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哺喂孩子的心灵(滋养孩子内在生命成长的四大原动力)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孟迁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哺喂孩子的心灵(滋养孩子内在生命成长的四大原动力)》是一本亲子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孟迁写给父母看的成长读本。这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解析爱:重视、安全感、接纳、认同。家长只有做到这四方面,才能激发孩子的活力,让他们有足够的爱的心理营养,从而舒展生命,活的幸福、温暖、轻盈!

内容推荐

孟迁著的《哺喂孩子的心灵(滋养孩子内在生命成长的四大原动力)》是一本探索亲子之间爱的流动以及我们自己个人成长的书!

“孩子,我爱你”,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上,但是什么是爱呢?如何去爱呢?

爱是内心的体验,是无法定义的。如果我们真想了解爱是什么,而不是以爱为理由对孩子做什么或者要求孩子做什么,我们不妨去问孩子:宝贝,什么时候你能感到我爱你?

当孩子得到足够的认同、重视、接纳以及安全感的时候,他们就能够感受到爱的喜悦。认同,安全感,重视,接纳,它们是爱的营养,也是滋养孩子内在生命成长的四大原动力!当孩子汲取了足够的爱的营养,才能够心灵富足,活出生命的自由、轻盈以及温暖!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爱到孩子的前提就是我们爱我们自己。让我们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

目录

第一章:为了孩子,我们不需要做那么多

 孩子需要的只是爱

 心理营养就是爱

第二章:认同—孩子自信的来源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父母懂

 是的,认同可以带来瞬间改变

 自信来自内在自我确认

 学习成熟有爱的眼光

 做不好是因为看不出

 给不出是因为自己还没有

 现在就开始练习

第三章:安全感——孩子幸福一生的保障

 你做的和你要的恰恰相反

 我爱你,所以我对你有权利?!

 一个有安全感的人

处于匮乏感中的父母

独立与连接的双重信任

安全感缺乏的常见表现

有安全感会怎样

 怎样给孩子安全感

孩子的双重渴望

没有我,你行吗

没有你,我不行

有你更好,没你也行(上)

有你更好,没你也行(下)

第四章:重视—爱的聚焦

 我所说的“重视”

 重视孩子的感受

孩子,你可以生气

不要让孩子害怕我们

每个感受都有自己的价值

 重视孩子的“想要”

重视孩子的每一个“想要”

不是可不可以的问题

当我们不能满足孩子时

 重视孩子的主权

我变得更坏了,因为伯父要我更好

看部电影先

更大更深的童年

父母自视权威,贬损孩子的自尊

第五章:接纳—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父母”是世间最深的催眠

 重新看待父母

 不再做“那个家的小孩”

再见,亲爱的家

非童年之罪

从“需求”到“给予”

 身为父母的三个功课

与孩子平等

信任孩子

为自己负责

 让关系回归朴素

我最推崇的亲子关系

从负责到相处

从期待到爱

 接纳自己,接纳孩子

第六章:问题与解决方式—亲子关系、父母关系、自我关系实操

 亲子关系

两个孩子都要我抱,我该怎么办

刚又对孩子暴力了,我好内疚

不要相信让我们更焦虑的“专家”

如何处理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

我受不了老公对孩子大发雷霆

我担心孩子像爸爸那样“急躁、喜欢控制”

认出老公的爱

我的女儿不达目的不罢休

如何应对孩子间的冲突

孩子就是不愿意分享怎么办

和孩子谈性谈什么

十岁儿子喜欢上同桌

我讨厌这样的自己,我该怎么做

如何教孩子又不让孩子感觉自己不好

 父母关系

我和父母很客气,这正常吗

我妈妈很强势

母亲曾经“出轨”,我该如何面对

妈妈总是放不下对人的抱怨

我很难和爸爸好好说话

如何破解爸爸留给我的心理阴影

我特别看不起妈妈,怎么办

我无法面对妈妈的担心

 自我关系

如何与人连接

为何诚实这么难

诚实究竟有什么价值

诚实就是追随自己的内心

我们自己改变就够了

不要去改变别人,即使出于善意

“以怨报怨”有错吗

什么叫为自己的期待负责

如何不做“受害者”

为什么人们不习惯为自己负责

如何让自己变得有主见

“为自己负责”和“爱”是什么关系

如何疗愈童年创伤

如何化解“不配得”

试读章节

每个孩子都渴望被父母懂

当你看到孩子不爱学习、不好好做作业时,你看到了什么?

你相信孩子自己也想学习好吗?你相信孩子也想自己管理自己吗?如果你不相信,那么想必你就去督促,频繁地、严格地督促。可是很快你就会发现,每次都是你在着急,而他一点也不着急,或许你还会进一步发现,自己越来越累,而且越来越没有效果,孩子似乎形成了一种免疫力,对于你说的话、你发的脾气、你的着急越来越无视无闻,于是你开始沮丧,开始困惑甚至迷茫:怎么样才能让孩子自觉自愿地学习呢?怎么样才能让孩子有一点自主性呢?

实际上,孩子通常都想要学习好,为什么呢?因为孩子依赖学校,他那么多的生活都在学校里度过,那么多的关系都在学校,不做作业老师会要说法、会有措施,成绩不好老师会不喜欢,在同学那儿威信也不高,很可能还会被同学嘲笑。所以,他怎么能不想学习好呢?学习好是他的整个生活中最主流的价值标准,就像社会上看一个人银行存款一样,他的生活圈主要看他的分数,他怎么能不想学习好呢?即便是为了在学校活得更有人样,他也需要学习好!何况学习好本身也给他带来充实感、成就感和快乐。

那么,为什么他厌学、消极呢?因为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找不到感觉,他使不上劲儿,他遭受了挫折,他的努力失败了,他应付不来,他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需要体谅,需要安慰,需要鼓励,需要帮助,可是他的需要一样也没得到,相反他得到的是不好的脸色,是吃大餐、看电影、去迪士尼计划的取消,是更严格的要求和监督、更频繁的催促,于是他内心更为压抑、紧张,到了一定程度,他就自然地选择自我保护,索性把一切看作无所谓,那样自己就不会痛—反正作业永远也做不完,反正努力也没有用。

我曾经参加一次成长营,在大巴车上,正在进行的是唱营歌。营长超人鼓励一个男孩子说,上呀,上呀。男孩子说,你有病呀,犯病啦你。

我了解这个男孩子,知道他的话不是恶意的语言攻击,实际上他还挺喜欢超人的,那是他的说话习惯。男孩子的妈妈就坐在我身边,她注意到这一幕,就对我说:“这孩子怎么这样,他老这样说话,我等会儿得说说他。”

我告诉这位妈妈:“当你看到儿子说超人‘有病’的时候,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看到这是孩子的一个必须要改的毛病的话,你还没有懂这个孩子,大概也帮不到孩子。”

这位妈妈疑惑地说:“那我该怎么做呢?还能有什么呢?孟老师,您看到了什么?”

我说:“我看到的是不平和,这个孩子内心很不平和。这不是他的恶意,是他的习惯。为什么他不说‘我没准备好’或者‘等等’,而是说‘你有病’呢?为什么孩子这么不平和呢?想必他生活中经常被不平和地对待,他的内心有很多的压抑和愤怒,导致他经常这样说。”

这位妈妈想了好一会儿,说孩子曾经说过一句话,要是爸爸当初不那么打他,他就没有现在的叛逆。

我说:“你呢?你对孩子温和还是严厉?在家里,孩子对自己的时间、自己的事情有多少自己能说了算?孩子能自由地对你说‘不’吗?”

她说:“嗯,其实我也挺严厉的,他挺怕我的,他做主的机会不多。”

我说:“这就是孩子不平和的原因,他怎么能平和呢?他又不是佛,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十岁出头的孩子!他的压抑和愤怒不能在你和你老公面前表现,不能在老师面前表现,但总要有一个出口,说刺激一点的话就难免了。”

如果你看到的只是孩子的一个“毛病”,那么你又去批评他,他又会感觉自己不好,内心会更加不平和。他说过分的话源自内心的不平和,你的责备又会增加他的不平和。你想灭火,却往上浇油。

后来,就在同一个营里,我经常发现父母们所做的正是和他们想要的相反,我就说了好多次:你想灭火,却往上浇油。

P8-9

序言

爱如氧气

每次坐飞机,都会有美丽的女士教我在危急的时候怎么帮助自己,她们会亲身示范如何使用氧气罩,并且总不忘记提醒我,如果想帮助身边的儿童,一定要先把自己的氧气面罩戴好。我觉得,亲子教育和这一样。

爱,如同氧气,缺了就不能活;爱人,也像戴氧气罩一样,要想爱到孩子,我们得自己先在爱中。

那么,什么是爱呢?如何去爱呢?

我觉得这是无法定义、定义了也没用的,因为,爱是内心的体验,不是言辞或形式。我们如果真想了解爱是什么,而不是以爱为理由对孩子做什么或者要孩子做什么,不妨去问孩子:宝贝,什么时候你能感到我爱你?

孩子的成长,父母的修行,爱孩子的前提就是我们爱我们自己。如果我们对自己总是催迫,我们也只能对孩子说“快点儿,来不及了”;如果我们对自己没有悦纳和感谢,我们看待孩子的眼神也必然是“期待他更好”;你对自己的信任有多深,你对生命的了解有多深,你对孩子就有多信任和欣喜;反之,你难免会在焦虑和内疚中打转。

探索亲子之间爱的流动和我们自己的个人成长是本书的核心,我采用了“认同、安全感、重视、接纳”作为阐述的角度。能够“认同”自己的父母,他们懂得自我确认,不再依赖外在认可,他们对孩子的欣赏和肯定出于自然,而非学来的某种鼓励或者安慰孩子的方式;安全感好的父母,有清晰的界限感,更支持孩子对自己做主,不会因为对孩子说“不”而内疚,也不会因孩子对自己说“不”而恼怒;懂得“重视”的父母,不会总把孩子放在优先地位,他们自己活得有声有色,同时很自然地在意孩子的感受和意愿,孩子也在这种氛围中充满活力和热情;而真正的接纳则需要父母对生命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信任之后才降临,这种状态的父母其内心的恐惧和执念少了很多,和曾经不停地操心未来相比,他们现在变得更看重和感恩眼前的生活,和曾经的焦虑相比,他们不再试图把控,而懂得凡事皆有善意,一切不是问题。修习过这四门课程的父母,会变得从容和蔼,他们和孩子的关系亲近又敞开,彼此感恩又互不背负,父母不觉得自己对孩子有莫大的责任,孩子不觉得自己要满足父母的期许,他们彼此独立自主,又以情相惜。

“认同、安全感、重视、接纳”中的每一点,都可以说意味深长,也真是值得花些工夫。本书的内容是我践行了七年有余的体会,我相信我能做到的,任何人都能做到,无论是你,还是你的孩子。

在书的后半部分,我强调了一个观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格外重要,但不具有决定性。对于前者,人们已经逐渐达成共识,对于后者,人们的感知可说刚刚开始。

“父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毫不设防的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把父母当作最重要的人生参照,这个参照既全面又深刻。父母影响孩子只有一种方式,即“以身作则”。并非“以身作则是教”,而是“以身作则”是...的教。如果父母心口不一,孩子不仅不会相信父母口中所说,还会看到一个不诚实的表率。

做父母的难处不在于孩子多么难带,而在于父母自身尚不成熟。身为父母的我们还不能平安、从容,我们自己童年的恐惧无法不投射到孩子身上,我们不知道怎么爱自己的时候也自然无法善待儿女,我们不懂得尊重自己的时候,自然也无法避免对孩子越界或者被孩子越界……

然而,这些并不是问题,问题只在于我们把做父母看作一个教导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对自己仁慈些,把生活看成学习的过程吧!这样,当你犯错的时候,不必后悔了,因为你是在学习呀;当你做不到的时候,不必自贬了,因为你是在学习呀;当你状态不好内心不安的时候,不必再因此自责了,因为你就是在学习呀。你以为放下“教导”的担子,生活会变得更糟吗?不,相反,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没有决定性,这绝对是一个好消息。这首先意味着“过去”和“父母”对我们没有决定性,我们现在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若你能够体验到这一点,你自然也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路,他们和我们一样是自己的主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拥有爱、成长性和内在智慧的指引。

倘若有一双眼睛,从我们人生的尽头回看我们的亲子生活,我们会发现,我们无法为孩子负责,也无须为孩子负责,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和享受与孩子的相处;我们会愿意大幅减少对孩子的期待,而只是去爱孩子,也欣然感恩孩子的爱,亲子生活本就是世间最美好的体验之一。

由衷感谢你对这本书的接纳和敞开,当你被书中的任何一处感动,我们的心就在那一刻相连了。

请允许我向你致敬,祝福!

孟迁 北京

2016/11/26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3:5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