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你的培训不管用? 为何你的绩效没效果?为何企业建立了很多机制、制度、规定,结果还是存在执行障碍?为何企业花了钱,发了所谓的福利,员工却没有喜悦?为何员工辞职时总是不欢而散?我们给的是不是员工需要的,我们是否用对了管理方式?管理是需要用心的,不用心的管理,再好的机制也没用。如果你的存在不能激励、激发、激活他人、团队、组织,那么你所做的一切都毫无意义。林汶奎著的《微创新(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经营之道)》中以问题形式呈现管理本质,直接解决大家关注的问题。期待这本书可以:唤醒大家对传统管理思想和价值观的新思考;滋养给大家全面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经验、案例、方法给大家支持和帮助。
林汶奎著的《微创新(互联网时代中小企业经营之道)》结合大量实例为您解构新时代浪潮下如伺应用微创新实现传统企业顺利转型,帮助互联网企业更进—步。
微创新不是那种科技革命爆发式的大创新,旷日持久。它很“细微”,创新产生的周期不长;它很“新”,在某些方面不走寻常路。貌似平凡的微创新已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制胜的不二法门,—个小小的改变往往能引爆市场,让无数路人变成粉丝。要追求互联网速度,要走出企业发展瓶颈,读懂微创新,路就在脚下!
企业从采集到的数据中生成各个产品在不同地区的销售情况信息,同时分析用户的反馈意见,从而判断该在哪些地区推荐哪些产品,继而针对不同地区消费者的特点来调整该地区产品首页推荐。与此同时,三只松鼠还会对消费者进行精细分类,为产品贴上个性化标签,设计针对该消费群体的人性化服务。
例如,企业在大数据中发现某消费者总是为自己的太太购买零食,于是将其列入爱妻型客户,首页推荐的产品主要是女性喜爱的零食。三只松鼠的人性化服务不仅止步于此,客服人员还会以“松鼠星人”的语气替该客户给其老婆写一封信,放入配送包裹中。
从个性化服务到人性化服务,是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有了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企业可以不必担心令人生畏的成本问题。
在标准化服务为王的时代,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一个难以撼动的信息壁垒。尽管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喜好是生活常识,但企业难以确知自己的客户到底有哪些个性化的消费习惯。小企业也许可以分出精力仔细整理有限的客户资源,但大企业的客户数量多、样本多,难以一一照应到位。所以说,一个企业真正的技术瓶颈是如何以最小的代价采集到尽可能多且详细精确的客户数据。此外,如何从这些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数据的相关性,勾勒出客户的消费行为模式,也是一个技术难点。
这些曾经的技术方面阻碍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已经得以解决。企业可以借助大数据平台来实时获得客户的在线记录,记录各种数据,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合适的个性化订制服务方案。新型的人性化服务不仅能让消费者获得更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也能让企业缩短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及推广销售的运营周期,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三只松鼠就是通过这种办法来实现飞速发展的,其人性化服务在同行业中达到了领先水平。
尽管有大数据等技术条件支持,但许多企业依然没能实现标准化服务向个性化服务的转变,更不用说更加细心体贴的人性化服务了。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那些企业缺乏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意识。
据统计,有95%的企业缺乏从大数据中寻找商机的意识,有39%的营销人员认为,企业不可能利用数据分析来准确预测出消费者的需求。
由此可见,问题并非是没有大数据平台,也不是大数据分析工具不完善,而是企业上下缺乏大数据意识,从而让海量的客户数据被空置,造成了相当严重的数据浪费。
与其说是个性化服务难以执行,不如说是企业根本没有充分利用大数据;与其说是人性化服务难落地,不如说是企业还没有领悟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在互联网经济迅猛增长的今天,这种滞后于时代前进步伐的发展模式将影响企业未来的前途。若是想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充满人情味的个性化精准服务,企业就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下足功夫:
其一,借助大数据来充分挖掘客户的个性需求。
其二,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对一”的切合客户个性需求特点的人性化服务。
人性化服务策略的落实主要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首先,从各个渠道采集海量的基础数据。
没有足够规模的数据就不是大数据。大数据如同互联网经济中的金矿,其含金量的高低决定了企业可以从中冶炼出多少黄金。大数据的数量够不够多,数据结构是否多样化、合理化,将决定企业能否用好大数据。
其次,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核心数据。
P4-5
创新型社会在互联网时代不只是一个口号。人类创造知识和财富的能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瞬息万变的互联网经济经常颠覆我们的传统观念,甚至基本常识。
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行业,居然可以组成跨界联盟。例如,卖电器的苏宁与卖生鲜的獐子岛共建020体验店。
不少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互联网公司,居然会调转方向,从被人们视为已经被时代所淘汰的传统行业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当当网为了打造自己的羊绒衫品牌,投资圈地养羊。
许多被互联网浪潮;中击得七零八落的传统公司,不管是主动也好、被动也罢,都在积极拥抱电子商务,开辟自己在互联网平台上的新战线。
互联网时代催生互联网经济,互联网经济丰富了互联网实践,互联网实践升华为互联网思维。关于互联网思维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但其最基本的精神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在这个中心思想指导下,每一个企业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通过种种微创新未实现求变图存的宏伟目标。
什么是微创新?
微创新不是那种科技革命爆发式的大创新,旷日持久。它很“细微”,创新产生的周期不长;它很“新”,在某些方面不走寻常路,让人们有种“羊毛长在猪身上”的错觉。但无论怎样,微创新是互联网思维发展的产物。
互联网思维划分为许多类思维方式,但归根结底,都是“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理念的延伸。微创新正是一种以改善用户体验为根本出发点的应用型创新。
微创新的“微”有三层含义:一是微小刚需,二是微小聚焦,三是微小迭代。
满足用户体验就是微创新的刚性需求。在微创新领域,没有什么比用户体验与用户需求更重要。企业只有准确地找出用户体验有什么违和的地方(即金错刀先生所说的“痛点”),才能努力去想办法改善它。当“痛点”被解决之后,用户体验的满意度上去了,消费者就会很高兴地转化为企业的忠实用户。
全部注意力聚焦于用户,是微创新最基本的特征之一,也是互联网专注思维的体现。专注于用户最需要的东西,专心致志地打造一个超出用户预期、甚至让他们尖叫的明星品牌。删繁就简,成就经典,是互联网经济的特色。如今生活节奏很快,消费者的时间很紧张,精力也有限,简明而便捷的东西,才能让他们使用得顺手舒心。如果产品研发者沉迷于不断增加产品的功能与应用,不仅浪费时间、精力、资金,也会让用户对那些不太经常能用上的功能与应用感到厌烦。简约之美,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要。而微创新恰恰需要的就是把世界变得越来越简约便捷。
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经济一样,不断追求快速迭代。这也是微创新时代带给所有企业的压力与驱动力。
微创新往往聚焦于某个细节,然后持续针对发力,不断更新迭代。快速研发,快速修改,快速推广,快速反馈,快速试错,快速纠正……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得实在太快,但也实在慢不下来。因为,随着越来越多的微创新问世,谁也说不准明天又会发生什么。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技术创新或者商业模式创新,就能打垮一个传统行业呢?想减少用户的吐槽,企业就要快速优质服务;想比竞争对手领先,企业必须让自己的发展更快。唯有如此,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而不被连根摧毁。
微创新的威力好比是一针捅破天。一个微创新可能会制造出令人生畏的蝴蝶效应,引发一连串微创新累积而成的市场风暴!说一千道一万,微创新最重要的定律主要有以下两条:
其一,从用户的细微需求着眼,一切以用户需求为着眼点,既要看到他们的当前需求,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潜在需求。
其二,快速创新,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完善产品与服务,同时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逐渐将微创新成果积累成一个体系,推动企业组织的全面升级进化。
然而,单纯的技术优势并不意味着企业一定能在技术应用或者商业模式上做出微创新,最关键的还是企业上下要牢牢树立互联网思维。
如前所述,“一切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是企业进行微创新的根本,甚至可以说,当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能否为用户提供爽到极致的体验上。对于日益挑剔的用户而言,检验企业微创新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用户体验够不够爽?不爽的问题(痛点)能否及时解决?
因此,企业的微创新应当让产品与服务变成一个有机生命体,从用户最关心的细节入手一点一点改善。这是一个商业模式社会化的时代,加大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力度,积极建设自己的商业生态圈,是所有成功企业殊途同归的归宿。那些不重视微创新的企业,注定会在互联网经济中碰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