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鸣生著的这本《千古一梦(飞向太空港姊妹篇)》是姊妹篇,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三届鲁迅文学奖、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得主李鸣生经典作品,深耕航天文学三十年,记录中国航天六十载的风雨历程,写就中国人的航天奋斗史,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佳作,航天纪实文学的必读经典,在地上行走都不易,到天上去闯就更难。我希望读者能从中读出挣脱地球束缚的悲怆与酸楚。
| 书名 | 千古一梦(飞向太空港姊妹篇)/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拓展阅读书系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李鸣生 |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鸣生著的这本《千古一梦(飞向太空港姊妹篇)》是姊妹篇,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三届鲁迅文学奖、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得主李鸣生经典作品,深耕航天文学三十年,记录中国航天六十载的风雨历程,写就中国人的航天奋斗史,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获奖佳作,航天纪实文学的必读经典,在地上行走都不易,到天上去闯就更难。我希望读者能从中读出挣脱地球束缚的悲怆与酸楚。 内容推荐 李鸣生著的这本《千古一梦(飞向太空港姊妹篇)》首次全景展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历程。作者通过长期跟踪采访,深度还原解密了中国飞天梦决策、发展的内幕,塑造了献身科学与航天事业的科学家群像,也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飞天梦圆时刻的辉煌壮丽。这是一部权威、真实而又极富文学色彩的航天史诗。 目录 序 从加加林说起 第一部 “曙光”飞船 第一章 中国猴子的遗憾 第二章 该上几个航天员 第三章 毛泽东画了一个圈 第四章 秘密选拔航天员 第五章 飞船·图纸·馒头·挎包 第六章 先把地球上的事办好吧 第二部 七年论战 第七章 中国到底搞不搞载人航天 第八章 中国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 第九章 中国载人航天究竟怎么搞 第十章 中央为何迟迟不拍板 第十一章 用科学的“钥匙”打开政治的“后门” 第十二章 就是卖黄金,也要搞载人航天 第三部 卧薪尝胆 第十三章 顶着压力上路 第十四章 大总师王永志 第十五章 谁来搞飞船,飞船怎么搞 第十六章 苏联“老大哥” 第十七章 白头老翁与诺亚方舟 第十八章 真人航天员 第十九章 军中无戏言 第四部 血火涅槃 第二十章 飞船开膛破肚 第二十一章 火箭突然被撞 第二十二章 发射推迟三个月 第二十三章 棉被盖在火箭上 第五部 飞越人间 第二十四章 上帝的考验 第二十五章 会师发射场 第二十六章 谁是中国加加林 第二十七章 为了这一天 第二十八章 零秒越千年 第二十九章 杨利伟回家 尾声 清醒,是一种素质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中国猴子的遗憾 人类的梦想始于何年?飞天之梦起于何时?今天的我们恐怕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从我查阅的大量国内外史料来看,说飞天梦起源于中国,并最早被中国人付诸行动,应该不是一个问题。 但问题在于,尽管全世界都说中国是火箭的故乡,全世界都知道中华民族最早怀有飞天的梦想,全世界也承认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嫦娥奔月”的浪漫神话,六百年前中国就有“万虎登天”的真实故事。但历史却从不在乎什么神话不神话,也不管你什么梦想不梦想,而只认一样东西——事实! 事实是,第一个把人类飞天梦变成现实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苏联人。苏联的加加林上天这年,中国的航天员杨利伟还没有出生。美国宇航员谢泼德邀游太空时,中国航天人还在一边捂着饥饿的肚子一边画着飞船的草图。因此,如果说人类的飞天梦源于中国,那么人类的飞天史就始于苏联。而中国真正追梦的旅程,从严格意义上说,则起步于1958年。 1958年,是共和国历史上政治热潮高涨、民众情绪几近疯狂的一年。拼命地制造谎言!而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老大哥”,不仅一年前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且紧接着又将一只名叫“莱依卡”的母狗送上了天。于是母狗上天再次成为轰动世界的又一特大新闻。苏联发生的这两件事——一件是没有生命的卫星上天,一件是有生命的母狗上天,对世界的震动都很大,对中国的震动同样也很大。在这种背景下,或者说在这种压力下,中国航天人自然就开始考虑中国人上天的问题了。而作为新中国领军人物的毛泽东,在1958年5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八大二次会议上也大手一挥,用气吞山河般的湖南话说了一句:“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于是,中国航天人从此踏上了从陆地走向太空的漫漫征程。 然而,先驱者总是孤独而寂寞的。 1958年8月初,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小组,即后来所谓的“581小组”。“581小组”的成立,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的起步。由于这个时候苏联已经开始着手研制载人飞船了,所以中国飞船的问题也就纳入了“581小组”的议程之中。几天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一位当时很有名望的科学家从科学的角度,第一次公开表达了中国要搞飞船的意向。 这位科学家叫赵九章。 赵九章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与钱学森齐名的一位气象学家,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设想就是他最早向周恩来总理提出的。但这位科学家命途多舛,时运不济,“文化大革命”中连连惨遭不幸,后来被迫服药自杀。1979年中国科学院为他平反昭雪时,连一个骨灰盒也找不到,只好将他生前戴过的一顶帽子放在桌上。十年后,即1989年,当我第一次采访到赵九章的故事时,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后来便将他的故事写进我的长篇报告文学《走出地球村》,通过《当代》杂志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次公之于世。一位华裔科学家在美国的一家图书馆读到后,感动得泪流满面,特意写信向作者和出版者致谢。2003年,赵九章被中共中央追认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可见这位科学家的影响之大。 赵九章提出搞飞船不久,即1958年8月中旬,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成立了高空生理研究组,开始进行动物实验。国家汁划委员会也指定“九人小组”负责,开始实施早期的宇宙生物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则分别成立了宇宙医学专业小组和宇宙医学研究室。而为了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经赵九章牵线搭桥,中国相关代表团于1960年参加了分别在捷克斯洛伐克和爱尔兰举行的由社会主义国家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航空宇宙医学会, 然而,就在中国航天人考虑如何把老鼠、小狗之类的小动物送上太空时,苏联、美国却将高级动物——人送上了太空! 苏、美宇航员上天,这对中国无疑是一种打击,也是一种刺激。尽管有的中国航天专家多少有些不服气,却又无可奈何。因为,1961年的中国,在经历了“大跃进”死去活来的折腾后,接着就是苏联撤走全部在华专家,五亿中国人民勒紧裤带偿还贷款!也就是说,当人类的脚步已经跨进航天的大门时,被誉为“火箭故乡”并诞生过人类“登天始祖”万虎的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却还是生存问题:年仅十二岁的新中囝还有许多百姓没有饭吃+甚至身居北京的航天人也同样填不饱肚子。由于饥饿,中国航天人营养严重不良,体力极度透支,有的视力下降,有的出现贫血,有的患了夜盲症,有的全身浮肿,连穿衣走路、上床下楼都很吃力。饥饿在撕咬着中国航天人肠胃的同时,也压迫着中国航天人的大脑。 尽管如此,中国航天人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尤其是苏联的加加林上天后,原本就不甘落后的中国航天人更是加快了追赶的步伐。1961年6f1,中国科学院在著名科学家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的主持下,举办了第一次星际航行座谈会,开始具体探讨包括载人飞船在内的有关宇宙飞行的诸多问题。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在理论上对中国的载人飞船问题展开研究。1965年10月20日,国防科委主持召开了“空间技术论证会”——史称“651会议”,正式提出载人飞船问题。同年11月16日,著名科学家蔡翘给赵九章写信,第一次以书面的形式提出了发展中国载人飞船的步骤问题,得到了赵九章的大力支持。1966年1月,国防科委主持召开了“宇宙医学、宇宙生物学规划会议”,讨论修订了《载人宇宙航行规划医学、生物学部分》草案,并建议成立宇宙医学和生物学专业组,建立航空宇宙医学和宇宙生物学研究中心。同年3月,中国科学院和国防科委等部门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r宇宙飞船规划会议,蔡翘、贝时璋、沈其震等几位著名科学家还参与了该规划草案的制订。P3-5 序言 从加加林说起 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我们可以无视万千岁月,但有一个日子却不可忽略,这就是:1961年4月12日。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个日子。因为这一天,人类终于挣脱地球重力的束缚,从人间飞到天上,第一次实现了人类“飞天”的伟大梦想! 代表人类实现这一伟大梦想的,是一位苏联人。这位苏联人便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加加林是人类从陆地跨进太空的一个标志——标志着人类告别了陆地行走的步伐,开始了太空飞翔的历史。加加林的出发港,是位于苏联哈萨克共和国中部的拜科努尔发射场,即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起的地方。如果有一天您有机会走进这个发射场,便会一眼看见,发射场的旁边赫然耸立着一块石碑,石碑上写着这样一段文字: 苏联人以其独创的才能,在这里开始了勇敢大胆的宇宙进军——1957年。 加加林离开地球的准确时间,是1961年4月12日清晨。这天清晨,当加加林钻进即将起飞的“东方号”飞船时,太阳刚从地平线上缓缓升起。被盐土覆盖着的哈萨克草原虽然已有灌木正在变绿,但扑面而来的冷风还是让加加林感到了几分寒意。莫斯科时间9时7分,火箭点火,飞船起飞。在飞船上升阶段,通信一度中断,加加林的脉搏达到了每分钟一百五十次。在后来不到一个半小时的飞行中,加加林经过了白天和夜晚的交替,一会儿看到的是地球,一会儿看到的是月球;一会儿看到的是紫红色的太阳,一会儿看到的是漆黑色的夜空……10时55分,在太空飞行了一百零八分钟的加加林安全着陆在郊外的一片田野上。搜救人员随即在加加林着陆的地方临时插上一块木牌,木牌上写着一句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非常实在的话: 请勿移动。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时间10时55分。 然而,当加加林上天的消息轰动整个地球时,却没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和加加林同等重要或者说比加加林更为重要的人。甚至四十二年后当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上天的消息再次轰动世界时,人们首先想到的还是加加林,而少有人记得或者忘了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还有一个和加加林同等重要或者说比加加林更重要的人。 这个人,叫科罗廖夫! 谈到加加林,谈到人类飞天的历史,我们就不能不谈到科罗廖夫。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科罗廖夫,就没有加加林——至少加加林的历史会因此而有所改变。科罗廖夫是苏联第一枚远程火箭、第一艘宇宙飞船的总设计师。这是一位我们不应该忘记也无权忘记的人物。1972年,苏联首次公映了一部名为《驯火记》的电影,电影主人公的生活原型便是科罗廖夫。该片一经问世,轰动全球。不知什么原因,我第一次在书本上见到科罗廖夫,便对这位天才的航天大师敬佩得五体投地。后来在电影《驯火记》中与这位大师再次相遇,更为他的人格魅力和追梦精神所折服。科罗廖夫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要让人类走出地球摇篮,奔向太空,奔向月球,奔向宇宙!为了追寻这一伟大梦想,他的专注与执着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在我看来,苏联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最伟大的国家之一,这个伟大的国家出了两个伟大的人物,一个是政治家列宁,一个便是航天专家科罗廖夫。这两个人物我之所以冠以“伟大”二字,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将人类的历史推进了一大步——如果说列宁是苏联人民的精神领袖,科罗廖夫就是苏联人民的科技舵手;如果说列宁为苏维埃共和国绘制的是一条走向未来社会的理想之路,科罗廖夫为地球人类开辟的则是一条通往宇宙的航天大道! 1932年,年仅二十五岁的科罗廖夫出版了《火箭发动机》一书。三年后,他为自己的祖国设计了第一代火箭并发射成功!从此,他走在了登天的路上。在他勾画的蓝图中,人类离开地球飞向宇宙的梦想指日可待。然而就在这时,苏联的肃反扩大化运动开始了。1937年,掌管着苏联海、陆军大权的图哈切夫斯基因间谍嫌疑罪被判死刑,科罗廖夫受牵连被定为“同党”,判重罪,被押解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开始了挖掘金矿的苦役生涯。1941年,苏联当局获悉德国在搞“V-2”导弹,便把科罗廖夫转到四号特种监狱工厂,让他重新组织人马研究军用火箭。1947年,科罗廖夫利用德国专家的智慧和“V-2”导弹的已有成果,成功地设计了苏联第一代导弹。两年后,他设计的中程导弹试验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1953年,科罗廖夫第一次以航天专家的身份向苏共政治局介绍了火箭研究的现状和利用多级火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伟大设想。从此,苏联军界、政界对他刮目相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人类不少震惊世界的科学创举,都是在政治皮鞭的抽打下进行的。苏美两国由于历来是一对政治上的冤家,所以两国载人航天的发展秘史也起始于两国的政治对抗。二战前,苏美间的较量主要表现在陆地上;二战后,则由陆地转向了太空。当时国际上有一个公认的观点,即哪个国家最先成功地建立永久性空间站,哪个国家就能控制整个地球。为此,美国的航天之父布劳恩曾经设想,建立一个经常载人的、并能发射核导弹的宇宙空间站。布劳恩说:“如果考虑到空间站在地球上所有有人居住的地区上空飞行,那么人们就能认识到,这种核战争技术会使卫星制造者在战术和战略方面拥有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最明显的优势。”而美国的兰德军事研究所也公然宣称:“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在军事和科学方面都将成为领袖国家。”于是,谁能发射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便成为当时苏美争夺“领袖国家”地位的焦点。 1954年,赫鲁晓夫走马上任。赫鲁晓夫对火箭技术一无所知,正如他自己后来所回忆的那样:“当听科罗廖夫介绍火箭时,我们就像一群傻子,不相信这家伙能飞起来。到了发射台上,我们真像乡巴佬进城一样绕着火箭走,摸它,拍它,看它到底有多结实,差一点我们就要用舌头去舔它了,看它究竟是啥滋味。”但不懂火箭的赫鲁晓夫却懂政治。他知道稳定政权的最好办法,就是不断用一些新鲜的东西去振奋人心。所以,他一上任便同意成立航天局,并批准了科罗廖夫的洲际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的计划。于是1957年8月3日,苏联赶在美国之前,成功地发射了由科罗廖夫设计的人类第一枚洲际导弹;同年10月4日,苏联又赶在美国之前,再次采用科罗廖夫设计的捆绑式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使苏联一举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领袖国家”。 奇怪的是,当世界许多知名专家纷纷向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火箭总设计师表示祝贺时,苏联当局却将科罗廖夫秘密隐藏起来,不让他露面,而有意安排不搞火箭也根本不懂火箭的谢道夫院士现身于各种重大场合。结果,西方新闻界一直把谢道夫当成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之父。 1957年11月3日,苏联再次赶在美国之前,将一颗载有一只母狗的人造卫星发射上天。这只母狗的名字叫“莱依卡”,它在太空飞行的状态下通过无线电遥测渠道将其信息传回地面,为苏联科学家、同时也为人类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即母狗在太空飞行,对其生命并无威胁,这表明地球上有生命的动物都可以去太空旅行。这一试验报告送到赫鲁晓夫手上后,赫鲁晓夫当即下令:立即集中力量研制载人飞船,一定要赶在美国之前,把地球上最高级的动物——人——送上太空!为确保航天员的安全,科罗廖夫决定采用在公海回收载人飞船的方案。而赫鲁晓夫却出于政治的需要,要求载人飞船必须在本国领土降落。因为飞船一旦降落公海,西方的航天专家和新闻记者都可能赶到现场,这就会暴露前去迎接航天员的科罗廖夫。这让科罗廖夫陷入非常痛苦的两难境地:一方面,他必须满足赫鲁晓夫的政治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科学家,他又决不允许自己设计的飞船把航天员带向死亡。结果,重压之下的科罗廖夫第一次犯了心脏病,住进了医院。检查中,医生发现他的肾脏也有严重疾患。科罗廖夫这才知道,凡在监狱和集中营里关押过的人,出来后都有这类疾病。但他更清楚的是,苏联必须赶在美国之前把人送上天!所以科罗廖夫强行出院,仅用三个月便研制出了用于发射载人飞船的运载火箭。发射那天,地上的科罗廖夫一直注视着天上的加加林,脉搏最快时每分钟达到了一百五十六次!他因心脏几次出现异常,不得不将一粒又一粒的药丸塞进嘴里,直到加加林安全返回地面。 但历史常常就是如此滑稽。当加加林从太空安全返回地球后,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全世界瞩目的隆重欢迎仪式上,迈着方步走在红地毯上接受鲜花、接受笑脸、接受欢呼、接受掌声的,却只有加加林和赫鲁晓夫;而将加加林送上太空的科罗廖夫则默默匍匐在地下室里,继续默默地熬夜,默默地加班,默默地埋头苦干,默默地制订着一套新的发展计划——通过发射大量的卫星式飞船,稳步提高苏联的载人航天技术。可赫鲁晓夫对他的“稳步提高”似乎毫无兴趣,下令必须在1964年十月革命节前把三名苏联宇航员发射上天!于是科学不得不再次跪倒在政治的脚下。好在上苍有眼,1964年十月革命节前,科罗廖夫侥幸完成了太空“三人飞行”的任务,又为苏联抢了个“第一”。 而人生的坎坷,工作的压力,精神的创伤,再加上政治的重压,却使科罗廖夫身心交瘁,力不从心。尤其是1965年,和他一同遭受过政治迫害的年仅五十二岁的著名火箭专家沃斯克里森斯基突然去世,更是给了他沉重一击。在那段时间里,他常常孤身一人伫立于夜幕之下,望着深邃莫测、无边无际的浩瀚星空沉默不语。尤为荒唐的是,1966年1月的一天,一个喝了酒的医生为他做一个小小的痔疮手术时竟然发生严重事故,结果一个闪烁着天才光芒的生命轻而易举便结束在了一个酒鬼的手术刀下! 科罗廖夫的不幸去世,对苏联乃至全人类的航天事业都是一个重大的损失。科罗廖夫去世后,苏联第一次发射飞船便遭失败,接着发射“质子号”火箭又受重创,再接着三名航天员命丧太空!当这一系列的悲剧活生生地发生在人们眼前时,苏联当局这才想起科罗廖夫。不少苏联航天专家都说,如果不是天才的科罗廖夫过早去世,这些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而且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将是苏联人而不是美国人。 可惜,一切都晚了,历史已经不能改写了。就这样,一代航天大师科罗廖夫在这个世界默默地生活了五十八年之后,突然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后渐渐淡去,直至被人遗忘。而加加林的名字却名扬四海,响彻宇宙,永远轰轰烈烈地留在了天上! 然而不管怎么说,人类飞天的伟大梦想毕竟已经变成了现实。这一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伟大壮举不仅让苏联人欣喜若狂,也让整个人类震撼不已!好比一间常年不见天日的屋子,有一天突然被人推开了一扇窗户,不仅让人一下子呼吸到了新鲜空气,而且还突然让人眼前一亮,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新世界——宽广无垠、魅力无穷的太空家园!于是“到天上去”已不再是虚幻的梦想,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往日神秘、高远的浩瀚太空,很快成了地球人类有待开垦的下一块或者说最后一块丰美诱人的处女地。面对这块处女地,谁又不想早点去开垦一番呢? 苏联人想,美国人同样也想。 加加林上天,对美国是个很大的刺激。美国怎么也没想到,四年前第一颗人造卫星就落后于苏联,四年后又再次被苏联甩在了屁股后面。其实美国早有把人送上太空的计划。二战结束后,在美国,以航天之父布劳恩为首的科学家便开始了载人航天的构想。但是自视为老大的美国人过高地看待了自己,过低地估计了苏联——苏联在准备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美国却在忙于改建一枚短程技术导弹,用于从土耳其向苏联发射核弹头,而苏联就是在这个时候将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上天的。对此,美国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曾气急败坏地说:“美国输掉了一场比珍珠港还要重要的战役!”而肯尼迪总统则把它看做是“多年来美国经历的最惨痛的一次失败”,他在竞选总统时就提出了“新边疆”的口号。肯尼迪对“新边疆”的解释是:“我们又一次生活在一个充满发现的时代。宇宙空间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新边疆。美国现在唯一的出路,就是以攻为守。” 于是,1958年,美国成立了国家航空航天局。同年1月31日,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0年10月,肯尼迪竞选总统时,还说了一句惊世骇俗的话:“哪个国家能控制宇宙,哪个国家就能控制地球。”所以苏联的加加林刚从太空回来二十三天后,即1961年5月5日,肯尼迪总统便一声令下,发射了“水星四号”载人飞船,将美国的第一个宇航员艾伦·谢泼德送上了一百八十六公里的高空! 现在,苏联人上天了,美国人也上天了,中国人想不想上天呢? 当然想。而且,比谁都想得辛苦,想得漫长。 书评(媒体评论) 《千古一梦》是一部有关太空之旅的揭秘之作,千古一梦的重温之作,民族精神的弘扬之作,政治社会的思考之作。我更重视这部作品的思想性:哪怕你只是翻开此书,读上开首结尾两段文字,也呵看出它与普通长篇报告文学作品成色不同。 ——胡平(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王任、评论家) 《千一梦》以其恢弘的气度、全景的幅度,使得其他作品难以逾越和替代。尤其是既注重发展过程的勾勒、重要决策的揭秘,又讲究航天专家的刻画、辉煌时刻的渲染,使得这部作品充溢着历史感与文学性桴鼓相应和交相辉映的独特魅力。 ——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评论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