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发达国家的稳定器,在动荡的国际经济局势中,德国一直保持了相当稳定的经济水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到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之一,这中间的奥秘何在?这本由向南著的《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以批判思考角度及富含热烈情感的笔锋文采,带领读者一探德意志文化最深处的奥义。全书由作者选定的德国历史上的关键人物、事件出发,拉引出贯串最初德意志文明、乃至现代德国的种种风物人情,从生活、思想、历史、习俗等层面一一切入,巧妙融合典故素材、社会实相与个人感发,既有学术的严谨扎实,亦见文学的诗性酣畅,在行云流水的笔调中,娓娓道尽德意志文化精髓。
《行思德国(莱茵文化的精神肖像)》由向南著。德国,举世闻名的足球大国、啤酒胜地,奔驰汽车、莱卡相机的故乡,孕育出康德、歌德、贝多芬、马克思的一片土地,却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纳粹的暴行曾令上千万生灵涂炭。
究竟,怎样的历史文化造就了如此双重极端的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历史、科学工业、艺术哲学等各面向的背后,德国精神的特质到底是什么?
序/周国平
徐行(历史社会)
女神的祭坛:日耳曼尼娅
查理曼宝藏——亚琛:法兰克帝国之都
圣歌整年:德国的宗教节日
因信称义: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一醉方休:啤酒与啤酒节
森系日耳曼:德国人的森林情结与反对核能运动
一杯僵局:柏林墙倒塌之后
忏悔与尊严:战后德国社会反思
掠影(政治经济)
深海与扁舟:德语与杜登、朗氏字典
塔勒、马克与欧元:德意志货币的变迁
柏林之心:德国国会大厦
谁主沉浮:德国的政党、议会、总理
现实与理想之间:洪堡与德国教育
薄冰之上: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匠心(科学工业)
纸墨邀明月:古腾堡与印刷术
维多利亚女王的时装周:从意外的苯胺紫到传世的工业研究所
埃森钢铁帝国:大炮之王克虏伯
汽车时代:奔驰、戴姆勒、梅赛德斯、德国出租车
到不了的地方都叫远方:德国铁路网
俯仰之间:19世纪德国热力学
风云际会:20世纪德国物理学(上)
风云际会:20世纪德国物理学(下)
韦茨拉尔:光影百年少年心
群星(哲学艺术)
大音希声:19世纪的德意志古典音乐
莱比锡的秘密角落:舒曼的咖啡厅、巴赫的玫瑰园、歌德的地下酒窖
再起琼楼:康德
贤者的黄昏:瓦格纳与费尔巴哈、叔本华、尼采
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
化繁至简:包豪斯与现代设计
在水一方:德国博物馆学与柏林博物馆岛
后记
很难定义德国文化究竟是什么。是十月金秋的啤酒麦香,是单手可握八支啤酒杯的德国厨娘,是柏林墙倒塌后横贯南北的地上疤痕,是黑森林的蛋糕与布谷钟,是圣诞树下五颜六色的礼物,是雄伟的哥特式教堂内虔诚祷告的老先生。钟声敲响,凝霜的玻璃上映出万家灯火,佳节如期而至。
追溯德意志历史,德意志的拟人格——日耳曼尼娅女神,已为德意志文化代言千百余年。她戎马倥偬,血色浪漫的过往也正是德意志历史最真实的写照。诞生于森林蓊郁之间,目耳曼尼娅女神性情如松柏一样坚毅,又有着如莱茵河谷一样美丽的容貌,她曾沦为罗马阶下囚,也曾独行于丛林河谷之间;她继承了查理曼大帝的宝藏,也挑战过神的权威。女神能歌善舞,性格爽快,与姐妹伊塔利亚(意大利女神),奥蒂莉亚(奥地利女神)时常携手出游,欢歌畅饮。无忧无虑的岁月太过短暂,女神必须承担起国家的责任,于是她换上战袍,御驾亲征,昔日的姐妹兄弟不肯相认,作为国家主义的象征,目耳曼尼娅女神变得冷漠无情,她不相信友谊,她只能相信权力。被孤立的日耳曼尼娅以为这只是问鼎巅峰桂冠时的高处不胜寒,却不会预料到有一日她会被自己燃起的战火毁灭。烈火中的日耳曼尼娅终于想起,目耳曼本以青松林木为身躯,以冷清泉水为心神,企图以烈焰称霸欧洲最终落得如此下场。
涅椠后的日耳曼尼娅女神不再以真身示人,她默默隐退回养育了自己的森林,化身做一株株松柏,用宽厚的身躯封锁住血色历史的出入口,用嘹亮的沉默警示后入这段历史不可重复;她用挺拔的身躯擎起战后德国的一方蓝天,还绿水青山本来的宁静;她化作千千万万德意志女性,用温暖与爱抚育了新一代德国人,用双手将断壁残垣中仅剩一口气的德国抢救出来,在压力下工作,在罪责中反思,最终用真诚与勤劳重新建立了德国文化的信心,重返欧洲,被世界拥抱。
战后的德国仍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女性权利意识的觉醒,为恢复重建而引入的土耳其工人,柏林墙倒塌之后遗留的社会融合问题,环保与经济发展的权衡,人道主义救援与难民恐慌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考验着德国的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经历过痛苦的历史,德国人极看重“国民勇气”的培养,让年轻人自幼便懂得坚守良知的重要。在不公面前敢于发声,在不义之中敢于挺身,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中,敢于面对内心最真诚的呼喊,这已成为现代德国文化中最核心的内容之一。
大雪安静地落下,无论荣耀与屈辱,无论沧桑与辉煌,都一并覆盖在洁白的善良之下,如圣经中许下的诺言,属于个人的救赎终有一目会在期盼中到来。
P2-4
本书是一位中国年轻女子游学德国的记录,但它不是一本普通的游记,也不是一本学术笔记,毋宁说是二者的结合。作者聚焦德国的文化现象,从历史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工业、哲学艺术四个方面选取有代表性的事件和人物,做了简明扼要的描述,其间穿插一些有趣的故事。她心中有一本德国近现代的文化史,足迹所到之处,抚今思昔,浮想联翩,记下自己的感触和思考,也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德国的文化地图。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德国的文化崛起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自18世纪中叶起,德意志由一个落后地区迅速发展为一个文化大国,进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在将近两个世纪里,德语国家和地区向世界贡献了该时期天才人物中的大部分,这里只需开列一个不完全的名单,就足以让我们形成一个深刻的印象了。文学:歌德,席勒。哲学: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社会学:韦伯。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音乐:巴赫,亨德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瓦格纳。生物学:孟德尔。数学:高斯。物理学:亥姆霍兹,赫兹,伦琴,普朗克,爱因斯坦,薛定谔,海森堡。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哲学人文领域,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德国天才都谱写了改变历史的新篇章。
人们常说,德意志是一个哲学的民族,擅长抽象思维。德国人在哲学、交响乐、理论物理学三个领域做出了最突出的贡献,而我们的确可以说,交响乐和理论物理学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哲学,二者的根源甚至还都可以追溯到康德哲学。在本书中,作者对作为纯粹器乐曲的交响乐与康德哲学的关系有很好的说明(“一种人类先天认识形式能够直接解读的音乐”)。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德国人又是一个极其实干的民族,只要想一想“德国制造”就可以明白,一个多世纪以来,从帕金的染料,拜耳的制药,到西门子的机电设备,克虏伯的钢铁铸造,本茨的汽车,蔡司的镜头,德国人还引领了工业和技术的发明。
18世纪中叶以前,德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由上百个小公国组成,竟然在短时期内崛起得如此辉煌,不能不令人凉讶。究其原因,也许有赖于两大力量的交集,一是普鲁士开明君主弗里德里希二世厉行的变革,二是温克尔曼、沃尔夫、莱辛等启蒙思想家对人文主义的大力倡导。在那以后,文化兴国成为朝野共识。19世纪初,在威廉·冯·洪堡领导下进行的教育改革,更是对文化崛起起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其主要措施有三:一、建立普及义务教育体制,设立公共图书馆,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二、中学教育实行双轨制,高级文科中学注重古典人文教育,培养精英预备人才。三、创办研究型大学,坚持学术的独立品格,由此逐渐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精英阶层。
依据本书的内容和我自己的一点粗浅了解,我对德国的文化崛起及其原因做了以上的介绍。作为一个中国人,作者在叙述德国历史时会不时进行比较和自省。比如,古腾堡发明印刷术比宋代的毕异晚了几个世纪,为何毕异的发明没有改变中国的知识格局,而古腾堡的技术却改写了欧洲历史?又比如,洪堡建立向全民开放的考试制度,它与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相似之处,为何我们却出不了像黑格尔、韦伯这样的天才?倘若把这类小的追问汇集起来,我们就有必要进行一个大的反思。中国古代文化灿烂,向世界贡献了孔子、老子、庄子等文化伟人,唐诗宋词等文化瑰宝,同时期的德国则十分落后,在中国的汉代,日耳曼人尚是游牧部落,直到中国的清朝前期,德国还是许多分散的小公国。可是,近代的情况恰好相反,中国没有再出现世界性的文化伟人,原因究竟何在?不过,这个问题太大了,岂是一篇短序能够讨论的,唯愿读者诸君在阅读本书时偶尔把它想一想。
周国平
2017年5月18日
2013年离开德国之后又多次辗转于纽约、伦敦、香港、北京与柏林之间,写完这本书的时候并不在德国,而是在曼哈顿上城区一座冬天也把冷气开得嗡嗡响的图书馆里。在这些年旅居的城市中,德国的小镇大概才是最具“欧洲感”的地方。时间在那里变得粘稠,情感在那里变得隆重,思绪也可以塑成千万种模样。
在这千万种我认识的德国中,有的特别可爱,有的特别可气,有的让人迷惑不解,有的让人哭笑不得,也正是因此总是认为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个有着诸多传奇历史的国家是件相当残酷的事。在德语区缓慢的行走中,发现有太多的事情与想象大相径庭:倒下却未曾消失的柏林墙、暗流涌动的德国政坛、复杂的人口解构与社会政策、危机四伏的欧元与欧盟、盲目乐观的再生能源政策……我想要写下这些无解的故事,写给过去那个固执的自己,也写给未来那个随时准备回首历史的我们。
历史应该是有温度的。当我们踏入历史湍流中,或温暖,或冰冷,那便是我们所见证往昔荣耀与绝望的时刻。德国的历史并不温和,从烈火到极寒,这个命途多舛的国家似乎都经历了太多次。同样历经风雨的我们也有太多的问题要问,可风雨交加浪涛拍岸,听不清历史的答案。从舒曼的咖啡厅到克虏伯的钢铁帝国,从琴瑟和弦到炮火轰鸣。或许非要循着声音摸索到彼端去看一看,才能知晓点滴。
这本书的写作是偶然也是必然。循着历史的足迹旅行,总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觉。万卷书万里路之后,对历史的敬畏之感驱使着我用笨拙的笔触捕捉那稍纵即逝的磅礴。幸而有父母家人的陪伴,将一个个遥远的故事变得不再遥远。也感恩这一路友人的鼓励,让一段段平凡的旅程变得精彩。写作的过程中,感谢周国平老师耐心的指导,感谢社科院周弘老师、胡琨老师、杨解朴老师的推荐,感谢上海人民出版社的赵伟老师和诸位编辑老师的督促与帮助让这本书得以付梓。这是一个起点,愿它能注入遥远的汪洋。
在这个信息交流发达的时代里,不敢期望这本薄薄的小书能给多少读者带来德国的新鲜感,只是希望诸位在想象德国或行走于德语区的时候多在历史里寻个“为什么”。此时与彼时,此端与彼端之间绝非直线相连,坐拥历史财富而享以为然,何尝不是一种奢侈?
十分惭愧,由于阅历有限,这本书只能为读者展现德国文化冰山中的零星一角。如果它让你对那个刻板又多彩的德国产生些许疑惑,或是有机会成为你带去德国的那一本,那便是它莫大的荣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