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安娜·卡列尼娜(精)/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家典译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罗斯)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龚勋编译的《安娜·卡列尼娜(精)/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家典译书系》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式的长篇小说,创作于 1873—1877年。作品由两条既平行又相互联系的线索构成:一条是安娜与卡列宁、伏伦斯基之间的家庭、婚姻和爱情纠葛;一条是列文和吉娣的爱情生活及列文进行的庄园改革。安娜是一个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年轻漂亮,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性情冷漠的“官僚机器 ”。一次在车站上,安娜和年轻军官伏伦斯基邂逅,后者为她的美貌所吸引,拼命追求。最终安娜堕入情网,毅然抛夫别子和伏伦斯基同居。但对儿子的思念和周围环境的压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而且她逐渐发现伏伦斯基并非一个专情的理想人物。在相继失去儿子和精神上最后一根支柱 ——伏伦斯基后,经过一次和伏伦斯基的口角,安娜发现自己再也无法在这个虚伪的社会中生活下去,绝望之余,她选择了卧轨自杀。小说揭露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丑恶与虚伪,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处在社会转型期时所进行的复杂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内容推荐

列夫·托尔斯泰著龚勋编译的《安娜·卡列尼娜(精)/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名家典译书系》双线并行,既讲述了安娜追求自由爱情却以失败告终的悲剧故事,也从列文的视角展示了其对农庄改革和人生信仰的探究,从而揭露19世纪俄国贵族阶层的腐朽没落,再现俄国社会的风云变幻,同时表达作者对人性、信仰的思考。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第五部

第六部

第七部

第八部

试读章节

奥勃朗斯基接过电报看了一眼,嘴角微微翘起:“玛特维,明天,我的妹妹安娜·阿尔卡迪耶夫娜就到了。”

“赞美上帝!”玛特维说,以此表示自己懂得老爷的妹妹来访的重大意义——安娜的到来,很有可能令奥勃朗斯基与妻子和好。

“她一个人来,还是和丈夫一起来?”玛特维问。

奥勃朗斯基不便回答,因为理发师正在刮他的上唇,他便伸出了一根手指。

“一个人。那给她收拾楼上的房间?”

“你去告诉达丽娅·阿力山德罗夫娜,她会安排的。”

当玛特维返回房间时,奥勃朗斯基已经梳洗完毕,正准备穿衣服。

“达丽娅·阿力山德罗夫娜要我告诉您,她打算离开这里。她说‘他——也就是您——想怎么办都行’。”

奥勃朗斯基默不作声,接着英俊的脸上露出了一丝无奈的苦笑。

“嗯?玛特维!”他摇了摇头,说。

“没事,老爷,会解决的。”

“会吗?”

“会的,老爷。”

“你这样认为吗?谁来了?”门外响起女人衣服的窸窸窣窣声,奥勃朗斯基于是问道。

“是我,老爷。”一个坚定而快乐的女人的声音响起,接着,老保姆玛特廖娜那长满麻子的严厉的脸便探了进来。

“哦,有事吗,玛特廖娜?”奥勃朗斯基走到门口,问她。

虽然奥勃朗斯基觉得自己在妻子眼里是个毫无用处的人,但是家里的人都向着他,即便是妻子的心腹——这个老保姆也不例外。

“有事吗?”他颓丧地问道。

“您再去下吧,再去道个歉。她真是饱受折磨,让人觉着怪可怜的。再说家里闹成一锅粥也不行啊。老爷,您就可怜一下孩子们,去跟她道个歉吧。还能怎么办呢?玩出火来了……”

“她根本不愿见我……”

“您尽力就好了。上帝是仁慈的,您一定要向上帝祈祷,向上帝祈祷。”

“好的,你去吧。”奥勃朗斯基的脸一下子涨红了, “来,给我换衣服!”他边对玛特维说,边麻利地脱下晨衣。

奥勃朗斯基穿好衣服,走进餐厅,看了看摆在咖啡杯旁的信件。其中一封信是一位想要购买他妻子林产的商人写的。看到这封信,他觉得心情很糟糕。他必须卖那片树林,但是目前跟妻子冷战,这件事也就无从谈起了。最让他感到郁闷的是,这种金钱上的事竟然跟他与妻子的和解问题掺和在了一起。一想到为了金钱而不得不向妻子求和,他就觉得自尊心受到了莫大的伤害。

“马车准备好了。”玛特维说。 “外面来了一个请愿的女人。”他又说了一句。

“来了有一会儿了吗?”奥勃朗斯基问。

“差不多半个小时。”

“跟你说了多少次,来人要即刻通报!”

“总得让您喝完咖啡不是?”玛特维说。他说话的语气亲切质朴,让人根本无从发火。

“嗯,你让她进来吧!”奥勃朗斯基觉得很烦躁,不禁皱起眉头。

那个女人是加里宁上尉的妻子,她提出了一个根本无法实现的要求。不过,奥勃朗斯基还是按照惯例让她坐下来诉说自己的请求,中间也没有插嘴。他还为她作了详尽的指示,告诉她应该怎么做,应该去找谁,甚至给可能帮到她的人写了一封信。送走上尉的妻子后,奥勃朗斯基拿起帽子,然后站在那儿想自己是否忘了什么东西。看起来什么都没忘,除了他希望忘记的妻子。

P4-5

序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被誉为“俄国文学的泰斗”,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1828年9月,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图拉州的一个贵族家庭,幼时父母相继离世,由姑妈抚养长大,并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他考入喀山大学攻读东方语言学,后因成绩不佳转入法律系。大学期间,托尔斯泰对学业热情不高,对社交和哲学却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对道德哲学十分痴迷,并深受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影响,对俄国的沙皇制度产生了憎恶。1851年,托尔斯泰以志愿兵的身份奔赴高加素,看到了沙皇军队的腐败虚伪和平民出身的军官士兵的英勇顽强,加深了他对贵族阶层的批判和对平民阶级的同情。1854年,托尔斯泰参加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之战。战争期间,他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并完成了《童年》《少年》《青年》等作品。1855年,托尔斯泰退役,从此全身心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1910年11月,82岁高龄的托尔斯泰离家出走,因肺炎病逝于途中。

托尔斯泰一生笔耕不辍,著有百余卷佳作。其中,《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三部长篇小说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不仅为他赢得了世界声誉,更成为人类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

《安娜·卡列尼娜》写于1873年至1877年,是列夫·托尔斯泰继《战争与和平》之后的又一里程碑式巨著。小说采用双线并行的结构,一方面以安娜追求自由爱情却以失败告终的悲剧故事为情节线,引出俄国上流社会众生百态,从而揭露19世纪俄国贵族阶层的腐朽与没落;另一方面以列文对农庄的改革和对信仰的探究为情节线,既呈现了当时俄国宗法制乡村广袤的生活图景和农民淳朴敦厚的道德风貌,也揭示了贵族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再现俄国社会的风云变幻以及统治阶级试图改变现状却又走投无路的苦闷。在两条主要线索之外,作者又巧妙地设计了奥勃朗斯基与陶丽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家庭生活,这条次要线索与两条主线相互呼应,将19世纪70年代新旧交替时期俄国社会的惊慌无措真实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小说主人公安娜美丽聪慧,年纪轻轻便在家人的安排下嫁给年长自己许多、自私虚伪但“仕途无量”的卡列宁,过起了枯燥乏味的贵妇人生活。一次偶然,她在火车站邂逅了风流倜傥的年轻军官弗伦斯基,从此两个人的命运交缠在一起。弗伦斯基对安娜一见钟情,后来更是利用社交机会对她展开疯狂追求。他的狂热与痴迷让渴望自由爱情的安娜情不自禁地陷入情网。于是,两人不顾世俗非议,公然同居并孕育了孩子。女儿出生后,两人又一起去往国外。等他们回国之后,才发现他们被整个社会所排斥,人们对他们冷言冷语,社交界将他们拒之门外。而他们也陷入到痛苦尴尬的绝望处境。最终,在被迫与儿子分离、卡列宁拒绝离婚、弗伦斯基爱情冷却并时常流连在外等多重打击之下,安娜心灰意冷,以卧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列文是小说的另一主人公,也是列夫·托尔斯泰自传式人物。列文虽属社会上流阶级,但他的生活又与穷奢极欲的贵族式享乐不同,小地主的身份让他必须从事农业劳动,他的命运与土地、农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也正因如此,他更早地察觉到地主经济的没落,试图通过农庄改革来缓解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改革失败之后,列文陷入失望与痛苦之中,甚至对人生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所幸最后,他在探索中获得了信仰与解脱……

下面就让我们翻开这本书,一睹19世纪70年代俄国社会的波澜壮阔!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一部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中没有一部同类作品可以与之媲美!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0: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