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11年7月9日,推出了一档关注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的品牌栏目——《创意英雄谱》。栏目将嘉宾锁定为那些以创意为起点的新时代创业者,并把中国的传统评书加以改造,与当代创业者的精彩故事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徐松涛编著的《从创意到创业(听大咖聊创业经)》中的12位嘉宾是从节目采访过的上百位嘉宾中遴选出来的,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创意起点,最终殊途同归,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意英雄。
| 书名 | 从创意到创业(听大咖聊创业经) |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
| 作者 | |
| 出版社 | 广东旅游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11年7月9日,推出了一档关注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的品牌栏目——《创意英雄谱》。栏目将嘉宾锁定为那些以创意为起点的新时代创业者,并把中国的传统评书加以改造,与当代创业者的精彩故事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徐松涛编著的《从创意到创业(听大咖聊创业经)》中的12位嘉宾是从节目采访过的上百位嘉宾中遴选出来的,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创意起点,最终殊途同归,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意英雄。 内容推荐 创意,是缔造伟大商业传奇的引爆点。徐松涛编著的《从创意到创业(听大咖聊创业经)》是由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创意英雄谱》栏目推出的中国文创领军人物的创业故事。本书从节目采访过的上百位嘉宾中遴选出12个创意样板,他们都是我们身边看似平凡却能通过超乎常人的创意信念和创业思想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商业版图。他们代表了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创意点,最终殊途同归,都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意英雄。当你翻开本书,你将看到他们成功的谜团被一一破解,本书通过深入剖析富有创意点的创业者们,解读他们如何由平凡向华丽转变,如何绝境逢生,如何去实践自己的创意……知识随时更新,充满创意的头脑永远不会淘汰。把创意变为行动,你将缔造下一个传奇! 目录 推荐序一 文创力为中国梦插上翅膀 王求 推荐序二 用创意领导力打开创意密码 向勇 李东田:二十年,只做一件事 每一个决定都是认真的 发型师遇上艺术家 只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 一边华丽,一边低调 不是工作,而是生活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方式 别人的可以不要,自己的谁也不给 我们将一直在路上 童之磊:数字未来,为我而来 创业需要创意,创意需要思考 比艰难还艰难的时刻 预料之外,情理之中 为了理想中的伟大 与其说给别人听,不如做给别人看 不见硝烟的拉锯战 每条枝上都要开花 做哪种选择,走哪种路 高晓攀:80后的潮相声 低头,等于放弃 年轻,所以不设限 因为喜欢,所以执着 既不向左,也不向右 让艺术的生命力像河流一样 魏楠:预告片,让电影赢在起跑线 命运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当梦想照进现实 一加一等于三 值得做的事,都值得做好 艺术总有遗憾 不求更好,只求最好 梅帅元:创意“山水”造梦人 此山、此水、此人 不补破衣服,只做新衣服 黎明之前,必经黑暗 没有一条路会那么笔直 每次出发都是崭新的 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王鹏:古琴是一种享受生命的选择 为艺术而艺术 机遇总在困难与困难之间 最简单的往往最困难 用简单的生活做有意义的事情 有土壤,理想就能开花 郭羿承:让艺术像空气,无所不在 目的放轻,态度放重 我们都有一把靠近艺术的金钥匙 事情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想的 世界并不缺少美 每个角落都艺术 在乎的是过程 要有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 瞿广慈、向京:艺术的商业,商业的艺术 瞿广慈:不允许不完美 简单到极致 再小的事情,也要用全部的心 理想的种子,现实的土壤 每天想着失败,勇气就会打折 不能走得远了,就忘了为什么出发 向京:面朝理想,春暖花开 郭培:事业上的大女人,生活上的小女人 灵感源自感动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 攀登的不是山,而是内心的高度 真诚是一把善于开锁的钥匙 工作不是压力,生活不是负担 王云飞:梦想比赚钱重要 为梦想孤军奋斗 将创意进行到底 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是笨鸟,就不要想着先飞 不在于方法,而在于态度 一辈子的动画梦 贾伟:创意家的“上上之道” 走路要一步一个脚印 因为年轻,所以输得起 承认我们的不完美 自己和自己对话 用自己的语言,有自己的风格 杜彬、黄恺:三国迷玩出新创意 杜彬:把喜欢的事情变成工作 开始总是最难的 困难踩在脚下,梦想放在前方 不走寻常路 黄恺:沉迷也是一种幸福 花开不只在春天 试读章节 每一个决定都是认真的 李东田有很多头衔,比如“国家级造型师”“中国彩妆教父”等,但李东田却说最喜欢别人称他为商人。因为他就是在经营生意,只是在用艺术的眼光经营。在李东田眼里,每一个化妆师、发型师都是艺术家。但他也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做艺术家,会越来越孤芳自赏,而他喜欢百花齐放。 李东田今天的成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他最初也没有想到会成为彩妆教父、发型大师,而是在为了生计的奔波中“一不小心”成了“中国时尚产业的第一人”。 1996年,我从美国回来探亲,正赶上著名导演李少红要拍她的第一部电视剧《雷雨》。在去美国之前,我们在她的电影《红粉》中有过合作,也因为这个工作,我在影视界有了一些名气。那时李少红又找我,问我能不能设计一下《雷雨》的人物造型。我说可以。后来整个戏拍了大概4个月,我就中国、美国两边跑。 1997年,我回国正好碰到另外一位朋友,他希望和我一起开发廊。后来,我们开了一家叫名人坊的发廊。开了名人坊以后,我自己又想做一个副牌叫“东田造型”。“造型”这两个字在中国是我第一次提出来的,那时大家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其实“造型”这两个字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制造形状,就是东田想制造的一种感觉。 当时我就把这个副牌放在门口。很多人知道李东田,但不知道东田造型是谁开的。我这种崭新的思路,让很多人觉得眼前一亮。当时有很多明星都来捧场,他们都是我的朋友,我们把那条街弄得特别炫。结果这事儿一下子就传开了,大家都说李东田回国开了一家发廊,里面还有咖啡厅。大家耳熟能详的明星胡兵、林心如老去那儿。 1998年,正好赶上北京平安大街改造,我们的发廊刚好临街,生意很受影响。我那个朋友问我要不要把发廊关掉,我没同意。当时有很多人慕名而来想拜我为师,我就开设了培训班,而且把原来的名字去掉,真正变成了东田造型。东田造型从此从一个萌芽式的概念变成一个品牌。 我的新合作伙伴叫吴圣。吴圣是我的朋友,他开始对跟我合作这件事很犹豫。他是做儿童摄影的,对于儿童摄影的所有细节,他都很清楚,但我不是很在行。我对他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在一起做点事情?我把自己的概念跟他说了,谈了几次后,我们开始合作。 但是我们还需要另外一个人,因为做生意如果只有两个人很容易由于各执己见而发生争执。我们需要找另外一个人来平衡一下,当时我找到了陈岩。陈岩是我的私人助理,他跟我一起工作很久了,知道我每一个动作的意思,我们之间早已形成了默契。 在公司成立之初,我说过一句话:“虽然我们是三个人,但不是举手表决制,如果发生了争执,大家都可以提意见,但是最终的结果要以我为主,因为这是东田造型。”虽然我说得很绝对,但他们都很尊重我,他们也认为既然叫“东田”这个名字,那么所有的决定也要得到李东田的认可。事实上,我们三个人的配合也非常默契。我在公司的股份最多,但我把财政大权交给了吴圣,我希望他进入主人翁的角色。 接下来,我们要决定公司的选址。我选择了新东安,原本我想选东方广场,但当时那里还没有建好,租金也很贵。我们也没有在新东安商场租门面,而是去了那里的写字楼。当时公司在9层,我记得特别清楚。那里以前是一个仓库,里面堆满了东西。但是那里有很多窗户,我一下就喜欢上了。因为我是一个特别爱阳光的人,光线对我来说特别重要。 很多同行都认为我疯了,说你怎么能把工作室开在9层。但我觉得无所谓在第几层——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你做得好,肯定会有很多人来。当 然,那时我已经有很多娱乐圈的朋友,所以在客源这方面我还是有底气的。 还有一个问题:原来大家做头发都是找李东田,而公司得让每一个员工都有发展。因此,明明是找我剪头发,我却要推出去让别人来做,做这个决定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因为如果我介绍自己的手下去做,没做好他砸的是我的招牌;如果做好了,别人就不找我了,所以这个平衡关系很难把握。 在公司成立之初,正好赶上几件事。一件事是从1999年到2000年的过渡,也就是所谓的千禧年,人们对千禧年怀揣着新的梦想和憧憬。另外一件事是,中国的时尚产业正好是在那个时候兴起的,杂志业也从1998年开始转型,拍片子、找模特,慢慢具备正规化运作的雏形。 去工商局注册的时候,我们想注册“东田造型”,工商局的人听了半天,问我们“东田造型”是什么意思?经营业态是什么?我说主要是发廊,还有化妆培训、经纪公司。“造型”这个词他们没听过,经纪公司是什么他们就更不知道了。他们说如果是发廊,就必须注册美容美发,但“东田美容美发”听起来怪怪的,更不是我预想的效果。 后来我说干脆取个新名吧,于是取了吴圣的“圣”和陈岩的“岩”,再加上“东田”两个字,就成了“圣岩东田美容美发”。不久之后,我们又正式更名为“东田造型”。 P3-5 序言 文创力为中国梦插上翅膀 对一个国家来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立足全局、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从制造大国到创新大国,中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而走完这段路,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2011年7月9日,推出了一档关注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物的品牌栏目——《创意英雄谱》。栏目将嘉宾锁定为那些以创意为起点的新时代创业者,并把中国的传统评书加以改造,与当代创业者的精彩故事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就在2011年年底,中共中央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要求,并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因此,《创意英雄谱》生逢其时。 今天,我很高兴地看到《创意英雄谱》栏目又取得了一个新成绩,通过文字的形式与更广大读者见面,继续分享这些新锐创业者的励志故事和他们的人格魅力。本书中的12位嘉宾是从节目采访过的上百位嘉宾中遴选出来的,他们分别代表不同的行业,有着不同的创意起点,最终殊途同归,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创意英雄。 看过了他们的故事,相信读者会受到很多启发。同时我们相信,不管这些创意英雄们在未来的路上能够达到什么样的高度,他们过去的经历和心得将是一笔值得所有人珍视的无形资产。因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中国文化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相信,他们目前所取得的成绩只是未来的起点而已。 另外我想说:所有的创意只是一种表象,是一个结果。创意不是凭空产生的,在一个个鲜活的创意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这些创意英雄的用心、专注和坚持。 他们或是在发展振兴一个产业,或是提倡一种当代生活方式,或是在恢复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方是创意的源泉。书中所有的人物构成了这样一个群像,激励和鞭策着我们去实现每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实现每一个人的中国梦。如此,则国家复兴、民族强盛的前景更加光明。 在此,我衷心地希望通过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案例,能够给广大读者启示和思考,同时也祝愿《创意英雄谱》栏目能够越办越好,继续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 王求 书评(媒体评论) 我衷心地希望通过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案例,能够给读者,尤其是广大文化创意领域的创业者以启示和思考,希望更多的创业者看完《从创意到创业》能迸发出更多的创意点,从而为我们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王求 我真心希望本书能够影响众多中国创业者,通过本书挖掘出更多的创意榜样,从而推动中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创业家》杂志社长牛文文 从书中记录的这些创意英雄身上,我看到了他们的一些特质:执着,坚韧,追求品质,既有艺术家的眼界,又有企业家的思维。如果你认真读了,一定会从他们身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世纪佳缘前CEO,91外教网创始人、董事长龚海燕 本书记录的这些创意英雄们都是看似平凡的人群,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创意信念和创业理想。他们将艺术创意、现代科技、国际市场和金融资本等文化产业核心要素相结合,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创意核变,释放出巨大的创意能量。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