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太想孩子赢你就输了(一位海归妈妈的欧式教育心得)
分类
作者 刘小欧
出版社 哈尔滨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小欧著的《太想孩子赢你就输了(一位海归妈妈的欧式教育心得)》是一位海归妈妈6年的心血结晶:记录孩子从入学到小学毕业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成长镜头,带给你国际化的视野和教育理念,让孩子在轻松、悠闲的玩乐中获得骄人的成绩、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同时收获一个优雅烂漫、丰富多彩的童年!

高度契合中国父母实际的贴心家教经:深度呈现80后、90后父母在教子过程中碰到的难题、困惑,让年轻的父母们不再焦虑、迷惘!

当头棒喝醒世书+温情感人暖心书:一幕幕令人忍俊不禁的童真童趣,一个个温暖发人深省的小故事,一次次身体力行的觉醒、感悟和反思,颠覆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家庭教育模式,令亿万父母振聋发聩!后悔没有早点看到这本书!

大咖认同推崇:儿童早期教育开创者卡尔·威特,快乐教育法创始人斯宾塞,自然教育法创始人斯特娜,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育儿权威西尔斯,著名作家龙应台深度认同和高度推崇的教育理念!

精彩书摘

  你不会想到,成绩是隐私

  早知道外国人都很注意保护个人隐私,被他们视为隐私的东西有很多,比如年龄、收入、生病等等,可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考试也会与个人隐私联系起来。

  考试之后老师在班上公布成绩,排出名次,或者张榜公布考试成绩,好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就像多年前,苏仲宇给我讲的一件事。

  苏仲宇读高中的时候,有个叫力维的同学,高二那年险些退学就是因为一次考试后学校张榜公布成绩。

  力维的成绩虽不拔尖,却也绝对不差,只是高二下学期的一次考试中,她的名次竟然落到了倒数第五名,出乎很多人的预料。那张名次榜,就张贴在校门口的过道里,那是老师、学生们出入学校的必经之路。

  第二天,力维没来上课,第三天也没来。

  苏仲宇听说她准备退学了,那张榜让她觉得丢尽了人,已经没脸再走进学校。力维自己出去找工作,可是找工作哪有那么容易?年纪小、没学历、没经验的力维碰了几次壁后,垂头丧气地还是来学校上学了,只不过回归后的她,仿佛成了另一个人,一个令同学们感到难以理解的陌生人。

  力维变了,变得经常顶撞老师,对同学也不友好,话不投机就和人吵架,而且平时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这样的力维让同学们很不习惯。力维的改变,让苏仲宇有了一个疑问:学校张榜的目的是什么?鼓励优秀?激励后进?

  我同情力维,但也理解学校张榜公布成绩的做法,觉得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苏宝入学后,我才发现,这件事可以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关于隐私这种事情,我入乡随俗,不该知道的不打听,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也不说。平时自己的言行很注意这些,但是这也仅是对成年人,而对于要保护孩子们的隐私,就没想过那么多了。

  上学是孩子们的权利玩是孩子们的权利,这些让我感到陌生又深受触动的话被清晰地记在了心里。随着对当地生活,尤其是教育的不断了解,我耳边常常听到的就不仅仅是孩子们的各种权利了,还有孩子们的隐私。

  权利和隐私,是苏宝上学后,我受到的最初的教育。

  那时候我就在想:小孩子家,有什么隐私?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考试成绩,恰恰就是孩子们个人隐私的一部分。

  我一时不能理解,通过考试,产生成绩,然后再对照成绩奖优罚劣,这些,我想每一位家长都不会陌生。我们一路走来,从我们那一代,再到孩子们的这一代,不管什么级别的考试,每次考完,老师公布分数,排排名次,大的考试后必有家长会。作为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成绩好于别的孩子,心里必然有些沾沾自喜,也是人之常情。很多时候还会很爽快地对孩子说:想要什么奖励,说!大有只要你说了,我就能满足之豪迈气势。而当自己的孩子成绩不如意时,常常责骂中带着深深的担忧……不光是家长们,就是学生之间,问一下你考了多少分,被问者也会反问询问者,于是心头上或欢喜,或忧虑,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P24-26)

前言/序言

  前言

  多年前的一幕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一位奶奶去接上三年级的孙子放学。孩子走出校门后,奶奶卸下他肩上的书包,说了一句:这么沉,奶奶都快拿不动了!

  那时候苏宝上一年级,放学时也是我帮她拎书包,一年级的书包也已经有了一些分量,我想象着三年级时书包会有多重。

  从幼儿园起,就这么日复一日接送孩子,不断增加的有书包的重量,还有课外学习班

  长大,想起来是那么漫长的事情。

  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盼着孩子长大,这种盼望中也承载着父母殷切的希望。

  可是长大并不容易,要养、要育、要教千百年来,人类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探求教育之道,教育孩子的理念也不断地推陈出新,古有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进入现代,人们的生活越发丰富多彩,人们的眼界越发开阔,思想更加自由、活跃,很多父母的新理念是:顺其自然,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

  貌似这种观念让家长和孩子都感到轻松了,可是,当你真的从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旁观者升级为人父人母后,就会发觉,你之前的那些教育理念,那些自以为先进、处于时尚前沿的教育理念慢慢地被现实逐个击破,而你不仅已无力坚持,而且也不敢坚持。看着孩子一天天地成长时,你才会由衷地感叹,在当前的环境下长大是一件越发不容易的事了。从幼儿园开始,整个家庭就不由自主地进入了一个旋涡中,所有家庭成员在这个旋涡中身不由己地旋转,越滑越深。孩子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每一天都被安排得像陀螺一样;到了晚上,终于可以躺在床上了,本以为该彻底放松了,可是哪敢啊,还要在心里默默背一背单词和公式

  此情此景,让当父母的既心疼又无奈!

  自由自在地成长又在哪里?

  于是人们更深入地去探讨、研究教育的问题,教育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孩子们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教育?

  之后有人提出,教育是门艺术。

  既是艺术,内涵就丰富了,在要艺术的驱使下,教育一下子复杂起来。生理的教育、心理的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等等,每一种都有一套,甚至几套的理论,教育顿时高深莫测起来。

  在对教育是门艺术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继而又有人提出,教育是门遗憾的艺术。

  不是吗?

  当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心里的遗憾也会一点点增加要是当初能就好了;要是当初一定要他就更好了  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呢?孩子们长大了,他们在让父母满意的同时,又让父母失望了,这种满意与失望,大概会始终伴随着一部分家长,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追求的是好,是更好。

  然而,事实是在我们能够体会到好或更好之前,我们尝到的往往是累,是身心的疲惫。每每叹息之余,有的父母就羡慕起了国外的教育,盼望着自己的孩子能像国外的孩子那样轻松自由地成长。那国外的孩子到底是怎么长大的呢?

  我不是教育专家,但我是一位母亲,我陪伴了女儿的成长,在地球的另一半,在那个被我们认为开明、开放、给孩子充分自由、基本对孩子采取放养的西方。我经历了女儿的成长,在另一种教育文化里,我审视着自己和自己的教育理念。

  在那里,成长、教育是什么样的呢?

  孩子们长大又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父母的作用在哪里?

  我们是在2000年这个伟大的千禧年全家一起出国的。

  比利时,这个对很多人来说还有几分陌生的西欧国家,强烈地吸引着我们。对于我们在那里即将开始的工作,我们并不感到担忧,而对于女儿即将在那里开始的学习生活,我们却又盼又怕,始终无法安心。终于当这一切开始了的时候,我发觉接受教育的不仅是女儿,还有我。在这里我见证了孩子们是怎样长大的。

  一切是那么不一样。

  当我们把孩子从学校接回家,看着他们打开书本写作业的时候,这里的孩子们却玩得心安理得、玩得理直气壮;

  当我们假期里带着孩子奔走在不同的辅导班之间时,这里的孩子们却在跟着家人度假、跟着朋友们玩耍;

  当孩子犯了错误,我们怒斥着、责备着的时候,这里的家长们似乎并不十分生气,只是轻轻的一句孩子,我们来谈谈,就纠正了错误。

  我们要把基础打牢;

  他们玩是天性。

  我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从小埋头苦干,因此不断地压缩玩的时间、休息的时间;

  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悠闲地、玩着学习。

  于是,就这么玩着玩着,长大了。

  然而,长大毕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不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这玩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

  我把这一切不一样写进了书里。

  我们都是凡夫俗子,并不追求某一天在瑞典皇家学院的颁奖台上听到自己孩子的名字,我们想要给予孩子的,不过是个既掌握了该学到的知识又丰富多彩的童年,想要他们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

后记

对一个孩子教育的成败,要看孩子离家后的表现。曾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告诉父母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只有十八年,要在这十八年里好好陪伴孩子成长。看过后怅然,对孩子的离家有着深深的不舍。

十八年后,孩子会去上大学,然后工作。路在他们脚下延伸,能力越强的孩子离家越远。这里所说的远,并不一定是指地域间的距离,也包括心的距离。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他们离家做的准备:知识的教育、生活能力的培养、道德情感的关爱……希望孩子的翅膀真的硬起来。

希望每一个被父母深爱的孩子,在离开家、离开父母呵护时,都能充满信心地面对生活;也希望父母们在每一次想到离家在外的孩子的时候,都无比安心。

精彩书评

  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地发展。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意大利女教育家 玛利亚蒙台梭利

  长期以来的教育误区,就是把教育仅仅看作是在严肃教室中进行的苦行僧的生活,而忽视了对孩子来说更有意义的自然教育和自助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应该顺随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快乐教育法创始人 赫伯特斯宾塞

  有些占有欲强的父母总是强迫孩子做这做那,他们的出发点不是孩子的需求,而是他们自己没有安全感,需要不停地验证孩子是否听话。亲密关系不同于依赖。适当的亲密关系能促进孩子独立,不恰当的依赖则会阻碍孩子独立。

  美国育儿专家 威廉西尔斯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著名作家 龙应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