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何以安化解苦难/心何以安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胡山林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艰难困苦,玉汝以成。改变我能改变的,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苦难无法掌控,能掌控的是对待苦难的态度。

胡山林著的这本《心何以安化解苦难》认为,“化解苦难”是个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就需要从思想上,或者说是从理论上、认识上把苦难想清楚、想透彻,想明白了就能“开心”(打开心锁)。

其次,本书在每一个能够化解苦难的精神因素下,列举了诸多勇敢与苦难相抗争并超越了苦难的例子。他/她们的人生实践让我们敬佩,给我们启发和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他们在,我们在面临苦难时就知道该怎么想,该怎么做,就不至于颓废和沉沦。

内容推荐

胡山林著的《心何以安化解苦难》把千类万殊的苦难分为(非社会原因造成的)“天灾”与(社会原因造成的)“人祸”两大类,与此对应本书分上、下篇。上篇:面对天灾。第一部分以史铁生为例讨论应对天灾的智慧。第二部分列举洪战辉、海伦·凯勒等十五位以坚强意志化解苦难的卓越案例。下篇:超越人祸。第一部分以苏轼为例讨论应对人祸的智慧。第二部分列举邓小平、林肯、曼德拉等六位化解人祸苦难的案例。

目录

引言

 苦难无法掌控,能掌控的是对待苦难的态度

一 接受与抗争

 1.对无法避免的苦难,最明智的态度是坦然接受

 2.苦难来了,不要老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3.交流沟通是克服心理困境的最好选择

 4.接受,敬重,感恩

 5.苦难是上帝赐给自己体会幸福的机会

 6.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7.世界是一个整体,你要整个接受它

 8.改变我能改变的,接受我不能改变的

 9.人生就是与困境相周旋

二 信念是人生的支柱

 1.有信念的人经得起任何风暴

 2.困顿潦倒中直道而行,知其不可而为之

 3.坚守民族气节,在高寒荒野牧羊十九年

 4.万里孤行,西天取经

 5.忠君爱国,拯时济世,痴心不改

 6.“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7.正义的事业必须坚持到底

 8.为在南非建立民主自由的社会而奋斗

三 意志能创造奇迹般的奇迹

 1.“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

 2.钢铁意志筑就文学高峰

 3.“顽强是个妙不可言的东西”

 4.继承丈夫遗志,登上科学讲坛

 5.高位瘫痪女博士,摇着轮椅上哈佛

 6.意志是重要的,但又不是万能的

四 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

 1.《命若琴弦》的启示

 2.像坚持初恋一样坚持理想

 3.“圆梦大师”的圆梦人生

 4.“我的生活是从没有希望中走出希望的”

 5.在任何恶劣乃至绝望的环境里都不要放弃对未来的渴望

 6.信念不死,希望永存

五 看破人生而后爱它谓之乐观

 1.乐观的内涵

 2.“早晚都会过去”

 3.“病魔摧残了我的肉体,但没有泯灭我乐观顽强的意志”

 4.“快乐和勇气是抗击病魔的最佳武器”

 5.“告别之前:我生命中最美好的一年”

 6.“你是我见到的英国最阳光的女人之一”

六 爱心使苦难变得温暖

 1.爱是最好的医药

 2.“想不到人间还有你这样人如其名的女性”

 3.暴走减肥,割肝救子

 4.唯有爱与坚持才能创造人生奇迹

 5.风雨无阻陪读失聪儿子十六年

 6.爱情的神奇力量

 7.“要做好一个国家的总统,首先要做好一个孩子的父亲。”

七 再苦再难,也不妨幽它一默

 1.直接与天神开玩笑

 2.不可救药的乐天派

 3.金圣叹:临死也把玩笑开

 4.生平与疾病,皆可拿来调侃

 5.新陋室铭

 6.杨绛:以游戏心态面对人间闹剧

 7.提前十六年写给自闭症儿子的信

 8.苦恼人的笑

八 读书写作中寻找精神慰藉

 1.读书写作中慰藉受伤的心

 2.忍奇耻,效先贤,著书立说

 3.“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4.“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5.以读书思考对抗贫病交加与孤独的绝境

 6.在藏书室里自言自语自得其乐

 7.面对锥心的失子之痛,在写作中以智慧“安魂”

九 穿行在思想的密林里

 1.化“地狱”为“天堂”

 2.正道直行,以道自任

 3.人生如寄,不计荣辱

 4.万事皆不介意,胸中廓然无物

 5.高人雅士皆同道

 6.换个角度看问题

 7.自我反省中释然

 8.灵魂飞翔于天地之间

十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奥秘何在

 2.赢得全世界人民尊敬的盲聋哑作家、教育家

 3.生下来没有四肢的国际演讲家和布道者

 4.无臂钢琴师

 5.美与人性的使者

 6.流浪汉残手练就新字体

后记

试读章节

史铁生看到既然人世间苦难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本原性,当然也就同时具有空间上的普遍性和时间上的永恒性,也就是说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它与生俱来与生共存。如果把苦难称为炼狱的话,那么,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必经炼狱的过程,炼狱不在终点上而在整个过程之中,而这就是人生的真相,即所谓的“本真生存”。(史铁生:《病隙碎笔》第2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既然如此,那么人生的过程也就必然是与苦难相周旋的过程。

人生就是与苦难相周旋,正是史铁生对人生实质的判断。史铁生一生接连不断地生病住院,打交道最多的医院是北京友谊医院,因而和医院的大夫,尤其是柏晓利大夫结下了深厚友谊。2001年柏大夫成立了抑郁症患者互助组织——友谊医院心理健康之友,请史铁生去开讲座,史铁生讲座的题目是《人生就是与困境周旋》(即《在北京友谊医院“友谊之友”座谈会上的发言》)。讲座中史铁生介绍了自己对待疾病的态度,讲自己与疾病做斗争或者说化解苦难的经验。讲座中最值得关注的一点是他对人生与苦难的关系的认识,对人生实质的认识——既然人生中苦难与生俱来,是存在的规律,生命的本真,不可避免,不可消灭,那么人生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与苦难相周旋——“人的一切事都是与困境的周旋”。

这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具有普遍哲学意义的结论,一个极为深刻的人生命题。对人生与苦难的关系有了如此清醒冷静的认识,就没有了苦难面前的怨气,就有了应对苦难的精神准备和与苦难抗争的力量。

也许有人觉得这一判断似乎有点太悲观了,但史铁生不这样认为。他说,未见人生困境,无视这样困境,不敢面对这样困境——以此来维系的乐观,是傻瓜乐观主义。信奉这样乐观主义的人,终有一天会发现上当受骗,再难傻笑,变成绝望,苦不堪言。见了这样困境,因而灰溜溜地再也不能振作,除了抱怨与哀叹再无其他作为——这样悲观是傻子悲观主义,信奉这样悲观主义的人,真是惨极了,他简直就没一天好日子过。相反,看到困境的存在而又不屈不挠地与之相周旋,这才是真正的乐观主义。(史铁生:《病隙碎笔》第208—20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关于这一意思,史铁生的另一种说法是,看破了人生而后爱它,这才是明智之举。

人生就是与困境相周旋,是史铁生从困境角度对人生实质的认识,同时也是自己人生的指路明灯,史铁生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走完了他艰难而光辉的一生。

史铁生18岁到陕北插队,艰苦的条件很快使他腰椎患病,回北京治疗,实指望能够治好,结果变成了瘫痪,再也站不起来了。作为一个残疾人,四处找工作遭拒,无奈只好到一个街道小作坊打工养活自己。打工期间双肾衰竭,只好回家养病。生活沉重灰暗,没有出路,万般无奈之中练习写作。写作是他找到的最适合他的人生之路。写作激发了他的生命激情和内在潜能,他把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都倾注于作品中。史铁生的一生,无论多么艰难困苦,都没有停止过写作,直至写到生命最后一息——2010年12月30日上午9时35分58秒。此为Word文档显示的工作时间。此后史铁生就不得不放下写作去医院透析了,透析之后感觉头疼难忍,回家就突发脑溢血了,然后是辗转于朝阳、宣武两个医院,31日凌晨3时46分溘然长逝。这就是史铁生的一生,与苦难周旋的一生,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史铁生相当勤奋,在饱受疾病折磨的一生中,为世人留下三百多万字宝贵的精神遗产。关于史铁生的价值,周国平先生有过恰切准确的评价。2012年1月4日在中国作家协会召开的“史铁生文学创作研讨会”上,著名哲学家周国平说:“我简要地说一说我心目中史铁生的价值,这个价值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他是中国当代最有灵魂的作家。”“我想说出一个我自己真心认为、但无须别人赞同的看法:铁生是中国当代唯一可以称作伟大的作家,他代表了也大大提升了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倘若没有铁生,中国当代文学将是另一种面貌,会有重大缺陷。在这个灵魂缺席的时代,我们有铁生,我们真幸运!”(岳建一主编:《生命——民间记忆史铁生》第312—313页,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2)

P19-21

序言

苦难无法掌控,能掌控的是对待苦难的态度

苦难二字,具有沉甸甸的分量,人人畏惧,避而远之,然而苦难却如影随形,常常与人生相伴相随。于是,如何对待苦难、化解苦难,便成了人生一大课题。在这方面,人类已经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和智慧,体现在现实人生和思想文化各领域,当然也包括文学作品里。这是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整理并批判地继承这笔财富,对于当下乃至将来所有人的人生,都具有现实的借鉴、参考意义。

苦难的种类繁多,现实表现千类万殊,但归纳起来,删繁就简,大而化之,大类不外乎自然性苦难与社会性苦难。

自然性苦难主要指来自自然(界)所加诸人类的各种不幸,如先天或后天的残疾,如洪水、地震、瘟疫、死亡、非人为原因的疾病(有的疾病的原因系人为,如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电击、矿难、车祸等突发性灾难;社会性苦难是指由于社会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各种人生苦难,如遭受打击迫害,侮辱歧视,蒙冤受屈,不公正待遇等。简言之,自然性苦难源于非人为因素,社会性苦难源于人为因素。

两类苦难的原因、性质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无法预测、无法掌控性。谁都不想碰上苦难,但苦难却不期而至,降临到你的头上,怎么办?苦难的降临受难者个人无法掌控(能掌控就没有苦难了),但人们能够掌控的是对待苦难的态度。也就是说,苦难虽然是逃避不掉的,但是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也许是可以超越、可以化解的。这里说的超越、化解,不是把苦难消除了,归零了,而是从精神上理解了,接受了,化解了,超脱了,乃至于战胜了。正是在对待苦难的态度上,才见出了人的人格力量和精神境界,见出了人的智慧与高贵。也正因为此,面对苦难的“态度”,才具有了普世价值和意义,才值得讨论、研究和借鉴。

后记

这本小书,看似容易却写得颇为不易。前后写了三稿,前两稿属于一个思路。一个人的思路一旦形成,就成了固化的模式,要想自己打破,颇不容易。但我自己知道,既成思路并不理想。可是惰性这一人性弱点暂时支配着我,我也不想大动,也不知道怎样大动,于是对第一稿修修补补就交出版社了。在编辑过程中,本书系的创意和策划者王四朋先生对这套书期望甚殷,他也看出书稿思路的不理想,他希望能做得好一些,希望再做一些修改。在四朋先生的启发和鼓励下,我下决心彻底打破原来构思和既成框架,这才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现在这个样子”就很好吗?就满意了吗?当然不。不过,目前暂时就这样了,将来想法变了,当然还可以再突破,再修改。

这本书的写作过程,让我再一次深深体会到,写书真是个没有标准,永无止境的事儿。正应了一句流行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你以为不错了,那只是目前的视野和思考能力限制了你,你的方法和角度限制了你。这时候,你最好不要“自封”,也不要“故步”,而是要静一静,等一等,过些时候换个角度或许就能发现新的天地。这是一个淡淡的郁闷烦恼的过程,也是一个激情涌动的过程。有一个东西缠绕着你,逼着你突破,其实是很好的事儿。没有这个,人的思维就真的故步自封起来了,那样就没意思了。

关于“化解苦难”话题本身,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化解苦难问题,首先是个思想认识问题,因此就需要从思想上,或者说是从理论上、认识上把苦难想清楚、想透彻,想明白了就能“开心”(打开心锁)。这方面史铁生做得最好,对此,本书第一章做了重点介绍。

其次,化解苦难更是个实践问题,即重要的是看你面对苦难怎么做。为此,本书在每一个能够化解苦难的精神因素下,列举了诸多勇敢与苦难相抗争并超越了苦难的例子。他/她们的人生实践让我们敬佩,给我们启发和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他们在,我们在面临苦难时就知道该怎么想,该怎么做,就不至于颓废和沉沦。

笔者在写作过程中常常想,一般人(当然包括我)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大大小小这样那样的苦难,但我们的苦难还能比他她们更大吗?人家都那么勇敢地面对了,化解了,超越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呢?!正如美国人常说的,比起林肯受过的苦,我眼下的苦算得了什么?!

请以尊严的方式承受、化解苦难吧!这种方式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因为它所显示的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高贵和尊严,证明了这种尊严比任何苦难更有力,是世间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它剥夺的。“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周国平:《智慧和信仰》第44页,中国盲文出版社,2006)

本书所列举诸多实例,有的是根据原材料摘录或改编的。对此,笔者在书中均注明了出处。对于这些材料的作者和出版单位,笔者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6: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