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守墓笔记(道光帝陵卷)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徐鑫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道光帝这封回信的意思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二十五日,晚上9时,嘉庆帝快进入昏迷状态的时候,召集了他和众大臣,当面开启鐍匣,宣读确定他为皇太子的决定。众大臣也恳请他不要辜负嘉庆帝的决定,他再三谦让推辞。后来又接到母后的任命决定,自己感恩流泪。现在,就将鐍匣内所藏的传位诏书,送往北京给皇太后验看。

值得注意的是,《仁宗睿皇帝实录》《宣宗成皇帝实录》上还有这样的三条记载:

庚辰(七月二十六日),命内务府大臣和世泰,带领首领太监人等,驰驿前赴圆明园。

辛巳(七月二十七日),谕内阁,朕缵承大统,母后应尊为皇太后……

(七月二十九日)又谕:著派吉伦泰带领太监二名,驰驿回京至圆明园,著苏楞额、阿克当阿传知总管太监,奏明皇太后。令吉伦泰面叩请安。

从这里可以看出,嘉庆帝临死时并没有来得及当面任命新皇帝,众大臣也没有找到传位诏书。而是道光帝继位后才寻找鐍匣诏书,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却没有找到,因此,他想到了皇太后这招棋。于是,就出现了绵宁令吉伦泰给皇太后当面请安的这戏剧性的一幕。这里可以这样理解,有谕旨就可以说明继位问题,那就没有必要当面向皇太后请安了。既然出现当面向皇太后请安,这其中必然有不能写出来的秘密,不写出来就只能口头传达。

那么,什么样的秘密只能口头传达呢?在这里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拜求皇太后发布一道懿旨来直接任命绵宁继承皇位。也就是说,假如最后也没有找到传位诏书,或者栈到的传位诏书上书写的继承人不是绵宁,那么此时的绵宁不仅生米已经做成熟饭当上了皇帝,而且还可以借助皇太后的懿旨威信作为法律依据,证明自己当皇帝是合理合法的。或将找到的写有自己名字的诏书再次拿出来,或将并没有写有自己名字的传位诏书销毁,或利用这延长了的时间空隙,伪造出一份假的传位诏书来,这一切都是有可能的。

皇太后知道绵宁没有找到诏书,而且也已经继位成功,于是干脆就做了个顺水人情,下了道前面所说的那个任命懿旨。要知道,清朝制度中并没有赋予皇太后立皇帝的权力,而皇太后所下达的那道任命继位的懿旨,已经违背了清朝祖制中的“后妃不能干预朝政”的家法。干预皇位继承,其实质是对皇权的侵越。当然了,对于这种违法行为,只要皇帝不追究,朝臣也是不敢胡言乱语的,因为这关系到新皇帝的地位问题。而对于新皇帝来说,皇太后所下的任命懿旨,对自己继承皇位这件事情,真是太有利了,于是他只有尊奉的理由而没有追究的道理。

不过,这对于历史研究者来说,那道任命懿旨无意中告诉他们,《清实录》里记载的嘉庆帝临终前召大臣“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立绵宁为皇太子,然后绵宁继位的这件事情,肯定就是一个天大的谎言。其理由有四个。

其一,如果是需要宣读镉匣诏书才能继位的话,绵宁不可能在嘉庆帝死后几个小时就继位当皇帝。因为,按理说,放有传位诏书的镉匣应该藏在北京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或者是雍正帝曾藏过传位诏书鐍匣的圆明园,短短几小时内,诏书是不可能由北京送到承德的。

其二,据记载,嘉庆帝临死前,已经神志不清,不能言语了,不可能还召集大臣“公启鐍匣,宣示御书”。

其三,既然有鐍匣在身边作为绵宁继承皇位的法律依据,那么,皇太后就没有必要下那道任命懿旨。因为在下懿旨之前,也就是嘉庆帝死后的第二天,已经有准确的记载说明绵宁派人回到北京,皇太后应该知道嘉庆帝已死的消息,除非说明没有鐍匣,而先瞒着皇太后偷偷在北京寻找鐍匣。最后看要瞒不住了,才告诉皇太后,由皇太后出面下任命懿旨。

P25-26

后记

这是我的清帝陵系列的第二本,虽然我特别不懂道光帝所为,但却欣赏道光帝的性格。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画像中,道光帝的画像很特别。他的陵寝营建过程和最终结果又是颇具戏剧性的改变,似乎道光帝的双重性格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坦白说,我就是喜欢研究道光帝,继而喜欢研究他的陵寝。

此书自2011年问世以来,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这次再版,修订了一版的部分错误,纠正了一些语法问题。在这里,真诚感谢四川眉山的代奎老师的热心帮助,在百忙之中修改了全稿的语法错误。

我还耍感谢的是我的父亲徐广源先生,此书稿中使用和借鉴了很多他给我提供的珍贵资料,并帮助我校对文稿。

清西陵的邢宏伟老师、清东陵的王志阁先生、北京坟协的贾嘉先生、唐山的冯建明和李宏杰先生,都对我的写作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此均表示深深的谢意。

我真诚地希望这本小册子,能够再次得到众多朋友和读者的大力支持和中肯批评。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可以结识天下众多的历史、地理爱好者。

一粒小尘土徐鑫

2016年5月18日于思正书屋

目录

引子 厄运的征兆

第一章 “天”降新君

 一、高贵的出身

 二、仓促的继位

 三、装穷的皇帝

第二章 死后的归宿

 一、计划的破灭

 二、皇陵在这里崛起

 三、为死者服务

 四、皇后的新“住宅”

第三章 消失的皇陵

 一、发生渗水事件

 二、真相的调查

 三、再次精心地安排

 四、冷落的遗址

 五、泄露出来的“天机”

第四章 将“心事”进行到底

 一、曝光“地下豪宅”

 二、再次强力改革

第五章 非凡之人做非凡之事

 一、当皇帝的窍门

 二、艰难的遗嘱

 三、生前的一个暗示

第六章 “地下天堂”的秘密

 一、“天子”住进了地下室

 二、陪葬的三个皇后

 三、地下藏宝

第七章 父子两代的杰作

 一、奇怪的女人墓地

 二、想起了她的前生

第八章 呐喊的孤独

 一、女人:我要当皇太后

 二、女人:这里是不归路

第九章 在那遥远的角落

 一、遗忘的孤独

 二、短命的孩子

 三、噩梦只是刚开始

尾声 在那拐角处

附录

 附录1 道光帝遗诏

 附录2 大清慕陵碑文

 附录3 道光帝后妃表

 附录4 道光帝皇子表

 附录5 道光帝皇女表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圣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于是,中国封建帝王认为,在上吉之地建造陵墓,不仅帝运长久,死后富贵,还能降福后代,达到“开福祉隆于基,绵万年之景运”的目的。为此,他们不仅制定了冗繁的丧葬礼仪,还建造了高大宏伟的陵墓,以此显示帝王的尊严并进一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这种理念和制度的产生,不仅是帝王“家天下”统治的延伸,也是帝王尊崇地位和奢侈腐朽生活由生向死的延续,是封建时代灵魂不死观念的具体体现。清朝的道光帝为了达到他的独特的生死理念,将这种理论在实际操作中发挥到了极致。

道光帝(1782—1850年),爱新觉罗·曼宁,原名绵宁,嘉庆帝的嫡子,清朝第八位皇帝,39岁登基,在位30年,死后葬在河北省易县清西陵的慕陵。

在清朝皇帝中,道光帝算不上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帝王,只能算是一个生活节俭、墨守成规的守成皇帝。他在位期间,清朝的政治、经济呈现日渐衰弱之势。虽然他勤于政务,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并且作为一代帝王,身体力行坚持宫廷生活节俭,但他所做的一切,最终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清朝的衰败之势。在历史上,人们对道光帝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件事。

第一,签订屈辱的《南京条约))。道光帝在政治上的统治也许不能令国人记住他,但鸦片战争的落败和《南京条约》的屈辱签订,却使他“遗臭万年”。他疑虑犹豫、反复无常、胆小怯懦的性格,使得中国人民陷人了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一位跨越古代和近代历史阶段的皇帝,这使他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成为我们无法回避并屡屡提及的国耻皇帝。

第二,营建最浪费钱财并打破祖制的陵墓。道光帝生活简朴,这在民间的传说颇多。他在对待祖制态度上更是强调自己一定会做到“敬天法祖”“恪守成宪”“咸遵旧制”。但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向来标榜节约和守成的道光帝,在建陵这件事上,却两易其址。两次建陵,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还打破了乾隆帝当年定下的父子分葬的祖制。他在改建陵寝上的果敢与坚定,同他治理国家的反复多变、优柔寡断判若两人,致使他的陵寝虽规制简单,但花费却是最多的。

假如没有鸦片战争的爆发,也许永远不能体现道光帝政治上的平庸,以及大清帝国军事上的疲软;假如没有陵墓的搬迁,也许永远不能揭开道光帝“节俭”的真面目。但历史根本不存在假设,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道光朝成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道光帝也留下了他既不是昏君,也不是明主的一代封建苟安帝王的形象。虽说是遭遇了那个特殊的时代,但是他的性格对最终的结果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只代表一次军事冲突的结束,并不是整个政治事件的终止,反而,中国社会大变局由此开始。而道光帝对此并没有深刻认识,反而为了所谓的节俭开支,放弃了应有的政治、经济、军事改革,这就暴露了他性格上反复无常和目光短浅的本质。

从顺治帝开始,清朝皇帝死后,都葬在河北遵化境内的清东陵和易县境内的清西陵。那么,道光帝死后应该葬在哪里?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祖制?其实,这也是早有规定的。

但是,他的陵寝为什么建好后被拆除?他为了建造自己的陵寝,都打破了哪些祖制?他后来的陵寝又有什么样的独特规制?他的皇后陵寝的规制为什么也特殊?为什么他的皇子皇女没有陪葬在他的身边?虽然道光帝的这些做法,曾一度造成了后世陵寝制度上的混乱,却让他逃过了地宫被盗的厄运。

纵观道光帝的一生,虽然平淡无奇,但他在陵寝建造上却留给人们太多的惊奇和谜团。对于道光帝陵寝的这些历史之谜,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现在,大多数的成果已经能给予人们一个比较满意的答案,还人们一个比较真实的历史原貌,让人们在喜欢历史的同时,也能真正客观地解读历史之谜和历史变迁。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能反映社会,还能警示社会。但就历史本身而言,因为它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记忆上的某些空白而留给后世诸多的谜团,加上流传过程中发生的误传、误导等主观因素,使得历史越发地难以以真实面貌呈现出来。乍一看去,历史就像账本那样凌乱,但整理起来,思路却会很清晰,这就要看你如何去解读历史、体会历史了。

清朝皇家陵寝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文明的组成部分,它就不再是冰冷坚硬的砖、石、瓦、木的简单堆砌,而是古代物质文明与思想观念相结合的文化宝库,是生命力永存并延续的、有血有肉有余温的清朝三百年基业兴衰的历史见证者,是停留在山水之间看得见的鲜活历史。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这里的每一座皇家陵寝,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历史背影,一个时代统治者的缩影。它们之间蕴藏着无数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那么的曲折、神秘和传奇,都那么的令人叹息和神往,总能带给人们久远的深思。

道光帝陵作为清朝皇陵体系中的成员,虽然其出现的历史背景非常复杂,但其建造过程的来龙去脉却很清晰。那些静静伫立的建筑就像一本鲜活的史书,摆放在人们的面前,向人们讲述着历史。

内容推荐

《守墓笔记》以正史和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作者二十余年的陵寝现场调查和研究心得,为您解读关外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的风水与建制、历史与隐秘、被盗与清理等,折射出清王朝的起源、发展、辉煌和衰落。

道光帝在位三十年,建陵十五年,打破祖训,两建一拆,最终留下了一座建筑规制特殊、花费惊人的陵墓——慕陵。如此曲折中暗藏什么样的玄机?徐鑫著的《守墓笔记(道光帝陵卷)》将为您深入解析。

编辑推荐

陵寝是古代帝王的坟墓,是一个王朝的浓缩、时代的投影、社会的折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留给后人的一笔丰富的文化财富,是遗留在山水间的真实历史记录,它凝重着凌厉的不可复制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帝王陵寝,不仅可以知道历史上那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科技等诸方面的基本情况,有时候还可以正确解读历史之谜或者未曾记载的史事。徐鑫著的《守墓笔记(道光帝陵卷)》以正史、清宫档案为基础,结合当今史学界最新研究成果,并运用通俗、娴熟的笔触,讲述有关道光帝本人及其陵墓的鲜为人知的秘密。书中配有多幅珍贵历史图片,在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能展开丰富的想象空间。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2: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