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魔山(上下全译本)(精)/经典译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德)托马斯·曼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魔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代表作。小说以一个山庄疗养院为中心,描写了欧洲许多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其中有普鲁士军官、俄国贵妇人、荷兰殖民者、天主教徒……他们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整个疗养院弥漫着病态的、垂死的气氛,象征着资本主义文明的没落。作品通过人物之间的思想冲突,揭示出颓废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血缘关系。

内容推荐

《魔山》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震撼世界的力作,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讲述了:

出身富有资产者家庭的青年汉斯·卡斯托普,在大学毕业后离开故乡汉堡,前往瑞士阿尔卑斯山中一所名叫“山庄”的国际疗养院,探望在那里养病的表兄约阿希姆·齐姆逊。他原本打算三周之后便返回汉堡,接手一家造船厂的工程师职位,却不料在山上一住住了七年。原来他闯进了一座“魔山”!

在“魔山”中住着来自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病人。他们代表着不同的民族、种族、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政治态度,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属于不必为生计担忧的有产有闲阶级。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山庄”的居民们自有一套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哲学,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都沉溺声色,饕餮成性;都精神空虚,却在尽情地享受疾病,同时又暗暗地等待着死神的来临。须知,拿一位“山庄”中人的话来说,这所疗养院“不会使患病的人恢复健康,却能让健康的人染上疾病”。因此,不断有年纪轻轻的疗养客不治身亡;因此,整个“山庄”及其所在的达沃斯地区,就跟中了魔咒一样,始终笼罩着病态和死亡的气氛。

除了上面那些行尸走肉的活人,“魔山”中还游荡着一些幽灵,过去时代的幽灵以及叔本华、尼采等等的幽灵。这些幽灵附着在奥地利耶稣会教士纳夫塔和意大利作家塞特姆布里尼等人身上,他们是那些活死人中的思想者。至于“魔山”的统领,则是“山庄”疗养院的院长、“宫廷顾问”贝伦斯大夫。他和他的助理克洛可夫斯基博士,一个绰号叫“拉达曼提斯”,一个绰号叫“弥诺斯”,意思都是地狱中的鬼王。然而“魔山”的真正主宰,却并非鬼王贝伦斯大夫,而是死神。这不仅因为这位大夫自命为“伺奉死亡的老手”,而且本人的身体和精神也染上了重病,即将成为死神的俘虏。

就这样,在死神的统领指挥下,经由贝伦斯这些鬼王精心安排和组织,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就变成了妖魔聚会的布洛肯山,“山庄”的疗养院客们便像瓦尔普吉斯之夜的男女妖精似的纵情狂欢,夜以继日地跳着死亡之舞。

主人公汉斯·卡斯托普是个性格和体质都很柔弱的资产阶级少爷,是塞特姆布里尼为之操心的“问题儿童”。他涉世不深,刚人“魔山”还有点儿不习惯,但马上被“鬼王”逮住,不多久就习惯了不习惯,也参加了死的舞蹈。这是因为,“山庄”的独特生活方式自有其魅力。这魅力的表现之一就是使人忘记时间、忘记过去和将来,同时也忘记人生的职责和使命,活着仅仅意味着眼前的及时行乐。因而“魔山”成了一个介乎于生死之间的无时间境界,难怪年轻的卡斯托普在山上不知不觉一住便是七年,难怪他也很快学会了像其他疗养客一样怀着冷漠、闲静的心情,俯瞰和傲视平原上碌碌终日的芸芸众生。

不过,在“魔山”中的七年,汉斯·卡斯托普也并未虚度。他年轻、好奇,性格内向,有一个区别于一般疗养客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对周围的人和事乐于观察、倾听,勤于思索。他在跨出校门后遽然来到一个新的环境,日日目睹着疾病和死亡,倾听着塞特姆布里尼与纳夫塔的激烈争论,自己还对爱情的苦乐和生离死别有了切身的体验,思想活动更是异常活跃。而“山庄”无所事事的特殊生活方式,又提供了他去沉思默想的充裕时间,便对疾病与健康、欢乐与痛苦、生存与死亡、时间与空间以及音乐与时间的关系等等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思考,直至七年后“魔山”的梦魇终于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晴天霹雳”所震醒。

然而,这位唯一在“山庄”康复了的小说主人公,这位有头脑的资产阶级的苗裔,却仍然没能逃脱死神的控制。因为这时整个的欧洲和资本主义世界都着了魔,都跳起了疯狂可怖的死亡之舞,汉斯‘卡斯托普自然也在劫难逃。小说结尾,年轻的主人公便在一颗大炮弹落到眼前爆炸后飞溅的尘土里,在战场的“混乱喧嚣中,在唰唰冷雨中,在朦胧晦暗中,从我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抵达

 在餐厅里

 三十四号

第二章

 洗礼钵和祖父的双重形象

 在迪纳倍尔舅公家——关于汉斯·斯托普的品性德行

第三章

 一本正经

 早餐

 愚弄·最后的晚餐·中断了的快活

 意大利撒旦

 思想敏锐

 多说了一句

 当然,一位女士

 阿尔宾先生

 意大利撒旦不体面的建议

第四章

 必要的采购

 顺便说说时间

 他试着讲法语

 政治上可疑

 希培

 心理分析

 怀疑与思考

 席间对话

 不断加剧的忧虑——两位祖父

 荡舟在黄昏时分

 体温表

第五章

 恒久不变的汤与恍然大悟

 “我的天,我看见啦!”

 自由

 喜怒无常的水银柱

 百科全书

 关于人体的学问

 钻研

 死的舞蹈

 瓦普吉斯之夜

 保婆老母独自赶路

第六章

 变迁

 又来一位

 关于上帝之国和恶的解脱

 勃然大怒,再加一点令人十分

 难堪的情况

 进攻失败了

 神圣的事业

 雪

 好样儿的士兵

第七章

 海滨漫步

 荷兰绅士佩佩尔科恩

 “二十一点”

 荷兰绅士佩佩尔科恩(续)

 荷兰绅士佩佩尔科恩(完)

 麻木不仁

 妙乐盈耳

 疑窦重重

 狂躁

 晴天霹雳

试读章节

瓦普吉斯之夜

再过几天,汉斯·卡斯托普在山上就待满七个月了,他的表哥约阿希姆呢,在他上山来时已经疗养了五个月,到现在回头一看总共十二个月,也就是快一年啦——整整的一年头儿——从宇宙的意义上讲,就是自打那个小小的、牵引力惊人的火车头把汉斯·卡斯托普拖上了山,地球已经绕着太阳完完整整地运行一周,又回到了当初轨道的那个点上啦。眼下已是狂欢节期间,狂欢之夜转瞬即至。汉斯·卡斯托普向疗养院的老资格打听,此间过狂欢节是什么样子。

“精彩极了!”塞特姆布里尼回答。哥儿俩在上午例行外出散步的途中,又碰见了他。“真是妙不可言!”他补充道,“热闹得简直跟普拉特a一个样,您会看见的,工程师。到时候咱们也会跟着风度翩翩地跳起舞来喽。”他继续摇唇鼓舌,冷嘲热讽,一边不住地挥臂、摇头、耸肩,真是好不得意。“您还想怎么样,据我从书里得知,就连精神病院也时不时地要为呆子傻瓜开舞会,这儿为什么就不行呢?节目中包括各式各样死的舞蹈,您尽管想象好了。只可惜去年的某些舞客今年出席不了啦,因为九点半钟就得散场……”

“您是讲……噢,这样,真有意思!”汉斯·卡斯托普笑起来,“您真会开玩笑!‘九点半钟’——您听见了,您?太早了嘛,早得去年的‘某些舞客’一会儿都参加不了,塞特姆布里尼先生的意思是……哈,哈,不吉利,不吉利。这‘某些’可就是永远跟肉体‘拜拜’了的那些不是!我这文字游戏您懂吗?不过我仍然急切地期待着,”卡斯托普道,“我觉得,我们这里一遇节日就庆祝也对,这样就以普遍通行的方式给时间做了记号,画上刻度,也就不至于笼而统之地显得单调了;否则就太特别。圣诞节过去后就知道新年将至,现在又快到狂欢节啦。随后则是复活节前的星期日——这里吃饼圈吗?——以及节前的一周和复活节本身,然后再过六周又是圣灵降临节,而再往后便到了一年中最长的一天即是夏至,眼看着快要入秋啦,您明白吗?……”

“打住!打住!打住!”塞特姆布里尼先生大叫起来,同时仰面朝天,手掌按着两边的太阳穴,“别扯了!我禁止您像这个样子耍贫嘴!”

“请原谅,我只是在说反话……再说呢,贝伦斯到头来终于还是下了决心,用注射的办法来为我祛毒啦,因为我老是三十七度四、五、六甚而至于七,一点儿辙都没有。现在我真成了,并且将继续是生活的问题儿童。我到底不是老病号,拉达曼提斯从来没有对我肯定过什么,但却讲,提前中断疗养不明智哦,既然已经在山上待了这么久,也就是所谓投资了这么多的时间。他要是给我定个期限,那又有什么用?就算他例如对我讲:就半年儿得啦,那意义也不大,反正是算得挺紧的,得做更长的思想准备。看看咱表哥就会明白,他原本该这个月初就完事——完事的意思是痊愈——谁知上次检查贝伦斯又加判了他四个月,以便将他彻底治愈——哪,这叫咱们又有什么办法?可这样一来,如我刚才说的——我丝毫不想惹您生气——就是夏至了,而接下来又会进入冬季。不过眼下嘛,我们自然才正要过狂欢节——您听我说,我觉得咱们这样依照日历的顺序,一个节气一个节气地往下过,确实是挺好,确实是挺美哩。施托尔太太讲,在门房可以买到儿童吹的喇叭?”

不错。狂欢节星期二进第一次早餐的时候就在卖;这一天说到就到,还没等你远远地把它打量一下——一大早,疗养客们就在餐厅里胡乱吹奏各种各样的玩具喇叭,嘟嘟嗒嗒的声音混响成一片。吃午饭的时候,从根泽、拉斯穆森和克勒费特等人的餐桌边,已见一条条纸蛇在飞来飞去;有的人,比如眼睛圆圆的玛露霞,头上还戴着纸制的帽子,这种帽子同样在院前门房的瘸子那里有卖的;只不过真正的庆祝狂欢,要到晚上才在餐厅和游艺室里展开……只有我们预先知道,在敢作敢为的汉斯·卡斯托普影响下,庆祝活动最后将发展到什么方向。不过咱们可别因为知道得早就失去审慎,操之过急,而应按部就班,尊重时间的权利——年轻的汉斯·卡斯托普由于在道义上心存羞涩,一直拖延事件的发生,我们既然同情他,也许就跟着拖一下更好些。

……

P379-381

序言

《魔山》:一个阶级的没落(代译序)

20世纪伊始,德语文学诞生了一部划时代的杰作:托马斯·曼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这部仅用四年时间写成的“伟大小说”,不仅奠定了年方二十六岁的作者在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坛地位,还开启了德语文学的一个新时代,一批世界级的大师随之崛起,特别是原本薄弱的长篇小说创作园地里更可谓人才辈出,长篇小说的创作更加硕果累累。于是在20世纪上半叶,德语文学出现了一个堪与歌德、席勒时代媲美的高峰,而托马斯·曼本人,则被誉之为这一兴旺发达时期的“火车头”,并且于1929年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托马斯·曼之得以戴上这顶桂冠,一如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的颁奖辞所宣示的,主要由于他那被称颂为“第一部也是迄今最卓越的德国现实主义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a。但是,在获奖之前不久出版的又一部长篇小说《魔山》(1924),对作者获此殊荣至少起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它使托马斯·曼真正举世闻名。为了证明此言不虚,可以举出两个事实,一是1927年,《魔山》经Helen Tracy Lowe-Poters翻译成英文The Magic Mountain,很快便畅销美国,受欢迎的程度明显超过了《布登勃洛克一家》;二是近年来在德国和世界范围内评选20世纪最佳德语长篇小说,托马斯·曼入选的多为《魔山》,而且总是名列前茅。

托马斯·曼创作的长篇小说在十部左右,几乎都是鸿篇巨制,如单单取材于《圣经》故事的《约塞夫和他的兄弟们》(1933-1942)就是四部曲,和其他的大长篇加在一起,便构成了20世纪德语文学尤其是长篇小说一个可观的组成部分。这十部左右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公认为上述的《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再加上《浮士德博士》。这些作品尽管题材不同,风格、手法也有发展变化,但是都一样从精神、文化和哲学的高度,深刻而直率地提出了时代的根本问题,生动而多彩地描绘人生、社会和世态,恰如巴尔扎克所做的那样。也就难怪德国著名的评论家汉斯·马耶尔要将托马斯·曼的小说与《人间喜剧》相比拟。a

对《布登勃洛克一家》外国文学界的同行已经谈得比较多了。《魔山》可以视为《布登勃洛克一家》的后续之作,且对托马斯·曼的小说创作的许多方面都明显地有所突破。因此,无论研究托马斯·曼个人或是研究20世纪的德语长篇小说,《魔山》都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和着力点。

托马斯·曼1875年出生在德国吕贝克城一位富商的家中。父亲曾做过这座享有自治权的北方海港城市的市议员。托马斯·曼中学未毕业父亲便去世了,家业随之衰败,全家迁到了南方的慕尼黑。托马斯·曼十九岁即在当地一家保险公司做见习生,同年发表小说《沦落》获得好评,决心走文学道路,开始在慕尼黑大学旁听历史、文学和经济学课程,并参与编辑《二十世纪》和《辛卜里其斯木斯》这两本文学杂志。1895年至1898年随兄长亨利·曼旅居意大利,1897年着手创作《布登勃洛克一家》。这部小说于1901年问世后,立刻在德语文坛引起轰动。

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作家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严重的社会经经济危机,目睹了德国发动的空前残酷野蛮的两次世界大战并身受其害,被法西斯政权褫夺了国籍,不得不长期流亡国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虽已成为美国公民,却感到这个盛行麦卡锡主义的国家窒息了自己的创作灵感,但是又不愿回到分裂成东德、西德的祖国的任何一边去,只好在1952年移居瑞士,直至1955年客死苏黎世。

托马斯·曼可谓一生坎坷,经历丰富,思想发展的过程更充满了曲折、矛盾和痛苦。所有这些,都反映在了他的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里。《魔山》这部书则是作者对自己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经历和思想的总结。具体讲,为了探望患病的妻子卡佳,托马斯·曼确曾于1912年去瑞士达沃斯地区的一家肺病疗养院住过一些时候。这段特殊的经历和见闻,加上妻子的书信,提供了他于1913年开始创作《魔山》的契机和素材。起初他只打算以生战胜死为主题,用幽默的笔调写一个中篇小说(Novelle),使之与《威尼斯之死》和《特利斯坦》形成对照,因为在这两篇旧作里,表现的都是艺术家在精神上对死亡的美化和渴望。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他的写作,到了1919年战争结束后作家才重新提起笔来。大战中的痛苦经历和战后的深刻反思,不但使原本计划的中篇发展成了一部上下两卷的大长篇,思想内容更大大地得到了深化和扩展。

堪称德语文学现代经典的《魔山》故事情节并不复杂:

出身富有资产者家庭的青年汉斯·卡斯托普,在大学毕业后离开故乡汉堡,前往瑞士阿尔卑斯山中一所名叫“山庄”的国际疗养院,探望在那里养病的表兄约阿希姆·齐姆逊。他原本打算三周之后便返回汉堡,接手一家造船厂的工程师职位,却不料在山上一住住了七年。原来他闯进了一座“魔山”!

……

最后,《魔山》还有一个同样值得注意的重要看点,那就是小说灵活多变的语言。以“语言魔术师”著称的托马斯·曼,尤其善于运用幽默、揶揄、嘲讽等等语言手段,使自己与他描写的人物、习尚、事件之间保持必要的距离——“讽刺的距离”或日“批判的距离”。这种距离一开始便出现在叙述故事的语气里,接着又渗透进描绘环境、人物和事态的措辞和笔调中,到最后更融合到故事的情节里。能说明这最后一点的典型例子,首推第七章的“麻木不仁”与“狂躁”这两节所描写的种种悖乎常理的行为,其中尤其是纳夫塔与塞特姆布里尼之间出人意料、荒唐透顶的决斗。由于作者对语言把握得十分准确、精细,“距离”的远近分寸便表现得十分明显,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作家的态度和爱憎。不,这儿谈不上爱,因为在书中没有一个真正可爱的正面人物。就连对主人公卡斯托普和他那位生性豪爽的意中人克拉芙迪娅·舒合,作者所有的充其量也只是理解和同情,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也始终予以不乏批评意味的幽默、讥讽和调侃。

《魔山》的看点和精彩之处当然不只上述,限于篇幅就不再饶舌;还有许许多多的宝藏,等待着不畏艰险的登山者去自行发现。在这个意义上,《魔山》不啻是一座宝山,只有不畏艰险的登山者,才会收获更多,才有可能寻幽、搜奇、览胜:寻西方精神思想之幽,搜欧洲人生世相之奇,览德语现代小说之胜。

综全文所述,《魔山》问世于1924年,故事则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书中所描写的死神统治的“山庄”国际疗养院,实际上是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精神空虚、道德沦丧、危机四伏的资本主义欧洲的缩影。整个“山庄”都未能逃脱死亡的厄运,这意味着“山庄”所象征的世界已经衰败、没落,欧洲战前代表自由资本主义的资产阶级整个在精神上已经衰败、没落。奠定托马斯·曼文坛地位的《布登勃洛克一家》有一个副标题,叫“一个家族的没落”;作为其后续之作的《魔山》,方方面面都前进了一大步,所反映的时代和社会生活更广、更深,所以也不妨给它加上一个副标题,名之为“一个阶级的没落”或“一个时代的没落”。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9:3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