、汪集团背叛革命,号召革命人民继续为反对帝国主义和解决土地问题而奋斗。
在维护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同时,宋庆龄也有她自己的独立见解。
宋庆龄反对法西斯的侵略行径。
她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主持召开“世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委员会”远东大会;
她与何香凝等1779人联名发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基本纲领》,要求发动抗日救国的民族自卫战争;
她与沈钧儒、邹韬奋等在上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她邀集中外著名人士,在香港发起组织“保卫中国同盟”。
宋庆龄说:“一切工作和努力的结果,归根结底,应该使儿童的健康和福利得到改善,这是适用于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人的生活的一条规律。”在致力于战时医疗救济和儿童福利工作的同时,她又组织“中国福利基金会”,从事妇女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救济事业,支持进步组织和民主力量。
宋庆龄是一位和平的使者。
她担任多个救济总会、中国福利会、保卫儿童委员会、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等主席职务。她出席在华沙召开的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更值得一提的是,1950年,她在北京接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旋将10万卢布的奖金全部献出,交给中国福利会作为创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之用。
她率领中国代表团出席在维也纳举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她担任了中苏友好协会总会会长;
她作为和平的使者,宋庆龄访问了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
她随同毛泽东率领的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参加社会主义国家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及“十月革命”四十周年活动;
她同周恩来、陈毅一起访问锡兰。
1949年10月1日,宋庆龄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根据她的心愿,1981年5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接受她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荣誉称号,她是至今唯一拥有“国家名誉主席”称号的人士。
宋庆龄用实际行动证明:她无愧于这一个个闪光的头衔!
作为毕业于美国的文学学士,政治家宋庆龄还是一位女编辑、作家,晚年又接受了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授予的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如果说,当年父亲创建印刷厂的一个大胆尝试,让宋家开始发迹,进而对中国民主革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宋庆龄创办了《中国建设》杂志,并亲自指导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把新中国的真实情况介绍给全世界人民,以增进世界人民对新中国的友谊和了解。这也是对父亲所追求的信念的一种传承。 因此,可以说,宋庆龄还是一位至亲至情至孝女。
1981年5月29日,因患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宋庆龄于晚8时18分在北京寓所逝世。
根据她的遗嘱,她的骨灰安葬在上海万国公墓——她的父母墓地的旁边。因此,宋庆龄成为宋氏唯一一位终生陪伴在父母身边的子女,也只有她遵守了全家人归葬在一起的约定。
宋庆龄是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战士。她为国家和人民所建树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
宋庆龄是一代国母,也是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刘素平著的《宋庆龄全传》收集了宋庆龄的大量资料,以女性特有的敏锐视角去观照宋庆龄不平凡的人生。讲述一位学贯中西、温文尔雅的美丽少女,远涉重洋,成为早期的留美学生,学有所成归国,成为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英文秘书;排除重重困难,与孙中山结合,倾情相伴十年;孙中山去世后,继续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奉献大爱终生,并成为和平的使者。
刘素平著的《宋庆龄全传》介绍: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学生、战友、同志和夫人,也是孙中山政治主张的继承人。在孙中山离开的漫长岁月里,她坚守着“联俄、容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相信千百万人民将遵循孙中山的道路达到革命的最终目的。
她凭着自己的人格魅力,逐渐成长为一位积极的社会活动家、个性独特的政治家、受人爱戴的和平大使,从而成为近代中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