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子监的建筑
1.辟雍
辟雍一词源自于3000多年前的周代,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曾多次出现。《诗经·大雅·灵台》:“於论鼓钟,於乐辟鹰。鼍鼓逢逢,蒙瞍奏公。”《诗经·大雅·文王有声》:“镐京辟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忝哉!考卜维王,宅是镐京。”“於乐辟鹿”“镐京辟廊”,辟鹿即辟雍,这是明言辟雍的。《诗经·大雅·灵台》描写了周王修建灵台,“於乐辟鹰”,在辟雍奏乐。《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赞颂文王迁都丰京,武王迁都镐京。郑玄笺释“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云:“武王于镐京行辟雍之礼,自四方来观者,皆感化其德,心无不归服。”辟雍是周天子行礼仪,宣教化的场所。《诗经》也有很多语句间接写辟雍的。《诗经·大雅。思齐》:“雍雍在宫,肃肃在庙。”
《郑笺》:“宫谓辟雍宫也。”《诗经·周颂。振鹭》:“振鹭于飞,于彼西雍。”《郑笺》:“白鸟集于西雍之泽。”言云集于辟雍之学士皆高洁之人也。《诗经》中的辟雍被描绘为一个四周为水环绕的场所,周天子及贵族在此钟鼓奏乐,和谐融洽。
在《礼记·王制》中明确提出辟雍为天子之学:“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侯日泮宫。”
《白虎通·辟雍》解辟雍、泮宫云:“大学者,辟雍,乡射之宫。……天子立辟雍何?辟雍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以法天也。雍者,雍之以水,象教化流行也。辟之言积也,积天下之道德。雍之为言壅也,天下之仪则,故谓之辟雍也。……诸侯日泮宫者,半于天子宫也。明尊卑有差,所化少也。半者,象磺也。独南面礼仪之方有水耳,其余壅之言垣,宫名之别尊卑也。”这里对辟雍和泮宫做以详细解释:辟雍为天子之学,行礼乐、宣德化之地,圜水围绕形如圆璧,效法天圆;泮宫为诸侯之学,半水围绕形如玉璜。《白虎通》对辟雍、泮宫不仅描绘了外形,更表现了周代天子、诸侯之间的尊卑差异:天子之学为圜水,诸侯之学为半水。此种解释普遍为后世学者接受和认同。
近年来在陕西西安考古发掘出辟雍遗址,根据建筑形制以及遗址所在方位,考古学家推断它是西汉元始四年(4年)建造的辟雍。东汉光武中元元年(56年),在洛阳修建辟雍,行射礼。关于东汉辟雍的情况张衡在《东京赋》中有所描述:“春日载阳,合射辟雍。”“造舟清池,惟水侠袂,左制辟雍,右立灵台。”东汉辟雍仍然是行大射礼之处,根据周制,其建筑形式依然是四周为池泽,中间筑宫室。
1930年在洛阳县城外大东郊出土了《晋辟雍碑》,碑额题:“皇帝三临辟雍。”碑文云:“泰始三年十月,始行乡饮酒、乡射礼。六年正月,又奏行大射礼。其年十月,行乡饮酒礼。皇帝躬临幸之……”碑文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曾三临辟雍,皇太子司马衷两次来到辟雍,考察太学生,行乡饮酒礼、乡射礼、大射礼。碑阴还刻有随皇帝出行参加大礼官员400余人。这块碑证明了在魏晋时期的洛阳,沿袭东汉辟雍旧制修建了辟雍,皇帝太子驾临辟雍。
宋徽宗崇宁年间,蔡亮建议,在京城开封南郊,修建辟雍。宋代王棣《燕翼诒谋录·卷五》:“徽宗创立辟鹰,增生徒共三千八百人。内上合生二百人,内合生六百人,教养于太学;外合生三千人,教养于辟鹰。”宋神宗时,王安石变法,立“三合法”。把太学分为外合、内合、上舍三等,生徒始入学为外合生,经考试后,优秀者升为内合生,再升为上合生。宋徽宗时,“外合生三千人,教养于辟鹰”,辟雍发展成为太学的一部分。
国子监辟雍修建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四十九年(1784年)竣工,是乾隆皇帝为登基50年“临雍讲学”(1785年)而建,也是唯一一座专供皇帝讲学而用的宫殿。辟雍大殿为重檐四角攒尖木构建筑,大殿长、宽各17.6米,面’积约310平方米,殿下以金砖墁地,坐落在圜水中央的石基上,屋面全部覆盖黄色琉璃瓦,四条屋脊向上汇集于镏金宝顶,金光闪闪,气势恢宏。上为团龙合玺井口式天花顶,中间无柱,抹角架梁。大殿四面通透,每面面阔三间十二隔扇,每间四扇,镶嵌在四根金柱之中。殿内正北上方横匾及两侧楹联为乾隆皇帝御书,南面和东侧匾额为道光、咸丰皇帝亲题。殿中设置的龙椅、五峰屏、御书案等皇家器具,都是乾隆帝“临雍讲学”时所有的设施。建筑外周建有檐廊,红色檐柱、廊柱多达数十根。
辟雍大殿四面环水,水上东南西北各建一座汉白玉石梁桥通达四方。俯瞰辟雍,浑成“天圆地方”之形。大殿为正方形,按古代帝王规制,辟雍共为九间,意寓九州井田合为一宇,故天子讲学位居中央。殿内金砖墁地,上为团龙合玺井口式天花,中间无柱,抹角架梁,既宽敞华贵且结构巧妙。
云龙彩绘辟雍匾额悬挂在大殿外屋檐下。辟雍匾额为八角形木制华带匾,四边框为五彩祥云透雕金色飞龙图案。磁青底金字楷书辟雍两个大字。匾额上边框三条龙,左右边框各两条,下边框为二龙戏珠,九条金龙穿梭在五彩祥云之中,逼真生动,栩栩如生。这块匾额精美绝伦,华丽而典雅,庄重而大方,自有一番帝王气派!
辟雍二字为乾隆皇帝御笔,原匾为满汉文,现在看到的匾额上只剩下汉字。同孔庙国子监其他处匾额一样,后来删去了满文。辟雍二字布局合理,疏朗大方,笔画刚柔相济。用笔灵活、道劲、沉重扎实,足见其书法功底。乾隆推崇赵孟烦和董其昌,仔细琢磨这两个字,兼有赵董之神韵。
P32-35
2008年6月14日上午,国子监开街仪式与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挂牌仪式同时举行,并成为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之一载入史册。也宣告:历时3年的孔庙、国子监和国子监街大规模修缮整治工程结束,复其“左庙右学”格局,再现“往日辉煌”,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壮举。2009年国子监街被文化部、国家文物局联合授予“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颁牌式在孔庙隆重举行。作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首任馆长,我参加了这些重要活动,见证了这些重大史实,倍感荣幸,也唤起了自身肩负的历史责任意识。
从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划定大都庙学之地起,到元大德六年(1302年)成宗铁穆耳批准并大规模营建孔庙与国子监,历经元明清三代,国子监街(成贤街)形成已达730多年,它蕴含丰富的历史与人文,见证时代的岁月与变迁,诉说着往事与今朝……在党中央大力倡导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之时,展开国子监街的历史画卷,挖掘其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乃当务之急,也是我作为孔庙、国子监守护者多年的夙愿。恰逢北京地方志策划编写“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我写一本以国子监街为引领,全面介绍国子监地域古今历史与人文的书籍,供今人了解、品读、评说的愿望得以实现。高兴之中,我更要感谢博物馆李永康、高彦、王琳琳、徐政宗、陈国玺、邹鑫、常会营、韩英、张炳谦、董艳梅、孔喆、绳博等研究部、保管部、办公室的全体同仁提供的无私帮助;感谢安定门办事处、北京古研所、收藏家安吉华先生等所有提供信息资料与热心支持的朋友们;也感谢我女儿在编集整理资料、文字录入等工作中付出的劳动与智慧。每年4月中旬,是北京孔庙百年紫藤萝花盛开的时节,也是此书结稿之际,偶来灵感,作五律《圣地藤萝》诗一首,献给大家欣赏:
孔庙紫藤萝,百岁绕千秋。
圣地添美景,春光不久留。
由于自己知识水平有限,加之资料紧缺,时间仓促,本书结构、内容会有许多不妥与错误,敬请行内专家和广大读者们拨冗指正,不胜感激。
吴志友
2014年6月
段柄仁
记述北京古都文化特点和亮点的“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第一批10部,于2005年7月出版,包括《王府井》《天桥》《前门·大栅栏》《什刹海》《琉璃厂》《会馆》《王府》《庙会》《老字号》《祭坛》,发行后颇受读者青睐。时光匆匆,又过去近10年,目前市场已难觅其踪,需再版供应。现在我们又接续编纂了第二批10部,计有《长安街》《朝阜路》《平安大街》《国子监街》《牛街》《东交民巷》《三山五园》《西单》《雍和宫》《南锣鼓巷》,将来还应有第三批、第四批……,把北京这块宝地上现有的和曾有的人类文明的闪光点、出彩处,尽可能网罗其中,展示世人,同时也在志书的宏大家族中,创立北京特色志书的“风味美食”系列,并使其生生不息,同现已经完成的规划一轮172部志书,正在编纂的规划二轮67部志书,以及规划外志书《北京胡同志》《北京四合院志》等大型特色志书,古镇图志等系列丛书,乡、村、街、社等综合性志书,各行业的专业志书等,构成覆盖北京历史和现状的基础文化宝库,必将光照现世,影响千秋。
风物图志与规模宏大、历史知识丰富全面的北京规划志书相比,应当说在内容上是出其类、拔其萃,使其特点更加突出,亮点更加明亮。如果把规划志书比作无所不包的天空,那么风物图志就是在美不胜收的满天繁星中,撷取其最美最亮者,给予拉近、聚光、展示,使其更加感动人、吸引人。表现形式上,图志在遵循志书的体例和纂写原则的基础上,比规划志书更多地使用图片展示内容,即图片多、占位大,成规成套,有地图、象形图、实物图照,有全局性图照、局部图照、单位图照,有现状图照,也有历史图照。总之,图片美观,形象性强烈,加之图文紧密结合,相互映照,对读者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可以说,图志既是展示北京风物的精选本,又是志书家族的精美书,更具有京味,更方便选用,也更大众化。
第二批10部图志和第一批相较,无论是只写北京风物的选题原则,还是以专家为主的编纂路线,没有不同之处,每部各自独立,相互是单体并列,两批之间是整体接续的关系。较大不同的是,第一批是以北京风物的“点”(诸如《天桥》等)、“片”(诸如《什刹海》等)、“类”(诸如《会馆》《老字号》等)为主要展示对象,而第二批则以“线”为主,辅以“点”和“片”。10部中有7部是展示名街名巷的,这虽然在写作上增添了一些难度,但名街名巷是北京古都风貌不可或缺的特色和闪光之处,把它们纳入图志丛书系列,是图志领域的扩大,也是读者的要求。
志书是代代相续的资料性著述,时移势易,随着时代的演进,北京风物也在不断变化,有的由亮变暗,有的增光添彩,也有消失和新生的。志书编纂者都应如实记载下来,把消失的纳入历史文化的宝库中,用以为子孙后代积累精神财富;把新生的展示出来,以便为后来者接续编纂开创先河。
2014年12月10日
国子监街又称成贤街,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部,因街内有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孔庙和国子监而得名。国子监街东起雍和官大街,西至安定门内大街。北京国子监,又称“太学”或“国学”,它是元、明、清三朝太学旧址,是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和国家教育的管理机构。吴志友编著的《国子监街》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自元代以来国子监街沿线的历史变迁。
从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划定大都庙学之地起,到元大德六年(1302年)成宗铁穆耳批准并大规模营建孔庙与国子监,历经元明清三代,国子监街(成贤街)形成已达730多年,它蕴含丰富的历史与人文,见证时代的岁月与变迁,诉说着往事与今朝……
吴志友编著的《国子监街》图文并茂,通俗讲述了自元代以来国子监街沿线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