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瑜著的《咸丰皇帝/名家说清史》不仅仅是以传奇手法描述历史的尝试,不仅仅是后一种传奇对前一种传奇的辨析,更重要的是在信史的基础上,企图以“文”的激情、“哲”的思索,还历史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使本来即是“传奇”的历史传“奇”下去,使历史对广大民众永恒地启迪着。
本书是一部面向中等文化程度读者的历史通俗读物,又是一部高品位的、期望得到学术界基本认可的历史通俗读物。她绝不是那些胡编乱造、信口雌黄甚至为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而沦于下流的做法;也不是那些古板教条、枯燥乏味甚至为赶风头而随意塑造历史的做法。她是把历史从书斋中解放出来,奉献给她的真正主人——广大民众的一次尝试。
何瑜著的《咸丰皇帝/名家说清史》讲述了咸丰皇帝登基于清朝的多事之秋,作为大清帝国最后一位掌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他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广开言路、明诏求贤,先后将有损国家利益的穆彰阿和耆英革职,大手笔的对朝政进行改革。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先后爆发太平天国运动以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此危难时刻,年轻的咸丰“任贤擢才,洞观肆应”,在面对太平天国运动与“三千年未有之政局”的内忧外患中,他指挥若定,重用汉族大臣曾国藩人等组织团练来对付太平天国。同时,咸丰颇思除弊求治,提拔行事果断的肃顺,并支持肃顺等任在朝政上推行的改革。为后来的同光中兴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章 补天图治
一 颁诏思辱:遗诏之“遗”,新帝的哀怨
二 远佞求贤:诏罪穆彰阿,重用林则徐
三 克己纳谏:诤臣可贵·秀女直辞
四 除弊起衰:易门风波·缀裤兴叹·重振八旗的梦想
第二章 决战天国
一 下诏罪己:人祸天灾·天灾人祸
二 焚香告祖:为君难·库款奇缺·兵不堪用
三 出鞘的“白虹刀”:乾清官遣将出征·血战京畿
四 倾斜的金字塔:曾国藩与湘军·皇帝的猜忌和防范·被动因变的苦果
第三章 天闺恩怨
一 宠后与爱妃:谁是咸丰的宠妃·慈安是被慈禧害死的吗
二 西太后的传说:兰儿家世·那拉氏得宠之由
三 孝全皇后猝死之谜
四 手足参商:恭亲王“恭”字的背后·有无“储位之争”·道光为什么传位奕让·咸丰与奕诉生母
第四章 天心无奈
一 惩戒因循莫用宽:一品大员的死因·钞票舞弊案
二 城下之盟,春秋所耻:替罪羔羊叶名琛·耆英之死·一劳永逸之计
三 为了天朝的尊严:血祭大沽口
四 谁之罪:北方国土丧失记·耻辱柱上的备忘录
第五章 回天无力
一 伤心国事,何以解忧:宣室无人侍前席·痨病的起因·咸丰是荒淫之主吗
二 咽不下去的耻辱:十二金牌唤僧王·最后一道防线·八里桥大战·泣别圆明园
三 聊以声色伴余生:天子蒙尘·名园劫难·咸丰为什么不回銮
四 无奈的选择:临终托孤的苦恼·慈禧权力的来源·幽魂有恨历史无情
三 克已纳谏
颓风力挽戒因循,去佞勿疑斥二臣。
厉尔群工益加勉,摅诚事事切开陈。
这是道光三十年十月,咸丰罢斥穆彰阿和耆英之后,以诗代谕,警告群臣务必激发天良、公忠体国。凡有益于国计民生者,直言勿隐,不得苟安畏难。
历朝历代,新帝即位往往虚应故事,为收揽民心,下诏求言。但志做中兴之主的咸丰帝却是衷心的,所以一时封章密奏纷至沓来。咸丰或优诏答之,或虚怀嘉纳。其中,礼部右侍郎曾国藩连章迭奏,引起了咸丰帝的注意。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嘉庆十六年出生在湖南长沙湘乡县南一个偏僻的山村里,累世务农。曾国藩勤奋好学,少有大志,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后一帆风顺,累迁至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由于他出身寒门,生于衰微之世,所以登进后十分留心时务和天下人才,毅然有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之志。
咸丰下诏求言后,曾国藩首上《用人三策》,提出:“今日急务,首在用人。人才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咸丰非常赞同。认为此奏“剀切明辩,切中情事,深堪嘉纳”。第二年四月,太平天国起义已成风起云涌之势,但清廷当轴者仍蒙然无知。曾国藩再次上疏,尖锐地指出天下营政腐败和武备废弛的状况,为咸丰帝出谋划策。
国运已衰,积重难返。尽管上谕煌煌,三令五申,吏治营伍、海防河工、漕务盐政等诸大端依然故我。内外臣工不仅没有陈善责难之心。反而纷纷谄媚阿谀、粉饰太平。
为使咸丰帝避免骄矜之气,怀着对清廷的一片赤诚,咸丰元年五月,曾国藩再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折》,言辞激切,锋芒直指咸丰帝。
一日“防琐碎之风”。他提醒咸丰不要苛于小节,疏于大计,对遣往广西的文武大员要慎重挑选。
二日“杜文饰之风”。他批评咸丰帝不求实际,徒尚虚文。虽褒奖大理寺卿倭仁等奏诚为切直之言,但未几又疏之万里,斥为乱道之流。“是鲜察言之实意,徒饰纳谏之虚文。”
三日“去骄矜之气”。他批评咸丰帝刚愎自用,出尔反尔。“去岁求言之诏,本以用人、行政并举,乃近来两次谕旨,皆日‘黜陟大权朕自持之’,不容臣下‘更参末议’。”
最后力谏咸丰帝还要虚怀若谷,防止骄傲自满,以免日觉直言可憎、佞谀可亲,则流弊无所底止。
这是有清一代少有的铮铮谏文,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者,实“慰天下贤豪之望,尽大臣报国之忠”,但在乾纲独断的封建时代,却要冒杀头的风险。曾国藩在家信中亦说:“折子初上时,余犹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
曾国藩不是在故弄玄虚,他的多虑是真实的。因为他直谏的是年轻气盛的真龙天子,何况他文中所指又未必句句是实。(P14-15)
世界变化真快!一批清史研究者把目光瞄准了传奇。
“传奇”——奇,则传。
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奇,多为衍义成奇的故事、小说、神话、轶闻。这成了人们对传奇的一般认识。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具有小说般跌宕起伏的特点,则被称为“传奇人物”、“传奇事件”或“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事件”。
然而,这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及事件,难道不以它历史的真实,成为、或应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传奇吗?于是有了人们对传奇的另一种、更为深层的认识。
清朝十二帝恰恰是最具传奇色彩的真实的历史人物。奇人、奇事、奇闻……荒诞迷蒙中的历史真实,真实历史中的迷蒙荒诞——二者的融合,就是摆在您面前的“名家说清史”。
“名家说清史”不仅仅是以传奇手法描述历史的尝试,不仅仅是后一种传奇对前一种传奇的辨析,更重要的是在信史的基础上。企图以“文”的激情、“哲”的思索,还历史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使本来即是“传奇”的历史传“奇”下去,使历史对广大民众永恒地启迪着。
所以,“名家说清史”是一部面向中等文化程度读者的历史通俗读物,又是一部高品位的、期望得到学术界基本认可的历史通俗读物。她绝不是那些胡编乱造、信口雌黄甚至为迎合某些读者的低级趣味而沦于下流的做法;也不是那些古板教条、枯燥乏味甚至为赶风头而随意塑造历史的做法。她是把历史从书斋中解放出来,奉献给她的真正主人——广大民众的一次尝试。
既为“尝试”,思路则或不一,手法则或不同,风格则或各异,成败则或纷说,但总的方向已定,总的原则一致。
我们愿意尝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