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陶渊明传论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长之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一 引子——陶渊明诞生的时代

在陶侃死后(公元三三四年)三十多年,在孟嘉可能还在世的时候(孟嘉死年无考,但他与桓温同时,桓温死于公元三七三年),陶渊明诞生了。

陶渊明诞生的年代是公元三六五年,晋哀帝(司马丕)兴宁三年。近代人虽然有些不同的议论,但理由都不是十分巩固的,反之旧说倒有许多不可动摇的地方,所以我们保留了旧说。

这时东晋偏安已经有四十八年(公元三一七年起)了,而逐渐衰微下去。此后有五十四年是在外来的压迫和内战的循环中过日子,这样晋王朝也就亡了。——这正是陶渊明的一生所占的时间的主要部分。

在陶渊明的幼年,是王、谢士族依然有着势力的时代,但已经走向没落了。大书法家王羲之死在公元三七九年,那时陶渊明十五岁。十九岁那年,有有名的淝水之战(公元三八三年)。这次大战带有决定性的意义,秦王苻坚在前一年就说:“自我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霈王化。今略计我士卒,可得九十七万,吾欲自将以讨之。”(《资治通鉴》卷一。四)他在第二年并且给谢安等准备了房舍,打算俘虏过去,当他的吏部尚书。他是决想不到失败的。他没料到晋国靠了被俘虏过去的爱国将领朱序的透漏敌情,临阵瓦解了敌人战志,以及谢安的异乎寻常的从容镇定的指挥(谢安在初闻兵警时镇定到照常下棋,到大胜时也仍然下棋,“了无喜色”),而更重要的是一般人民和士兵都有着极其热烈的盼着打一个胜仗的愿望,并在事实上也支持了这一个胜利,所以就以八万之众,终于击退了百万大军的入侵。从此,南北对立的局面稳定下来了;有时还可以北伐,收复一部分失地。就作战能力和士气论.东晋是有早日北伐成功的希望的。淝水之战是晋的国威依然强大的一个证明,可是此后国力就为内战所削弱。淝水之战同时是王、谢士族政权的一个回光返照,谢安死于淝水之战的后两年(公元三八五年),士族更没落了,军阀的势力代之而起。谢安死时,陶渊明二十一岁。

陶渊明的时代,就是一个士族没落,而军阀代起的时代。陶渊明自己虽然不是士族,但由于文化教养,时代风习的熏陶,他也有当时士族阶级所共同具有的生活态度、生活习惯和生活意识:士族没落了,他也就有一种没落的感觉,他老是怀想古代,这心情是可以了然的。军阀势力呢,他一方面看不上眼,也够不上资格,于是他在另一方面谋出路,这就是他躬耕的来由。他想靠自己的劳动,维持一个小天地,保留他自己的没落的情调以及自己的思想体系。由于他对当时不满,他的作品里有着反映和批判的成分;由于他自己经过了穷困和劳动。他的作品里也有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的体会和同情;他虽然是不得已而劳动的,但既经劳动之后,也多少变革了自己——所以他的人格和作品终于有着很大的光辉。

作为诗人的陶渊明,他的幼年和少年,恰是生长在一个艺术时代里。除了方才提到过的书法家王羲之和他同时之外,雕塑家戴逵(死于公元三九六年,时陶渊明三十二岁),大画家顾恺之(生于公元三四三年,大陶渊明二十二岁),山水画家宗炳(生于公元三七五年,时陶渊明十一岁),也都和陶渊明同时。就文学范围内而论,虽然过江的大诗人郭璞死在陶渊明生前四十年,中间似乎空白了些,但玄言诗人孙绰、许询,咏史诗人袁宏都在陶渊明幼年时还活着,至于和陶渊明同时的年轻诗人谢灵运(生于公元三八五年)、谢惠连(生于公元三九七年)、颜延之(生于公元三八四年)、鲍照(可能生于公元四一六年左右)等,就更多了。附带提及的。是这时还有大思想家支遁(公元三六六年卒)、鸠摩罗什(公元四。九年卒)、慧远(公元四一六年卒)、大历史家裴松之(生于公元三七二年)、《世说新语》的编著者刘义庆(生于公元四。三年),这都是和陶渊明同时在文化上放着光彩的。

这就是陶渊明的时代——文化上一点也不寂寞的时代。

陶渊明的诗是那样有着艺术性,同时又带有那样多的思辨的因素,在没落的情调之中却又有着傲然独往的神气,这正说明他的诗是像他那样一个身份的人在他那一个时代的反映。(p033-035)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有杰出批评家的话,我要排的第一个就是李长之。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王一川

长之先生以年龄论仅长我两岁,以学识论,实在应该是我的前辈。且不说他的学问,即以他读过的中国古典文史和英、德、法、日等外语的记忆、融贯和表达的能力,也是这种年龄的读书人所不易企及的。”

——已故著名书画家、学者启功

李长之在书评理论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诸多方面的见解,讲得也比较深刻,这在20世纪30年代的众多书评家中,除了萧乾可以与之比一比以外,其他人是无法可与他相比的。

——当代文学批评家伍杰

目录

自序

陶渊明的两个重要先辈——陶侃和孟嘉

 一 关于了解陶渊明的政治态度的一点线索

 二 被人轻视的善战的溪族

 三 自强不息和反对浮惰

 四 陶侃是桓玄、刘裕一流人

 五 魏晋风度的实际意义和桓温系的孟嘉

 六 陶渊明所受两方面的影响

陶渊明的一生及其作品

 一 引子——陶渊明诞生的时代

 二 陶渊明的一生的总括

 三 早年的生活和教育

 四 十二年的矛盾生活的开始

 五 矛盾的继续

 六 桓玄政变时期的陶渊明

 七 最后的摇摆——《归去来兮辞》的创作动机的分析

 八 步入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他的思想的成熟

 九 再度改朝换代时的陶渊明

 十 陶渊明的死

 十一 尾声

陶渊明论

 一 论陶渊明的政治态度

 二 论陶渊明的思想态度

附录

说说李长之的《陶渊明传论》

序言

关于陶渊明,我时常要给他写一个传或者评论。也曾起过几次草,但都没有完成——时日稍过,自己的见解也随着变了。现在写出的是在较长的时间内比较固定一些的看法。主要的是企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他和晋、桓玄、刘裕的关系如何,以及他对农民的态度如何,总之是他的政治态度:二是他和儒家、道家、佛教等的关系如何,究竟应该肯定他有几分儒家思想,有几分道家思想,以及他自成为一种思想面目的是什么,总之也就是他的思想态度。我觉得他的政治态度和思想态度也都有一种发展,文中也就附带地加以阐明。为了准备论据,必须先有一个较详的传记,并且对他的作品创作的时日也须有一个考订,这也就是书的前半的内容。这些见解都不够成熟,是不成问题的,只有请读者们赐教!同时这些见解也有大部分是继续了前人以及当代人的研究成绩。这点则是应该声明,并表示感谢的。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也不能忘掉‘死’,这是他诗文中时时提起的。用别一种看法研究起来,恐怕也会成一个和旧说不同的人物吧。”我们现在的看法也有些和旧说不同,但未必能达到鲁迅先生的期望。本来还想论陶渊明的艺术成就和生活态度,但因为有些其他工作耽搁太久了,所以姑且暂告一个段落。

一九五二年十月十七日,李长之

内容推荐

李长之著的《陶渊明传论》对陶渊明研究中的主要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探索。仍然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以材料为依据,多考证问题,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前人和当代学人的观点,言之成理者,则予汲取,不再立新说;反之,即或是著名学人的观点,也阐明自己的不同看法,不敢人云亦云。

编辑推荐

李长之著的《陶渊明传论》是一部全面而权威的研究陶渊明的传记文学。本书探讨了陶渊明的思想来源,即他的两个重要先辈——陶侃和孟嘉,还阐述了陶渊明的一生及其作品。本书资料翔实可靠,内容丰富深刻,观点鲜明,多有新见,是一部价值很高、不可多得的传记文学作品。本书是中国研究文学的人的必读书。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