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燕子来时/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叶兆言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读叶兆言著贾龙弟、柯萍编注的《燕子来时/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些以小说家笔法写就的散文随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雅致考究,文笔简练,语言平实,风格质朴,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文学艺术魅力,令人读后思遥虑远,余味无穷。这些美好的文字恰像三五知己灯下促膝长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念旧怀远而又推陈出新的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内容推荐

叶兆言著贾龙弟、柯萍编注的《燕子来时/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是“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之一。收录著名作家叶兆言代表性散文《对母校的记忆》《燕子来时》《白马湖之冬》等40多篇。由中学语文资深教师对每篇美文进行点评、讲解,以便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为文思想,学习其作文方法与技巧。

目录

编注者说

第一单元 岁月印痕

 路曼曼其修远兮

 六朝人物与南京大萝卜

 文明程度的城市

 关于桥

 关于流水

 失去的老房子

 对母校的记忆

 文化中的乡音

 单元链接

第二单元 人物闲话

 梁启超

 朱自清

 重读莎士比亚

 雨果难忘

 塞万提斯先生或堂吉诃德骑士

 徐老师

 旧式的教师

 闲话刘恒

 大桌山房

 记李先生

 单元链接

第三单元 旧日风景

 白马湖之冬

 折得疏梅香满袖

 天谴霓裳试羽衣

 别萼犹含泣露妍

 窗前一丛竹

 百年终竟是芭蕉

 风景的寻找

 马放南山

 欲采萍花不自由

 怀旧的西瓜

 祠堂小学

 单元链接

第四单元 生活感悟

 燕子来时

 惭愧之心

 旁若无人

 放弃是魄力,也是艺术

 我穿睡衣我怕谁

 欲望的尽头

 散步

 道法自然

 狗的回忆

 单元链接

第五单元 家庭忆往

 流年碎影

 一片归心拟乱云

 最堪思何物

 旧式的情感

 纪念父亲

 宝像引起的话题

 女儿语录

 老同志

 为女儿感动

 红沙发

 单元链接

试读章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都喜欢写下来,镶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激励自己。这里的路,自然是指前面的路,人活着,就得往前看。前途光明,然而光明并不等于一帆风顺。路是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是道路就一定曲折。人活着,不能总往前看,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有时候,未必就真是走投无路,人们也不妨歇下脚来,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足迹。

在与南京有关的老照片中,我所见最古老的一组,摄于1888年。不看文字介绍,还真不明白怎么一回事。就说那张鼓楼旧影,拍摄者大约是站在今日的珠江路口,架着老式的三脚架,忙乱了好半天才为后人留下这一珍贵的历史镜头。显然是位外国人,因为一百多年前,摄影这门技术,也只有洋鬼子才能掌握。照片上的历史,有时胜过一大堆洋洋洒洒的文字,不过一百年出头一些,当时南京鼓楼一带,竟然如此荒凉。时至今日,谁都知道从鼓楼到新街口这一段的中山路,是南京最繁华的一段,它的繁华已经很有些年头,这里是北京的王府井大街,是上海的南京路。

我感兴趣的,是从鼓楼门洞里穿过的那条石板路,这条昔日的交通要道,远远地从江边过来,曲曲弯弯,细细长长,把城南和城北连成了一片。这样的石板路最适合人走,想当年,古城南京到处都是这样的路。据《白下琐言》记载:

从石城门至通济门,长街数里,铺石皆方整而厚……今被车牛碾之破损,良为可惜。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石板路,熬到19世纪末,已经变得破烂不堪,这一点,从任何一张关于南京的老照片上,也能隐约看出一斑。这样的石板路,在某种意义上,是旧中国的缩影。在城市建设中,它是盛极一时的象征,也是落伍的见证。到了1894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海战那年,当时的两江总督张之洞突然心血来潮,下决心修一条马路。

新修的马路从江边起,穿下关码头,由仪凤门即现在的兴中门人城,沿旧石板路,一路拓宽,浩浩荡荡,终于到了鼓楼这里;然后拐弯向东,从北极阁山脚下,经过总督署,也就是民国时期的总统府,蜿蜒向东南,一直到达通济门。这是南京历史上的第一条马路,并不宽,宽的地方不过10米,仅可行走人力车和马车,而且不是今天常见的柏油路。

南京的路,随着洋务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路从来就是现代化的标志之一。众所周知,南京的繁华,向来是集中在城南的秦淮河一带,鼓楼已经是这个城市的北郊。在清朝末年,位于更北面的南京下关码头,已成为重要的通商口岸,江边的惠民河里,停泊着大大小小的商船,由于惠民河和秦淮河相通,各种货物必须从这里源源不断地送往城南。城市交通中的水路,逐渐被陆路替代,这是一个谁也不能改变的现实,秦淮河在南京的交通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时过境迁,坐船太慢,而且深受限制,不改变已经不行。人们想在市内流动,穷人靠自己的脚走,有钱的就坐轿子,坐马车,坐人力车。河运已经严重落伍,通往市区的道路,突然之间,变得十分重要。

我感到非常遗憾的是,作为南京市内重要特色之一的小火车再也见不到了。这条铁路建于1907年,成本极其低廉,仅花了四十万两银子,用的时间也不多,只有一年又两个月,因为铁轨比一般的火车略窄,市民习惯称其为“小火车”。南京的小火车,一共营运了五十年。开始时有七个站,沿途有白下路,是今天长白街那一段的白下路,自然已经是城南。然后督府衙门,也就是国民党时期的国府,俗称总统府。再下来的一站,是无量庵,也就是今天的大钟亭那里,据说现在还有一个地名叫“车站路”,这一站跨得很远,中间经过了东南大学,经过北极阁,经过鼓楼。然后丁家桥,然后三牌楼,然后是下关,下关应该说已是终点,然而又拐了一个弯,设了一站叫江口。说来很可笑,当时建造这条铁路时,很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督府衙门运水,总督大人要喝江水,没有自来水,就天天派车去江边打水。在江边至今仍有“龙头房”这一地名,总督大人的手实在太长了,他要拧的自来水龙头,竟然有十几里路远。

P5-7

序言

如果说写作是一场寂寞的买卖,那么散文创作则是这一场买卖中自我回归的轻灵守望,守着这灵魂的摊儿,不急不躁,不止不辍,或古或今,或喜或悲,袒露真实的自己,悄声呼唤美好的人性,等待懂得的人轻轻推开虚掩的门扉。

本书所编选的散文,以“记忆·感悟”为主题,共分五个单元,分别是对岁月、人物、风景、生活以及家的记忆和感悟。选文涉及了叶兆言先生对生活的城市、对遇到的人、对自然风景、对社会生活、对历史人物、对家庭亲人的几个散文写作板块。风格上以他恬淡自然、风趣幽默、智慧儒雅的文风为主。从内容上看,无论是写历史大人物,还是写现实小人物,无论是回忆逝去的亲人,还是写不安的乡愁,无论是写平常花草,还是写生存智慧,往往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讳言,都从生活琐事中品味出人物的独立人格与个性,在看似不经意的回忆中蕴藏对民族、历史、人文的深邃思索,呈现出不一样的视角,彰显厚实庄重的格调和深重的悲悯情怀。这些散文,长短由之,小大随意,收放自如,幽默犀利,自由穿梭于现实和历史,涉笔成趣,言出有味。先生将深厚学养注入饱满结实的文字肌理,秉持文化与平民的双重视角,在平和素朴的字里行间满溢着坦诚挚情,充盈着对美好人性回归的呼唤,充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这些作品锦绣其外,翠羽其中,彰显出非凡的才情、识见、韵致和境界。

“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写出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风韵,也巧妙地说出了人爱富贵的“牡丹”、不是气候逼迫不赏瘦寒之“梅”的现实。玉兰花经春风一唤醒,呼啦啦全开,盛极一时,先生既写花的盛开,也写花的颓败,“好花不常开,春归如过翼,一去就无踪无影”,愈美的事物愈发停留得短暂,来不及赏玩已和着春归去,恰如青春,恰如爱情,恰如那扶摇而上九万里的时光,转眼已随了流水。这样的认知和感触,如同自然天籁,声声萦怀。在自然灾害面前,先生深深自责地写道:“而我,一个所谓的文化人,只能一直揣着惭愧之心,在惴惴不安中打发时光。”先生其实一直是灵魂的摆渡人,却说自己什么都没有做而心生愧怍。读这样一个伟大灵魂反躬自省的文字如同雨过青山,泪洗良心。“况且马放了,心没有放,款捐了,昧心钱黑银子赚得更凶,还是没有用。”“霎时间,我产生了一种很极端的情绪,想冲下楼去,将那个按喇叭的司机痛骂一顿。你可以按几声喇叭,可是不能按这么长的时间。除非是世界末日,否则一个人无论什么理由,都不应该这样蛮横地按喇叭。”率性而为的文字掷地有声,如同菊梅傲立,暗香浮动。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叶兆言的散文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是从白昼到黑夜的不断交迭更替中熬煎出来的,带有烟火的味道。“写作是一种燃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作方式,发出的热能也不尽相同……21世纪的文学前景看不出有任何好转的迹象,社会在进步……技术越来越发达,离文学的本性也越来越远。有些困难,就算是雨果重新活过来,恐怕还是解决不了。”(《雨果难忘》)叶兆言认为,散文不应该简单沦为所谓寄托,它曾经是而且仍将是作家考核现实的一种直接方式,散文应该指向生活真实。他的散文中融入生活的点滴元素,叙写生活的情节,笑谈生活的趣事,内容真实,以生活为底色,有骨头有肉,与华而不实、徒具花容月貌的散文相比,独具蕙兰之质,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在《窗前一丛竹》中,先生写道,“窗前有竹可喜可贺,我喜欢笋柱往上窜的倔劲”,“春天里百花齐放,飞莺舞燕招蜂引蝶,竹子要慢一拍,就不凑那份争春的热闹了。”这直窜云霄的倔劲,是为争一缕天光、一滴雨露而不甘人后的志气;这不凑热闹的冷静,是对自我的正确认知后的冷静思考,不嫉妒他人的盛放,也不放弃自己的追求,以适合自己的步履,向着远方的天空,安静地成长。倔强地生长,安静地生长,都应是生活常态。没有倔劲,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不安静,易为环境与他人所扰,终不可能有所成就。

对陈旧人事物的记叙描写,本是朝花夕拾,叶兆言却能以新的思索、平民的视角、作家的担当为基点,去缀珠成文,身手之佳,有如探骊取珠。在《旁若无人》《我穿睡衣我怕谁》中,以平民视角、市井的口吻,于独特的趣味中显忧思,在随性的调侃中扬人文关怀。面对穿睡衣自由自在出入公共场所的男男女女,作者不无忧虑地觉察“我们不知不觉中,便在刻意模仿那些本该批判的对象”;面对公众场合旁若无人的聒噪,作者警醒仍旧我行我素的人们,“如果我们的日常生活。全然不能在乎别人,丝毫不考虑他人感受,永远是旁若无人,又怎么可以希望自己孩子突然得道成仙,成为处处会想到别人的君子或者雷锋”。面对“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做事,不太考虑后果”的李先生,先生写道:“谈起李先生,谁都忍不住要摇头,都觉得可笑,然而人惟有可笑,才觉得可爱。人无癖则不可交,有的人永远长不大,岁月已改,痴心不变。”这些文字具有一种丰满的生活质地和历史质地,又绝不回避大量的生存病相,蕴藏着深深的人文关怀。

叶兆言通过抒写这些历史的、现实生活的人和事,努力探讨现代知识者和文化人的人格、心灵与性情,力求还原历史人物,揭示人性弱点,借以反思历史和现实,呼吁良好的人文生态,传达出对于人生和生存的终极关怀,写出了自己的气度与风范。

在平实的叙述中寓含趣味,有诗意,有情趣,是一种生活态度。在《梁启超》中,叶兆言写道,有人问梁启超信仰什么主义,梁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有人又问梁的人生观拿什么做根底,梁说:“拿趣味做根底。”直率通俗的话语,不妨可以视为先生本人的。“阅读和写作都有一个共同的起点,这个起点就是有趣,没有趣就没有艺术。没有趣就没有艺术的创造,也没有艺术的欣赏。”(《塞万提斯先生或堂吉诃德骑士》)“有趣”,是叶兆言散文的又一个典型特点。在《折得疏梅香满袖》中,“寒梅最堪恨,常作去年花,真能在雪地里熬的是腊梅,为了争春拿奥运金牌,它总是迫不及待,寒冬腊月下着漫天大雪,急吼吼就怒放起来。待春梅快马加鞭赶到,自以为拔得头筹,结果起大早碰到了隔夜人。”这类连珠妙语以某种拟市井口吻道出,可谓张力十足,生活味十足,幽默风趣。把寒梅迎雪开,春梅踏春来的自然现象,写得生动有趣。

读叶兆言散文是一种美的享受。这些以小说家笔法写就的散文随笔,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匠心独运,雅致考究,文笔简练,语言平实,风格质朴,看似平平淡淡,却蕴藏着无穷的文学艺术魅力,令人读后思遥虑远,余味无穷。这些美好的文字恰像三五知己灯下促膝长谈,或直抒胸臆,或旁征博引,或幽默谐趣,在淡淡的氛围中,自有一种念旧怀远而又推陈出新的韵味,在不知不觉中给人以美的熏陶。

在一个集体盲从、热衷快速向前奔跑的时代,我们该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守住那些已为数不多的优秀文化和传统、信仰和精神,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而传承历史、关注当下的文学无疑让这一事业的完成变得更加真切生动、有趣有效。叶兆言数十年如一日地镇守着这份文学的使命,他始终是一个仰望星空思索、脚踏实地寻找的人,一个肩担风雨、心怀智慧的行者。

书评(媒体评论)

跟随真诚的作家,走进散文园林,享受阅读快乐,采集人生营养,种好真善美的心田。

——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 魏书生

叶兆言散文是“关注大地”的,挖掘真相,倾注思考,带给读者真实性的阅读体验。完全可以作为中学生现代文阅读中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典范。

——浙江省中学语文资深教师 贾龙弟

只有很大程度上提高人文素养,在语文考试中才能真正做到应付裕如,稳操胜券。

——浙江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肖培东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