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仁山著的《感天动地(精)》创作于汶川地震之后,作者以唐山地震的幸存者的身份,在掌握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采用对比的方式,先后采访了唐山志愿者、深入灾区的记者、唐山地震孤儿等,选择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中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感人事迹,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
| 书名 | 感天动地(精)/关仁山文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关仁山 |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关仁山著的《感天动地(精)》创作于汶川地震之后,作者以唐山地震的幸存者的身份,在掌握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大量资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视角,采用对比的方式,先后采访了唐山志愿者、深入灾区的记者、唐山地震孤儿等,选择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中闪耀着生命光辉的感人事迹,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 内容推荐 唐山,汶川,中国版图上两个距离遥远并无太多交集的地方,却因为共同经历了“强震”而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唐山的痛还未完全逝去,汶川的伤又悄然袭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个冷冰冰的时刻凝结了无数人的震惊、悲痛、分离与牵挂……来不及落泪,来不及悲伤,全申国都投入到这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中,作家也没有缺席。关仁山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有着切肤的体会与感受,他深入一线,直面灾情,展开独特的视角,从唐山到汶川,跨越整整32年的时空,关仁山著成了这部抗震精神的挖掘与重塑的作品——《感天动地(精)》! 目录 第一章 生命大营救 一切为了生命 震波惊动党中央 唐山的七月,汶川的五月 第二章 众志成城 河北在行动,唐山在行动 宋志永和他的弟兄们 唐山奥运火炬手的爱心行动 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 第三章 灾难中的生命光辉 我们都很坚强 勇敢与牺牲,我们寻找那颗星 他们有个美丽的名字:守护天使 校园里的英雄花 第四章 感恩之情慷慨奔涌 “浪漫”的新婚旅行 皇甫志友:建成第一批钢构校舍 村支书李国华 杨占宇:善意的谎言 我替姐姐报恩来了 宋得忠:以打工为名瞒妻赴灾区 李柯勇:感受脆弱与力量 唐山人从灾区认回一位“妈妈” 地震孤儿的爱心行动 田金芳:一个癌症患者奔赴灾区 孙景荣:一个普通女人的情怀 张振海:娃,唐山的亲人等你回家 血,总是热的 唐山地震专家组奋战灾区18个昼夜 第五章 生命的尊严如此美丽 唐山遍地英雄 面对灾难,汶川的英雄们选择坚强 超越死亡的传奇 创造生命的奇迹 如果还有明天,我要带着你飞越万水千山 哀悼日:沉痛中的力量 孩子,我们在乎你的未来 第六章 心理救助,重建心灵家园 在精神废墟上重建心灵家园 心理干预:安抚受伤的心灵 用美丽的音乐唤起勇气和信心 第七章 唐山与汶川,在废墟上崛起 告别与重生 人间有爱,心手相牵 截瘫伤者:实现人生价值 重组家庭:构筑和谐家园 唐山:一个凤凰涅槃的神话 我们共同的收获:唐山精神与汶川力量 汶川地震,我们共同的思考 试读章节 一切为了生命 汶川,一个陌生的地名,进入我们的视野;地震,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让几万鲜活的生命永远不再醒来,数以万计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大地战栗,山川扭动。一座座建筑轰然倒塌,生命被埋,历历哀号和声声呼唤,让天地变色、草木悲吟。汶川、北川、青川……碧水青山、风景如画的旅游胜地,顷刻间满目疮痍,废墟片片。这个恐怖的时间永远定格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面对巨大的灾难,救灾工作的一切都以生命为中心。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对待生命的态度,感动中国,感动世界!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率党中央、国务院迅即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动用巨大的国力进行救灾。各级政府、机构、军队等纷纷行动起来,一支支抢险救援队奔赴前线,各种急需物资源源不断运往灾区。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竞速! 唐山,一个并不陌生的名字,是因为灾难而被世人记住的地理词汇。那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24万同胞遇难,16万人重伤,一座百年工业城市毁于一旦。时间永远定格在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面对灾难,党中央、毛主席时刻关心着灾区人民,那也是一场为了人民的大救援。英雄的唐山人民感激党中央、毛主席,感谢人民子弟兵,感谢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 “一切为了生命!”这个在汶川地震救灾中最响亮的旋律,让唐山人哭了。他们的心重新笼罩起巨大的伤痛。已经很久很久了,鲜花叠映着鲜血,大地叠映着瓦砾,阳光叠映着黑暗,雨水叠映着泪滴。逝者为生者承担了死亡,生者承担了灾难的记忆。32年已经渐渐愈合的伤口,被汶川地震再次撕开了,整个城市变得怀念、哀痛,还有久违了的感动,感动着无限关注生命、把生命视为高于一切、以人为本的新时代到来了。 在纪念唐山大地震30周年的《纪念辞》中曾经写道:“每一个灵魂里都有音乐,每个人的生命深处也一定绽放着一朵鲜花。纵然这鲜花是秘密的,纵然这音乐已经逝去。因此,我们不用苦难来纪念苦难,不用眼泪来纪念眼泪,面对废墟,我们栽上朴素的小花,穿过时光,我们添上今夜的烛光。生命是一场劫难中最应留下的东西,生命是度过黑夜的最终依靠,生命值得合生忘死去维护,生命是奇迹和祈盼的源头!”不能忘记,灾难面前唐山人民曾经是那么镇定、从容、坚强,他们有举重若轻的强大忍耐力,更有走出阴霾的神奇创造力。今天的新唐山以威武的雄姿挺立在冀东大地! 因经历了毁灭,才更加珍惜拥有;因目睹了死亡,才更加热爱生命;因感受过博爱,才更加懂得感恩。汶川地震这一刻,唐山人看见了,汶川的废墟上伸出了一只手,那是一个孩子的手,像一朵素淡的花,却比所有的花都娇嫩,都令人动情。我们的孩子也曾经伸出过这样的手,当它战胜死神,从废墟里伸出来的时候,瞬间湿润了我们的眼睛,于是,这座城市怀着不愿回首的悲壮,关注并支援汶川。 P1-2 序言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8.O级大地震骤然发生。刹那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江河倒流,几万人的生命瞬间消失,还有数以万计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汶川地震波及范围之广,远超人们的预料,这无疑是对中国最严峻的考验!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伤心以鲜血的形式写在每个灾区人民痛苦的心间。来不及落泪,来不及悲伤,灾区人民合己救人,拼自己的性命去救他人的性命;在这一刻,绽放出无比灿烂的人性光芒!灾区的干部群众不离不弃,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却仍在全力拯救别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让人肃然起敬! 党中央、国务院迅即行动,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举全国之力动员全国人民投入抗震救灾这场战役。绿色军人,红色救援队,白衣天使,青春志愿者,顶着风雨,追赶着时间,从天空,从水面,从危机四伏的山路,奔向地震中心,奔向受难者的身旁。“抢救生命!”声声呼唤传来,急切,贴心,带着体温,带着热量,带着心跳,驱散阴冷和黑暗,抵御死亡的威胁,点燃永不放弃的信念。一朵朵爱之花,在天地之间绽开。在心灵的一次次颤动中,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生命总是精彩的,因而总有历险。这让我想起32年前的唐山大地震。我是河北人,我的一些朋友在那场地震中遇难。对于地震灾难,我与家乡人民一样感同身受。这个经历过唐山、邢台、张北大地震的燕赵大地,面对汶川震波袭来,不仅引发深深的悲痛,而且在悲痛中爱心奔涌。特别是唐山人民,怀着不愿回首的悲壮支援汶川。 在关仁山的这部报告文学里,我得知了唐山人民在救灾中创造的几个第一:唐山政府组织编写的《地震常识与唐山抗震救灾经验》宣传册第一时间被送往灾区,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激动地说:“这个对我们很管用!”唐山医疗队和抗震救灾抢险队是第一支到达成都的外地医疗队和抢险队;唐山向灾区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专家和地震孤儿组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短短几天,唐山人为灾区献血8万毫升。迄今为止,国内民间个人最大数额捐款1.1亿元,出自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之手;唐山民间捐款2.4亿元,加上张祥青的捐款和世界各地唐山人的捐款接近4个亿,位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天若有情,天亦感动。唐山人民的爱心和善举,不仅需要善良和力量,更需要大的勇气!所以说,唐山人不仅仅是感恩,还有流传不息的燕赵侠风,以及中国人同心赴难的民族美德。 我曾有机会多次去唐山,那里给我的想象造成强烈冲击的竟是唐山的颜色。原以为这样一座著名的“煤城”,其基调应该是黑色的,至少也是深色调的,到处都是煤堆……这是在其他产煤的地方得到的印象。但唐山不同,它以周围无边无际的油绿托浮着一片突出的白色。油绿是唐山四周的植被,或许是唐山地区的土质好,庄稼好得出奇,绿得冒油。我从小在农村长大,非常喜欢庄稼,对庄稼的认识比较敏感。绿海中一片高耸的白色,就是唐山市区,街道也相当干净,看不到煤的痕迹,连开滦煤矿大厦,也是一座雄伟的乳白色建筑。唐山市的色调,更像唐山的另一种著名产品:瓷器。这给我的感觉很特别,盛产“乌金”的城市为什么是白色的?如此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了唐山的两个极端:厚重和轻盈。厚重的是城市的经济,城市的根基;轻盈的是它的文化。这是个会创造也会享受、会赚钱也会消费的城市。 我想凡第一次到唐山的外地人,差不多都会生出相同的疑问:让这个干净漂亮的唐山早就声名远播的煤,藏在哪里呢?1976年秋,我有机会深入到唐山矿井,从300米深的巷道开始,一层层地直钻到700多米深的采掘面,真正见识了原始状态的煤。漂亮!对,我用的就是“漂亮”这个词。人们恐怕很难把漂亮和煤联系起来,但当时我觉得光说漂亮还不够,应该再加上“洁净”。巷道两边是切割得非常整齐的煤墙,乌黑发亮,在灯影里星星点点,闪烁着光芒。往前深不可测,左右厚不可量,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什么要把煤称作“乌金”了。煤在地下没有被采掘以前,的确是很美的,干净漂亮,真的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只有被开采下来运到地面,才有了煤渣、煤粉,随即也变得脏了,谁碰了谁黑,染到哪儿哪儿污。乌变污,掩住了原有的光泽,但煤的品质还在,以金子类比实不为过。唐山以此立市,才养成了它平实强健的品质和性格。为了运煤,唐山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唐(山)一胥(各庄)线。有了铁路自然就要有火车,唐山又造出了中国的第一个火车头。然后,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求,唐山请德国人帮助建成了中国的第一个水泥厂…… 唐山以其在传统文化上的独特象征和经济上的强劲优势,迅速成为令人艳羡的个性突出的城市。然而命运对一个城市,有时还会有灾难的洗礼。对唐山的品性最严酷的考验,就是1976年的大地震。大地震后的第四天,我得到特别准许搭乘运送救灾物资的火车进了唐山,却看不到唐山市了,原来的城市成了一片废墟。地震来自地心,奇怪的是距离地心更近的无数矿井反而损失最轻,地震时凡在矿井里劳作的人,大多安然无恙。 我当即就明白了,唐山大地震摧毁的是表面上的一些东西,其城市的“根”并没有受损。有根脉,精神就不会倒,精神也不会垮! 果然,大地震之后的新唐山,比过去规模更大、气势更强大了。煤炭、陶瓷、水泥等原有的王牌工业优势仍在,且借开放的大势愈加生机焕发,高歌猛进。由于唐山北依燕山、南濒渤海的特殊地理位置,又被首都选做伙伴。北京的一些招牌企业东移唐山,如著名的“首钢”。这种“强强联合”使唐山如虎添翼,有了大港口、大钢铁、大油田……以曹妃甸为龙头的科学发展示范区将在那里诞生! 高速发展在见证唐山,唐山在高速发展。至此,唐山现在的地位和无可限量的将来,便一目了然了。唐山的今天,对汶川的将来是很好的鼓舞和启示:汶川的重建一定也会是高速、高效的! 关仁山这部报告文学视角独特,从唐山到汶川,相隔千里,时间也跨越了32年,整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我们从中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经过这场救灾,我们对抗震精神有了更真切的体验和深刻的理解。唐山精神不垮,汶川精神同样不倒!抗震精神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积淀中孕育,在救灾、重建的过程中奔腾、激荡、升华,必将成为我们最宝贵的收获和财富,成为中国人民永远保持前进姿态的精神力量! 面对灾难,作家没有缺席,他们都积极行动起来了。他们奔赴灾区,奉献爱心;心系灾区群众,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深入采访,激情创作,从而完成抗震精神的挖掘与重塑!关仁山是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他有这方面的生命体验,很快就创作出了这部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并由河北出版界隆重推出,可喜可贺。我相信,这部作品的出版发行,会让世人更加了解唐山、认识汶川,从中受到启迪,得到鼓舞,引领生活,纯洁心灵,进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蒋子龙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原天津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