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1937年与周作人共同编撰《鲁迅年谱》。他撰写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这两部回忆录,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淳厚,在鲁迅同时代人的同类型著作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由许寿裳所著的《鲁迅传(1881.9-1936.10)》一书收录了《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等,许寿裳关于鲁迅的一系列文章,为读者了解鲁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 书名 | 鲁迅传(1881.9-1936.10) |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 作者 | 许寿裳 |
| 出版社 | 万卷出版公司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许寿裳于日本留学期间与鲁迅相识,并结为终身挚友,1937年与周作人共同编撰《鲁迅年谱》。他撰写的《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这两部回忆录,时间跨度长,内容翔实,范围广博,感情深挚,文笔淳厚,在鲁迅同时代人的同类型著作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由许寿裳所著的《鲁迅传(1881.9-1936.10)》一书收录了《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等,许寿裳关于鲁迅的一系列文章,为读者了解鲁迅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内容推荐 由许寿裳所著的《鲁迅传(1881.9-1936.10)》一书收录《亡友鲁迅印象记》和《我所认识的鲁迅》两部分内容,为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与传记作家、鲁迅的同乡挚友许寿裳所著。许寿裳是当之无愧的鲁迅精神的最深刻的理解者,他用真切的事实和朴实的理解迅速找到了鲁迅精神的闪光点。他撰写的这两部回忆录,文笔淳厚,内容翔实,感情深挚,在鲁迅传记中首屈一指,是鲁迅研究者和爱好者的入门书。许广平当时在给许寿裳的信中说:“回忆之文,非师莫属!” 目录 上篇 亡友鲁迅印象记 小引 一 剪辫 二 屈原和鲁迅 三 杂谈名人 四 《浙江潮》撰文 五 仙台学医 六 办杂志、 译小说 七 从章先生学 八 西片町住屋 九 归国在杭州教书 十 入京和北上 十一 提倡美术 十二 整理古籍和古碑 十三 看佛经 十四 笔名鲁迅 十五 杂谈著作 十六 杂谈翻译 十七 西三条胡同住屋 十八 女师大风潮 十九 三一八惨案 二十 广州同住 二十一 上海生活——前五年 二十二 上海生活——后五年 二十三 和我的交谊 二十四 日常生活 二十五 病死 下篇 我所认识的鲁迅 我所认识的鲁迅 怀亡友鲁迅 回忆鲁迅 怀旧 鲁迅的人格和思想 鲁迅的精神 鲁迅与民族性研究 鲁迅的避难生活 关于《弟兄》 鲁迅的游戏文章 《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 《鲁迅旧体诗集》序 《鲁迅旧体诗集》跋 附录一 鲁迅古诗文的一斑 附录二 鲁迅书信·致许寿裳 附录三 名家忆文 附录四 鲁迅先生年谱 试读章节 一 剪辫 一九○二年初秋,我以浙江官费派往日本东京留学,初入弘文学院预备日语,鲁迅已经在那里。他在江南班,共有十余人,也正在预备日语,比我早到半年。我这一班也有十余人,名为浙江班,两班的自修室和寝室虽均是毗邻,当初却极少往来。我们二人怎样初次相见,谈些什么,已经记不清了。大约隔了半年之后吧,鲁迅的剪辫,是我对他的印象中要算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 留学生初到,大抵留着辫子,把它散盘在囟门上,以便戴帽。尤其是那些速成班有大辫子的人,盘在头顶,使得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口里说着怪声怪气的日本话。小孩们见了,呼作“锵锵波子”。我不耐烦盘发,和同班韩强士,两个人就在到东京的头一天,把烦恼丝剪掉了。那时江南班还没有一个人剪辫的。原因之一,或许是监督——官费生每省有监督一人,名为率领学生出国,其实毫无事情,连言语也不通,习俗也不晓,真是官样文章——不允许吧。可笑的是江南班监督姚某,因为和一位姓钱的女子有奸私,被邹容等五个人闯入寓中,先批他的嘴巴,后用快剪刀截去他的辫子,挂在留学生会馆里示众,我也兴奋地跑去看过的。姚某便只得狼狈地偷偷地回国去了。鲁迅剪辫是江南班中的第一个,大约还在姚某偷偷回国之先,这天,他剪去之后,来到我的自修室,脸上微微现着喜悦的表情。我说:“阿,壁垒一新!”他便用手摩一下自己的头顶,相对一笑。此情此景,历久如新,所以我说这是最初的,而且至今还历历如在目前的一个印象。 鲁迅对于辫子,受尽痛苦,真是深恶而痛绝之,他的著作里可以引证的地方很多,记得《呐喊》便有一篇《头发的故事》,说头发是我们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晚年的《且介亭杂文》里有云: 对我最初提醒了满、汉的界限的不是书,是辫子。这辫子,是砍了我们古人的许多头,这才种定了的,到得我有知识的时候,大家早忘却了血史,反以为全留乃是长毛,全剃好像和尚,必须剃一点,留一点,才可以算是一个正经人了。而且还要从辫子上玩出花样来……(《病后杂谈之余》)鲁迅回国之后,照例装假辫子,也受尽侮辱,同书里有云: “不亦快哉!”——到了一千九百十一年的双十,后来绍兴也挂起白旗来,算是革命了,我觉得革命给我的好处,最大,最不能忘的是我从此可以昂头露顶,慢慢的在街上走,再不听到什么嘲骂。几个也是没有辫子的老朋友从乡下来,一见面就摩着自己的光头,从心底里笑了出来道:哈哈,终于也有了这一天了。(同上) 鲁迅的那篇绝笔《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且介亭杂文末编》)有云: ……假使都会上有一个拖着辫子的人,三十左右的壮年和二十上下的青年,看见了恐怕只以为珍奇,或者竟觉得有趣,但我却仍然要憎恨,愤怒,因为自己是曾经因此吃苦的人,以剪辫为一大公案的缘故。我的爱护中华民国,焦唇敝舌,恐其衰微,大半正为了使我们得有剪辫的自由,假使当初为了保存古迹,留辫不剪,我大约是决不会这样爱它的。 看了上面所引,鲁迅在初剪辫子的时候,那种内心的喜悦,也就可以推测,无怪不知不觉地表现到脸上来了。(P004-006) 序言 小引 鲁迅逝世,转瞬快到十一周年了。那时候我在北平,当天上午便听到了噩音,不觉失声恸哭,这是我生平为朋友的第一副眼泪。鲁迅是我的畏友,有三十五年的交情,竟不幸而先殁,所谓“既痛逝者,行自念也”。因此陆续写了十多篇纪念的文字,如《怀亡友鲁迅》《怀旧》《鲁迅的生活》《回忆鲁迅》《关于《弟兄》》《鲁迅和民族性研究》《民元前的鲁迅先生序》《鲁迅诗集序》《鲁迅的几封信》等,都是“言之未尽,自视欿然”。近来,好几位朋友要我写这印象记,我也觉得还有些可以写的,只是碌碌少暇,未能握笔。最近景宋通信也说及此事,有“回忆之文,非师莫属”之语;我便立意随时写出,每章只标明目次,不很计其时间之先后。可惜现在身边没有《鲁迅全集》,有时想找点引证,多不可得,这是无可奈何的! 后记 《鲁迅旧体诗集》跋 非杞先生编集亡友鲁迅先生旧诗,用力甚勤,共得五十二首付之活字行世,属序于余,余即为之序矣。今请尹默先生手书一卷,以为珍藏,复属为跋,亦何敢辞,序跋二文,详略互见,语有重复,则不及计也。 鲁迅是诗人,不但所著散文诗《野草》内含哲理,用意深邃,幽默与讽刺随处可见,即其短评集十余册,亦几乎篇篇是诗,短兵相接,毫无铺排,而且中有我在。至于旧诗,乃其余事,偶尔为之,不自爱惜,然其意境声调,无不讲究,称心而言,别具风格,余在序文中,举其特色为:一使用口语,二解放诗韵,三采取异域典故,四讽刺文坛阙失。诗抄第一首《自题小像》是其二十三岁时赠余者。其逝世后,拙作《怀旧》文中首先予以发表,首句之神矢,盖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即异域典故。全首写留学异邦所受刺激之深,遥望故国风雨飘摇之感,以及同胞如醉,不胜寂寞之感,末句则直抒怀抱,是其毕生实践之誓言。至于最末一首《亥年残秋偶作》系为余索书而书者,余亦在《怀旧》中首先发表。此诗哀民生之憔悴,状心事之浩茫,感慨百端,俯视一切,栖身无地,苦斗益坚,于悲凉孤寂中,寓熹微之希望焉。 据上所陈,此卷遗诗,其首尾两首皆与余有关系。呜呼!追念昔游,犹在心目,而风流顿尽,曷胜泫然! 一九四四年五四纪念日许寿裳敬题 书评(媒体评论) 从他的脸上可以看出他所经历的人生经验是何等深刻,他谈话时的两眼显然表示着他的观察是何等周密和锐敏,听到不以为然的事时,他的眉头一皱,从这你也不难看出他能感到怎样的悲愤。——李霁野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