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学杂志社编的这本《梦想的力量(福建大学生散文创作大赛获奖作品选)》介绍了,2015年,福建文学杂志社、冰心文学馆等单位联合举办福建省大学生散文创作大赛,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佳作奖。书稿即为本次散文创作大赛获奖作品的结集它既引导学生培养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操,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也激发学生的创作,为发掘文学新人做准备。我社连续8年推出十余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创作大赛作品集,已经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并形成一个品牌。现在开发出版全省高校的学生创作大赛作品集,与既有的图书系列呼应,也有助于初步形成青春读物的图书板块。编辑需进一步下功夫,进行思考、做好统筹。本书稿内容充满青春气息,富有当代青年人的思想情趣,艺术上有一定的水平,有些文章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有一些值得鼓励的探索。
福建文学杂志社编的这本《梦想的力量(福建大学生散文创作大赛获奖作品选)》是一本文学的青春之书,也是一本青春的文学之书。不同于其他严肃的文学书籍,这本书从萌芽之初,它的气息就注定与众不同,在笔墨的枝丫间,有鸟鸣的清脆、凉风的清新以及阳光的明媚,原因在于,这本书的主角是来自福建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们,来自一个个青春梦想的代言人。本书共收录了38篇获奖散文,这38篇是从两届征文大赛的数千篇稿件长河中脱颖而出的,无疑极具代表性。相比其他文体,散文更能传达出大学生们对当下社会和生活的自我感受、个性体验和独特书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情怀和审美趣味。本书的结集出版,不仅仅是对一批优秀大学生散文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在闽大学生们才华和精神的文学秀场,是他们对这个时代发出的一次集体呐喊。
布面的灵魂
黄加芳
大地长歌
一
人们通常很难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界定所谓的“诗意”。尽管我们不能否认春天的鲜花、夏日的小溪、秋夜的月亮和冬季的太阳是“富有诗意”的,而这仍然很有限,固有的惰性迫使人们在对待“诗意”时,总是后知后觉,我们的预见性在此时常派不上用场,而想象多数时候也跟不上我们双眼所见到的。这就是说,我们很难凭空猜想某种场景是“富有诗意”的,我们更愿意在亲眼见识到那些确实打动了我们的景象之后证实:这实在是“极富诗意”的。这时候,艺术家禀赋的职责和荣耀凸显出来了。在看起来平凡无奇的生活中间,艺术家敏锐地撷取那些被造化赋予了特别光晕的、足以使人们或欣喜或哀伤的东西。哀伤也并不总是多余的,因哀伤与欣喜一样,多少在为麻木于沉沦、沉沦于麻木的庸常生活带去一股清新的空气,使众生不至于绝望得彻底。
安德鲁·怀斯的画就是这样。在阅读怀斯的画作之前,我们对于“诗意”的概念是模糊的,至少是不成系统的。怀斯好比一位神通广大的炼金术士,那些俯拾即是的、毫不起眼的原材料,只要一经他的双手,便变成了光辉熠熠的金子。于是我们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没错,这就是我头脑中蛰伏多时的诗意了!
怀斯的诗意不是那种故弄玄虚的、高高在上的诗意,恰恰相反,他笔下的题材总是再俗常不过的,他画老屋、草坡,画邻居、动物……一句话,他只忠实地描绘大地上的事情。所有这些人、事、物,全令观者感到犹如身体发肤一般的切近,但这些对象又不是毫无选择的,事实上怀斯是借这种种完全形而下的东西来寄托自己形而上的情怀。而这有如移步换影的扬弃正体现了艺术家匠心独运的天才。很显然,这一点与同时代的诸多热衷抽象、表现的画家大相径庭。在诸如德·库宁、阿佩尔这样的画家那里,绘画原始的抒情特质被肆无忌惮歇斯底里的疯狂叫嚣取代了,我们从画面上看不到哪怕一点平静完整的形象,有的只是张牙舞爪的失态和粗重急促的喘息。而在另一类以米罗、康定斯基为代表的画家笔下,符号永远扮演着主要角色,它们从一面世就注定承载过多沉甸甸的隐喻与象征。似乎,画面上的东西只是一种单纯的工具,它们好似一束束强光,一旦将作者那沉思的哲人似的脸庞照耀得亮堂,便别无其他功能了。这样,当观众直面作品的时候,一场漫长而莫衷一是的脑力角逐也同时展开了——这样的画作,从来就是颇费思量的。其画外的意旨,也许就是画家本人也难以言明。艺评家就更不用说,他们除了过度阐释就无事可干了。怀斯却从不这样。他画布上展示的,都是触手可及的活生生的生活本身。通过这些零零碎碎的场景,建构的却不是照相写实主义所孜孜以求的烦琐与赤裸——相反,怀斯的作品堪称是照相术大发展时代的新浪漫。这样的浪漫表现常常能收到与那些抽象画同样的效果,有时甚至更加直截了当、深入人心。这不由得引人想起一句古话:“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也因此,一个悬置己久的问题重新凸显出来,那就是究竟何谓现代性?难道只有那些莫名其妙的涂抹、不顾一切的解构才足够“现代”吗?若果如此,艺术将不免沦为一场无聊的狂欢。固然,逸笔草草是允许的,抽象表现也是必需的,然而怀斯却分明向我们证明除此以外的第三条道路的存在。怀斯所赓续的是纯粹写实的传统,在众声喧哗的“现代”“后现代”的热潮中,他看来始终不为所动,如同一位闭目塞听的中世纪隐修士,或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斯多噶主义者,一意孤行地埋头耕耘着。在这近乎固执的、旁若无人的努力之外,“现代性”的真面目也渐渐清晰起来:“现代性”从来就不是那种空洞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标榜,也不仅只是形式的徒然比拼,说到底,它是一种态度,一种精神,一种悲天悯人的现世激情,一种借助画布和油彩得以表达的终极关怀。
二
怀斯和他笔底的世界容易使人想起另一位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他们就像《百年孤独》中吉普赛人拜访以前的马贡多村民,任自己的一生默默流失在故乡的土地上。后者一生只游走于自己的故乡——美国南部的小镇奥克斯福。在人们印象中,似乎这位没出过远门的作家就那样游手好闲、玩世不恭地赤足逛荡于奥克斯福乡间,然后轻而易举地创造了包括《喧哗与骚动》在内的18部长篇小说和一大堆中短篇小说,接着又轻松摘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无疑地,这就像一个传奇。同样,这一传奇也发生在安德鲁·怀斯的身上。怀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查兹佛德生活了一辈子,同时也画了一辈子。与福克纳一样,怀斯从不表现褊狭的故乡以外的任何事物。这固然限制了他的视野,却也决定了他的深刻。乡村的版图何其有限,那么,就让这有限的版图尽情讲述它无尽的忧伤吧。
在这里,怀斯始终只耽于对故乡风物的表现,他向人们提示了一种严谨而诚实的艺术创作道路的存在。当艰苦卓绝的前创造阶段过去以后,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无不重返自己的内心,忠实地摸索属于自己的心跳,这时候他将发现自己的悲悯,这悲悯必是大的,而他的表现手段恰恰忌讳大而无当,他只有通过具体而微的絮语才有望将这悲悯传达,以抚慰芸芸众生那疲惫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查兹佛德的草木鸟兽,及其生活着的人们,单凭其担负着的沉甸甸的使命,难道不可以说是有福的么?故乡虽则小矣,但实在是丰富宽广,乃至浩瀚无边的,因故乡于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都是那样暧昧而难以割舍的所在。P3-5
这是一本文学的青春之书,也是一本青春的文学之书。不同于其他严肃的文学书籍,这本书从萌芽之初,它的气息就注定与众不同,在笔墨的枝丫间,有鸟鸣的清脆、凉风的清新以及阳光的明媚,原因在于,这本书的主角是来自福建各个高校的大学生们,来自一个个青春梦想的代言人。
《梦想的力量——福建大学生散文创作大赛获奖作品选》共收录了38篇获奖散文,这38篇是从两届征文大赛的数千篇稿件长河中脱颖而出的,无疑极具代表性。相比其他文体,散文更能传达出大学生们对当下社会和生活的自我感受、个性体验和独特书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的思想情怀和审美趣味。本书的结集出版,不仅仅是对一批优秀大学生散文作品的集中展示,更是在闽大学生们才华和精神的文学秀场,是他们对这个时代发出的一次集体呐喊。或许这呐喊声里仍有稚嫩、彷徨和迷惘,但其力量、才华却早已喷薄欲出了,令人为之欢欣鼓舞,为之雀跃期待。正因有了如此丰硕的收成,当我们回顾这两次征文大赛的举办过程,才更觉得其活动意义的重大与可贵。
2013年11月,以“中国梦”为引领,为了让文学的力量感动大学生、感染大学生,福建省文联、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委联合主办以“书写青春、飞扬梦想”为主题的“首届福建高校文学作品大赛”。2015年5月,正值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为了更好地落实讲话精神,扩大赛事的影响力,由福建省文联和福建省教育厅联合主办了“福建大学生散文创作大赛”。两届大赛,一脉相承,分别吸引了全省几十多所高校数千名学生的参与,无论在参赛规模、组织形式、赛事影响还是作品质量上,都掀起了福建省大学生文学创作的一个新高潮。
编选书中这38篇获奖散文的过程,犹如拾掇38根炽热燃烧的青春火把,我们不断惊讶于他们的激情澎湃和率真感性,同时也动容于他们的思考深度、人生感悟和审美意识,仿佛是徜徉在一条会唱歌会呼吸的文学河流里。真诚期待与读者您泛舟同游,共赏这东风夜放花千树的青春美景。
编者
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