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侠女愁城(秋瑾的生平与诗词)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鲍家麟//刘晓艺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鲍家麟、刘晓艺著的《侠女愁城(秋瑾的生平与诗词)》着重介绍了秋瑾革命的一生,其不同于以往作品的地方在于,本书从女性的视角审视革命的女性,将传主的女性身份、爱国情怀与传统诗词创作结合起来,站下了秋瑾的另一个面向——她的古典文学与诗词创作的成就,她通过诗词抒发出来的胸臆与革命情怀,自主呈现了她的志趣与理想。

内容推荐

《侠女愁城(秋瑾的生平与诗词)》是著名妇女史研究专家鲍家麟教授和她的女弟子刘晓艺博士合著而成,作者以史家的严谨,用文学的笔法,文笔极其优美,语言简洁凝练,写出了女侠秋瑾不平凡的一生。

目录

自序

一、导言

二、家庭背景:书香门第一才女

三、旧式婚姻:彩凤随鸦难飞展

四、北京岁月:愁城十丈坚难破

五、留学日本:万里乘风独向东

六、女权思想:男女平等天赋就

七、二度赴日:撇却丑习事雄猷

八、教育·女权·革命:英雄事业凭身造

九、最后一年:恢复江山劳素手

十、求仁得仁:秋雨秋风愁煞人

十一、留芳万世:热血洒去化碧涛

十二、故国湖山:西泠何处埋忠骨

十三、流风遗蕴:慷慨家风有木兰

十四、长留青史:愁情绵绵无尽期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1894年,秋父签分湖南常德厘金局任总办。①先是,秋瑾祖父辞厦门海防厅同知之职,携家眷返绍兴,定居于和畅堂。②和畅堂23号的房屋,原为明朝神宗时大学士朱赓的别墅。和畅堂三间四进,后面可望见塔山,环境幽静,秋瑾住第二进左边楼下。③在这里秋瑾写了不少诗词。明代文人张岱曾记录,此宅后生有一棵巨大的桂树:“朱文懿公宅后一桂,干大如斗,枝叶溟蒙,樾荫亩许,下可坐客三四十席。不亭,不屋,不台,不栏,不砌,弃之篱落间。花时不许人人看,而主人亦禁足勿之往,听其自开自谢已耳。”④

绍兴是个山明水秀的好地方,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公元前五世纪,卧薪尝胆雪耻复国的越王勾践就在这里建都,绍兴也曾被称为会稽郡、越州,诗词中常称此地为越。绍兴是南宋时才有的地名,始用于1131年,沿用至今。绍兴地处钱塘江南岸,东有曹娥江,西有浦阳江,南面是会稽山脉,有山有水,湖泊和河道遍布全城。最有名的鉴湖,湖面宽阔,沿会稽山脉北面延伸甚广。鉴湖之秀美久为诗人所描写,如王羲之有诗:“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陆游也有《鉴湖歌》,其中有句:“千金不须买图画,听我长歌歌鉴湖。”鉴湖水质多矿物质,是酿酒的好材料,绍兴酒就是此地著名的产品。鉴湖更是此地免于虫灾、灌溉良田、丰衣足食之源。东汉会稽太守马臻开辟鉴湖,于会稽、山阴二县界中,周围350余里,溉田9000余顷,湖高田丈余,田高海丈余。水少则泄湖归田,水多则泄田归海,故会稽、山阴无水旱之患,民受其利。①绍兴在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真可谓人杰地灵了。

非但如此,绍兴历史上还产生了无数的爱国志士和乡贤先烈。“会稽峨峨,勾践所宅,十载卧薪,千秋采葛;猿公好剑,越女是传”——忠义节烈本为是乡传统。1644年,清兵入关,长驱南下,不意在历来被称为“温柔富贵之乡”的江南膏腴之地受到了当地人民和士绅的殊死抵抗,浙江绍兴籍的抗清志士一时英杰辈出,数不胜数:明苏松巡抚祁彪佳、左都御使刘宗周、明末小官王思任、儒士王毓蓍、潘集、周卜年……他们每人都各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精忠报国史。

按照江南的习俗,女孩都习刺绣缝纫女红,秋瑾也不例外,一度辍学习女红。她习作的成绩不错,但兴趣不浓,不喜此道,家人也不勉强她。在她习女红之际写下这首《剪春罗》:

二月春风机杼劳,嫣红染就不胜娇。

而今花样多翻覆,劝尔留心下剪刀。

也就是这一年的夏天,秋瑾随母亲到萧山临浦河上店单家省亲,向舅父和表兄单老四学习骑马击剑、跳高跳远。单老四有一身好武艺,秋瑾兴趣浓厚,全神贯注学了许多耍棍棒、舞剑的本领,奠定了她的武术基础。  P10-11

序言

自秋瑾于1907年牺牲之后,纪念这位革命女侠的活动绵亘一个世纪而不息。已出版的秋瑾传记现已有不下数十种,不但有中文的,还有外文的。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添上这一本呢?

此书所要写的,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秋瑾,也是世界男女平权史上的秋瑾;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秋瑾,也是世界男女平权文学史上的秋瑾。在中国的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和家庭革命诸方面,秋瑾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妇女史研究不能绕过的重要人物;而她才思敏捷,所存世的诗词,更是奠定了她作为近代女性文学大家的地位。

秋瑾曾被誉为“中国的罗兰夫人”。也许秋瑾确曾以罗兰夫人自许,但罗兰夫人只在法国大革命中的政治领域享有盛名,而秋瑾在辛亥革命中的影响则要大得多。在中国白话文学史、男女平权运动史上,她都做出了先驱性的贡献。她将救国情怀投入到白话创作、放足宣传、推动女子教育、提倡女性体育、反对包办婚姻等种种改进社会的项目中去,椽笔一直是她斗争的武器。然而考察秋瑾的家庭与成长背景,其实她从幼年到少女时期,接受的一直是典型的旧式闺秀教育;她的古典文学功底扎实,史学修养也相当深厚,这就使她在握管下笔、抒发胸臆时,往往还是最乐于诉诸她最喜爱与熟悉的写作形式:旧体诗词。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昭示秋瑾将女性身份、爱国情怀与传统诗词创作结合起来的这一过程。

同盟会时期参加革命的女性志士不在少数,而秋瑾独享光环,细数一下,其来有自。除了传奇的革命经历以外,她作为诗人和才女与闺中腻友唱和,与其他辛亥风云人物周旋。她以已嫁之身、两子之母的身份,冲破婚姻藩篱,身体力行成为推进女权的先驱。她提倡白话文,比胡适还早了20年。她是西方护理知识的最早翻译介绍者之一。她引进西方的体育课程,开办体育学堂。她所行的每一件事,都开风气之先,走在时代的前端。在其短短33年的生命里,秋瑾做出了如此之多的贡献,衡之以大浪淘沙、使千万风流人物褪色的历史时光,我们仍然要说,秋瑾的历史光环是她所应得的。

秋瑾不能超脱那个时代革命派的思维局限。她坚信中国之积弱是由于清廷的腐败,唯有推翻清朝统治,中国才有希望成为富强的国家。让清王朝的主体统治民族来背负帝国主义侵略的十字架,也许是很不公平的事,但“反清复明”是团结革命势力的口号,是当年革命志士的共识,也是秋瑾诗词中多所着墨之处。

在秋瑾身上展示出来的英侠之气,从源头上来说,又并不完全是晚清民族革命之于个人的激发的体现。这种英侠之气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经存在于汉民族的游侠精神之中。太史公曾言:“至如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侠亦丑之。余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与暴豪之徒同类而共笑之也。”游侠精神从本质上说,其实是一种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传统社会中重重束缚的反抗,对个人尊严的张扬,和对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一精神在秋瑾身上主要体现为倡扬女权,以女界先觉为己任。

秋瑾在其短短的一生中,有过好几项英侠的作为。戊戌党人王照因变法案系狱,秋瑾虽与其素不相识,但花费银两营救他出狱。她曾阻止一位女性朋友从父命嫁人为妾,又曾假扮伴娘对付土豪逼婚,从而营救了一位无辜女子。还有一次,她由日本回国时,带回了一位被丈夫遗弃、在异乡孤苦无助的蔡姓女子,并助其学艺自立。任侠而为,秋瑾毫不瞻前顾后,不怕得罪别人。她具有那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大无畏精神。秋瑾的“鉴湖女侠”英名确实当之无愧!

从我20世纪70年代开始撰写《秋瑾与清末妇女运动》起,到本书问世,将近半个世纪已经过去了。许冠三教授读拙文后,在他的《新史学九十年》一书中谬赞我为“心理史家”,此事距今亦30年有奇矣。这期间,我有若干未完成的书稿被自己束之高阁。细究起来,有多重原因。

写完秋瑾一文后,次女三女相继问世,家庭职责羁重。而职场上,我亦遭遇“同室操戈”,在此“斗智斗勇”的过程中,走过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心境。后来又在婚姻中经历先生外遇的打击。每当我打开这部未完成的秋瑾文稿,就能感受到她婚姻上的不如意,深切体味虽一世女侠亦不能冲破愁城之悲。这千古女性相通之意,每每令我感到心灵的相触,于是思潮起伏,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投笔推卷,竟不能终。

其后刘晓艺来我校亚利桑那大学研究所深造,先读硕士,工作数年后又回来读博士。她既用功又多才,曾协助我完成三四项研究计划。近年检发尘封的旧稿,我们师生合力,将之整理增删。

由于比较熟悉秋瑾的文学作品,我曾多次被邀参与秋瑾诗词英译的计划。译作见下:

KangiSunChang孙康宜andHaunSaussy,eds.,WomenWritersofTraditionalChina:AnAnthologyofPoetryandCriticism,StanfordUniversityPress,1999.(此书收录我译的秋瑾诗词二十首。书中另有GraceFong及Li-liChen所译秋瑾诗词二十余首)

IrvingLoandWilliamSchultz,eds.,WaitingfortheUnicorn:PoemsandLyricsofChina'sLastDynasty(1644—1911),IndianaUniversityPress,1986.(此书中有我译的四位清代女诗人的作品,包括秋瑾的诗词)

EugeniaDelamotte,NataniaMeekerandJeanO'Barr,eds.,WomenImagineChange:AGlobalAnthologyofWomen'sResistancefrom600B.CtoPresent,NewYork:Routledge,1997,PP.493-496.(我所翻译的三首秋瑾诗词已列入全世界女权运动先驱的文学作品中)

本书章节的目录皆以秋瑾的诗句为题。既入芝兰之室,如何能无“扈江离与辟芷、纫秋兰以为佩”哉?

在本书撰写过程中,我曾先后获得台湾“国家科学委员会”和“太平洋文化基金会”的奖助及多位友人的协助,谨在此表达谢忱。还特别要感谢林维红、游鉴明、李又宁、梁惠锦、张玉法、张朋园、WilliamSchultz,台湾国民党党史会,浙江绍兴秋瑾故居的危女士与绍兴文物局的钟建华先生。

在本书完稿后,我参加纽约圣约翰大学李又宁教授举办的国际会议,会中遇到南京大学出版社的杨金荣博士和陈远焕先生,他们希望将此书的简体字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此我要感谢他们的协助,让这本书能和大家见面。

鲍家麟于亚利桑那州图桑,2016年仲夏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2:2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