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科学塔尖上的上海女孩(蛋白质女孩在美国)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单子恩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单子恩编著的《科学塔尖上的上海女孩(蛋白质女孩在美国)》的主人公单舒瓯是一个聪明、勤奋、严谨,同时对生命和生活充满热爱的女性,她自高中起就读于上海名校,之后的经历看上去一帆风顺,目前已经成为在美国为数不多的“诺贝尔签名奖”获得者的青年科学家之一。

本书结合当下留学问题,从另一个角度对主人公的经历做出回应和点评;编者还采访了从教育家到媒体工作者、从学生到老师等社会各界人士,与他们对关乎中国教育和留学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对话,这些内容均收录在本书的“附录”中,供读者参考。

内容推荐

单舒瓯,一个简单的中国女孩,18岁从上海去美国,21岁从马里兰大学本科毕业,26岁取得了著名的斯坦福大学生化学博士学位,从事着尖端的蛋白质基因研究。毕业时一共收到了九所美国一流大学的工作邀请函,其中哈佛大学甚至为她保留名额供她随时入职,最终她谢绝哈佛大学选择了加州理工大学,如今她已成为华人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获得美国化学会诺贝尔奖得主签名奖。

单子恩编著的《科学塔尖上的上海女孩(蛋白质女孩在美国)》作为励志文学,向人们讲述了上海女孩单舒瓯在美国留学蜕变成为终身教授的坎坷历程,也向渴望出国留学的人们展示了一幅东西方教育珠联璧合的成功实践……

目录

序:“蛋白质女孩”在美国/1叶永烈

(代自序):我愿化作点点春晖,温暖你

“生命”的彼岸/7单子恩

前言: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的口述历史

国内篇

 一、引子:恭喜你了,是个女孩!

 二、女儿童年岁月的记忆(一)

 三、朗朗学英语

 四、对蛋白质“一见钟情”

留学篇

 一、签证的日子

 二、最长情的离别

 三、初到美利坚

 四、少年已识愁滋味

 五、依然第一名

 六、山重水复的艰辛

 七、柳暗花明

 八、柳暗花明的日子

 九、女儿的思念

 十、走向成熟的女儿

 十一、文理比翼路漫漫

 十二、“蛋白质”女孩

 十三、斯坦福大学的向往

 十四、在贵族学校斯坦福大学

 十五、戴上博士帽

成就篇

 十六、从斯坦福大学到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十七、女儿和BWF

 十八、女儿·妻子·母亲

 十九、“空中老飞人”

 二十、最后的决定

 二十一、回母校——华师大二附中

 二十二、“蛋白质”女孩在路上

 二十三、此岸、彼岸

试读章节

一次又一次来到产房,女儿在母亲的怀里长得非常好,会哭、也会笑,她笑得特别可爱,虽然当时我仍在“劳动改造”,但那一刻却成了我一生中明媚、阳光的日子。

我轻轻地喊着女儿的乳名“小芬”,有时她竟然条件反射地睁开了她的双眼,大大的,眼珠黑黑的,人说可能她母亲在孕期多吃了皮蛋的缘故,她的迷人的双眼有时会随着我的话语声音而转动,而我这时的神经随之全被调动起来了。迎接新生命来临的日子是紧张的也是幸福的。一声啼哭,女儿来到了这个世界,我记着女儿第一次笑、第一次对自己眨眼、第一次对自己说话,至于每次女儿病了身体不适,对我来说便是一场战斗,那种做父亲的感觉真美好。

随着女儿的诞生,生活开始瞄碌起来了,当然幸福之下,所有劳累也都无所谓。三天三夜不睡也满是精神,尿也不骚,粪也不臭,那时没有一次性的尿布,尿片轮着洗也都心甘情愿。对我们来说最可怕的是她的啼哭,虽然医生一再强调啼哭不是坏事,但听到啼哭声总是又烦又乱的。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最深刻、最浓郁、最不可分割的。然而父母对孩子的付出也绝对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甜蜜和幸福。

该给她取个名字了,有人说给孩子取名字要有时代感,按当时的社会环境,什么“军”“东”“红”……最为流行,有人说要讲些金、木、水、火、土,以示吉利,有人说名字只要顺口点就行。各种说法都有,起名难避其迂,孩子未出生时,我和妻子躺在床上就想过、讨论过、争执过,到底是诗意点好,还是实一点为好,土一点好,还是洋一点好,总是定不下来。当时,我正接受着没完没了的劳动生涯,希望女儿这一辈子过得舒服一些,便先取其“舒”字,我在浙江瓯江河畔度过少年时光,为了纪念故乡,于是取其“瓯”字。于是“舒瓯”便成了女儿的大名。一致通过,没有提出异议,真是顺利。

人类就是这样繁衍生息着,一代又一代传递着。

我向进驻的工宣队提出暂离开“五七干校”一段时间,真是上帝保佑,我被批准回上海,开始了在上海深挖洞的“厚待”,可以回家了,挖防空洞,再累也能承受,孩子哭声的鼓励,那是莫大的动力,这段“战斗”生活使人感到希望,能使人永葆青春,没有希望再年轻也是衰老,看着女儿的成长,我感到自己身上正复苏着一股新鲜旺盛的活力。

有个孩子在家,你绝对不会感到无聊,回到家孩子会睁着圆圆的眼睛对你咯咯发笑,上班时的烦恼顿时消逝了。有个孩子在家,让你有了机会可以重新回忆自己童年乐趣。在女儿的心目中,你大概就是仅次于神的英雄了。你用期待的眼光看孩子踏出第一步,你焦虑地猜测着孩子说出的第一个字究竟是“爸”或是“妈”。当你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心中会不由得赞叹造世主的奇妙巧思。你祈祷孩子能健康快乐,孩子让你变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更好的人。  女儿出生十个月时,我便把女儿寄养在上海市区的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姓柴,我们称这家女主人为柴家阿婆,我们把自己家每个月定量供给的鸡蛋票、肉食票全盘托出,送至柴家,以供养女儿每月的营养所需,我与妻一有空,总是急匆匆奔赴这户柴家,以睹女儿一眼。后来,随着女儿的长大,又把她送里弄幼儿园.当时上幼儿园的孩子,很多是脖子上套着家里的钥匙,时间到了,回到家,取下脖子上的钥匙,开了门自己可以进去,天下还是好人多,有的孩子回到家后,靠的是邻居的爷爷奶奶们帮着开门,他们毕竟是幼儿园的孩子啊!我的女儿,因为幼儿园离家的路比较远,时间到了她只能在幼儿园门口待着,等待着家里人来接了。有时我来迟了,让女儿苦等在弄堂了,真无奈呀!见到女儿的人都说,我女儿是个好孩子,很懂事。许多人非常喜欢她,我的生活中也似乎不能没有她了!

由于孩子的降临,领导开恩使我们暂时回到了上海那简陋的家,只要能晚上回到家照顾好女儿也就满足了。我们开始有了一个完整的小家庭,女儿聪明活泼,会唱会跳,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

P4-5

序言

我愿化作点点春晖,温暖你“生命”的彼岸

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古有孟母三迁,只为孩子有个好的受教育环境。人们敬佩歌颂寒窗十年的学子,坚信“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风气虽不可推崇,但仍深入人心。当20世纪80年代国门被打开后,一批批学子踏上留学路,女儿就是其中的一位。

这期间有成长的甜蜜,有阵痛的迷惘,有成熟的喜悦,也有反思的深沉。餐馆劳役,实验室打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靠的是勤奋,靠的是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通过考试一次次第一名的获得,走上领奖台,进入一流大学,戴上了博士帽,成为一名博士后,做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名教授,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又获得了2008年度美国生物学会青年成就奖,并成为美同加州理工学院终身教授,又获得了2012年度诺贝尔奖得主签名奖。20年的历程,女儿实践着“只要你努力,美国梦就在你身边”的信仰。遗产是可以继承的,但知识不能遗传,有的人享受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裕生活,而知识不可能人为地灌注进脑袋。经历是人生一大财富。

我欣赏女儿的话:

研究是为了自己做学问的兴趣,这是我的哲学。要成为一块石头,百折不挠,哪怕经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才可能成功,历史上的科学家哪一个不是经历了“苦海无边”的磨炼?

科学是未知、是合理的假设、严谨的推理、精确地试验,还有就是不断推翻旧的理论.提出新的设想。

科学,不仅仅是现有的公式、定理、顺序,我们的头脑,也不应该变成储存知识的仓库,科学更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过程,是人类不安于接受自然的、或任何精神的奴役和摆布,要求探索、了解、要给这个杂乱无序(表面上的)的世界,找出一个可以寻求的规律、可以驾驭的系统。人之可以为之骄傲的,就是这种不安本分的挑战精神。

女儿的话:

我这辈子,只要生活过得去,有钱买书就行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与拜金主义如出一辙。这是在古罗马时期,金融之神朱诺juno人们发出的警告。“钱”在英语中称money,拜金主义者有句口头禅:“money first”(金钱至上),这是从西方流行的“lady first”(女士优先)转借过来的,以示对金钱的崇拜。但女儿用自己的方式向它发出了挑战。

人生活在充满诱惑的世界里,只有保持对实验室寂静生活的纯真心态,才能在科学的圣殿里跋涉。

我欣赏女儿的话:

一个人可以很聪敏,可以很有学问,可以成绩非常出色,可以在一段时期内非常成功,但长期的对于工作的热情,却是没人可以装出来的,也不是凭一时的冲动可以成功的。

我反感的不是谁干什么,而是谁想干什么却没有勇气、没有力量、没有毅力追求到底,人不是一个模子做出来的,更不必按一个模式去发展。在社会里,每个人追求自己想做的、感兴趣的事,这个社会才能得到发展。

凭着毅力、坚韧,也是凭着对事业的热恋,她跋涉在求学的路上。

人类对自身了解的过程,比起人类进化的历程还要艰难得多,譬如生命的奥秘,仍然在不解之中。记得《左传》曾记载着:“上寿120岁,中寿100岁,下寿80岁,即所谓‘三寿’。”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预见人类寿命的一个记载。然而,事实上达到这种思想境界的人并不多。为什么?这里首先有个遗传密码制约因素,就是今天讲的DNA。女儿就是与这个DNA结缘的人。虽然人类基因密码已经解密,如何控制基因不致向坏的方面转变,如何使坏的基因转好,这是制服癌症细胞的绝妙办法。这就要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这就是女儿目前研究的课题。每当朋友患上癌症时,看到他们在无助和期待之中,我往往会想到女儿研究的课题,希望她明天能有所突破,于是我总想起雪莱那首写于1821年的诗:

你在哪儿,可爱的明天?

无论贫富,也无论老少,

我们透过忧伤和欢喜,

总在寻求你甜蜜的微笑。

记得这首诗,因于对明天的憧憬。在雪莱的那个年代,对于“明天”有着一种与现代人全然不同的感受。对于他来说,“明天”是一桩难在有生之年看到的遥远的事情,于是有了憧憬的乐趣。然而现在,人们忽然发现,“今天”与“明天”的界限正在渐渐消失,许多关于“明天”的想象,几乎可以在今天探测和预见,于是我希望看到癌症被征服的明天。

女儿在美国二十个年头了,这二十年的点点滴滴值得回忆的很多很多,每当读着女儿当时的一封封信时,泪水总会不自觉地流出,今天在整理这些信件时,再一次读着,仍会辛酸。现在不单把它贡献给将要出国留学的年轻人,也献给所有那些对知识有着执着追求的人,因为这一切都是最真实、原生态的“一手档案”。

女儿说过:

我没想得到什么,只是想一步一步地在实验室耕耘,以后会怎样,谁知道呢?

女儿明天会怎样呢,也许这辈子“嫁”给实验室了。

记得黑格尔曾说过,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索取多少,而在于她付出多少。想着这句话,我安慰了许多。我很理解她的心情。孩子是你后起的生命,是你血脉的延伸,因为一代比一代更进步更完美,因此这后起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更可宝贵。怎样教育孩子成了热门的话题,不可能一言以概之,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应该是命令者,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道理就在于此。然而今天国人对孩子的期望太高,导致家庭的一切都以孩子为本,实在是不可取的,社会学的问题本来就比较复杂,教育孩子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随着近年来留学潮的不断升温,不少亲朋好友时常问起我女儿出国留学的心得体会。每次整理书桌总忍不住翻出那一叠存放了二十来年女儿的信件出来读读,信上的字字句句透着留学经历的一点一滴。已不是一般的家信,其中蕴含了很多人生哲理、丰富感悟。一言一语,回味着,咀嚼着,曾经的酸甜苦辣,有着辛酸,透着暖意。我时而微笑,时而沉思,往事一一浮现。虽然时过境迁,但一切历历在目。留着这些信,时时整理成文,于是有了这本书的出炉,馈赠关心我女儿的朋友们,也许“只缘身在此山中”道不明理还乱吧。“千言万语,何若莫言”。然而生活的精彩在于无限的可能性,成功并不只有一种模式。我觉得,成功完全可以是平凡的。听从内心的需求,选择最纯粹最简单的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感知自然,获取心灵的自由。只要自信地往前走努力做好自己喜欢且有价值的工作,那么你会在平凡的时日与成功不期而遇。未来的路虽然说不清,但青春就是有勇气走出去。

单子恩 上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8:1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