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异质文化的解读,需要逾越诸多障碍,其中很多的在于自身文化的定势。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种既成的文化定势,恰恰可以成为解读异质文化的参照系。焦小婷著的《遭遇异质文化--哈佛访学二》是作者访问哈佛的随笔,在异质文化之间穿行,充分领略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开阔了胸襟,拓展了学术视野。
| 书名 | 遭遇异质文化--哈佛访学二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焦小婷 |
| 出版社 |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对异质文化的解读,需要逾越诸多障碍,其中很多的在于自身文化的定势。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种既成的文化定势,恰恰可以成为解读异质文化的参照系。焦小婷著的《遭遇异质文化--哈佛访学二》是作者访问哈佛的随笔,在异质文化之间穿行,充分领略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开阔了胸襟,拓展了学术视野。 内容推荐 访学的深造方式主要是上课、听讲座和自主科研。这一年中,《遭遇异质文化--哈佛访学二》作者焦小婷聆听了导师的专业课,参加了各色名目的专题讲座,如饥似渴地扫描、借阅哈佛图书馆的书籍。最为幸运的是,作者最终当面采访了自己仰慕多年的著名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真可谓不虚此行。除此之外,大大小小的新闻,光怪陆离的世相,让作者不得不思考——学人慎思,这是本能。东西方文明的冲突和融合就发生在作者眼前,作者有反躬自省,有冲冠一怒,有醍醐灌顶,也有辗转反侧。经此一年,见过众生则可见天地,作者的内化必更上一层楼。 在哈佛访学期间,作者与来自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广泛接触,在不同语言之间流浪,在异质文化之间穿行,充分领略了多元文化的魅力,开阔了胸襟,拓展了学术视野。 目录 姊妹淘 Teda 第一次课,第一次见导师 邮局、邮筒、图书馆 教师节感悟·第一次讲座 有感“9·11” 公交见闻 公共场合的高声喧哗 读诗会 教堂见闻 华人谈中国 忆母亲 音乐学讲座 讲座——西安乞丐 姐妹淘与华人教堂 有关中国人的主体幸福感的讲座 燕京图书馆借书记 南瓜灯 Laure眼中的加拿大 再忆母亲 麻省节日——哥伦布节 听Spillers教授的讲座(一) 听Spillers教授的讲座(二) 听Spillers教授的讲座(三) 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 特色讲座 我读,故我在 遭遇异质文化 俩月小结 哈佛的特色讲座 欢腾的万圣节 雨天的简单安宁 品佳肴,读美文 由《圣经》论女权 邻居Laure的故事 人忙心怡 心静了,世界也静了 回味莫言的访谈 翻译理论无用论 别和时间过不去 回味甜蜜婚姻 教堂里度过的感恩节 感恩节扫货的发现 大美Ruth 美国的底层肥胖现象 听讲座,买毛线 研究中心的期末聚会 听雨忆旧游 雨天的“孤独”与“庸俗” 不安分的灵魂 疯狂的“裸奔节” 肤色与素质 拐杖糖果的渊源 对老美铺张的再思考 驳毕淑敏的女人观 冬至日忆饺子 忆英伦旧识 美国学生的升学特点 “冷冰冰”的美国人 病隙忆身世 放松应身心兼顾 博物馆情结 风雪勾起乡愁 打造精神净土 姑娘,一路走好 悼念不可分高低 悼念逝者是观照自身 一次橄榄球观赛体验 纸质书的特别之处 女儿的生活真忙碌 回忆少年锦时 难得的温馨团聚 佩服女儿 为柴静点赞 导师授课 哈佛图书馆的用餐专区 两顿专业“大餐” 传奇安吉罗 精神胃口双饱满 令人仰慕的Mony教授 美国家庭的大学择校观 眼科专家给我扫盲 哈佛图书馆的周到服务 午夜忆外婆 带着女儿去上课 文学研究中文本的地位 被上帝“愚”了 聆听历史学名家的讲座 聆听名家第二讲 赶场般听讲座的一天 哈佛的作秀讲座 又一种启发 原来自己很幸运 图书馆专室里的珍宝 “输在起跑线上”的黑人 诗人之死 收获不小的讲座 充实的一天 “黑色”的一天 夺人眼球的哈佛专题会 与好友论爱情 约见偶像的忐忑心情 在哈佛听敦煌学讲座 给Lida做长寿面庆祝生日 准备新一轮出游 身临其境体悟世界 细腻的善良 不是“杞人”也忧天 功利阅读消磨乐趣 今天不画句号 不得不搬 当个家属的不易 采访书写哈佛第一人——张凤 国庆节的艺术盛宴 忆旧居 静夜思 后悔并快乐着 哈佛借书之便利 我的住所成据点 波士顿的疾风骤雨 失与落 “心”的负荷 闻蝉客心愁 知止不殆 该庆幸所有 伤逝 用力生活就是爱 走近莫里森 我在哈佛做讲座 一场意外又惊喜的采访 试读章节 我从教二十多年,不知道教过多少学生,但总有一些可爱的面孔刻印在脑海,和自己的青春一起,沉淀出岁月情深。感谢缘分,冥冥之中不知修行了多少载,今生恰好成了师生,你爱他们的可爱,他们爱你的存在。 很是奇怪,今年的教师节我首先想到的不是感恩自己的老师们,而是感动于学生成就了自己人生的部分幸福,于是高调地秀快乐。实际上,自己求学路上也曾有过不少恩师:小学的数学老师,从未嫌弃我家的地主成分,他曾经不顾政治后果地关心过我,他悄悄塞给我的课外书、练习本,还有作业本上鲜红的表扬评语,至今仍然在童年记忆里闪着光。初三的英语老师,认定我能够学好外语,上课给了我那么多表现的机会。高中当了一年班主任的政治老师,从精神上给予我的关心和支持,让我体验到受人重视的自信和满足……有些感恩,是渗透到生活、工作态度里的必然,无须语言。 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放纵自己的虚荣,高调秀出一位前景无限的学生写给我的邮件,我愿意努力成为她想象的样子: 喜欢你/清晨站在窗前的样子/那时候/初升的晨晖给我们一道美丽的剪影;喜欢你/静静思考的样子/那让我/想起一棵树/一颗广袤浓密葱绿优雅的树;喜欢你/在课堂上和我们讨论的时光/那时候/这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只愿一段光阴就此沉淀;喜欢你/手背轻抚一个发烧同学的额头/那一刻/让我想起家/想起母亲;好像上一辈子/在你那里储存了巨大的财富/今生才能与你相遇;内心的感激决堤一般涌出/我却找不到可以表达的字眼/于是/我只好选取这世间最平凡的两个字/谢谢。焦老师,是否还记得这首为你写的诗?此去经年,学生不才,一事无成,起起伏伏,终没做成想做的那个塔尖上的自己,幸运的是,一路有恩师鼓励,泥泞路上,一路向前,无怨无悔。光阴荏苒,年少时从您那里学知识,年长时受您的气韵感染,努力做一个从容、内心充盈独立的女性。谨以旧作祝您节日快乐,缅怀逝去的时光。 若有来生,还做老师,就为了能再次遇见今世缘分里那群可亲可爱的学生! 我再次回忆起9日的那场迎新会。要是在国内,这样的场合我会有小小的排斥,不会主动跟不认识的人打招呼,更不愿跟别人深谈,且对有些脸上挂着媚俗、在大众场合夸张地逢迎的人颇有微词。但在异国的人文环境里,人们彼此只是对方的平行线,有缘分了停下来招招手,交换一下彼此感兴趣的信息,然后各取所需,继续匆匆赶路;没缘分的点个头说声“Hi”,如风吹过。既然没有相交的可能和机会,也无所谓你强我弱,你衰我盛,因而相处起来简简单单,干干净净。所以我更愿意在这种场面停留,带着一颗真诚的心,一个纯粹的学习目的,倒觉得轻松自然,如鱼得水,傻傻的勇敢倒惹得中国朋友们羡慕。拍拍脑门自问,是我吗? 五千年漫长的中国文化传统,良莠皆有,不少糟粕的生命力仍然旺盛。太多的时候人们都太多地关注别人,也太多地被别人关注,直把别人逼到虚荣心的外壳里,累得气喘吁吁,也把自己裹挟在生活的夹缝里期期艾艾,怨天怨地。何苦呢? 说说下午l点院里常规性的讲座。主讲者是来自winthrop University英语系的Gree Hecimovich教授,主讲内容是有关第一位美国黑人女性小说家汉娜·克拉夫茨(Hannah crafts)的生活时代解析。结合小说文本内外的内容,从历史文化政治事件、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甚至人证、物证、文字证明等多个角度,论证了19世纪40年代确实有过这样一位黑人女性,她确实写过这样一部21世纪初轰动一时的《女奴叙事》(The Bondwoman's Narrative)。严格来说,Gree Hecimovich的研究属于文学社会学的范畴,和我去之前期待听到的纯文本分析相去太远,跟中国的学术研究路径截然不同,感觉收获甚微。 讲座结束之后我如约和学院曾经的客座教授Harold Weaver一起吃午饭。老先生主要研究中非文化传播,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待过很长时间,和张艺谋、陈凯歌、吴天明等导演都有过影片制作方面的合作,说他家里藏有近千张中国电影video。中国的天南海北没有他没去过的地方,他对湖南菜、麻婆豆腐和西安的羊肉泡馍印象尤其深刻,三个月前刚从中国回来。还说每次回到美国,最受不了的是美国的饮食。 P14-15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