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的辉煌(中古时代明)/白寿彝史学二十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远迈汉唐明称雄,这是一个草根黄帝开创的王朝,一个极具性格的朝代,既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又有权臣当道、阉人疯狂的治乱相杂。白至德编著的《最后的辉煌(中古时代明)/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真是记录大明王朝兴亡历程,再现二百七十六年的风云变幻。

内容推荐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册。白至德编著的《最后的辉煌(中古时代明)/白寿彝史学二十讲》论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明代的历史。明代,起于洪武元年(1368年),亡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 它是继秦汉、隋唐、宋元之后又一个统一的皇朝。明朝传12代,16帝,276年。明代,有许多新的东西是以前所没有的,这表明了它在历史上的进步。

目录

前言

中古时代·明时期

第一讲 明时期史学领域的变化

 1.明时期的史学特点

 2.明代的史学

 3.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

第二讲 明代的史学成就

 1.明代官修史籍

 2.郑晓、王世贞、李贽的史学

 3.明末史学

第三讲 黄宗羲、王夫之的史学

 1.黄宗羲与《明夷待访录》

 2.《明夷待访录》的思想倾向

 3.黄宗羲和《明儒学案》

 4.王夫之著《读通鉴论》

 5.王夫之的史论方法

 6.王夫之的史学思想

第四讲 顾炎武、顾祖禹和马啸的史学

 1.顾炎武与《日知录》

 2.顾炎武治史的特点

 3.顾炎武的史学思想

 4.顾祖禹与《读史方舆纪要》

 5.提倡经世之学的顾祖禹

 6.《读史方舆纪要》的著述特点

 7.马骕的史学成就

第五讲 明太祖一统天下

 1.小鸟不可拔羽,新树不可摇根

 2.改革过去官制,加强封建统治

 3.采取滥杀手段,暴露皇帝虚弱

 4.规定选官之法,严厉控制思想

 5.建都保境安民,意在千秋万世

第六讲 开国文臣李善长、刘基、宋濂

第七讲 武将徐达、常遇春、汤和、胡大海

第八讲 一代雄主明成祖

第九讲 明代前期六十七年的盛世

第十讲 约七十年的中衰时期

第十一讲 约六十二年的朝廷腐朽

第十二讲 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张居正

第十三讲 起义和暴动连续不断

第十四讲 满贵族六十年夺取了明的江山

第十五讲 明末抗击清政权的斗争

第十六讲 主要民族之关系

第十七讲 明代文学与艺术之发展

第十八讲 科学技术之发展

第十九讲 对外的友好关系

第二十讲 中西文化交流

试读章节

第一讲 明时期史学领域的变化

明时期的史学,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老时期的史学。

1.明时期的史学特点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老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封建社会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都呈现激化的趋势,农民和地主阶级内部各种集团的冲突空前加强。生产力在继续发展,而生产关系却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新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桎梏。

明统治者在文化学术方面采取专制政策。明朝,学校的学习内容是皇帝发布的诏令、法律和“四书”“五经”等书。选任官吏通过科举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明初,为了更严厉地进行思想控制,制造了不少的文字狱。成祖时,命胡广等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宣扬程朱学派的理学,还命解缙等编《永乐大典》,网罗不少读书人做这种汇抄资料的工作……

这种时代特点与背景反映在史学上,一方面是因循保守气息的充斥、另一方面是反映时代抗议精神的优秀作品不断地问世。

自明代初年到清代乾嘉年代的史学,受时代的影响,呈现波浪式的变化,大致可分明代、明末清初、清代三个阶段。最后,有龚自珍的史学。

2.明代的史学

明代的史籍很多,但抄书成风,无甚大建树。

顾炎武曾批评明代的不良学风。他说,少时受祖父告语:“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炎武与人书说:“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日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他又说:“汉人好以自作之书而托为古人,张霸《百二尚书》、卫宏《诗序》之类是也。晋以下则有以他人之书而窃为己作,郭象《庄子注》、何法盛《晋中兴书》之类是也。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从顾炎武的这些话里可以看出当时流行的学风,这种学风反映出一种虚伪和萎靡不振的积习。明初的文化高压政策和官方提倡的抄袭成书的办法,都跟这种学风有关。永乐年间,官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这是经注的官方标准本,基本上都是抄袭宋元人的成说。《永乐大典》有22937卷之多。今人多把这书推崇为世界上最大的类书,实际上这是一部按韵目排列的书,往往是一部书一部书地抄写进去,它的类书性质并不显著。只因它保存了很多的史料而为后人推崇。但从史学的角度来看,这书只是抄录而成,在史学发展上并没有什么地位。像以上所说官方提倡的抄袭成书的办法,不能说对历史撰述没有影响。在嘉靖、万历以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明代有值得注意的历史撰述。如果说,从明初到嘉靖以前,也可算作一个历史阶段,那么,这时是明清史学的一段比较苍白的阶段。

3.明末清初的史学和“经世致用”

嘉靖、万历以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和尖锐,思想领域也显得活跃起来。这在东南地区要更显著一些。明清之际,是学术思想特剐活跃的年代,当时出现一些著名的学者和大师,讲求经世致用,有不少名著问世,在学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郑晓、王世贞、李贽、焦弦,都是嘉靖、万历年间博学的人,写出了有一定分量的史书。郑晓是以纪传体记载明代史事的开创者,写有很多史学价值很高的著作。王世贞是当时的大文学家。他的史学成就为他的文名所掩,所著《弇山堂别集》100卷,是《明史》问世以前关于明代史事的重要撰述。他自视甚高,曾说:“吾读书万卷而未尝从《六经》入。”这句话在强调学者要有独立见解这一点上,在当时是可贵的。李贽,是著名的有战斗性格的思想家。他敢于公开反对儒学正宗的偶像,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著《藏书》《续藏书》,对史事有不少独立的见解。他的《焚书》《续焚书》,是理论性的著作,也包含有关于历史的理论,如主张经史相为表里:“经、史一物也。史而不经,则为秽史矣,何以垂戒鉴乎?经而不史,则为说白话矣,何以彰事实乎?故《春秋》一经,春秋一时之史也。《诗经》《书经》,二帝三王以来之史也。而《易经》则又示人以经之所自出,史之所从来,为道屡迁,变易匪常,不可以一定执也。故谓《六经》皆史可也。”这是对经史关系的新看法。汉人把史附在经的下面,魏晋以来把史从经中分裂出来。李贽却要经史平起平坐,甚至要把经放在史的下面了。李贽在《童心说》里又说:“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丈,无人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降而为六朝,变而为近体,又变而为传奇,变而为院本,为杂剧,为《西厢曲》,为《水浒传》,为今之举子业,皆古今至文,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故吾困是而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也,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医药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语于童心之言明矣。”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这些话对史料的分析和评论,都是很有意义的。李贽的史学理论、史书编撰和史料论,都值得做进一步研究。焦竑(1540—1620年),万历十七年(1589年)状元。他“博极群书自经史至稗官、杂说,无不淹贯”,对当代典章尤为注意。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大学士陈于陛建议修国史,让他专司其事。他除纂成《国史经籍志》外,还收集了大量素材。不久,国史馆停办,他因正直敢言,又同李贽等人相善,被视为异端,受排挤返回老家南京,从此专心著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他编成《国朝献征录》120卷,网罗了明宗室、勋戚、内阁以下文武百官以及没有出仕的隐逸之士、宦官的碑传材料,兼及少数民族和周边国家的记述。焦竑搜集这样庞大的明代人物资料不仅是为撰写明史列传做准备,更重要的是总结成败的经验,寻求长治久安之道。黄汝亨在序言中对焦竑的用意说得很清楚:“夫士大夫戋之者趣富贵如骛,安事诗书。即有逸伦之姿,爱奇矜愽,注之高视千古之上,迂谈六合之外,而问以当代行事与人物材品高下,代谢之数,则舌举目睬,莫能置对。”焦竑有见及此,在史馆“弹日夜之力,取累朝训录及海内碑铭志状表传之属尽录之”;“大而国体,隐而民瘼,赜而世务,殽而材品,当时治乱兴衰得失之林,诫覆辙,标芳轨,于之乎在”。(P3-6)

序言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是一套科学普及中国史学知识的丛书,共11册。本书为丛书的第8册,即“中古时代·明时期”册。

明代在我国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无论在经济方面和文化方面,都不断涌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新秀,与此同时,封建制腐化也在不断加深。

明代270多年间,民族纠纷是存在的,但没有大的纠纷,总的来说,民族关系是相对安定的。民族地区封建化的扩大和汉族作为全国民族关系中的主流进一步得到明确。明代是社会先进力量要求更快发展,而旧的社会势力不断加紧压迫和剥削的时期,因而明代的社会矛盾是尖锐的,也是复杂的。“死”的拖住“活”的,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

关于明史的研究,有许多专题,如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明代社会阶级分析、明代劳动人民身份的分析、明代政治体制的特点、东林党问题、太监问题、八股文问题等,研究有待深入。比如,中国人的航海活动,史书早有记载。秦始皇多次派人入海求仙,有一次派男女3000人,在当时确有其事,并不是传闻。明代郑和7次下西洋,与外国人进行了沟通往来,在文化上做出了不少贡献。中外交流的研究应该在我国历史研究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现在,在这方面的工作有些单薄。我们应该以积极开拓的精神,改善目前的局面。当然,关于明史的研究,还有待全面并深入地推进。

在《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中古时代·明时期”册中,同样也只能讲20个专题,所以也只能讲述白先生在研究中涉及这个历史时代的部分内容,当然还要兼顾广大读者感兴趣的一些史学问题,也就不可能对中国中古时代·明时期的相关史学研究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论述。在这册书中,我们力争突出科学性、普及性、趣味性,靠近大众,尽力让广大读者了解白寿彝史学观点之精髓,史学研究之深广,并帮助广大读者学习中国史学,也为不同层次读者提供一些参考,从中不断获得更多的史学知识。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感悟到历史的真谛,努力做到彰往而知来。

《白寿彝史学二十讲》,因为是普及史学科学的读物,所以我们对于其中所选用的一些材料来源都没有注明,虽然如此,但是这些材料也都是出自白寿彝先生生前审阅过、修改过并最后亲自定稿的材料,同样这种做法也延续了白先生的一贯所为。我们还要特别指出的是,书中采用了楷体字的,是白寿彝先生讲史学的文字部分;一般宋体字,是编者插入的辅助文字部分,这主要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了解白寿彝先生所讲的史学内容,并使全书内容顺畅一致,方便读者的阅读,请读者阅读时加以注意。《白寿彝史学二十讲》系列丛书的出版,应该感谢我的父亲白寿彝赋予我的力量与勇气,以及他的挚友、同仁、学子和弟子们的热情、广泛而全面的支持和帮助。我的小孙女白知灵对本书的写作,给我的亲助力依旧十分重要。

如今,我们己经跨入了崭新的21世纪,中华民族奋进的步伐,越迈越大,越迈越快,这个崭新的21世纪是属于我们的。让我们用力去触摸史学,就可以深刻地感悟到历史的真谛。我们只有重视历史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历史教育,弘扬和培育我们自己的民族精神,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白至德

2011年12月1日 林萃书屋

书评(媒体评论)

寿彝的冶史是多方面的,几乎是无所不涉及的,而其专业却更多重视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源远流长,史家前后辈出,络绎不绝,是应该有其专史的。历代对此都曾有研究,有关著作亦殊不少,可是近数十年来,却还有待于继续开拓……寿彝为了弥补这样的缺陷,存这方面用了很大的工夫……特别是《史学史研究》已经成了研究历史的学人不可或缺的读物。这就不仅是在开风气,而且是为天下师了。

——史念海 陕西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历史文化学院名誉院长

古往今来,大凡有作为的学人,在治学道路上总是有一种思想上的境界和动力。正是这种境界和动力,使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攀登,直到光辉的顶点和生命的终结。这些学人留给后世的,不只是他们的皇皇巨著,还有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白寿彝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学人,一位享誉中外的史学家。当我们怀着钦敬的心情,去追寻白寿彝先生的治学道路时,就会逐渐感受到他的这种思想动力的巨大和长久。

——瞿林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我们中国人自己要了解这些都不容易,外围人了解这些就更难。但是白寿彝同志的书,不但使我们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也使一部分外国人逐渐了解了我们的历史,特别是正确地了解了我们的历史。

——楚图南 作家、翻译家、书法家

春秋九十载,学术生涯七十年,先生学术的追求,时创新的意识,批判继承祖国文学遗产,成自得之学;先生学术求索的理念,时通古今之变,关注祖国历史的兴衰,思考民族的未来。先生在民族史、民族理论、文学理论,在中国史学史、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以及历史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中国史学会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6: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