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英)温斯顿·丘吉尔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视角独特的二战回忆之作,揭秘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全景式历史巨著,最权威的战争史料!

《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选自温斯顿·丘吉尔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以英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二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揭密了中、英、美、苏各大国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政治、军事内幕,是一部全景式的历史著作。

内容推荐

《不需要的战争(丘吉尔亲述二战)》选自温斯顿·丘吉尔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以英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二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揭密了中、英、美、苏各大国间许多鲜为人知的政治、军事内幕,是一部全景式的历史著作。

如果你对二战具体的军事和政治细节感兴趣,并且厌倦了大段引用各种文件和数据的唠唠叨叨,想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对二战前后整个世界的历史做大略的脉络梳理,这会是个不错的读本。现在,吉尔带你开启这场精彩的二战之旅吧。

目录

序言

第1章 打赢了战争,只是开始

第2章 我对下一次大战的预言

第3章 下士阿道夫和元首希特勒

第4章 英、法的底牌已被摸清了

第5章 慕尼黑悲剧:被出卖的不只是捷克

第6章 大战爆发,德国入侵波兰

第7章 临危受命:我来组成新的内阁

第8章 难以忘却的牺牲和努力

第9章 敦刻尔克大撤退

第10章 竞相争夺:狼与熊

第11章 惨烈的不列颠空战

第12章 《租借法案》,来自美国的支持

第13章 心怀叵测的“盟友”

第14章 地中海、大西洋和北非的硝烟

第15章 巴巴罗萨:苏德战争的开始

第16章 我与罗斯福的会晤及《大西洋宪章》

第17章 对苏联人的援助

第18章 日本与珍珠港

第19章 《联合国公约》签字

第20章 北非、东南亚和大西洋上的挫折

第21章 转租失败:中途岛、阿拉曼和斯大林格勒

第22章 墨索里尼的垮台

第23章 我与罗斯福、蒋介石的开罗会议

第24章 我与罗斯福、斯大林的德黑兰会议

第25章 诺曼底登陆、解放巴黎以及德国火箭

第26章 苏联人的胜利和华沙的殉难

第27章 1945年10月,莫斯科

第28章 我与罗斯福、斯大林的雅尔塔会议

第29章 罗斯福逝世与德国投降

第30章 波茨坦:我的记载告一段落

编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打赢了战争,只是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们几乎普遍抱有世界即将获得和平的想法,并对此深信不疑。如果各国都能秉承正义,依循常理来慎重地处理事务,各国民众这种衷心渴望原本不难实现。“为了消灭战争而战斗”已然成为共识,人们纷纷付诸行动,以促使这一事实尽早实现。

当时的美国总统威尔逊被认为手握大权,他曾设想构建“国际联盟”并使之深入人心。在凡尔赛的英国代表团,则对这一设想进行整理和完善,使其成为一种机构,作为人类艰苦前行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而永久存在。

胜利之后的协约国,尽管还需面对国内的巨大困难,以及许多自己也不知该如何应对的难题,但与他们的老对手相比,至少此时仍是强大的。各条顿国家,位于大半个中欧的变乱祸首,此时已俯首称臣;而受到德国沉重打击的俄国,则陷入内战骚乱之中,并将逐渐落入布尔什维克的手中。

1919年夏天,协约国军队进驻莱茵河一带,其桥头堡深深楔入已然战败并被解除了武装的德国境内。与此同时的巴黎,各战胜国的领导人正陷入对未来的讨论和争吵之中。他们面前放着的是整个欧洲的地图,而且几乎可以随心所欲地加以修改。

经过了艰苦卓绝的52个月后,同盟国终于低头认罪了。同盟国的四个成员国中,没有一个能对协约国的意志做哪怕一丝的抵抗。德国被认定为此次世界浩劫的罪魁祸首,已完全任凭胜利者摆布。即便对胜利者来说,经历了这番折磨后,也显得有些步履蹒跚。

这一次不是政府之间的战争,而是民族之间的战争。各大国将全部的生命力和精力都投入怒火与杀戮之中。在巴黎集会时,各国领导人都感受到了压力,那是来自前所未有的历史大潮的巨大压力。《乌得勒支和约》和《维也纳和约》1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时的贵族政治家和外交家,无论胜利还是失败,开会讨论都显得那样谦恭有礼,他们不像民主政治那样吵吵闹闹,而是依循公认的基本原则对各种制度进行改造。现在,饱经磨难的各国民众为宣传所鼓动,以致亿万人坚决要求进行彻底的报复。如果各国领导人为胜利的表象所惑,被这种呼声冲昏了头脑,而在会议席上放弃了将士浴血沙场赢得的成果,那就非倒霉不可。

凭着在大战中作出的贡献和牺牲,法国理所当然地获得了领导者的地位。为了保家卫国,法国付出了150多万人的惨重代价。100多年间,巴黎圣母院的钟楼5次经历了刀剑和枪炮的洗礼,更有13个法国行省落入普鲁士手中,在对方严

酷军事统治下长达4年之久。一片接一片的地区被敌人破坏,或是在激烈的交战中化为焦土。从凡尔登到土伦的每一间农舍、每一个家庭里,几乎都有人在悼念逝者,或是在照顾幸免于难的伤残者。  当时,许多曾参加过1870年战争并饱受其苦的人们已成了法国的显贵。在他们看来,法国能1《乌得勒支和约》为结束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和约,《维也纳和约》则为拿破仑战败后,英国、俄国、奥地利等国签订的和约。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获胜,简直是个奇迹。他们一向对德意志帝国抱有恐惧……德皇关于“铁甲拳头”和“闪亮铠甲”的演说,在英美两国的人听来也许只是笑话,但在法国人心里,却是实实在在的灾祸前兆。近50年来,他们一直处于德国强大武力的阴影之下,心里充满了恐惧。而现在,法国以鲜血为代价,解除了这长久以来的压抑,终于实现了和平与安全。因此,满怀热情的法国人才会激昂地高呼:“决不能有第二次!”

然而,前途充满了不祥之兆。法国人口不及德国的2/3,而且几乎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德国人口却始终处在增长之中,每年都有大批青年达到服军役的年纪,其人数比法国多一倍。要知道,这是个曾以一国之力与几乎整个世界为敌的国家,而且只差一点就征服了世界。许多了解内情的人们都知道:一战的胜负好几次都在千钧一发间,只不过由于某些偶然因素才能幸运地化险为夷。然而,万一以后再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强大”的协约国还会再次派遣数百万大军到法国战场或东线来吗?俄国深陷动乱之中,已不复旧貌,意大利则颇有向敌人那边靠拢的迹象,至于英国和美国,与欧洲远隔重洋……法国早已疲惫不堪,人口更是损失惨重。它在展望未来的前景时,既深感庆幸,也惶恐不安。怎样才能保障法国的安全呢?如果没有了安全,胜利似乎失去了意义……最迫切的就是安全,要不惜一切代价,哪怕使用最严厉甚至是残酷的方法,也必须取得安全。P1-3

序言

在《世界危机》《东战线》和《战后》中。我曾记录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事情。

与这些书一样,我尽力效仿笛福的《一个骑士回忆录》的叙述手法,以我个人的经历为线索,对那些重大的军事和政治事件进行论述。我也许是唯一一位身居政府高位并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两次浩劫的人。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我担任的只是次要的职位,但在第二次对德战争中,有5年多时间,我担任英国政府的首脑。因此,我的这本书便采用了不同于以往的立场,在撰写过程中我所拥有的权威也远非从前几本能比。

我的全部公务工作几乎都是我口授秘书办理的。在我就任首相期间,我发布的备忘录、训令、私人电报和节略,总数可达100万字。那时每天都得根据所能得到的资料处理许多重要事宜,以致逐日写出来的文件不免存在许多缺点。但如果把这些文件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在英国国家战争和政策上负主要责任的人对自己所见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我不知道现在或过去是否曾有过这种关于战争和政府工作的逐日记录。我并不想把它称为历史,因为编写历史是属于我们后一代人的工作,但我极有信心地说,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贡献,对后世会有所帮助。

这30多年来的行动和主张,包含和反映了我毕生的努力,愿人们据此对我作出评断。我恪守一个原则:除非事前曾公开或正式发表过意见,或提出过警告,我决不对任何在战争或政策上的措施做事后的批评。实际上,我在事后的回顾中,已将当时争论中的许多严厉的措辞改得相对温和了。我记述了那么多我所爱戴和尊敬的人,他们同我的分歧令我十分难过,但如果不能在未来到来之前对过去的教训作出总结,那就不对了。本书记下那些诚善名的行为,但愿不至于有人因此轻视他们,却不去反躬自省,检讨自己履行么职的情形,吸取过去的教训作为自己未来行为的借鉴。

不要认为我希望所有人都赞同我所说的一切,更不要认为我所写的是在迎合公众。我,凭借自己一贯的见解提出论证。我已尽己所能地去慎重地核实材料,然而随着缴获敌方文件的披露,或是其他新的发现,不断有更多的史实被公之于世,这就可能会为我所下的结论提供新的补充。在所有事实还未明了以前,把一些确实、可靠的记录和书面意见保存下来作为根据,这很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有一天,罗斯福总统告诉我,他正公开征求意见,想给这次战争起个名字。我立即脱口而出:“不需要的战争。”没有哪一次的战争能比这次战争更容易被制止的。上一次大战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好不容易留剩下的,又在这次大战中被毁光了。在亿万人付出巨大努力和牺牲之后,我们仍无法获得和平或安全。现在,我们又处于危险之中,比起曾被我们克服的更为严重,这可以说是人类悲剧的高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殷切地希望,下一代人能把前人犯过的错误改正过来,根据人类的需要和光荣,控制住正在展开的可怕的未来景象。

温斯顿·丘吉尔

1948年3月于肯特郡恰特韦尔庄园

后记

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都是小虫,但我坚信自己是只发光的小虫。”是的,对于二战各国而言,英国就是那只闪闪发光的小虫。

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二战英国的种种事件只是个遥远国度里发生的陌生故事。然而,只要你想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你就绝对绕不过英国。

和中国一样,英国在二战中也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大战初期的英国,即使将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用于军费,也依然无法满足战争的需要。为了筹措军费,英国被迫出售海外投资和海外军事基地,丧失了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一系列战略立足点。回忆起雅尔塔会议的时候,丘吉尔诙谐中不无辛酸地说道:“一边坐着饥饿的俄国北极熊,另一边是强悍的北美野牛,夹在中间的则是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其实,英国并不像丘吉尔描述的那样。作为二战中盟军方面的重要参战国,英国是欧洲唯一一个从头到尾都在和法西斯进行武装抗衡的国家,几乎所有欧洲的流亡政要和抵抗力量都在英国。如果没有英国对法西斯的强硬立场,敦刻尔克大撤退和后来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很多条件都不复存在。没有了英国这个盟友,美国对德国少了一块重要跳板。

本书选自丘吉尔的代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该书以英国人的角度讲述了二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揭开了英、美、中、苏等国之间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内幕,是一部全景式的历史著作。

原文6大卷共300多万字,不利于一般读者通读。因此,我们选取了二战中重大的历史事件,并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整理,使之浑然一体,在有限的篇幅中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更多有用信息。除此以外,我们还精选了近百幅二战时期的老照片,其中不乏来自前线的高清战地摄影,以飨读者。

如果你对二战具体的军事和政治细节感兴趣,并且厌倦了大段引用各种文件和数据的唠唠叨叨,想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对二战前后整个世界的历史做大略的脉络梳理,这会是个不错的读本。现在,就让丘吉尔带你开启这场精彩的二战之旅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17: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