袍哥入职指南
清末民初,袍哥绝对是四川民间的第一大社群组织。由于袍哥是孙中山在四川依赖的主要民间力量,辛亥革命成功后,原本处于半地下状态的袍哥,纷纷洗白上岸,强力渗透进政府、军队。各行各业,处处都有袍哥大爷的影子,最兴盛的时候,号称“有地皆公口,无人不袍哥”。
俗话道,“袍哥能结万人缘”,是指袍哥势力大。大到什么程度呢?“上齐红顶子(指当官的),下齐讨口子(指乞丐)”,袍哥无处不在。而且,只要人了袍哥,“千里不要柴和米,万里不要点灯油”,意思是天下袍哥是一家,走到哪里,都有袍哥兄弟招待,吃住一律免费。
这么爽的事情,当然大家挤破头都要加入这个极有前途的朋友圈。
那么,怎样才能成功加入袍哥呢?
◎先选一个堂口
袍哥共有“仁、义、礼、智、信”五堂,天下袍哥都在这五堂里面,所以,必须选一个堂口加入。
请注意,这五个堂口有辈分区别。仁字袍哥辈分最高,义字其次,礼、智、信更低,义字袍哥看到仁字袍哥要喊“叔伯”,礼字看到仁字,要喊“爷”“公”,以此类推。所以后来礼、智、信三堂袍哥基本不和前面两堂往来——辈分太低,见面很尴尬。
好嘛,仁字袍哥辈分最高,当然大家都想加入。但是,各堂袍哥各有规矩,人以群分,不是想进就能进的。
这些堂口到底有哪些区别?有几句俗话说得很清楚:“仁字号谷子多、义字号银子多、礼字号锭子(重庆话拳头的意思)多”;“仁字讲顶子(清廷的官帽子)、义字讲银子、礼字讲锭子”;“仁字旗士庶绅商、义字旗买卖客商、礼字旗耍刀弄枪”。
仁字袍哥,主要是三类人,一类是官员,一类是读书人,然后是绅粮(各地的大户人家、大地主),算是清末民初的社会主流精英群体。当官的嗨袍哥,叫“官带皮”(嗨皮,就是嗨袍哥,皮是袍哥的自称);有钱人家嗨袍哥,叫“金带皮”。仁字袍哥的主力在川西、成都一带。
仁字袍哥社会地位高。如果其他袍哥公口扯皮闹矛盾,相持不下的,往往请本地仁字大爷出面组织协调。一些地方,仁字袍哥如果今天开会,其他袍哥堂口就不能同时开会,必须回避。
义字袍哥,主要是各类大、小生意人,也包括烟赌毒这种地下经济的经营者,其主力在重庆、川东一带(重庆从清朝开始,一直是西南经济中心,清末开埠以后,西南唯一的海关设在重庆,重庆更是四川乃至整个西南最有钱的地盘,所以占领了重庆的刘湘有财力最后统一四川)。义字袍哥,是五堂袍哥中人数最多的。在重庆,义字袍哥也远比仁字兴盛,尤其是1945年重庆成立义字总社一统义字江湖后,更是了得。当时的重庆警察局6个侦缉队,5个队长是义字袍哥;重庆十八个区的十六个区,正副区长都是义字袍哥。礼字袍哥,主要是清末民初的军队官兵、各地土匪棒老二等。如著名袍哥军阀范绍增就是混礼字袍哥的,由于在袍哥里面的辈分低,范绍增发达后,对袍哥的活动一向不那么热衷。1944年,重庆礼字袍哥成立礼字总号,邀请范担任总社长,范也是一推再推,实在推不掉,也不过只当了一年多,就跑到上海自行组织益社。范绍增和杜月笙是铁哥们儿(杜月笙的吗啡厂当年就开在范绍增的邻水防区),他在杜月笙的帮助下,搞了一个不分堂口的袍哥组织。
智、信两堂,主要是社会底层的体力工作者,如纤夫、脚夫、挑水工等。
总之,从仁字到信字,等级划分非常明显。当然,随着时间推移,仁义礼三堂,也不那么纯粹了,义字袍哥里面也有不少军警人员。
需要说明的是,成都只有仁义礼三堂,重庆是全川唯一一个仁、义、礼、智、信五堂齐全的地方。
除了分仁、义、礼、智、信五堂,每堂袍哥又在各地有不少公口。民国初年《临时约法》规定结社自由,于是很多袍哥堂口不再叫什么什么堂,而是叫什么什么公,或者什么什么社,也有自称公社的,老大就叫社长什么的。
P2-3
我为什么要写水煮重庆
一
写水煮重庆系列文章,起心动念很久了。
这些年,很是读了一些重庆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和书。说实话,越读越失望。
要么新华体,端起架子板起脸,按照教育重庆人民的套路写,把一个趣味十足、生龙活虎的重庆,都快写成初中教科书了,读起很累,不摆了。
要么胡说八道,凭想当然写,缺乏基本的判断力。去网上搜一些不尽不实的资料,东拼西凑,不考证、不推敲,害人匪浅。
要么点到为止,甚至还没有点到,就止了。前戏都没完,就完了。实在不过瘾。
要么就是太粗俗,糟蹋重庆。这方面,以一些朋友圈群发的重庆方言段子为代表,怎么粗俗怎么弄,而且往死里弄——其实,我不反对粗俗(我一直坚持认为,粗俗是人的本能之一),我反对的是太粗俗。把粗俗和粗俗反复叠加,就是太粗俗,搞得外地朋友以为我们重庆人说话都是这个调调儿,满口脏话。
所以,我决定挽起袖子,自己写来试试。
这一试,就是刚好40篇。于是有了这本书。
二
水煮重庆,是非专业人士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文章。
作者——也就是在下鄙人我,不是学历史的,也不是学中文的,这么说吧,连大学都没有读过,是自学没有成才兼好吃懒做的典型人物。所以.这些文章,也就都是野路子,虽然把吃奶的力气都拿出来码字了,也就这样,将就看吧。
既然是写给非专业人士看的,所以,尽量写得好玩一点。
其实,重庆本就是个有趣的城市,历史、文化同样有趣。我的写法是:抓住一点,把这点尽量写明白,然后围绕这个点,从前后左右做一些延伸。
以蒙古大汗蒙哥之死为例。这家伙的死,一点也没有趣,但是他的死,给世界历史带来的巨大变化,就比较有趣了。我同时把当时的重庆知府吕文德也顺便写了一篇——几乎没有重庆人写过他。
再以重庆话为例。重庆方言,被一些段子弄成土得掉渣了,其实呀,好多重庆话都大有来头。长期认真研读《金瓶梅》的鄙人,就从金瓶梅里面挖掘出来一堆重庆话(现在重庆方言里面还在用),然后从金瓶梅进行延伸,在水浒、西游里面居然也挖出不少重庆话,最后得出结论:重庆话里面保留了大量元朝、明朝时期人们的口语一重庆话是不是一下子就高大上起来了?
三
水煮重庆,写得好不好,由读者用销量来投票。作为作者,别的不敢说,有一点可以保证:这些文章,都是真货、干货。 啥子是真货?就是不说假话。嗯,不说假话的意思,就是不虚美、不隐恶。比如袍哥,好多重庆人以此自豪,口头禅就是“我们袍哥大爷绝不拉稀摆带(指不讲义气)”等。其实,袍哥也不是看上去那么美。讲义气是一方面,没有原则地讲义气是另一方面。兄弟之间帮死忙、死帮忙,这是袍哥;打家劫舍、强买强赊、搞黄赌毒也是袍哥。
啥子是干货?就是尽量不发水。每篇文章,都尽量以史实、史料为依撑,不敢说字字有出处,至少努力做到爬梳材料、细心甄别。但是,作者文化不高、读书不多(用袍哥的话说,叫“兄弟我久在山岗,少在书房”),手头的资料有限,难免有误。比如,写杨森率川军20军参加八一三淞沪大战一节,一万多人,几天就被打残了。此战,关于20军的描写、回忆,好多资料都相互矛盾,我只好采用个人认为比较靠谱的说法——但是,也不敢保证百分百属实。
四
水煮重庆,不是一本专业的历史或者文化的研究书籍。
说实话,重庆各个大学、研究院(所),对重庆历史和文化,研究得已经够深了,有些研究深得我都拱手叹服。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和普通读者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
我写水煮重庆,还有一个初衷,就是做一个搬运工,把书斋里面的一些研究成果,搬运出来,用尽量有趣的大白话,翻译给大家看——我相信,大家和我一样,看着那些引经据典、佶屈聱牙的文章,往往敬而远之,多看几页就要头痛病发作或者瞌睡虫上身。
过去,经常遇到这样的场合:一些重庆朋友和外地朋友聊天,听这些外地朋友大吹特吹什么成都历史、海派文化……一脸自豪,而我的重庆朋友,则面露微笑,一言不发,或者张口就是火锅、夜景、美女三张名片——这是标准的官方新闻发言人的腔调。为什么这样?因为大家对重庆不了解,就无话可说、无牛可吹。
读了水煮重庆,肯定不会成为重庆研究的专家,但是,至少在侃大山的时候,不至于无话可说,甚至可以噼里啪啦侃上一大堆,就算侃不晕对方,也至少兵来将挡、你来我往,绝不输阵。能如此,也算善莫大焉。
除了作为谈资,写这些文字的时候,鄙人还怀揣了一个小小的理想——我知道,谈理想要被人笑——那就是:真心把我了解到的这些让我拍案惊奇的精彩故事,分享给朋友们。重庆是个了不起的城市:有着了不起的历史、了不起的人物、了不起的文化。这些东西,不应该被锁在书斋里,更不应该慢慢湮没在岁月的苍凉云烟里。
最后,我想说一句:所有热爱重庆的朋友,都是我的朋友。这本书为你们而写。
司马青衫著的《水煮重庆(精)》是一部描写重庆历史、文化的随笔散文集。历史部分包括从先秦、唐宋到建国前的重庆历史,从一个点或者一个事件出发,谈及其前后左右的关联史实,尤其是其中比较有趣味和前人少有涉猎到的部分,比如关于重庆人祖籍是不是麻城孝感、关于蒙元时期重庆抗元将领、关于明末清初重庆人口锐减、关于陪都时期的重庆市长系列文章等等;文化部分包括重庆袍哥系列文章、重庆方言系列文章等等。在附录部分,搜集了关于重庆历史文化的部分有特色的文献资料和对部分重庆方言的学术性解读。
司马青衫著的《水煮重庆(精)》以重庆历史、文化、方言为轴,东拉西扯,上下勾连,为大家挖掘重庆这个地方曾经的人和事,讲述老重庆背后那些少为人知的故事,讲的人眉飞色舞,听的人也眉飞色舞。
这不是板起脸来教育读者的书,也没有居高临下的大师口吻。写得很深入,读得很轻松——有趣的作者,有趣的文章,写有趣的重庆,等待有趣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