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我才十岁,而史铁生这位让人敬重的作家也还安好地活在人间。
可年幼的我怎么可能会读得懂呢?后来,随着年岁的增长,我看到了悲欢离合的相继上演,也看到了生命在临刑前的垂死挣扎,终于慢慢体会到她当年欲言又止、曾想向我传达的东西,可是我再也没有见过她。我很怀念她,这位总是给予我很多关照的温柔的老师。
她只教了我一学年,四年级结束的时候便调走了。离别的时候,她告诉我们,童年的时光是最宝贵的,小时候的友情也是最纯粹的,一定要好好珍惜时光。然而那时候的我们,满心只渴望着长大,她曾说过的、被我们抛之脑后的、无比真诚的话语或者箴言,却会用我们随后经历的几多年去慢慢印证——我们的成长之路本来大可不必如此坎坷。
她在我们这群小孩子身上寻找她童年时的记忆,而我们这群小孩子则在她身上寻找成为一个大人的美好,我们都在寻找,并且都给对方留下印记。记得小学快要毕业的时候,我曾经给她去过一封信。那时候她已经去了别的学校任教,而她后来也回了我一封信,可我忘了将它夹在了哪本书里。
小学毕业后,我再也没见过她。
四年级的时候,跟她同时来到我们学校任教的还有两位大学毕业生,其中一位去教了隔壁班的语文课,另一位来我们班教数学课。数学老师是一位帅气的男老师,高高的鼻梁,炯炯有神的眼睛。这位同样温柔的老师常常奈何不了我们的淘气,当他激动的时候,他涨红着脸说不出一句话,然后就看着我们在课堂上闹,直到我们自己都觉得闹腾得过分了慢慢安静下来,他才摆摆手继续上课。他曾经教过我打乒乓球,也教过我一段时间的国画,他还会带领学生制作风筝。大家都很喜欢这位朝气蓬勃的青年老师。
据说他喜欢上了那位与他同来的隔壁班的语文老师。“他和她凑在一块儿说悄悄话啦”“他俩在一块儿散步啦”“他送给她礼物啦”,数不清的各色传言在我们这群无比好奇的小孩子之间迅速传播,以至于一上他的课,大家都在台下偷偷地笑。他问我们在笑啥,我们神气地摇摇头不说话,我们不能揭穿他的小秘密。然而,当我们都坚定地以为他们两个最后一定会走到一起,并且向班主任打探的时候,班主任呵呵一笑,说:“你们的小脑袋瓜整天瞎想什么,隔壁班语文老师早就有男朋友了,都快要结婚了。”一瞬间班里铺天盖地的叹气声,我们都为数学老师感到惋惜。那时我们都天真地以为生活会像电影一样,帅哥美女最后总是要在一起的。
他只给我们上了不到一个月的课就调走了。他走的那天来跟大家告别,几乎所有人都哭得稀里哗啦,但是我的同桌没有哭,受她的感染,我也没有哭。那天放学的时候大家都把自己的数学课本放在讲台上,请他为每个人写临别赠言,第二天我的数学课本上就多了这样一句话——相信自己是最棒的。
我想如果不是因为这句话,我大概就会像忘记其他老师一样自然而然地忘记他,短短的一个月,这是他唯一能够留给我,并且一直沉淀在我的生命里的东西。我不知道他是否在那时就已经看透了我生命中那一点软弱的东西,所以才这样鼓励我。(P4-5)
这一年我十九岁,在二十岁来临之前,我要给自己留下让我一生都会感动的东西——一本随笔集。
人们总是习惯性地以十年作为一个阶段来划分人生,人的一生其实并没有几个十年。我懵懂无知地走过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年,并相对带有自觉意识地慢慢走过第二个十年,我的青春已接近尾声,与之伴随的,是关于它的记忆也在一点一点地流失。我深知,许多东西以后我再也不会去写了,恐怕也写不出了,就像年逾花甲的人再也不可能写出青春年少的心态一样。所以,二十岁来临之前,我要把自己的感受全部写下来,许多年以后,也许我会为看清了自己一路走来跌跌撞撞的成长轨迹和我今后的命运而感到欣慰。
然而在此之前,我并没有想这么多,在我还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所有写下的,不过是散乱地搁浅在记忆的海滩上,各自独立地代表着那段时光中的我自己。二十岁的前夕,我突然想要把它们整理成一部文集,这个想法愈来愈强烈。我始终记得,最开始的时候我写下的一切都是为了自我疗伤,那时候“文学”离我还很远,我只是单纯地、怀着满腔热情地去写了,写下这些,也从来没想过要去感动谁,所有的文字都是写给我自己,每篇文章的每句话,都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我对自己说,只要你做的这一切能打动你自己就足够了。
再没有什么能够比文字更能见证一个人的成长,我一边写也一边在想,我只有更好地看清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同这个世界相处。我一边摸索着前行,一边用心感受生活带给我的一切,然后把它们变成我笔下的文字,它们就会在我今后的人生旅途中不断地提醒我,曾经怎样生活,今后应当怎样生活。在我已经过去的两个十年里,我曾迫切地想要知道我到底是谁,这个人们已经争论了几千年的问题是如此困扰着我,它让我痛苦又甜蜜。这是“写”带给我的一切,越写,越糊涂,也越清晰。
而今,在这本十几万字的文集渐成雏形的时候,我开始为它写这篇序。这本书我写得很慢,用了几年的时间来完成它,从青春开始到青春结束。当然它绝不会是一部青春赞歌,因为它记录的,是我那段单薄而微凉的青春岁月中所有的惶惑,我也一直在想,以十几万字为这样一段人生岁月做结,是否真的足够。然而不管怎样,二十岁就要来临,我不想再等了。
这本随笔集是我的成长纪念册,一共分为五辑。第一辑纪念我的小学生活;第二辑怀念我的中学生活;第三辑讲述我行将结束的大学生活;第四辑是无关记忆的杂文;第五辑是几首小诗,用以缅怀我曾经波涛汹涌的心情。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亲情,我所有能够诉说的都记录在这里,这首十年谣已经唱到了最末,也到了该做一个总结的时候。那个迷茫而又惶恐的少年已经渐渐离我远去,他所经历的一切,其实并没有扣人心弦的故事,一切都不过是在一段敏感而又孤独的日子里的自我较量。 我整理并翻看着自己以前写过的所有东西,那是一种夹杂着伤感和喜悦的、只属于我一个人的体验。那么天真的语言,那么单纯的想法,原来那就是曾经的我——试图抵抗一切的我。而今我把它们集合起来,并尽量保持它们的原貌,使它们能够成为我最真实的记忆。
这时候,夏天已经到了尾声,一切的躁动都会慢慢地归于平静。在那么多个寒暑易节的轮回里,我们不过是无意识地面对这一切,然后无意识地成长和老去。然而,依旧有些东西是永恒的。后来,我找到了那块被我放在窗外的鹅卵石,多年的风吹雨打并没有改变它的一丝一毫;也找到了那片被我随手捡起又随手夹进书里的树叶,上面“岁月流香”的字样还依稀可见;我也找到了那个年少的自己,他倔强地迎着风奔跑,而只要他挥动手臂,就一定可以飞起,就像无数次梦里梦到的一样。
“曾有多少春风画卷留住盛世花/记得年年今日烟火满京华/千人万人千里万里送我指间沙/二十八年梦里水月与镜花。”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写多久,但是总有那么一天,除了那些我一直用笔记录的“不能忘却的记忆”以外,再没有什么值得缅怀,我也终于能够问心无愧并搁笔作罢。但愿那一天能早一点到来,也但愿那天晚一点到来。
李清谷
2016年8月
李清谷著的《从未这样靠近你》讲述了一切都是为了告别,告别过去的岁月,然后迎接新的生活,我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会将过去的时光遗忘,只要我愿意,我就会通过这本书找回自己失去的记忆。我想,一直沉默着踽踽独行的并不只我一个人,只是我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拿起笔来详细记录的那个。我希望自己的文字除了能够写出自己的呼喊,也能够写出他们的心声,我希望人们能够对那些沉默的、善良的、鲜活的生命多给予一些关注,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够健康成长,一生平安。我是李清谷,一个热爱用文字表达的人。
李清谷著的《从未这样靠近你》将自己从小学至大学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悟集结成随笔集,作为自己的成长纪念册。书稿一共分为五辑,第一辑纪念小学生活,第二辑怀念中学生活,第三辑讲述行将结束的大学生活,第四辑是无关记忆的杂文,第五辑为几首作者自作的小诗,用以缅怀曾经那些波涛汹涌的心情。关于友情,关于爱情,关于亲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回忆自己成长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