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长城传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范震威
出版社 中国摄影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冰、汪恩良摄影的《长城传》是黑龙江知名作家范震威在《黑龙江传》、《乌苏里江绥芬河传》之后的又一部巨著,全书以专业的研究精神和通俗流畅的文笔详细地将我国这一建筑奇迹的前世今生展现在我们眼前。全书通过对长城古迹今貌的多次实地考察、历史事件的先后梳理、相关历史人物的介绍、长城构筑形式与周边生态研究等诸多线索,将复杂的知识体量贯穿起来,并辅以精美的摄影图片,不但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认识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和脉络,同时也可以从中体现出对人文遗迹和周边生态保护的呼吁和关怀。这是一部可读性强、亲和力高的长城传记,无论是其中的故事还是知识,无论是那些考察还是游记,我们都能通过对中华文脉的深入梳理来获得对我们民族新的理解和感悟!

内容推荐

田野考察展示翔实的长城面貌,时间脉络的梳理串起我们文明深处的闪烁记忆,历史人物与长城的故事将磐石变得鲜活而富有气息,严谨的科考方法为我们展现出先辈的建筑智慧,长城周边的生态研究令我们关注今日的自然和人文状态,纵横千古展开一册恢宏壮阔的中华长卷,范震威著王冰、汪恩良摄影的《长城传》是一部可读性强并富有亲和力的长城传记,无论是其中的历史故事,还是考古知识、田野考察以及摄影游记,都将带给我们突破传统的理解和感悟。

目录

献给长城的祝福 —— 代自序

第一章 中国长城

 一、何谓长城

 二、城、城郭或城墙的展开

 三、长城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四、万里长城说雄关

第二章 中国最早的长城与城关

 一、春秋长城——齐长城

 [附]莱芜鲁长城

 二、春秋长城——楚长城

 三、中华第一关——雁门关

第三章 战国时代诸长城

 一、战国时的魏长城

 二、赵长城与中山长城

 三、战国南北燕长城

第四章 万里长城与孟姜女传说

 一、战国:扼守西北方的秦长城

 二、秦始皇与万里长城

 三、修筑秦长城的总指挥蒙恬

 四、千秋孟姜女

第五章 西汉、匈奴与长城

 一、长城内外:冒顿单于的战术美学

 二、长城南北:战争或和亲的抉择

 三、长城守护神?华夏第一壮士

 四、长城线上的悲怆三部曲

 五、张骞、西域、丝绸之路与汉长城

 六、汉匈争雄的历史转折

 七、和平天使——昭君出塞

第六章 东汉、三国与魏长城

 一、汉与匈:长城塞外的最后之争

 二、但愿生入玉门关

 三、曹操出塞击柳城

 四、檀石槐与长城下的刺客

 五、饮马长城窟

 六、 蔡氏父女:苦难中国的歌哭

第七章 北朝长城的人与事

 一、长城线上的参合陂之战

 二、北魏与长城

 三、长城记忆:《木兰诗》、《敕勒歌》与射雕英雄

第八章 隋与唐的长城

 一、隋文长城:一箭双雕与和亲内附

 二、隋炀长城:雁门之围与突厥之叛

 三、唐与突厥之争及唐代的长城诗韵

第九章 辽、金、宋与长城

 一、辽朝:燕云十六州与长城

 二、长城之厄及辽、宋、西夏三国的战与和

 三、长城线上“燕云十六州”的争夺

 四、金界壕与成吉思汗边墙

第十章 蒙、元与长城

 一、成吉思汗:穿越长城中的通道

 二、忽必烈:长城线上的出击

第十一章 明朝与万里长城

 一、明太祖对山海关及长城的修建

 二、明成祖北征与明英宗土木之厄

 三、九边?明长城(上)

 四、九边?明长城(中)

 五、九边?明长城(下)

第十二章 明长城的别曲

 一、乱世弓马与和平安居女神三娘子

 二、哈密:长城与烽燧的延伸

 三、辽东长城:明与清的历史纠结

 四、清军突入长城与山海关

第十三章 清朝与长城

 一、康熙:地图与长城

 二、清代长城鳞爪

 三、山海、嘉峪两关与流人

第十四章 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一、闯关东与走西口

 二、爱我中华,修我长城

第十五章 永远的长城

 一、长城线上的居民

 二、由长城的鸟说起

 三、长城学与长城美学

 四、乐山 乐水 乐长城

后 记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赵武灵王为何要改穿胡人的服装并学练骑射呢?

当然是要强兵兴国。原来,中原各国的所谓华夏之人,穿衣宽肥为博带式,按礼仪着装,这同北方胡人身穿短衣皮服、长裤、革靴,衣身紧窄不同。胡服利于骑射奔跑,行动灵活,其束腰用郭洛带,胯有带钩,利于上马下马骑射和近距离厮杀。赵武灵王看到胡服的诸多优点,便率先垂范,自己先实施胡服骑射,并不顾一些保守派的反对,下令在全国推行之。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如今展示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古代战争馆中,细观他的马上雄姿,他所着之服虽说紧束,可其中的交领、右衽,并非被发左衽,只不过是汉服的改进型。就是这样局部的改良,彼时也有不少人反对,足见在惰性十足的人们内心深处,即使推行一小步改革,也极其艰难,何况举国大改乎?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主张是中国古代的车战向骑战转变的一个开端,而国力也因为除弊布新变得强大起来。随后,赵武灵王于十九年北伐中山,至于房子地,又至代北、无穷(今河北涞源北)。翌年,他又带兵伐中山国,至宁葭,西略胡地榆中(今陕西榆林以北诸地)。下一年,又伐中山,中山国献四邑请和。赵武灵王执政至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传位给幼子何——赵惠王,令肥义为相国辅政。而赵武灵王让位以后,自称主父,以胡服骑射全力进行对外经略。他筹划从云中、九原,即从河套之地进袭秦国,为此他穿胡服装扮成使者,沿路观察地形、路径,以赵国使臣身份拜谒了秦昭王。秦昭王因他状貌甚伟、气度不凡,怀疑他的使臣身分,使人逐之,在赵武灵王已脱关远去后,审问下人,秦王方知此人即是卸去赵王的主父。如此使秦人大惊,这也是战国时代惟一潜入敌国进行军事侦察的国王,足见其胆识和勇敢。

赵惠王三年,即公元前296年,赵国发兵攻破中山国,将中山国的领土据为己有,并将中山国王迁往河套之内的肤施(右延州,今榆林之南地延安),起灵寿,翌年中山国亡。

中山国本是一个实力不弱的国家,还曾有自己护边的中山长城,为什么由强变弱,最后沦到灭亡的境地呢?

晋太史屠黍和西周的周威公有一段对话,谈论哪国先亡的时候,周威公问:“天下之国,孰先亡?”

屠黍回答说:“晋先亡。”

威公忙问其缘故,屠黍回答说:“臣曾和晋公说过: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人事多以不义,百姓皆郁怨;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所以,臣说晋将先亡。”

三年后,晋果然亡国。于是周威公见到屠黍之后,又问:“下一个该轮到哪一国亡呢?”

屠黍回答说:“中山国将次之而亡。”

威公又问其故,屠黍解释说:“天生民而令有区别,这是天地自然形成的产物,这也是人性与人伦的宗义。故所以不同于禽兽麋鹿之类,乃有上下之尊,各司其义。可是,现在的中山国,有章不循,有礼不依。以昼为夜,以夜继日,男女公开调情于途,百姓欢歌宴舞无尽时。淫昏康乐,歌舞升平,没有休止。君主不以农黍为国是,任歌谣悲好,不知其恶,如此奢靡,非亡国之音为何?”两年后,果然中山国亡。

可见,战国时任何一个国家的衰亡,都是有先兆的。

赵武灵王所修的长城东起于代,即代国,为狄羌,后为赵襄王设计灭掉,其旧地为今河北蔚县地。赵武灵王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307年, “北略中山之地,至于房子,遂之代,北至无穷,西至河,登黄华之上”。其中的无穷,前文已述,即山戎的无终国。无终国为山戎人所建,也逐水草而牧猎,战国时他们居张北坝上地区,故在张家口与张北县界也有赵长城。笔者一行至张家口,在张家口地区由专摄长城景观的王敏胜先生和叶萍女士驱车陪同考察了张家口赵长城遗址多处。又据当地研究长城与地方文化史专家许宝宽先生力荐,乃一窥张家口地区六代长城及层层叠压所筑之状。赵武灵王等在此地所建之赵长城东起于张北县之狼窝沟一带,逶迤向阴山纵深伸展,至内蒙古兴和县,全长100余公里。而另一条在张家口东北的长城——明边墙,也是在战国燕、赵长城基础上,于其上又夯筑了秦长城、北朝长城、隋长城与明长城,故这里的长城脉络错综复杂,单一朝代的赵、燕长城也有,复合了几代长城夯筑的情况也有,真可谓是蔚为大观。有人戏称张家口为中国长城的天然博物馆,并不为过。

赵武灵王变革习俗,以胡服骑射强国扩边,为避免三胡(三胡者,林胡、楼烦、东胡是也)部落的人夺回土地,开始在扩边之后的地方修筑长城。

赵武灵王在行胡服骑射的变革之前,因怕舆论非议,曾问过他的侍臣肥义。肥义给他解释说:“臣闻疑事无功,疑行无名。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矣!夫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昔者,舜舞有苗,禹袒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务以论德而约功也。愚者同成事,智者靓未形,则王何疑焉?”

赵武灵王说:“吾不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我也!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世有顺我者,胡服之功未可知也。虽驱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于是他遂坚定了胡服骑射的信心与决心,不怕天下人耻笑了。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首要目标是拿下中山国。

随后,赵武灵王还动员了其他一些人也和他一样胡服骑射。

P57-58

序言

大约是1964年吧,第一次出差去北京,第一次见到山海关和长城,我就被山海关天下第一关的城楼之巍峨高耸所震撼,也为绵延而远去的长城所吸引、所迷恋。自那以后,每次乘火车人关到山海关站停车的时候,我都会下车,在站台上走走,看一看山海关的城楼与长城,长城的高大、雄伟,实慰我心,让我此后会激动好多天,心境才能平复下来。因为我生在长城外,长在长城外,也安家在长城外。看长城,我所欲也。

长城给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也给了我一个敦敦实实的梦。

后来,我有机会从北京的六里桥乘坐长途汽车北行,去承德及我的出生地平泉,半路上经过金山岭,每次我仰望在山顶上蜿蜒而去的长城那巨龙般的形体,我便感受到长城果真是中华大地的脊梁,它总是在最高的山脊上远行,它比哪一座山峰都高,比哪一道山梁都悠远,可以说:长城是华夏大地的脊梁,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如果说,长城是一条虬展的巨龙,敌楼如一只只坐虎的话,那么“虎踞龙盘雄万里,地覆天翻慨而慷”这句话,用在今天的万里长城上,可以说更合适。

我爱长城,亦不时地思念长城。每一个见到长城的人,都会说“爱”这个字。长城太伟大了。2000多年来,长城经历了多少雄壮的往事啊!世界上每一个伟大的族群,每一个伟大的国度都要经历战争与和平的演变,都要付出成长的代价,都会有感同身受的悲怆与欢喜。而长城就是我中华大地这一切历史风雨的身历者与见证者。

自春秋、战国时代有了早期的长城开始,稍后是秦汉,历史的进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长城承载了中国的历史,历史也筑就了长城。站在长城的城楼上眺望,越过茫茫山野,穿过莽莽时空,大河上下,长城内外走过多少英雄壮烈的身影,长城日出给人们多少绚丽的憧憬,长城落日积蓄了多少缤纷的飘叶,长城给人以太多的纠结,太多的惊叹,太多的联想,太多的感动。从老龙头到慕田峪,从八达岭到大境门,从得胜堡到老牛湾……山河峡谷,滩崖垅塬,每一处长城之下都有一卷奔流的往事,每一个路口关塞都有一番岁月的风声涛声……正是:胡笳夜雪凉州路,铁马冰河玉门关!

如今驱车走在秦陇高速公路上,风力电塔旁土筑的长城悠长不见首尾,祁连雪山下的烽火台环扣相连。茫茫戈壁,流沙在长城脚下堆积,陌野荒滩,秋风在长城垛口上疾走。弓马长风,旌旗猎猎,长城线上有多少辉煌的战血,雨雪路上就有多少激越的轶事……

我爱长城就爱它的全部,它的爱恨,它的悲欢,它的荣辱,它的兴衰;它的热烈与冷落,它的颓圮与新生,它的沧桑与美丽。

我爱长城。这种爱却无法准确精致地描述:酷爱长城,热爱长城,珍爱长城,宝爱长城,爱到在心中铭刻,爱到无与伦比,爱到无以复加,爱到有万语千言需要娓娓道来,需要真真切切地倾诉,爱到一点一滴,一字一句地镌刻……千亲万爱归结为一句话:我要为长城献上一首诗——而长城本身就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一部不朽的诗篇!

这部史诗的第一部可以说从齐、楚长城开始,接着是魏、赵、燕长城,还有秦长城、鲁长城、中山长城……长城的雄起凝结着民夫的血汗。长城有多少雄健,就有多少民夫的舍生奉献。所以,长城这部史诗是早期华夏民族无数族群个体与群体的鲜血和汗水浇筑的,其中亦不乏流血与生命。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长城的史诗进入第一个高潮。个体的生命催促了它的诞生,孟姜女的故事为秦长城作出了千古最早的诠释,解释注定了长城的生长与壮大,它让这个民族做出了最壮烈的牺牲,家庭、爱情、伦理,坚贞与生命,美丽与哀愁,悲怆与酷烈。

人类最弥足珍惜,也是最可宝贵的爱、爱情、夫妻的信守、家庭的命运……给了史诗以足够挥洒的时间与空间,2000多年来,长城史诗中的孟姜女情结,成为华夏民族多艰多难的宿命,却是历久长在的骄吟。

这部史诗的情节起自草根,起自青萍之末,却上感天地神祗,下连百姓万民,贯穿古今岁月……所以,长城这部史诗可以说起于垒土(更可以说像长城一样起于垒石、砖砌和夯土),它的每一个曲折,每一则故事,每一场戏剧,都有呼风唤雨的况昧,尽致淋漓的挥洒!

这部史诗的背景就是苍茫大地,从渤海之滨,到东临碣石,到燕山深处,到内蒙古草原,到坝上,到大青山,到太行山,到黄河,到河套,到阴山,到狼山,到大漠,到戈壁,到高阙塞,到沙地,到碛石,到荒滩,到戈壁……时时地变换长城之剧的背景,不断涌现出各种角色的佼佼者巨擘,他们的行迹勒石刻铭,也镌刻在大地之上,更刻在历史的简牍之中,刻在后世人们关注的目光下和审视里。伟大者,伟大着他的伟大;平庸者,也平庸着他的平庸。英烈、豪雄、壮士、叛徒、小人、劣迹者……各有千秋,各有短长,各有爱憎,各有所钟情……各人有各人的追求,各人有各人的梦想,各人有各人的奉献,各人有各人的行迹。 “崇高是崇高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北岛诗语),也都在长城上铭刻着,或许你看不见他们中某一位的身影,可长城却铭记着他们全部的名字,倾听过他们的声音,看到过他们的足迹,感受过他们的赤子之心或蒙尘的羞愧。长城不愿意提起他们,他们之中有一大部分被归纳在《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之中,还有的被遗漏孑。遗漏者或沉寂在沙尘之下,被时间深埋在泥土中,或腾化在一片烟霾里,被风吹散,渺然而去,不知所终,就好像大地上从未有过他们的存在一样。  长城的史诗,记录了史诗的长城。却也记录了关于长城的人和事,或人和事与长城的关联。一部《长城传》,笔者寄希望成为这部长城史诗点滴的记录者,却从不敢说它就是史诗。史诗需要博大精深式的高瞻远瞩,更需要班、马那样天才人物的宏大叙事,月旦大师般的品评臧否。笔者不才,只能以引玉之砖呼唤精块玉琮的诞生。若此,这部小书笔者也算没有白忙活数年。

有关长城的史诗一定是博大的,精辟的,缜密的,动人的,深入人心的……笔者呼唤她的到来。对此,笔者予以真诚的期待。的。那天,只有笔者和王冰两个人,凌晨出发,天刚放亮,加完油走的一路上,只有这辆车奔驰于大野荒原之上,没有路标,也无人可以问路,按着一幅不甚明晰的地图探索般地行驰。在还没到阳关的一路上,却是走在汉代阳关与路修筑一千数百年之后,也真切地体会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的真正内涵了……

所以说,关于长城的一路走访,不论是写一首诗,还是绘一幅画,冥冥中竟疑有神助。或许,这神并非别的什么,就是长城吧!

笔者与王冰有幸地走进了长城的画卷中。

诗成,画成,笔者还要为长城,为万里长城,也为万里长城的烽燧、烽火台、墩台……唱一支歌,唱一支赞美长城的歌,一支壮歌,一支颂歌,一支浩歌。讴歌长城,歌唱长城,赞美长城——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和歌唱祖国,歌唱长江、黄河一样,长城是歌不完、唱不尽的。因为,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歌唱长城,用我们最忠诚、最纯朴、最真情的爱去放怀!

献给长城的颂歌,起自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同志,在他1984年9月题写“爱我中华,修我长城”之后,这支伟大的振兴中华的壮歌、浩歌,就把热爱长城的嘹亮之歌《长城之歌》纳入到中国人民生活的主旋律中了。

“爱我中华”不是一句空话,它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且件件都应该落在实处,其中之一就是“修我长城”!

八达岭赞歌早就唱响了,据说如今已经有超过400位外国总统、领导人、政要登过中国的长城,而修葺长城的活动也一刻没有停止,既量力而行,又不能停顿,这就是新的长城之歌,正在一段段地续下去……

永远的长城,是《长城之歌》的永恒主题,它既是中国的脊梁,又是华夏山川大地的精灵。长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长城学是中华国学的一门分支。而笔者在本书中倡议的长城美学,则是中国建筑学与长城学的合璧,两门学科的边缘搭界,复合在一起就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长城美学既需创新,也需要深入开掘,它有无穷的魅力——你越是对长城热爱,便越是对长城之美赞不绝口!有志的朋友,多徒步走走长城。为何人们对长城如此钟情?全都源于对长城的酷爱!那就投入到对长城之美的发掘中去吧!

摄影、写生、录像、写诗、做文章、著书、立说、演唱……总之,长城是歌不完、唱不尽的中华民族的卓越的化身!

让我们把《长城之歌》唱得更高昂、更嘹亮、更动人,直到永远!而在歌唱的同时,也献上我们的爱心,献上对长城的祝福!

这部《长城传》便是我和诸多影友献上的一颗爱心,献上我们的一片赤诚和一腔心音……

一部《长城传》可以说是自春秋、战国以降,到今天的中国的历史,虎踞龙盘的长城将诸多的历史贯穿在了一起,长城承载着历史的烽烟岁月,战争与和平的变幻与演进,梦想与现实。

笔者虽已尽力而为,但终因才疏学浅,不当或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诸位读者、同道不吝赐正!

后记

这部书的源起已经有十多年了。到了2011年夏天,笔者终于有了一次穿越北疆大地、考察长城的机会。这一次,再加上以前零零碎碎的考察与观察,综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动笔完成此书——《长城传》。这些年,传记文学勃兴,作传的人多了,出版的传记也不胜枚举。惟《长城传》多年尚无人问津。笔者不才,经过若干年的准备与考察,终于撰成本书,亦为幸焉。

《长城传》写的是长城的成长史,换言之就是关于长城的人与事。两千数百年来,长城经过历代皇朝修与停的冷热炎凉,遗泄了一地往事。把这些往事钩沉起来,沥沙淘金,就积成了本书。也可以说,长城的传记凝结的是北方中国的半部历史。

当笔者追怀往事并草成本书之后,我想说的是在笔者的身边站着许多援手、给力、给正能量的朋友。要说感谢,首先要感谢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赵迎新女士、总编辑高扬先生,以及本书的装帧设计者及其他同仁。因为《长城传》的选题是笔者与诸位出版社领导反复研究、敲定的。这中间还有著名摄影家、哈药集团摄影俱乐部秘书长王冰先生予以策划和力挺。

考察长城的两台车也是王冰发起组织的。

我与王冰乘坐的由李森、李小妹夫妇所驾驶的汽车,基本上走了考察的全程,另一台由范兴初、那静贤夫妇所驾驶的汽车,则载着孙岐岑、高连滨两位先生,一行人都是摄影发烧友,从而也成为本书的摄影作者。其中王冰先生、高连滨先生偶尔作为“副驾”有所替换,但更多的时候,两台车的车主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体力与耐力,令人敬佩。故而在本书终稿之际,笔者特向同行的诸位旅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其是李森先生,不仅热心摄影,热心自驾游(曾多次自驾车经过云南进入西藏乐观山水),他具有相当熟稔的驾车技术,在盛夏的炎热中,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实在让人感动。

本书的主要摄影作者首推王冰先生,其次是受笔者委托专程利用假期考察内蒙古河套、山西省北部长城的汪恩良博士,他们摄下的长城图片,后来成为本书插图的主要构成。还有一位曾在长城线上周游多年,并出版过一部《长城乐章》画册的乔奇山先生,他的摄影作品,和其他一些先生及另一位北京摄影作者刘炜先生的摄影作品,都为本书增色多多,在此一并致谢。

长城一行中几位朋友的图片,在本书中都有展现,他们是李森先生、孙岐岑先生、高连滨先生、范兴初先生和那静贤女士,以及叶萍女士、王敏胜先生、许宝宽先生、捷然女士等,他们的帮助与给力,对本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在本书终稿之时,特向他们致以真诚的谢忱。叶萍女士及王敏胜先生、许宝宽先生是张家口地区的摄影名家,她们对长城的醉心与痴迷表现在对于长城多年的观察与拍摄,多次参加长城的专题影展。在笔者等到达张家口时,叶萍和王敏胜先生亲自驾车当我们的向导,许宝宽先生是一位张家口地区的长城专家,积攒了许多资料与图片——这一切都成为笔者完成本书的给力者,并赠予图片而成为本书的摄影作者,使本书作者有幸与之合作,亦为天意焉。而这其中的友谊之环,也是王冰先生,原来他与叶萍女士早为影友矣!在这里言谢也许太轻,愿以长城为纽带,友谊长存吧!而友谊中,恰蕴含着正能量!

此外,对笔者撰写本书给予帮助与支持的还有吴宝三先生、王惠民先生、伊永文先生、王平女士、郭文明先生,张殿国先生,以及亦师亦友的陆伟然先生、苗欣先生,此外还有学友张华先生、王野先生等,他们的关心、支持与鼓励,则成为笔者孤军挥笔奋战于严冬中的温情与正能量,也成为笔者完成本书的助推之力。

长城是一部伟大的民族遗产,笔者学养有限,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虽有先行者的专著可资参阅,可笔者甚感20世纪以来对于长城关注与研究的成果并不算多,如果深入下去,关于长城文化的诸多方面,如长城与民族融合、长城与宗教、长城与环境、长城与地缘经济、长城与古今交通,长城与人口迁徙、长城与战争、长城地区的民俗、方言、音乐或民歌……可以开掘的题目实在太多。笔者已进入古稀之年,这些方面的关注只有期待年轻的朋友与有志于此的方家了。

笔者研究不够,学养亦浅,本书的缺点与不足在所难免,故在此申言,再次恳诚地请读者诸君,不吝赐教。

2014年4月24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