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资深记者、外交家K.M.潘尼迦历经十年打造的重磅力作《印度简史(经典珍藏版)》是一部深刻诠释印度5000年文明兴衰历程的经典历史读本。它简要介绍了印度从古印度文明时期到近代印度独立的历史,其中包括18世纪晚期到1947年印度独立,印度作为英属殖民地的历史。
了解印度、读懂印度,从阅读本书开始。
| 书名 | 印度简史(经典珍藏版)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印)K.M.潘尼迦 |
| 出版社 | 新世界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历史学家、资深记者、外交家K.M.潘尼迦历经十年打造的重磅力作《印度简史(经典珍藏版)》是一部深刻诠释印度5000年文明兴衰历程的经典历史读本。它简要介绍了印度从古印度文明时期到近代印度独立的历史,其中包括18世纪晚期到1947年印度独立,印度作为英属殖民地的历史。 了解印度、读懂印度,从阅读本书开始。 内容推荐 K.M.潘尼迦著的《印度简史(经典珍藏版)》是一部简明印度史,介绍了从古印度文明到印度近代国家独立时期的悠久历史,重点讲述了印度文明形成的地理因素与印度国家的形成、演变及发展历程的关系,同时,也介绍了印度的社会变迁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部朴实、客观而又真实的印度历史,对于读者了解印度古文明、近代国家的发展,以及宗教、风土、人情等历史都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读本。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印度国家的雏形 第二章 雅利安人的征服 第三章 印度帝国的形成和统一 第四章 孔雀王朝的繁荣和强盛 第五章 印度帝国的复兴及崩溃 第六章 笈多王朝的统治 第七章 南印度的发展和繁荣 第八章 大印度 第九章 戒日王帝国时期 第十章 南印度的贡献和文化 第十一章 印度教的改革 第十二章 印度内向的500年 第十三章 伊斯兰教来到印度 第十四章 南印度和伊斯兰教 第十五章 中世纪的宗教 第十六章 走向民族帝国 第十七章 莫卧儿王朝的统治 第十八章 西方人进入印度 第十九章 民族国家的分裂 第二十章 东印度公司时代 第二十一章 的复兴 第二十二章 伊斯兰教统一运动 第二十三章 印度与世界 后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在孔雀王朝之前的几个世纪内,新雅利安文明已经深人到南方,取得了压倒一切的优势地位。在孔雀王朝时代,这一地位变成了政治上的统治。注辇国、潘地亚国和鸡罗国后来被列入公认的印度君主国家之中。从文化的观点看来,北方和南方的区别缩小了,南印度的利益和经济发展还继续以海洋为主。 公元前1世纪,南印度与罗马帝国的贸易达到巨大的规模。根据《剑桥古代史》记载,意大利从其他国家输入的货物,以西班牙最多,其次便是印度。按照普林尼的计算,罗马每年付给印度5.5亿谢斯特留斯(古罗马货币名),罗马每年贸易差额的损失达到1亿(1谢斯特留斯等于半卢比)。最近在阿利堪美杜的发掘无可争辩地确定,当时存在着国际性的海洋城市,它们的繁荣主要依靠与罗马帝国的贸易。西海岸的穆祖里(在柯钦土邦内)和东海岸的阿利堪美杜是从事地中海贸易的巨大商业中心。大量罗马钱币的发现,为这一事实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各次发掘明显地证实南方在公元前已经达到高度的物质文明。 阿利堪美杜的发掘既证实了坦密耳文学中的证据,又无可争辩地确定了公元前达罗毗荼文化的某些主要特点。发掘出有外国商人货栈的巨大贸易中心,在那里除了一些有趣的东西以外,还发现了刻有年月的罗马陶器。在1世纪的坦密耳文学中有关于卡维利帕提那穆(位于现在所发现的地址稍南)的描写:“太阳照着空敞的阳台,照着港湾附近的货栈,照着似鹿眼样窗子的塔楼。在普哈尔各处地方,耶槃那人的住所吸引着观看者的注意,耶槃那人的繁荣从来没有衰歇过。码头上看得见远方来的水手。”罗马的钱币广泛地流通着,与南印度的贸易以香料、棉布、珍珠和其他传统的印度商品为主,同时输出陶器、玻璃器皿和黄金。 这三个王国已经形成了达罗毗荼的传统政治体系。由于控制了海上贸易,这一区域与地中海沿岸和太平洋各岛建立了密切关系,和平地向前发展,达到了高度的经济繁荣。麦加斯忒尼听到过潘地亚国。据说这个国家当时由一位皇后统治,皇后的军队有500只象、3000骑兵和13万步兵。这一军事力量阻止了孔雀王朝,使它不曾吞并这个国家。公元前150年波丹阁利谈到建志(建志补罗城)和鸡罗国,提到南方用“萨拉西”这个词来指大的湖泊,这就表示早在公元前2世纪时梵文就已在南方盛行。与麦加斯忒尼的叙述和阿育王的铭刻综合起来看,我们能够明确地想象,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末叶,新雅利安文化就已在南方稳定地建立起来。 社会组织主要还是部落式的,而且主要是非雅利安族的。达罗毗荼人似乎是按照图腾氏族制度组织起来的,他们对图腾象征的崇拜持续了很久。纳雅尔人对蛇的崇拜就是一个残存的例子。这些部落组织通常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雅利安文化就加在它们的上面。对于土著宗教的攻击最初似乎不是来自印度教,而是来自耆那教和佛教。这两个教派早就控制住了南印度。阿育王的传道士们在南印度找到了处女地,在这里早期势力无疑建立起薄薄的一层雅利安主义,无力抵抗热衷于云游的佛教僧侣的活动。 P80-82 序言 本书是一部简明印度史,笔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在一个相对连贯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印度各族人的生活,对于各个朝代的历史和王朝的征服,仅做简要的概述。历史上任何仅仅以印度河一恒河流域的历史沿革来诠释印度国家历史的做法都不免有失偏颇,所以,笔者打算将印度南部发展的明显特点放进整个历史架构中。梨俱吠陀晚期,十王之战时期开始的雅利安一达罗毗荼人的融合,开创了早期印度文明。在哲学思想、宗教制度和印度教社会组织上,这种结合表现虽然完整,但在文底耶山脉以南地区,种族方面的融合却不尽如人意。直到现在,印度南部种族方面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由于德干高原群山的自然阻隔,将印度次大陆一分为二,这曾经有效地阻碍了各种族的融合。德干高原今天仍然保有达罗毗荼人的种族特点,然而,印度教的生活方式和梵文的优势将南方和北方紧紧地联系起来,昭示着印度文明的统一性。 文中阐述了印度国家悠久的历史和发展历程,笔者以为没有必要在这里深究那些仍存争议的观点,如达罗毗荼人的起源、雅利安人的征服、印度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关系以及一些显然很有讨论的必要但不可能有定论的问题,也不必涉及一些可能相对不太重要却被学人激烈争论的问题,这些问题笔者都有意地在叙述中略去了。对于一些问题笔者只是谈到自己的看法,如迦梨陀娑是生活和写作于火天友王在位的时代;但许多历史学者却固执己见,即认为这位诗人生活在公元4世纪旃陀罗笈多·超日王的宫廷。若是用很长的篇幅谈论这个问题,就与笔者写这本书的初衷相背了。 地理因素对印度历史的形成起着显著的作用。因此,读懂了这些地理因素,对于正确理解印度历史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书中,笔者仅粗略地提到这些因素,因为笔者打算在另一部通俗作品中单独讨论这个问题。笔者也仅仅粗略地提及海洋对印度次大陆的影响,然而笔者的《印度和印度洋》一书对这一点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读读那本书。 另外,笔者也不想谈及过多印度历史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本篇序文中笔者打算谈及几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9世纪、10世纪和11世纪印度教生活的全面衰退,导致北印度在土耳其人的进攻下土崩瓦解,但在300年前他们曾英勇地抵御了强大的哈里发帝国的侵略?衰退的事实是不可否认的,这一时期的庙宇雕像、文学作品和瓦玛之路荒诞表现的种种宗教潮流,都显示是忽然出现的某种东西毁坏了勃勃的民族生机,而这种兴旺的民族生命力曾在一个时期英勇地抵御了塞迦人、匈奴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同理,什么因素导致14和15世纪的复兴?这一复兴使维查耶纳伽尔建立,导致贡帕和他的继承者统治下的拉其斯坦侵略性的民族主义。同一时期印度教思想伟大复兴的原因是什么?这一复兴的典型案例是萨扬那对吠陀经的注解、法经文学的兴盛和新宗教运动的成长。还有,科学工作进步停滞,什么因素导致求知欲突然而神秘地衰退下来?6世纪以后,印度历史上不再有婆罗哈密赫罗和龙树,仅仅有帕斯卡尔这个名字照耀着科学的黑暗时代。在一段光辉灿烂的成就丰硕时期以后,停滞不前的现象是需要解释的。艾勒·贝鲁尼说,在他的时代印度人趾高气扬地骄傲起来,而且坚定相信他们知道了一切需要知道的东西。这种态度正是民族衰退最明显的证据,它何时开始支配着印度人的心灵?因为当印度人接受罗摩伽·悉檀多并且毫无顾虑地向别人学习的时候,情形并不是这样。 在开始创作一部试图解释印度人生活的详细印度史之前,全部的问题应该而且必须进行科学探讨。笔者于书中试图按照轻重远近比例提出已知的事实,使读者对于印度历史的发展能有一个简明的认知轮廓。 后记 本书作者潘尼迦是印度著名记者、历史学家和外交官,曾任印度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大使,是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本作品是一部简明印度史,作者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力求在一个相对连贯的历史背景下讲述印度各族人民的生活,对于各个朝代的历史和王朝的征服,仅做简要的概述。同时,作者将印度南部发展的明显特点放进整个历史架构中。关于作者的创作思路和意图本书前言里已有提及,这里不做赘述。另外,编者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印度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宗教问题始终贯穿于印度历史的发展进程。但是,由于作者所生活的身份和时代原因,作品对人物、事件的评价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代特征,但瑕不掩瑜,该书仍然不失为了解印度历史的入门读物。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