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与教育家之一,他所创立的佛教既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又是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与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教育。沈立编著的《觉人教育(从教育看佛学)》就是把佛教当作教育来考察,把佛教中的教育内容加以提炼与总结,用现代教育学的结构体系呈现出来。相对于儒家的“成人教育”与基督教的“全人教育”,佛教教育是一种“觉人教育”。全书内容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从印度到中国,阐述佛教教育的产生、发展、基本内容与中国化的历程;二是佛教教育的基础;三是觉人教育论。“觉人教育论”首先明确了佛教教育是一种非宗教的觉人教育,然后从人性的角度来阐述觉人教育的理论基础,并且把觉人教育与日本小原国芳的全人教育进行了比较。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明远先生对本书给予高度评价:研究佛教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把它看作是宗教信仰,应该是很有意义的。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楼宇烈教授、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研究中心审读专家等也对本书给予了肯定。
虽然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究其本质,佛教其实是一种教育。佛陀被称为世界上最人本的教育家,教人怎么断除烦恼,得到人生真正的美满幸福与彻底的解脱,这也是佛教教育的根本宗旨。
佛教教育是一种非宗教的觉人教育,既有崇高与出世的理想,又有现实与入世的行动,学用一体,直面人生的问题,走均衡发展的中道路线,最终实现教化大众的教育目的。
沈立编著的《觉人教育(从教育看佛学)》把佛教当作教育来考察,梳理了佛教教育的发展脉络,探讨了佛教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国化、教师、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从而对教育、现代教育以及当代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前言:因缘与致谢
序一:佛教启人为善的教育作用
序二:佛教乃当世之所必需
内容简介
导论
上篇 从印度到中国:佛教教育的产生、发展、基本内容与中国化
第一章 佛教教育的产生:佛陀时代的佛教教育
第一节 世间有佛
第二节 佛教教育体系的初创
第二章 佛教教育的发展:“后佛陀时代”的佛教教育
第一节 佛的演变——从舍利与象征到佛像
第二节 僧的演变——正法、像法与末法
第三节 佛法的演变
第三章 佛教教育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德行教育的内容
第二节 快乐教育的真谛
第三节 觉人教育的六大内容
第四节 总结:一切法皆是佛法
第四章 佛教教育的中国化
第一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佛教教育的中国化
第二节 佛教教育的中国化进程
第三节 佛教教育中国化的佛法依据
第四节 佛教教育的输入——中国佛教教育的产生
第五节 佛教教育中国化的关键
第六节 隋唐——佛教教育中国化的完成
第七节 佛教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影响的方式与历史进程
中篇 佛教教育的基础
第一章 禅之球与世间观
第一节 世间——有情世间与器世间
第二节 世间的构成——六大
第三节 世间的特性
第四节 空间纬度的世间——人天三界
第五节 时间纬度的世间——世界的起源、演化、现状与未来
第二章 有情与人生
第一节 人乃有情的中心
第二节 人在有情中的优势
第三节 人的身心结构
第四节 人生的动态过程——三世因果十二因缘流转图
第二章 佛教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一节 恋世的人生观
第二节 出世的人生观——以学为主的小乘人生观
第三节 入世的人生观——以教为主的大乘人生观
第四节 佛教的人生观——教育与人生不二
第五节 佛教的价值观
第三章 教育的真义与目的
第一节 教育的真义
第二节 人生的苦
第三节 教育的目的——唯一大事因缘
下篇 觉人教育论
第一章 佛教教育是一种非宗教的觉人教育
第一节 佛教教育的含义
第二节 以人为本的佛陀教育——从佛教的原点看佛教教育
第三节 第三节佛教教育是非宗教的教育
第四节 佛教教育即觉人教育
第二章 人性的构成与转化:觉人教育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人的众生性——觉人教育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人类的优异特性——觉人教育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佛性——觉人教育的充分条件
第三章 佛教“觉人教育”与小原国芳“全人教育”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觉人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共性
第二节 觉人教育与全人教育的区别
第四章 觉人教学论——佛教教育的教与学
第一节 佛教教育的教师
第二节 佛教教育的教学原理
第二节 佛教教育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佛教教育的学习论
总结 佛教教育的精神特征
后记
主要参考资料
后来悉达多太子与耶输陀罗结婚,在皇宫中过着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奢华生活,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与价值所在,并决心走出“奢华的鸟笼”,走向自然,走向真实的生活。据《普曜经》记载,太子来到乡间看见农人在烈日下流汗耕地,土翻虫出,鸟雀啄食,并得知原来农人拼命耕作是为了给国王交纳税收,顿时觉察了世间的不平与生命自相残杀的苦痛。树下观耕,第一次让太子知道了自然的真相、农人的命运、自己生活的来源、生命的矛盾与苦痛,这次经历成为他出家修道的思想转折点。在以后的四次出城游观中,悉达多太子先后见到了发白面皱齿落步摇的老人、苦痛的病人与送葬途中的死人,知道了人生的真相。佛陀后来回忆道:“我虽然生活富裕,但感受力强。虽然世人自老、自病、自死,尽管这种老、病、死又难以摆脱,但人们总是一看到这种老、病、死的到来,就又恼、又厌、又嘲。这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每当我这样思考的时候,就全然丧失了青春的喜悦、健康的自豪以及勇气。”’此后,他又看到剃除须发赤足持钵的出家人,他们安详平和的气质、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给太子以极大的震撼。某天晚上,他坐在音乐殿中沉思时,终于下定决心,要实现自己的四大誓愿:“一者愿我未来自证法性,于法自在,得为法王,以精进智救拔一切牢狱爱缚苦恼众生,皆令解脱;二者有诸众生,瘿此生死黑暗稠林,患彼愚痴无明翳目,以空无相无愿为灯为药,破诸暗惑,除其重障,成就如是方便智门;三者有诸众生,竖懦慢幢,起我我所,心想见倒,虚妄执着,为说法,令其解悟;四者见诸众生处不寂静,三世流转如旋火轮;亦如团丝自缠自绕,为彼说法令其缚解。”。当代南传佛教著名高僧那烂陀长老根据巴利语佛典,完成了一部介绍佛陀与南传佛法的名著《觉悟之路》。关于悉达多太子出家,那烂陀长老说道:“(太子)独自一人,身无分文,登上了追求真理和安乐的道路。他的出家不是他对其亲人之爱的减少,而是对劳苦大众有情之爱的无限扩展。这不是一个饱受沧桑老人的出家,也不是一个一无所有之贫者的出家,这是一个风华正茂、享受着人世间荣华富贵之王子的出家,这在历史上是无人可与之比拟的。”
很久以来,一般人,甚至有不少佛学研究者都认为,佛陀当初出家是一种对人间的消极厌离,但是我们从悉达多太子出家前所发的四大誓愿就可以看出,其出家的动机是为了解脱流转于生死牢狱中的众生。就本质而言,悉达多王子的出家不仅没有远离人间,反而更加接近了人间。印顺法师认为:“他离开王宫,完成最高的牺牲——弃世,才真正的走人人间。自然属于自然,一切还于一切;在自我私有的占领形态下,能有圆满的真理与自由吗?”
当一直陪同太子出家的车匿悲伤地回到王宫报信时,车匿说,王子不是弃绝了我们,而是弃绝了整个世界。“为家忘一人,为村忘一家,为国忘一村,为身忘世间。”以自身自证法性,成为自在解脱的法王,真正解脱的人才能真正忘我、无私地利益大众,忘了世间才能真正走向世间。
P15-16
沈立是我的博士研究生,笃信佛教。他在选择博士研究方向的时候,我就说,你既然信佛,就研究佛教传人中国后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吧。佛教自汉初传人中国后,与儒学几经论战、争斗,互相影响。佛教逐渐适应中国的国情和本土化,出现了禅宗一派;儒学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念,出现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如果能有一篇博士论文论述一下佛教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将填补中国教育研究史中的空白。当然,撰写这样的论文并非易事,既要精通佛学,又要精通教育学。这对一位年青的研究生来说实是一件难事。在研究过程中几经讨论,论文换了一个角度,只写了从教育的视角,而不是宗教信仰的角度来讨论佛教的教育意义。于是就有了《觉人教育:从教育看佛教》这篇论文。
说起宗教的起源,任何一种宗教,开始都是教人为善的,是为解救人生的苦难。后来才逐渐变成一种宗教信仰,被信徒顶礼膜拜,并排斥其他宗教。但佛教除外,信佛并不排斥其他信仰。佛教启人为善的教育作用是很大的。因此,研究佛教的教育意义,而不是把它看作是宗教信仰,应该是有意义的。
论文撰写过程中沈立访问了宗教研究的权威人士,如北京大学哲学系的楼宇烈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方立天教授、中国科学院的牛实为教授。他们给他很多指导和帮助。论文答辩时,楼宇烈教授、方立天教授与牛实为教授都参加了答辩委员会。他们对论文给予了肯定的评价。最近该论文准备出版,特写这几句,是为序。
“这是一件你可以做一生的事情!”
这是顾明远先生指导我从事佛陀教育或佛教教育研究时,语重心长告诫我的话,时至今日,于我还记忆犹新。博士阶段的研究只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结束。
此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博士论文有其特定规范与格式要求,而用教育学粗浅的框架来容纳佛教博大精深的内容,有很多地方只能采取“削足适履”的方式,这样的局限性,在我开始做研究与撰写论文时,就已明显暴露出来了。所以,我对此书的一些内容不是很满意,将来肯定要继续修改与完善。佛陀是人类最伟大的圣者之一,佛法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之一,佛教教育肯定是人类最伟大的教育之一。如果有机会有能力,我将来一定立足于佛陀教化众生的本怀,整理出一套真实、可靠而纯粹的佛陀教育与佛教教育书籍。
对我而言,如果在宇宙之间还有什么永恒的生活方式,那肯定就是学与教。
如果读到本书的善知识发现书中有任何可以改正的地方,可以直接把修改意见告诉我,这是我的邮箱:shenli@bnu.edu.cn。在此提前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