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著的这本《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以大众耳熟能详的节气为纽带,深入解析了传统节气修身明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将农事与修身进行对照,将身内之“国”与身外之自然界进行辟喻,详细讲解了修身明德过程中的相应重要规矩法度,以及修身的重点领域和方法要领。
全书分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养生篇”、“民俗篇”四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点,而以文化将其融贯成为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本书还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夏季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总结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介绍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节气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讲解了节气饮食知识,附以特色养生食谱。另外,还汇集了全国各地夏时各个节气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动和节气谚语,简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动的文化内涵。
本书为“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专著之一的《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由熊春锦著。本系列书籍从传统修身明德文化的角度,探寻节气文化的本源,校正被历史误解的修身养生治事时空坐标;将节气的天文、历法、农事、民俗、养生、文学笋知识,与修身文化相结合,揭示节气文化的深层内涵,并给出可以致用的修身、养生、治事方法体系。本系列书籍的最大特点在于系统研究了修身明德文化与节气文化的关系,介绍了修身明德的基础理论,并详细讲解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修身实践理法,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端午时,民间一般只取菖蒲的叶和穗,也就是“截蒲为剑,割蓬作鞭”,为驱邪避疫而用,这与制中药并不相同。
端午日所采的药,在合制成处方药时,也应当选择天德黄道吉日制作,确保其中的能量性。
单味菖蒲丸,只要坚持服用,这一味药就能给人类的健康带来莫大的好处,它的制作是用糯米熬清粥,用具有粘合力的米汤,制成水丸;也可以用土豆淀粉熬浆糊,和药粉如揉面粉团,切条,然后搓成丸剂。饭后服用,以少许点心压药更佳,其他则百无所忌,惟身体觉暖时,应当另用秦艽一二钱煎汤,待冷饮之即平定,这是以秦艽为使药,引其归经。古人指出,依法采制的菖蒲丸,坚持服用一月,和脾消食;二月,冷疾尽除;百日后,百疾消灭。其功镇心益气,强志壮神,填髓补精,黑发生齿。服至十年,皮肤细滑,面如桃花,精邪不干,永保长生度世也。
《正统道藏·洞神部》记载:“刘根日:‘服菖蒲者,博览群书,日夕无倦,昼夜不寐,百神皆为侍奉。’扁鹊日:‘菖蒲能治积年风疾,广济世人,男女有疾,悉宜服之。”’由此可见,菖蒲这一味药虽然价格非常低廉,而且容易采集;但是,对于很多收入不高而又求健康之人,用好这个菖蒲,的确是道德根文化中强身健体、提高体质、预防疾病的极为重要的一种药。有兴趣者,可以自己在端午节去采来使用。
3、蛤蟆
在端阳日,历代都承传着捉蛤蟆制药的习俗,后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以制作中药。只是直到明朝,才有朝廷太医将此采取药物的方法收录记载。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卷二》中记载:“(五日)取蟾酥。”采取蟾酥是用针刺蟾蜍两眉之间的方法,使蟾蜍分泌出白色的乳状毒液,再以薄干竹片刮下阴干保存,待用。蟾酥用途广泛,可以用于治疗疔疮、恶肿等,外用较多,也可取微量配入丸中内服。
在民间很多地区也都有在端午日捉蛤蟆的习俗,如江苏一些地区于端午日收购蛤蟆,然后刺取其沫,以制作蟾酥为药;杭州人甚至还给小孩子们吃蛤蟆,说是这样可以帮助消火清凉而消暑,且夏无疮疖。有些地方还有在五月五日将墨锭塞人蛤蟆口中,然后悬挂起来晾干,即为蛤蟆锭,如患脓疮,取蛤蟆锭涂于上可使其消散。这种在端午日捉蛤蟆制取蟾酥入药的习俗,源于《文子·上德》:“兰芷以芳,不得见霜。蟾蜍辟兵,寿在五月之望。”
4、雄黄和朱砂
在端午日,可能有一些中药铺会赶时髦,对外出售一些雄黄和朱砂。其实在我们体内也有一些害虫,如三尸九虫,都需要我们借助天阳,借助一些药物对这些虫害进行防治,而在这个防治过程中,也会用到雄黄、雌黄、朱砂等。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及时采一点。当然,雄黄有毒,不能大量饮用,不然就容易引起汞中毒。民间在端午这一天,是将雄黄酒沾点在小孩子的额头或者脚板心上画一个“王”字,表示百毒不侵。实际上,雄黄最佳的用法,不是画在额头,而是画在眼睑的下方和鼻翼之处,这才是得了真传的最正确方法。画在额头、手掌心、脚板心等这些地方,只是象意性的,并不能阻止体内的阴,抑制它们的活力,从而提升阳气。
5、蛇蜕
在端午节还有一种药值得我们去采,就是蛇蜕。《本草经集注》记载:“蛇蜕,味咸、甘,平,无毒。主治小儿二十种惊痫,螈,癫疾,寒热,肠痔,虫毒,蛇痫,弄舌摇头,大人五邪,言语僻越,恶疮,呕咳,明目。火熬之良一名龙子衣,一名蛇符,一名龙子皮,一名龙子单衣,一名弓皮。生荆州川谷及田野。五月五日、十五日取之,良。畏磁石及酒。”端午时节,天阳能量充盈,蛇生长迅速而蜕皮。蛇蜕,对于治疗很多疾病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比如治疗皮肤病、受惊、惊吓、羊癫疯,以及平惊、去风等,都有比较好的效果,因为它有个别名,叫作龙子衣。在五月五日、十五日采集的效果较好。现在的医疗费用暴涨,人们有时候买不起药,实际上有些药物,是可以作为全民预防之用的。包括在《黄帝内经》中所倡导的一些药物,都能够用于全民治疗疾病,大家可以利用天时地利,自己去采一些常见和易见的药。比如,苍耳子、车前草等,效果都格外好,有些是良效、奇效、神效,等等,古人对此都标明了作用。这些都是经过很多人了解和实践而得出的经验和知识,大家可以自己去查阅。
P204-205
春启雨春谷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一首《节气歌》,五十六个字,将时间之数与空间之度以及曲韵动态之信,高度浓缩,隐藏着二十四个节气的信息。世界上用如此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来记录一年的变化、解读天地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是中国人。
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现代人提起二十四节气,都知道与气候、农业生产,或者起居、饮食、生活等诸多方面有关。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尤其是重视修身养生的人,就不能不掌握古人创立“节气文化”的意义。所理解的意义不同,则对于节气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方法,亦将随之不同。就节气本身而言,在中国古代是与历法紧密结合,渗透在中同人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了解节气文化的本来意义,只注重在某一方面来研究节气文化的应用,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将历史流变中的错误当作效法的对象。倘若由此产生了差池,人们反倒会将帽子扣到节气文化甚至传统文化的头上,这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利,而且也辜负了祖先创立这一文化时寄予子孙后代的殷忱之意。
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这里所引用的《节气歌》,第一句与大家所熟知的版本有很大不同。这一句里,“启”是指“启蛰”,是惊蛰这个节气的本名,汉代为避汉景帝讳被改称惊蛰。启蛰原本在雨水前面,但是在东汉时却被调整到了雨水之后。谷雨和清明这两个节气的顺序,原本是谷雨在前,清明在后,其顺序的颠倒也发生在东汉。中同人历来重视历法,节气是历法的重要内容,对于节气名称和顺序的更改,是文化生活中的大事,背后必有重大原因。本书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还原节气修身文化的本来面貌,为节气正名正位,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其基础是熊春锦先生自2013年冬至到2015年古清明(即现代的谷雨节气)期间,所做的30余次讲座。熊先生选择从冬至开始讲授,是为了让大家从起步时,即了解节气文化的本来意义。
节气与修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一阳来复在冬至,心礼火发在小寒,五运六炁(气)大寒始。”从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角度来看,冬至实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阳初动的地炁能量在这一天发动。祖先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体之内同样也有一番天地,称之为内天地。内天地与外天地,遵循着相同的自然法则,原本是天然的同频共率状态。但就现代人而言,除了儿童和婴幼儿,绝大部分成年人的身心由于后天意识非善非正的形成与固化,都已经失去了与天地同频的素质,而处在错时乱日之中。以身心之乱对抗自然的节律,这就是现代人亚健康和各种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与生存压力、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相比,这是影响健康的更根本性因素。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进人大寒节气点的时候,天地之问能量升降的动机产生,古人将这种运动总结为“五运六炁(气)”。人体内的天地之间,也同样从大寒之日起,开始新一轮天德之炁下降、地慈之炁生升的交汇流布,新的一年中是否能够实现生命体内的风调雨顺、春华秋实,也就要看体内五运六炁(气)与天地自然同步的状况了。因此,《黄帝四经》中指出“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
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研究认识到,人类要想实现与天地主动且充分地同步,而不是被自然拖着勉强蹒跚前行,甚至是远远落在自然节律的脚步后面,就必须进行以德修身的实践。祖先们还认识到,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处在不断的进化之中,这种进化并不同于西方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在“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总规律下的不断升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本身具备通过以德修身自我提升而进化的基因,这是人类最宝贵的优势。修身而进化,也必然要因地而生,顺天而成,更不能背离自然运转的节律。
由此可见,节气文化与修身之间有着甚深的渊源。节气就相当于人类应用五运六炁(气)进行修身养生治事的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古人创立节气文化,首先是用来指导内在的修身,让人们把握“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的原则,明明白白、健健康康地活在天地之间,并通过以德修身来提升自己的品格、品质与品行;同时也用来指导外在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因此中国才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农业,也懂得了对矿石进行炼制加工。可惜的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变迁,导致了人们对节气文化指导内在修身这一部分内容的疏离和陌生,在历史上也就发生了颠倒节气顺序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只有将节气这个坐标系统调准确了,我们才能在修身、养生、治事中真正做到“顺四时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前提。
在将讲课录音整理编纂成这一系列书籍时,本系列书籍以四时之春、夏、秋、冬进行分册,并将共性内容归辑为一本《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简称《要略》)》,一共五本书。
古人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称为“四立”,可见四时的概念与节气密不可分。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国的中原地区,四季分明,景象各异,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中国古人的智慧就在于不仅仅研究表面的现象,而且还要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且按照“内取诸身,外证诸物”的路径,通过内外一致的研究来确认节气的时间节点。天地之间的阳气从冬至开始萌发生成后,并不具备生发万物的条件,需要经过冬至、小寒到大寒三个节气的积蓄,方能达到一个变化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立春。从立春开始,五运六燕(气)中的仁德木炁(气)能量开始广为输布,带来万物新一轮的生、长、收、成过程。就像人们习惯于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记录他的一生,以四时来为本系列书籍分册,符合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特点,也是为了便于现代的读者把握和应用。
……
那么,我们的时空观为什么没有抵挡住西方时空观以坚船利炮开路的进攻?关键问题还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出现在文化的传承上。在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史中,自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起,文化的取向就开始从以修身内求“内文明”指导外向发展“外文明”,转向丢失“内文明”而单纯发展“外文明”。内文明的残学全面被抛弃,外文明的科学却长期未能建立。这种外向发展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再次发生变异,不仅修身明德的文化灵魂被抛弃,外向物质文明创新发展的空间也被严重挤压,节气文化作为中国时空观的最现实化、生活化的载体,必然越来越空壳化,失去生机活力。只是这种变化过程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少有人能关注到它的严重程度。
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节气修身的文化知识,蕴藏在浩瀚如星海般的传统文化海洋里,距离今日已然遥远,若无向导,很难准确而系统地搜寻到关键性内容。节气知识在经史子集中都有记载,如在《周礼》《左传》《大戴礼记》《礼记·月令》《史记》《汉书》《白虎通义》等历史著作中,以及《管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记录都颇为丰富。汉代以后有《淮南子》《周髀算经》《通典》《荆楚岁时记》《演繁露》《蠡海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十四番花信风》《广群芳谱》等,也都记载了节气文化的内容。而与节气修身有关的内容,则大部分记录在《道藏》中收录的道家典籍中。只有两相结合,我们才能明白节气文化的整体系统。为了利于修身爱好者们及时查阅,本系列书籍将相关古籍经典内容进行了整合,择重点略作解析,大部分则原文附录,留予读者思悟空间。相信修身爱好者们能够以本系列书籍为星槎,通过自己的解读,畅享游弋星海之乐。
文化的传承,不仅要传承方法和技术,关键是要有道。如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可或缺的三个层级,其中“道”是生命力的源泉。通过“道理”的探索,我们才能知道这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明白该如何进行传承和创新,做得比古人更好。
人类能够顶天立地而与天地并称“三才”,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造化的精华,是自然规律的精微载体。要想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健康长久,学习的最佳榜样,一是天地,再一便是我们的生命本身。节气修身文化,便是华夏祖先向天地和生命学习而诞生的智慧结晶。这一智慧结晶作为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因而才能历经劫难而未消亡,激活它也并不困难。
诗仙李白曾经天才地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宋代陆游也曾在《读老子》诗中曰:“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轻年光!”凡有关修身二字,都贵在身体力行。读者若能在读书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应用实践,则自然成为这一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人之一生,就像天地之一年,也有四时之春夏秋冬。不负年复一年的四时二十四个节气,使我们的生命状态都能够从春暖花开起步,结出金秋的累累硕果,这是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寄予每一位读者的美好祝愿。
编者
2015年12月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内容浩繁,又浑然一体。对于喜爱传统文化的人士来说,是打开了一扇窥望天人合一文化殿堂的窗口;对于有志于修身明德之士而言,则是不仅打开了登堂的大门,还筑好了入室的阶梯。
为了使这一系列书籍在形式上更加赏心悦目,具有传统文化的审美氛围,我们在编辑时使用了很多图片资料,其中修身类图片,除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图片资料以外,都是熊春锦先生亲手制作的。另外还使用了一些网络图片资料,由于时间和沟通渠道的限制,个别网络图片尚未联系到作者,在此我们向这些作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这些作者朋友看到后,及时与我们联系。
在编辑人员将熊先生的讲课录音整理成文字之后,熊先生对内容进行了增补核定。文字作为信息的载体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具有其自身的优势。如能与讲课录音互为补充,则领悟的效果将更进一成。故而,与本系列书籍的出版相伴,亦将有精心编配了视频资料的同名音像作品陆续出版,以飨读者。
编者
20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