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探秘古埃及/百科通识文库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伊恩·肖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谈到古埃及,我们往往会有很多联想——木乃伊、金字塔、法老的诅咒以及丧葬仪式。但我们对这个伟大的文明究竟又理解多少呢?基于早期埃及学家的发现,以及现代科学和语言学分析的结果,《探秘古埃及》作者伊恩·肖描写了一些有关古埃及的现代思想。从专制的法老到被肢解的尸体,从神符到有着动物头人身的众神,本书各章介绍了古埃及的各个方面。

内容推荐

木乃伊、金字塔、法老诅咒、宗教仪式、古埃及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想象。

伊恩·肖所著的《探秘古埃及》以一项重要的考古发现——纳尔迈调色板为主线,分章讨论了古埃及文明的各个重要方面,从专制法老到木乃伊制作,从象形文字到动物头人身的神祗,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古埃及全景图。

目录

前言

图目

第一章 绪论:迄今为止的故事

第二章 发现与发明:构建古埃及

第三章 历史:构建年表记述历史

第四章 文字:象形文字的起源与含意

第五章 王权:模式化和“东方专制君主”

第六章 身份:关于种族、人种以及性别的争论

第七章 死亡:制作木乃伊、肢解和奥赛里斯崇拜

第八章 宗教:古埃及众神和神庙

第九章 埃及热:再用埃及象征重构埃及形象

试读章节

1898年,英国埃及学家詹姆斯·奎贝尔和弗雷德里克·格林在上埃及的赫拉康波里斯一个早期神庙的废墟中发现了一块绿灰色的石板。这个发现不像24年后图坦卡蒙墓的发现那样令全世界的记者蜂拥而至,但这块石板的发现者马上就意识到了它的重要性。像罗塞塔石碑一样,这个石刻,即纳尔迈调色板,对古埃及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其重要性远不止于赫拉康波里斯当地。在随后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为了解决各种问题——从埃及国家的政治起源到埃及艺术与文字的本质等——埃及学家对该石板作出了不同的解读。没有哪个物品足以代表整个文化,但是尼罗河谷流传至今的一些手工艺品是如此具有代表性、所含信息如此丰富,以至于它们可以成为整个古埃及文化某些方面的缩影,纳尔迈调色板就是其中之一。

纳尔迈调色板

到位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参观,人们最先看到的展品之一就是纳尔迈调色板。它是一块绿色石板,呈盾形,高63厘米,正反两面都刻有浅浮雕装饰。人们一般认为纳尔迈调色板出现在公元前4千纪的最后一个世纪。调色板正面描绘有两只狮头怪兽(serpopards),它们的长颈交织在一起,分别被两名蓄着络腮胡的男子用带子拴着。类似这对怪兽的成对对称“驯兽”似乎来源于早期美索不达米亚的图像,或许也包括埃兰的图像,但是在埃及,这些驯兽可能代表着上下埃及的武力统一,是整个法老时期埃及艺术与文献的主题。

两头怪兽缠绕在一起的颈部形成的圆环巧妙地构成了一个凹处,也叫浅盘,它可以用来磨制描绘眼睛的颜料(这是这些调色板的本来用途),但是我们不清楚像纳尔迈调色板这么重要的仪式用品是否真的用来磨过颜料。像这样造价很高的仪式用具可能已经超越了所谓的实用功能,因为它们是献给赫拉康波里斯神庙的供品。在类似的其他仪式用调色板上,圆形凹槽可能会中断调色板的画面,这是人们不愿看到的。试比较同样由奎贝尔和格林在赫拉康波里斯发现的“双狗调色板”,其正面也有两头长着长颈的狮子,但是凹槽只是位于脖颈之间,而不是由脖颈相交形成(或者比较“战场调色板”,其中的凹槽位于一排俘虏中间,割断了画面)。

在纳尔迈调色板正面的顶部、两个怪兽的上面,艺术家刻画了一位早期埃及统治者的形象:他长着络腮胡,正向前迈步。从他身前的象形文字和调色板顶部位于两个母牛头之间的“王名框”里的象形文字来判断,这位统治者可能名叫纳尔迈。他头戴所谓的红冠,这种王冠最早出现在涅迦达一期(公元前4000—前3500)的一块陶片上,最终成为下埃及统治者的象征(但是这种关联形成于涅迦达一期还是纳尔迈时期尚未确定)。他手执权杖和连伽,身穿一件系于左肩的束腰外衣,腰部系着一条牛尾。

国王和其他6人列队前进,其中两人只有他身高的一半,他们在调色板上的位置是一个在国王前面,一个在后面,但这可能意在表示两人实际上走在国王的两边。他们胡子刮得很干净,显然是高级官员。左边的那个显然是持鞋者,因为他一手拿着凉鞋,一手拿着一个小器皿,胸前还挂着一个胸饰,可能是王印;他头部后上方有一个矩形框,里面有一个象形文字;这个符号可能代表芦苇船(但是在这一情境下意义并不确定),通常读作db3。他头部前方还有两个不同的符号,分别是叠加的玫瑰花饰和一个读作hm的符号,该符号后来具有几种含义,“仆人”为其中之一。国王右边的官员略高大些,头戴假发,身穿豹皮衣,脖子上好像挂着书写工具。他的身份可由他头顶上的象形文字tt来断定,这个词可能是“宰相”一词较早的写法。

P2-7

序言

在距离阿斯旺市南部几英里远的费莱岛上,有一座伊西斯女神庙,神庙的一面墙上刻有一段简短的象形文字铭文。这段铭文的意义不在于其内容或含义,而纯粹在于它的刻写时间——公元394年8月24日,就我们目前所知,这是象形文字符号最后一次出现的时间。此后古埃及的语言存续了相当长的时间(费莱岛神庙上还有最后的世俗体象形文字的涂写,时间是公元452年12月2日),在某种程度上它还以古老僵化的形式存在于当代科普特教堂的礼仪典籍中。尽管如此,大约在公元4世纪末期,人们已经不再了解和使用象形文字。在1822年商博良解读象形文字之前,古埃及人的文字世界一直不为人知,学者们的研究几乎完全依赖于希腊罗马作家的记载,或者《圣经》中有关埃及的章节。因此,直到19世纪末,古典的和《圣经》中的埃及形象几乎一直主导着埃及学这一新兴学科。

在商博良作出突破性发现的180多年后,古埃及研究已经深刻影响到了许多当代问题,从语言学和“非洲中心论”到宗教崇拜和关于外星人的奇谈怪论。本书既讨论古埃及的考古和历史研究,也评析埃及及其诸多象征对于过去和现在的西方社会及思想的影响,目的是使读者对于主导当代埃及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专题有一定了解,并试图探讨埃及文化依然深深吸引我们的原因。

这本小书集中讨论了“纳尔迈调色板”(约公元前3100年)——至少在开篇如此,概括了它对我们理解早期埃及文化的重要性。大部分章节都将调色板的不同方面作为讨论埃及学关键要素的出发点,这些要素包括历史、文字、宗教和墓葬信仰等。在这个框架下,本书偶尔会把当前的埃及学学术观点和发现与更为通俗化、商业化的观点——其中包括现代大众传媒对埃及的广泛宣传——进行对比。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23: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