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暴君的样板——商纣王
公元前1046年初,曾经权倾天下、不可一世的商纣王,正坐在鹿台之上,呆呆地看着下面。
鹿台是商纣王专门建造用来玩乐的一座高台,可是现在,富丽堂皇的鹿台显得阴森惨淡。在商纣王身边,早已不见了昔日前来奏事的大臣。与这个悲凉的气氛极不相称的是,商纣王把一大堆平时搜刮来的金银珠宝,都挂在了自己的身上。而鹿台的外面,则堆起了一圈易燃的木柴。
前线商军全面溃败的那一时刻,商纣王就知道自己的生命走到尽头了。这个聪明机敏又力大无穷、曾经宣称自己“生不有命在天乎”的君王,此刻深深地意识到,他口中的“天”,已经不再眷顾他了。
在牧野取得决战胜利的周军,正和其他诸侯的军队直趋殷商的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一旦周军攻进朝歌城,商纣王,这位高高在上的天子,就将成为阶下冈。
我的生命,不是那帮西边的野蛮人能够左右的!商纣王恨恨地想着。他命令侍从,点燃鹿台下面的木柴。他要在这熊熊大火中,带着他的金银珠宝,一起去见殷商的列祖列宗,向他们报告自己所做的一切,让他们给评评道理:我到底是不是一个无能的暴君?
火焰带走了商纣王的生命,也带走了一个曾经强盛的朝代。商纣王死后不久,周武王便带着诸侯联军,攻进了朝歌城。
在瓦砾堆当中,周军找到了商纣王的尸体。由于身上有珠玉环绕,所以纣王虽死,但尸体并未完全被烧焦,还可以依稀辨认出模样。
周武王把商纣王的头颅砍了下来,展示给天下诸侯,表明大周已经取代了商朝,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朝代。
随后,周武王班师回国,在周族的太庙里,向列祖列宗报告灭商的喜讯。在祷词中,周武王历数商纣王的罪恶,说他残害万民、暴殄天物,还庇护那些犯罪逃亡的囚犯。商纣王已经激起了天下诸侯的怨恨,所以周武王才兴义兵,灭了商朝。
周武王把自己灭商的行为,说成是顺天应民的英雄之举,这也就给商朝的末代君主纣王,留下了千载骂名。
一 史书中的商纣王
如题,说起中国历史上的暴君,有两个人是无论如何也跑不了的:一个是桀,一个是纣。桀是中国最古老的夏王朝之最后一位君主,纣则是商王朝的末任君主。这两个人都是亡国之君,一般在各种文章中都是桀、纣并称,把他们当作暴君的样板。
而在桀、纣这两个君主之中,又以商纣王更为人们所熟悉。夏朝毕竟离我们太过遥远,夏桀的事迹仅在史书中有零星记载,又没有与其相关的文学作品流传后世。而商纣王则不同,借着《封神演义》等一系列姜子牙斩将封神的故事,商纣王的名字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封神演义》系列故事,详细描写了商纣王是如何得罪神明,然后在妖孽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堕落为荒淫无道的暴君,并最终丢了江山的过程。
小说家言,自然不可全信。尤其是这些传说中还夹杂着神仙鬼怪,这就更不靠谱了。那么,史书中记载的商纣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据各种史书的记载,商纣王的父亲是商王帝乙。帝乙至少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启,通称微子启,少子名受。微子启的母亲地位比较低下,而受的母亲则是帝乙的王后,所以帝乙就立受为继承人,受也就是商纣王。
据说商纣王力大无穷,能徒手和猛兽格斗。纣王不仅勇武有力,而且还聪明善辩,一般的大臣都说不过他。(P1-3)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世界几大古人类文明中,只有我们中华文明几千年延续不断,而且有着非常完善的文献史料留传。中国人对于自己的历史十分重视,无论是饱学鸿儒还是市井白丁,对于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多少都能说出个一二。这种全民对自身历史文化的熟悉,在世界其他民族当中是很少见的。
在中国民间,流传非常多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而成的。人民群众在传颂这些历史人物、事件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加入自己的喜好和价值判断。这样,本来在史书中记载得干巴巴的故事,在民间就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可是同时,距离历史的真相也就越来越远。历史形象,在不断的扭曲之后,形成了与史书中差别很大的民间形象。由于这些民间形象比起史书中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往往取代了真实的历史形象,经过多年流传之后,反而被人们误会为真实的历史。
除了民间对历史的演绎以外,专制帝王的统治需要,也是造成历史被扭曲的原因。历代专制帝王都希望将人民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纳入自己控制之中,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需要人为地树立一些符合君主需要的形象作为民众的榜样。比如说,本来在三国时期只是一个普通武将的关羽,到了宋朝被封为王,到了清朝就成了与孔圣人并立的武圣人。由于专制君主掌握着很大的权力,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权力完成对历史形象的改造,有的时候比民间口耳相传更容易奏效。不过,经过皇权改造的历史形象,如果不能与民间的形象相一致,那也不大可能维持长久。也就是说,在历史上,专制君主如果只考虑自己的需要而不考虑民意,硬要塑造出一个万众景仰的历史形象,其结果必然也是失败的。但一旦实现君主政治需要与民间需求高度结合,那么这样的历史形象则会取得惊人的影响力。
史书的编写过程,其实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加工。中国自古就有设立史官的传统,史官负责记录下每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中国的史官曾经有很好的传统,那就是不畏权贵、秉笔直书。春秋时期,晋国史官董狐,面对权臣赵盾,大胆书写“赵盾弑君”,加以谴责;齐国史官为书写权臣弑君之罪,不惜以命相搏,哥哥死了弟弟接班,弟弟死了更小的弟弟接班,最后终于使权臣低头,不再干涉史官的记录。应该说,史官的气节值得我们钦佩。但是史官在记录历史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要加入自己的主观情感。比如说,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史学著作之一,位列《二十四史》之首。可是经过历代学者的校勘、比对,发现《史记》中记载不实之处相当多。我们当然不能说司马迁有意篡改历史来误导我们,只是任何人在编写史书的时候,都避免不了自己的主观倾向。 史书是由文化人书写的,中国古代的文人们大多有一种借史言志的情结,历史人物在他们的笔下,往往成为抒发自己情感的载体,这就更容易造成对历史的误读。而且,中国古代的文人们,虽然号称“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可实际上只会读圣贤书的他们,对于很多专业领域的事情,并不怎么了解。比如一个军事将领,在军事家眼中或许才能平庸,但是在文人眼中可能是了不起的英雄。可是偏偏掌握着文化传承大权的,是文人,而不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文人们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对历史进行解读,也是造成我们离历史真相越来越远的重要原因。
而最后要说的一点,就是史料的缺失,也是造成我们对历史误读的一个因素。很多时候,随着新资料的发现(比如考古发掘),我们常常能够对史书上记载的某一段历史进行重新编排,以更接近事实的真相。
我们这本书,就是要揭秘那些在长期流传中被扭曲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他(它)们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被误读的地方简直数不胜数。我们从中选取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进行重新解读,以期澄清人们的误解。同时,也会稍加分析这些误解之产生的具体原因,解释那些历史形象是如何一步步被扭曲的,从而尽可能地把历史的真实展现在人们面前。
商纣王真的是千古暴君?赵氏孤儿的故事有怎样的隐情?关羽被冠以“武圣人”的称号是不是够格?诸葛亮真的智冠千古?杨家将果真如评书里那么威风?和珅、刘墉和纪晓岚孰忠孰奸?
赵志超著的《揭秘那些被演义的历史》,就是要揭开那些在长期流传中不断被演义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他们以历史记载中的本来面貌,并进一步探寻这些误解产生的原因。尽可能地把真实的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
赵志超著的《揭秘那些被演义的历史》就是要揭秘那些在长期流传中被扭曲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还他(它)们以历史的本来面貌。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被误读的地方简直数不胜数。从中选取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进行重新解读,以期澄清人们的误解。同时,也会稍加分析这些误解之产生的具体原因,解释那些历史形象是如何一步步被扭曲的,从而尽可能地把历史的真实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