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既国、王军民、石镇东、徐晓峰主编的这本《养生图解(艾灸)》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大量图片,使没有中医基础的家庭用户也能方便地进行自我保健。本书用大量篇幅对常见疾病做了分类,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和艾灸手法做了明确的讲解。疾病重在预防,本书为此总结了常见疾病的治病因素和易感人群,以及如何针对性地预防保健。
| 书名 | 养生图解(艾灸) |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 作者 | |
| 出版社 | 中医古籍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既国、王军民、石镇东、徐晓峰主编的这本《养生图解(艾灸)》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大量图片,使没有中医基础的家庭用户也能方便地进行自我保健。本书用大量篇幅对常见疾病做了分类,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和艾灸手法做了明确的讲解。疾病重在预防,本书为此总结了常见疾病的治病因素和易感人群,以及如何针对性地预防保健。 内容推荐 艾灸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历史。叶既国、王军民、石镇东、徐晓峰主编的《养生图解(艾灸)》指出了艾灸可以刺激身体的相应穴位,引起人体自身反应,促进气血在经络中的循环、流动、疏通阻塞的经络,调节脏腑,达到治病与养生的效果。较详细地介绍了艾灸的各种施用方法。还分别列举了数十种常见病症的选穴与艾灸的使用。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适于大众读者阅读。 目录 中医艾灸,神奇而不神秘 艾灸是最古老的中医疗法 艾灸有哪些方法 艾灸保健的特点 艾灸治病的原理 艾灸必备制品 艾灸的手法有讲究 艾灸注意事项与禁忌 艾灸发生意外不要慌 艾灸补益的方法 艾灸补益有哪些取穴方法 补益阳气,让气血畅行无阻 家庭艾灸祛“虚寒” 艾灸抗衰老,让你健康长寿 艾灸保健调理亚健康 艾灸疗法增进食欲,增强抵抗力 呼吸系统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感冒 咳嗽 哮喘 胸膜炎 肺结核 慢性支气管炎 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高血压 高血脂 心律不齐 消化系统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胃 痛 急性胃肠炎 结肠炎 腹泻 便秘 肠易激综合征 脂肪肝 泌尿系统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尿频 遗尿 水肿 膀胱炎 肾结石 神经系统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头痛 中风偏瘫 神经衰弱 三叉神经痛 面瘫 坐骨神经痛 五官科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口腔溃疡 耳鸣耳聋 鼻炎 牙痛 骨科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颈源性眩晕 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肩周炎 腰肌劳损 妇科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月经不调 痛经 闭经 崩漏 带下 经前乳房胀痛 盆腔炎 女性不孕症 产后缺乳 产后尿潴留 子宫脱垂 外阴瘙痒 儿科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小儿厌食症 小儿疳积 百日咳 小儿腹泻 小儿惊风 小儿夜啼 小儿呕吐 小儿遗尿 小儿佝偻病 小儿疝气 小儿脱肛 男科疾病的艾灸外治疗法 阳痿 遗精 早泄 睾丸炎 皮肤科疾病的艾灸治疗 带状疱疹 湿疹 白癜风 神经性皮炎 银屑病 附录一:常见穴位图 附录二:艾灸常用穴位速查表 试读章节 艾灸是最古老的中医疗法 中国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人们提起中医就会想到中药、针刺、拔罐等,往往忽视了一种纯自然的疗法——艾灸。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医形成了多种治疗方法,应用最广的是针、灸、药、罐和推拿五大疗法,其中针、灸的的作用机理有相近之处,且具有相辅相承的治疗作用,通常并称为针灸。 艾灸使用燃烧后的艾条温灸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是物理疗法与药理疗法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灸的发明可能始于原始人学会用火的时候,当原始社会的人们身体有某种疾病时,无意问受到火的烘烤,症状反而减轻,于是人们主动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意图治疗病痛。艾草是古人占卦的工具,古人巫医不分,在长期的摸索中逐渐发展出艾灸这种神奇的治疗手段。 艾灸疗法在古代很多医书中都有记载。《黄帝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古代医书《医学入门》中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这说明灸法是除药物、针刺之外的一种重要治疗方法,针刺和吃药都不管用的病要用艾灸来治。《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 东汉曹操之子曹翕的《曹氏灸方》是最早的艾灸专著。晋代《范东阳杂病方》中有灸法防霍乱使人“终无死忧”的记载,并首次提出“逆灸”的概念,即指使用灸法保健防病的预防性灸疗。到了唐代,太医署中专门设立了灸师和针师,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倡针和灸并用。 经过后世的不断发展,艾灸疗法越来越系统化。宋代的著名医学家窦材著有医书《扁鹊心书》,书中重点倡导扶阳,强调阳气在人体生理、病理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阳气的盛衰是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阳气的有无是人体生死存亡的关键。窦材认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书中还强调了艾灸的保健养生作用,写道:“人无治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明初朱权的《寿域神方》中曾提到艾灸,李时珍《本草纲目》、杨继州《针灸大成》等医书中还提到了在艾绒中加入麝香、穿山甲、乳香等药末。明代的《针灸聚英》也说“无病而先针灸日逆,逆,未至而迎之也。”意指病未至灸之,重视机体自身潜能的激发。明清时期的著名医家范培兰、陈修园、叶天士等人都倡用艾灸,使艾灸疗法流传更广。 艾灸起源于中国,影响却遍布世界。艾灸疗法不仅应用于中国,在东南亚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在日本、朝鲜、韩国、新加坡、台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当地医界和民间都有采用过艾灸疗法。早在公元6世纪,艾灸疗法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日本《云锦随笔》记载,德川幕府时代,德川将军问已经一百多岁的万兵卫长寿之术,万兵卫答道:“我家祖传每月月初八天,连续灸足三里穴。”德川将军听了惊叹不已。灸法在日本历来受到重视,在日本民间,提倡婴儿期灸身柱,即婴儿出生后不久,用小麦粒大的艾炷灸身柱穴,3柱左右,连续灸三日至十数日不等,可以促进健康发育。民国期间,著名针灸大师承淡安先生曾专程到日本考察。 几千年临床检验证明,艾灸是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它简便易操作,广泛应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皮肤五官科,以及多种慢性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也是防病保健、益寿延年的绝好保健法。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针刺疗法不断得到发展,几乎成了针灸的代名词;而古代的艾灸疗法多采用疤痕灸的方式,在施治过程中,用点燃的艾炷直接在皮肤上烧,会烧灼患者经穴,产生疼痛感,并在身体上留下施灸的疤痕,不易为患者接受,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冷落。 近年来,艾灸手法逐渐改良,多采用悬灸和温灸,不会损伤皮肤,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再加上人们对艾灸疗效独特性的认识,艾灸疗法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 P1-3 序言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作息时间不合理,再加上心理压力,身体很容易处于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会经常生病,但动不动上医院往往会疲于奔命,效果却不一定好。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通过自然疗法,不吃药不打针,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强身治病,成了人们的最佳选择。在这些疗法中,艾灸是很特别的一种。 艾灸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过几千年来摸索,逐步总结出来的经验疗法。艾灸的神奇之处在于,可以由表及里,通过不伤害身体的方式,取得治疗深人身体内部的效果。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经络系统负责输送全身的气血,当经络不通时,邪气侵入,人就会生病。艾灸可以刺激身体的相应穴位,引起人体自身的反应,促进气血在经络中循环、流动,疏通阻塞的经络,调节腑脏,病症因此得以治愈。艾灸效果往往立竿见影,手法也十分灵活,古代艾灸多采用疤痕灸,现在多采用无伤、无疤的灸法。由于采用了纯阳的艾绒,艾灸可以在不接触身体的情况下,使疗效直达机体深处,相对于其他的自然疗法,这是艾灸的独特优势。 本书的特点是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可操作性强。通俗易懂的语言配合大量图片,使没有中医基础的家庭用户也能方便地进行自我保健。本书用大量篇幅对常见疾病做了分类,对各种疾病的治疗原则和艾灸手法做了明确的讲解。疾病重在预防,本书为此总结了常见疾病的治病因素和易感人群,以及如何针对性地预防保健。 艾灸的重点,在于激发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因此不但能治病,还能强身健体,延寿养生。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真正能够“治本”的还是人的自身。希望读者通过学习艾灸,领会这一精神,成为自己的保健医生,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维持身体健康,预防疾病。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