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中医养生
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传统医学科学,它有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医学发源于先秦时期,其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理论总结而形成的。
一、中医与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学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
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问题。
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哲学概念和范畴通过中医学的诊疗实践,得到了探索、验证和深化,从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理论。
2.中医学是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
实践是中华民族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逻辑结构的起点。古代中国人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观察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思维而形成概念、判断,逐步上升为医学理论。重视实践经验的积累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本质精神。
中国自公元前21世纪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们对疾病的认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发展,如早在西周时期,医学家就提出了发病和药物治病等理论。在春秋时期,秦国医和又提出了“六气致病”的学说,开创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先河。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中,逐步积累了原始的医药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丰富的实践基础。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通过长期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的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论,中医学也是通过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例如,“藏象学说”就是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反复的医疗实践和解剖实验而形成的,其他如诊断、证候、治则、方药功效的确立等无不皆然。由此可见,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实践作为坚实的基础。
二、中医与中医养生学
中医养生学就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诞生的一门学科,它是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中医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其加之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脏腑、通畅经络、节欲保精、益气调息、动静适宜等,使养生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例如,饮食养生强调食养、食节、食忌、食禁等;药物保健则注意药养、药治、药忌、药禁等;传统的运动养生更是功种繁多,如动功有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保健功等,静功有放松功、内养功、强壮功、意气功、真气运行法等,动静结合功有空劲功、形神桩等,无论选学哪种功法,只要练功得法,持之以恒,都可收到健身防病、益寿延年之效。针灸、按摩、推拿、拔火罐等,亦都方便易行。(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