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共生》是全球杰出商业思想家托马斯·达文波特智能商业五部曲之一,揭秘人类跑赢机器的5大策略,让机器做机器做的事,让人做人做的事。
《人机共生》是《金融时报》年度十佳商业图书、麦肯锡CEO年度书单。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畅销书《第二次机器革命》作者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德勤领先创新中心联席董事长约翰·哈格尔,IBM沃森前总经理马诺伊·萨杰那集体盛赞!《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联袂推荐!
| 书名 | 人机共生 |
| 分类 | |
| 作者 | (美)托马斯·达文波特//茱莉娅·柯尔比 |
| 出版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机共生》是全球杰出商业思想家托马斯·达文波特智能商业五部曲之一,揭秘人类跑赢机器的5大策略,让机器做机器做的事,让人做人做的事。 《人机共生》是《金融时报》年度十佳商业图书、麦肯锡CEO年度书单。 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畅销书《第二次机器革命》作者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德勤领先创新中心联席董事长约翰·哈格尔,IBM沃森前总经理马诺伊·萨杰那集体盛赞!《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联袂推荐! 内容推荐 智能时代汹汹来袭,未来99%的人当真会成为无用阶层,只要极少数人才会成为超级人类?当智能机器越来越自主、越来越聪明,人类还能干什么? 当“省钱的弗兰肯斯坦”来临,谁是不会被机器替代的人?哪些工作是机器无法做到的?人类和机器会和谐共处吗?《人机共生》正是为应对这些问题而作,本书揭秘智能时代人类胜出的5大策略,让机器做机器做的事,让人做人做的事,人类与智能机器共同工作、共同增强。 如果你对机器侵蚀人类工作的现状备感忧虑,那么《人机共生》就是对症良药,此书会告诉你,人类会在哪些工作领域胜出智能机器。 《人机共生》两位作者托马斯·达文波特和茱莉娅·柯尔比前瞻性地指出,人类会强化智能机器,而不是被它们取代,机器会帮人类更好、更快地完成工作,所以不应该将其看作是需要打败的敌人,而是合作伙伴。人类和机器能否和谐共处,选择在于我们。 目录 前言 与机器赛跑 第一部分 小心,人工智能要来抢你的工作了 01 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作革命正在爆发 你为什么要小心 从工人到机器工人 我们还剩多少时间 人类到底擅长什么 工作的未来 02 智能机器到底有多聪明 AI之春 从最卑微的能力开始,到最令人恐惧的未来 另一双手,另一双眼睛 越来越自主的智能机器 机器学习,与情境感知密切相关 锻造思维之魂 人类还能做什么 03 恐惧机器,不如让智能为己所用 答案是智能增强 头脑的车轮 智能机器不是工作的终结者 消失的3小时工作制 按0键或者呼叫“人工服务” 拔掉插座,不是唯一的选择 获得持久就业能力的5大生存策略 一次简短又刺激的保险承保之旅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 机器人金融顾问 第二部分 智能时代,制胜未来工作的5大生存策略 04 生存策略一:超越 |建立全局观,弥补人工智能的决策短板 全局者,智能金字塔的塔尖 3大关键决策,让人的价值完美体现 新闻工作,一种机器能够完成得很好的工作 全局视角,人的拿手好戏 构建一个生态系统 贴近,但也要前进 周到的工作设计 创造人与机器的平衡 一个全局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05 生存策略二:避让 |让人做人做的事,机器做机器做的事 哪些工作是机器无法做到的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是具备多元智能的人 你真能学会“非认知”智能吗 把艺术带入工作 一切都是为了解放人类 被低估的人类 成就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 思想的车轮 一个避让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06 生存策略三:参与 |让我们与人工智能一起工作 他们是那个时代的“紫人” 照亮人工智能的“黑匣子” 参与者也并不是金饭碗 人与机器的桥梁 你是天生的参与者吗 做到热情和投入 未来是光明的 一个参与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07 生存策略四:专精 |找到那个没人想自动化的领域 反机器的经济学 别以为乔布斯不需要大学学位,你也不需要 专精你的内核 10 000小时的“刻意练习” 用技术专精你的领域 一个关乎内驱力的问题 专精者们并不孤独 打造你的专精之路 一个专精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08 生存策略五:开创 |创造支持智能决策和行动的新系统 一步一步工作,开创! 没人知道未来工作的最终数量 开创者的8条工作法 一个开创者的自我养成路线图 第三部分 人工智能不会让工作裂变,只会把它变得更好 09 智能机器时代,打造完美员工的7个步骤 你不是贡献者,而是管理者 员工第一,机器第二 付诸实践,人机结合才能创造兴旺未来 无可避免的头疼 10 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 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智能增强 STEM教育是唯一的答案吗 教育应该促进人与机器的协作 “挑选赢家”,创造更多就业 比重新分配财富更重要的是保障基本收入 人工智能的恐惧并不只针对生计,而且关乎生命 谁有权利做决定 让人工智能掌舵 致谢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即使你从未去过纽约证券交易所,也可能在金融类新闻节目的背景中见过。它是一个很完美的电视形象,在那里,每家交易公司都有一个格子间,格子间的墙上会显示他们所交易的股票公司标识。电子屏上的价格一直在不停地变化,身着亮蓝色夹克的操盘手们聚集在市场专家的周围,在空中挥舞着纸片或者用手指表示他们愿意购买的价格。当股票价格暴跌时,一顿捶胸顿足便在所难免。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上一次我们参观纽约证券交易所时是在2014年,当时看到的场景却有一些散漫,而我们听说,这才是新常态。1980年,那里一共有5 500位操盘手,现在大约有500位。过去,如果某一年股市形势大好,一个操盘手可以获得超过100万美元的收入;而现在,他们连4万美元的交易席位年费都快支付不起了。 在我们访问期间,少数几位仍然在工作的操盘手似乎也显得无所事事,他们的很多时间都用来聊天。当我们问他们为什么如此悠闲时,他们解释说,这是因为大部分交易都已经在新泽西的数据中心完成了。其中一位甚至告诉我们,他现在星期一和星期五已经不需要工作了。纽约证券交易所是仅存的几个可以让人类操盘手“公开喊价”的交易所之一,其他交易所已没有多少喊价的声音了。我想,这就是为什么电视节目如此偏爱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原因。 对于其他交易所来说,这种情况只能是更加严重;几乎所有股票交易都变成了电子交易。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在2015年上半年已经转型为商品期货自动交易。甚至连一直以来都因定价和交易过于复杂而无法被自动化的债券交易,如今都已经实现半电子化了。卖家和买家的算法与数字匹配已经取代了人类操盘手,其结果快速且有效,影响巨大,以至于极大程度地侵蚀了股票交易所产生的利润。再过几年,通过人类进行交易的方式就会完全消失。 除了作为资本主义的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大厅还是自动化的理想代表。利用缩时摄影的方法我们就能看出,这里的人每年都在减少。职业的终结并不是在一瞬间发生的,这种职业是在长达40年的抱怨声中逐渐衰亡的。那么,你的工作会在2055年左右消失吗?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人类作为劳动者来说还真的是满身缺点。首先,劳动力很昂贵,而且在未来还会变得越来越昂贵。除基本工资以外,雇主还得为他们额外多花近1/3的工资,用于个人所得税、带薪休假、健康保险、退休金以及其他额外津贴。这还不是全部,随便找一位行政人员问一下就会知道:人类需要符合人体工学的工作设施,合适的温度以及亮度,甚至还有卫生管道设备。所有这些都很昂贵,而且还不止如此。随便找一位公司法律顾问问一下,人们是否喜欢打官司;随便找一位安保人员问一下,如果出现盗用公款情况会怎么样;随便找一位库存经理问一下,他们是否知道库存损耗(偷窃);随便找一位人力资源经理问一下,有多少员工是在本分地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美国的平均值为13%)。但是,人类的成本甚至比这些还要高得多,我们将在第2章中提到,科技从来都是越来越聪明、越来越廉价,而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却不是这样。你无法把早已存在的知识下载到一个人身上。任何人都是从零开始的。 P4-6 序言 与机器赛跑 在西弗吉尼亚塔尔科特(Talcott)风景如画的郊区,矗立着一个男人的雕像,他击败了威胁要夺走他工作的机器,虽然这种成功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这个人就是约翰·亨利(John Henry)。1870年,他在切萨皮克和俄亥俄铁路公司(Chesapeake& Ohio Railway)工作,职位是钢钻机师,和同伴们负责在大转弯山(Big Bend Mountain)开凿一条将近两公里长的隧道,而与此同时,管理层引进了一台蒸汽动力钻孔机。亨利说他可以胜过钻孔机,而且也确实做到了,只不过不久之后就因劳累过度而去世。《路边美国》(Roadside America)是一本提供各种新奇景点信息的著名指南,这本指南中总结说:“对于普通劳动人民来说,他的故事之所以鼓舞人心,是因为这个故事明显表达出了人们内心的一些渴望。” 我们可能会奇怪,为什么对于亨利来说,打败机器如此重要?与此同时,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他战胜机器的故事至今仍然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为什么会有关于他的各种传说和那座雕像?为什么我们还要教学生们唱关于他的歌谣? 人们对机器侵蚀人类工作的现状感到忧心忡忡,而这种焦虑已经深入人心。大约在大转弯隧道(Great Bend Tunnel)开通的60年前,卢德派[1]对织袜机、精纺机以及动力织布机进行了更严重的破坏,因为这些机器让纺织工人再无用武之地。约翰·亨利事件大约80 年后,也就是1955年,在俄亥俄州的布鲁克帕克市(Brook Park),福特汽车公司的工人奋起反抗那些前所未有的流水线自动化系统。他们举行的“野猫”式罢工[2]得到了当地工会领袖艾尔弗雷德·格拉纳凯斯(Alfred Granakis)的支持,他把制造业的自动化称为“省钱的弗兰肯斯坦”。 该事件的后果远比人们想象的要积极得多。我们可以引用许多能够揭穿被经济学家们称作“卢德谬论”(Luddite Fallacy)[3] 的经济学研究。这些研究表明,生产力的提高总是会产生更多的工作岗位,即使没有立即实现,但最终也会实现。没错,虽然很多工作不再需要人们亲力亲为,但与此同时,科技也会为人们带来众多全新的高阶工作。对于人类来说,总能有更好的退守位置。“技能偏向型技术变革”虽然确实会导致失业,但这些都是暂时的。甚至在今天也是如此。尽管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称,美国47%的工作在不远的未来都面临着因计算机化而消失的风险,但经济学家以及很多技术供应商却保证说,这次的情况会和以前一样。 但如果这次的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该怎么办?如果人类不再占有高地了呢?我们必须注意到一点,那就是:今天正在被取代的工作和过去的工作类型是不同的。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机器挑战的工作类型,归纳出自动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机器将人们从那些让人身心俱疲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这是后工业革命时代发生的故事,这一时期的变革促使人们离开农场进入工厂,随后,当这些工人面对如飞梭、多轴纺织机以及动力织布机这样的新式机械装置时,他们发现自己根本毫无用武之地。这个过程同时也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着。 以富士康为例,这是一家为类似于苹果这样的全球性电子品牌代工的中国制造商。从2011年开始,该公司开始把机器人投入生产线来从事焊接、抛光这样的工作,且第一年就投入了10000台。2013年,总裁郭台铭在富士康的年会上说,公司现在的雇员已经超过了100万人。但是他很快又补充说:“未来我们将会增加100万台机器人雇员。” 这个目标一旦实现,将意味着必然会有几十万人类工人不会再被富士康雇用,地方经济也将面临巨大的失业问题。但是从工人个体的角度来说,损失似乎并没有那么严重,因为这些被夺走的特定职位通常来说也并不是很有吸引力。 在亚马逊庞大的仓库中,如果工人们必须从库房的一端跑到另一端才能完成挑选和包装的任务,就会让这份工作变得很辛苦,以至于让在那里“工作”(卧底调查)的记者发表了一系列言辞激烈的文章,抨击亚马逊施加给工人们毫无人性的工作任务。所以,现在亚马逊利用Kiva系统机器人(也就是现在的“亚马逊机器人”)把货架搬到工人面前,这样就可以让工人待在一个固定的位置工作。要知道,相对于目前的机器人来说,人类工人在寻找特定商品和合理包装方面仍然具有明显的优势。这让工作变得更简单了吗?毫无疑问,当然。这是不是也意味着亚马逊只需要更少的人就能完成同样数量的订单了?当然。 当机器接手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之后,自动化又紧跟着工人们进入了他们所退守的高地,进而开始了自动化的第二阶段。从大体上来看,这个领域的工作已经不再属于那种脏、累、差且危险的范畴了,但“枯燥乏味”成了这类工作的代名词。想象一下20世纪60年代的秘书们,他们或在打字小组中埋头苦干,或在转录备忘录的潦草文字,因为他们需要把那些潦草的文字或者口头语改得清晰、严谨。有人可能会把这样的工作称为“知识性工作”,因为该工作需要的是大脑而不是肌肉。但是很明显,这种工作不涉及太多的决策。在计算机被发明出来之后,机器很轻松地便能胜任这类工作并具有更高的生产力。 …… 另外一个世界民意调查提出了“你所认为的生活中的重要方面”的问题,并且要求受访者把提到的各个方面都做一下分类,即判定它们中哪些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哪些是非常重要的,或者说有用但并不是必要的。盖洛普咨询公司CEO吉姆·克利夫顿(Jim Clifton)说,到了2011年,“拥有一份高质量的工作”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极为重要的,它甚至超过了拥有一个家庭、民主、自由、宗教信仰或者和平。 知识工作者并没有错,他们应该担忧将来可能会丢掉工作。在机器驾驭了辛苦、危险以及枯燥的工作之后,它开始逐渐渗入决策工作。劳动者们必须为领地的丧失而抗争,因为这片区域非常靠近他们的核心身份认同以及价值观。令人沮丧的是,即使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分享这个拥有巨大生产力的系统所产生的财富,却可能无法找到让大家为这个系统贡献价值,并从中获得意义的方法。 因此,这就是我们出版《人机共生》这本书的原因:我们仍然能找到让人类在布莱恩约弗森和麦卡菲所谓的“与机器赛跑”中胜出的方法。我们通过观察得出,参与现在这场关于知识工作自动化争论的专家,倾向于分成两个阵营:一些人认为,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永久性高失业率;另一些人则认为,新的工作类型会涌现出来,从而替代那些被遗弃的工作。但是两个阵营都没有告诉工作者,即使面对这种局面,作为个体仍然大有可为。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服你:从事知识工作的读者,仍然可以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应该充满力量并且为自己做出决定:面对进击的自动化系统,你该怎么办? 在过去的几年中,当每周都有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或视觉图像识别技术获得突破的新闻时,我们一直在向那些成功的知识工作者学习。他们重新定义了什么叫比机器更强,并在自己的人类强项上加倍投入。就像你即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所看到的那样,他们并不是超人,不能通过某些方法比人工智能更快地处理信息,也不能像机器人那样更完美地完成重复性工作,他们只是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能为工作带来特别意义的普通人。在这场为了能在强大机器林立的时代里保留一席之地的奋斗中,他们为我们带来了真正的启示。 他们和你,就是新世界的约翰·亨利。 后记 最近几十年,人类在科技方面的进步远远超过了之前几千年的总和,而且现今科技的发展更是呈现出了指数型增长的趋势。这点从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速度和程度上就可见一斑。随着各种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科技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日益深入,因此也就让人们对科技进步的期待回到了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只不过这一次,我们更理性了(没有急于计划移民火星)。在这众多的期待中,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最为显著,因为它更贴近生活,因此也就能对人们造成更大的影响。再加上最近,人工智能技术一路高唱凯歌、突飞猛进,比如AlphaGo的大获全胜,从而使人们的这种热情空前高涨,似乎人工智能马上就可以为人类服务了,从此人类走上有钱有闲的富裕之路。但在我看来,大家还是要稍微冷静一下,看看人工智能可能会为我们带来的其他影响。 蒸汽机的发明虽然让人类的生产力获得了大幅提升,但在随后的几百年中,人类并没有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而全民致富,反而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虽然在农业社会掌握大多数财富的王公贵族消失了,但是新的财富拥有者——资本家,却诞生了。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大体上只是让工作地点由田间转移到了室内,比如工厂和写字楼。但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进步也是不可否认的,毕竟社会总财富增加了,按照社会结构比例分配,普通人的财富和收入也有了提高。 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人工智能必然会让人类的生产力获得飞升,而且提高程度绝对不亚于工业革命之于农业社会的高度。但是,这也只不过是又一次的财富掌握者大洗牌。新世界的主导权将由资本家转移到IT新贵手中。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也不过是工作地点又一次的转移。虽然如此,但普通人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享受到社会进步的红利。而如何才能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享受到这份红利,就是普通人最应该关心的事情。 例如,工业革命后,工程师的收入不仅总体要高于农民的收入,而且最早期工程师所享受的待遇也是之后的同行所无法比拟的,这点从中国30年来大学生的待遇和发展就可以看出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对比一下1980年的本科毕业生和2010年的本科毕业生在各自时代的收入与社会地位上的差距。 《人机共生》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大多数普通人能够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在此我要对李鹏、李玉民、郝京秋致以深深的谢意,感谢他们在我翻译本书的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书评(媒体评论) 智能机器不会取代人类做出决策,而是会帮助人类做出更好的决策!这场革命的引爆点就是《人机共生》这本书。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教授,畅销书《第二次机器革命》作者 智能机器时代汹汹来袭,《人机共生》出现得正是时候!它不仅令人信服,更令人鼓舞!因为智能机器带来的所有棘手的挑战都可能成为催化剂,帮助人类挖掘出更多的潜能,让人性得到更大程度上的体现。《人机共生》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行动号召,提供了一条应对危机的行动路线图,但是,只读这本书还远远不够,我们现在就要行动起来! ——约翰·哈格尔,德勤领先创新中心联席董事长 智能机器将改变我们的工作与生活,我们越早开始强化它们的能力,就越早能依托它们实现巨大的经济成功。《人机共生》的两位作者有前瞻性地指出:人们会强化智能机器,而不是会被它们取代。你学得越快,在未来的劳动力市场上就越有可能生存下去。《人机共生》是知识工作者、企业高管和政府领导人都需要阅读的一本书。 ——马诺伊·萨杰那,IBM沃森前总经理 《人机共生》,不确定性时代很好的行动号角。 ——《金融时报》 《人机共生》这本书描述的世界可能令人不安,但是,这是一个我们在有生之年都会见证到的世界。 ——《华尔街日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