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泰一编译的《黄帝内经》是上古乃至太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智慧在医学和养生学方面的总结和体现。宋人高保衡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人生天地之间,八尺之躯,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十二经气血之大数,皮肤包络,其外可剖而视之乎?非大圣上智,孰能知之?”就《黄帝内经》的内容而言,确实如此。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一直没有形成解剖学这门学科,但《黄帝内经》不但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和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领域的描述和阐释比西方在近代和当代才兴起的学科对人体的发现、论述更为精深、全面。其中许多内容,现代科学至今仍不能完整地作出解释。
从根本而言,中国文化有两大支柱,即阴阳理论和五行学说。阴阳理论由《周易》奠基,而《黄帝内经》则是阴阳理论与五行学说的应用典范。
同时,倪泰一编译的《黄帝内经》是一部极其罕见的医学养生巨著,与《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古三坟”。在对待疾病的态度上,《黄帝内经》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养、调、治”的基本原则;在对待寿天的态度上,《黄帝内经》科学地规范了两个非凡的重点,即“保养和补养”的方法和要领。因此,《黄帝内经》被称为“医家之宗”。
《黄帝内经》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理论所包含的人与自然、人身五脏六腑及各部位间互为依存的整体观念、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精气学说、藏象学说和运气学说等,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贯穿始终的整体观念,迄今仍比西方医学高明。
可以这样认为,没有《黄帝内经》,也许就不会有中国医学,甚至中国文化的完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