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档案文献、学术著作、普及读物组成,其中,档案文献占丛书总量的70%,以大陆和台湾保存的档案文献合集出版为特色。
本丛书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具有相当规模,代表现阶段思想政治、文学艺术、科学文化最高研究水平”、“具有很高史料价值,集学术之大成”的目标要求,由中外学者共同编纂而成,以期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面貌。
由周勇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历史(上下)/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 书名 | 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历史(上下)/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 作者 | |
| 出版社 | 重庆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卷)是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由档案文献、学术著作、普及读物组成,其中,档案文献占丛书总量的70%,以大陆和台湾保存的档案文献合集出版为特色。 本丛书按照新闻出版总署关于“具有相当规模,代表现阶段思想政治、文学艺术、科学文化最高研究水平”、“具有很高史料价值,集学术之大成”的目标要求,由中外学者共同编纂而成,以期全面反映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面貌。 由周勇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历史(上下)/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为该丛书的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周勇主编的《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历史(上下)/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系“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上卷包括重庆、四川、云南三省市的党史,下卷包括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等省区的党史。书稿详细描述了全面抗战爆发前后、抗战前期、中期、后期以及战后初期,西南地区中国共产党组织、宣传、统战、工运、学运等方面的光辉历程,展示了一幅共产党人克服重重困难,推动、带领全国各阶层、各民族人民外抗强敌、内争民主的宏伟画卷。 目录 总序 前言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后方代表团 一、概述 二、出席中共七大的大后方代表团成员名单 (一)分组名单 (二)代表团人员编号、座次 三、大后方代表团代表简介 1. 叶剑英(1897—1986) 2. 孔原(1906—1990) 3. 古大存(1896—1966) 4. 邓颖超(1904—1992) 5. 区梦觉(1906—1992) 6. 唐初(1909—1969) 7. 杨尚奎(1905—1986) 8. 林黎明(1903—1984) 9. 朱荣(1918—1990) 10. 方华(1912—1999) 11. 吴有恒(1913—1994) 12. 何潮(1900—1985) 13. 周材(1900—1972) 14. 周小鼎(1915—1991) 15. 卢绍武(1906—1978) 16. 王均予(1905—1978) 17. 廖似光(1911—2004) 18. 锺明(1919—2003) 19. 云广英(1905—1990) 20. 丘金(1905—1998) 21. 肖贤法(1914—1981) 22. 谭辅仁(1910—1970) 23. 蔡书彬(1894—1964) 24. 帅孟奇(1897—1998) 25. 周恩来(1898—1976) 26. 徐特立(1877—1968) 27. 高文华(1904—1994) 28. 李涛(1905—1970) 29. 毛朗明(1912—1997) 30. 欧阳方(1914—1984) 31. 董必武(1886—1975) 32. 何克全(1906—1955) 33. 钱瑛(1903—1973) 34. 曹瑛(1908—1990) 35. 谢竹峰(1905—1995) 36. 黄松龄(1898—1972) 37. 陈方(1912—1983) 38. 李鹏(1902—1981) 39. 赵石(1914—2009) 40. 刘三源(1914—2000) 41. 陈家康(1913—1970) 42. 龙飞虎(1915—2000) 43. 贾琏(1903—1981) 44. 李金德(1918—1997) 45. 曾惇(1917—1984) 46. 方方(1904—1971) 47. 伍洪祥(1914—2005) 48. 苏惠(1909—1996) 49. 王维(1918— ) 50. 边章五(1900—1954) 51. 陈仁麒(1913—1994) 52. 方朗(1923— ) 53. 李兆炳(1909—1992) 54. 何浚(1904—1982) 55. 锺平(1907—1987) 56. 李克农(1899—1962) 57. 吴继周(1915—1990) 58. 罗其南(1918—1986) 59. 王只谷(1906—1982) 60. 危秀英(1910—2005) 61. 夏之栩(1906—1987) 62. 刘詠柏(1906—1976) 63. 罗孟文(1905—1988) 64. 李辉(1913—1948) 65. 贺怡(1911—1949) 66. 廖志高(1913—2000) 67. 秦邦宪(1907—1946) 68. 吴玉章(1878—1966) 69. 吴克坚(1900—1986) 70. 江浩然(1919— ) 71. 涂万鹏(?—1949) 72. 梁华(1906—1956) 73. 程子健(1902—1973) 74. 陈震(1905—1988) 75. 龙潜(1910—1979) 76. 王亦清(1908—1963) 77. 杜延庆(1906—1998) 78. 邓照明(1919—1990) 79. 刘云(1915—2009) 80. 黄才焯(1902—1981) 81. 蒋南翔(1913—1988) 82. 苏博(1917—2001) 83. 华健(1919—1949) 84. 张越霞(1910—1979) 四、大后方代表团代表在中共七大上的部分发言和讨论记录 广东代表组对七大的提议 古大存在七大上的大会发言 叶剑英在七大上的大会发言 大后方代表团闽粤赣组方方的意见提纲 大后方代表团两广组小组会讨论选举条例草案的记录 大后方代表团湖南小组讨论选举新中央委员会条例草案的意见 大后方代表团湖北小组对选举条例草案讨论结果 大后方代表团闽粤赣小组对选举条例草案的意见 大后方代表团江西小组讨论选举条例草案的意见 大后方代表团四川组对选举条例草案的意见 重庆 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与重庆救国会的建立 (一)九一八事变后救亡运动的兴起 (二)重庆救国会的建立和救亡运动的高涨 二、党组织在抗日救亡运动高潮中重建和大发展 (一)全国抗战爆发和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二)党组织的恢复重建和中共重庆市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和党组织的大发展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主要活动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到来与南方局的成立 (二)维护第二次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团结 (三)占领抗战文化阵地,发展进步文化 (四)团结中间力量,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五)加强外事工作,争取国际支持 (六)建设坚强的战斗堡垒 四、荫蔽精干,实行“三勤”、“三化” (一)高举抗日爱国旗帜,开展群众运动 (二)荫蔽精干,彻底转变组织形式和领导方式 (三)贯彻“三勤”、“三化” (四)“据点”的发展和外围组织的建立 五、掀起民主运动高潮 迎来抗战胜利 (一)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和重庆民主运动的高涨 (二)推动反对国民党特务统治的斗争 (三)工人运动的广泛开展 (四)抗日战争的胜利和重庆人民对抗战的贡献 四川 一、抗日救亡运动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华北事变后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党组织的恢复与发展 (一)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二)川康特委和川东特委的成立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 三、上层统战工作和川军出川抗战 (一)上层统战工作的对象与策略 (二)推动川军出川抗战 (三)稳定川军留川部队 四、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一)抗日救亡团体领导核心的形成 (二)群众支援抗战的热潮 (三)抗日宣传活动 (四)抗战文化运动 五、坚持团结抗战和人民民主运动的开展 (一)坚持团结抗战 反对分裂投降 (二)在反共逆流中加强党的建设 (三)对四川实力派的统战工作 (四)人民民主运动 (五)四川人民对抗战胜利的贡献 云南 一、中共云南省工作委员会 (一)中共云南省工作委员会的建立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云南的形成和发展 (三)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 二、建设坚强的、战斗的云南党组织 (一)挫败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阴谋 (二)按照建设坚强的战斗的党组织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 (三)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民主堡垒” (四)在全省各地建立党的工作据点 (五)爱国民主运动的兴起 三、云南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一)滇西怒江西岸沦陷后各族人民的抗日斗争 (二)抗战时期云南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三)云南各族人民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 贵州 广西 陕西 甘肃 宁夏 新疆 青海 后记 试读章节 2.孔原(1906-1990) 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06年9月6日生,江西省萍乡市安源人。原名陈铁铮,又名陈坤元,曾用名陈子坚,代名田夫、石心。1924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北伐战争时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后受党的委派担任国民党萍乡县党部农工部部长、工会常委。1927年出席中国共产党江西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和江西省第一次农民代表大会,任江西省总工会组织部部长,投身于当地民众运动,动员和组织群众,配合国民革命军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先后在革命委员会农工委员会劳工科和政治保卫处工作。1927年11月到上海,任上海沪西区工会组织员、上海总工会秘书。1929年3月被派往莫斯科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1930年回到国内,在武汉做兵运工作。同年7月至9月任中共中央总行动委员会军事委员会成员。后到上海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干事、秘书。1931年9月至1932年11月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部长。后调任中共中央组织局组织部部长。1933年3月至1935年5月,以中央驻北方代表名义到天津主持恢复北方局工作。1934年1月至1945年5月任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35年6月离开天津到上海。1935年7月作为中共代表出席在莫斯科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和国际互济会,被选为国际互济会主席团委员。后人列宁学院高级班学习。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主动请求回国参战。1938年8月回国,在由西路军余部组成的新疆督办公署新兵营任政治主任教员。1939年4.月奉召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同月至1941年7月任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1940年5月跟随周恩来副主席到重庆。同年9月至1941年1月任中共中央南方局西南工作委员会(简称西南工委)书记,领导川东特委、川康特委、贵州临工委、云南省工委等地党组织。1940年11月至1943年6月任中共南方局组织部部长。1943年6月回到延安。后进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4月至6月作为中共七大正式代表出席大会,担任大后方代表团副主任、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工作。1945年10月至1946年3月任中共辽宁省工委委员、沈阳市委书记兼保安司令部政治委员。1945年12月至1946年12月任中共西满分局委员,中共辽西省第一地方委员会书记、辽西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至1946年3月)。1946年1月至3月任中共辽西省委常务委员。4月至7月任中共吉辽省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同年7月至1948年11月任中共吉林省委委员、城工(敌工)部部长、辽吉军区第一军分区政治委员(至1946年8月)。1946年9月至1947年2月任中共吉林省委民运部部长。1947年2月至9月、1948年4月至1949年9月任中共吉林省延边地方委员会书记。1947年2月至10月、1948年lO月至12月任吉林军区延边军分区政治委员。1947年9月至1948年4月任中共吉林省吉东地方委员会书记。1948年5月至11月任中共吉林市委员会书记、吉林市警备司令部政治委员。同年12月至1949年8月任中共抚顺市委员会书记。领导和组织当地人民清匪反霸、土地改革、恢复生产、支援前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和初期,任中共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1949年10月至1953年1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署长。1949年11月至1952年12月任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党组小组书记。 P14-15 序言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伟大转折点。中国抗战大后方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重要政治舞台。中国抗战大后方主要是国民党统治的区域。但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者”、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和推动者,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抗战大后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中的“大后方”概念 中国的抗日战争全国爆发以后,中国的政治版图逐渐呈现出分化的态势,即以延安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以上海为中心的沦陷区,和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西部地区,这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1938年10月,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向六届六中全会作了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大后方的概念,他说:“敌以少兵临大国,加以我之坚强抵抗,就迫使敌人发生了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的困难,这样就不但给了我一个总的抗日根据地,即大后方,例如云、贵、川等地,使敌无法占领”;抗战时期的乡村与内战时期的乡村有很大不同。“不但地域广大,而且在云贵川等省大后方中,尚有许多城市与许多工业,尚可与外国联络,尚可建设””。1939年1月,中共在重庆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中央向国民党及其他党派进行统一战线工作以及指导南方和大后方各省党的工作”。3月,周恩来在分析全国战局时,再次表示“西北、西南可以成为我们的大后方”。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党内文件和领导人的讲话、报告中,都明确地把以西南西北为主的国民党统治的区域称之为“大后方”,成为党内的共识。 …… 研究中国共产党大后方历史,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深化对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史、中华民族复兴史、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有利于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中国共产党的大后方工作,是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中展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地区的工作,成为《丛书》编纂的题中之义。这包括: ——《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大后方工作文献选编》(2卷),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重庆市委联合编纂。收入的文稿,起自1931年9月,止于1945年9月,包括中共中央及中央有关领导机构作出的关于抗战大后方工作的决定、指示,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共中央有关机构负责同志关于抗战大后方工作的报告、讲话、谈话、电报、书信、题词等,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战大后方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 ——《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文献选编》(3卷),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重庆市委联合编纂。收入的文稿主要来自原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南方局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移交给重庆市委的南方局档案文献,这部分档案由中央档案馆保存。此次出版时,还收入了《南方局党史资料》(重庆出版社1990年出版)中的有关文献。 ——《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历史》(2卷),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编纂,包括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后方代表团史料,和抗战大后方地区的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区市党史基本著作中有关抗战时期历史篇章,从而全面系统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的历史全貌。 ——《第二次国共合作纪实丛书》(12卷),由重庆出版社1985-1992年出版的《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实》《国民参政会纪实》《重庆谈判纪实》和《政治协商会议纪实》四题八卷和新编纂的若干《续编》组成。前四题保持原貌不变,而新编纂的《续编》,主要取自近30年来大陆公布的若干新史料,和实施重庆抗战工程以来,我们在海内外搜集的档案史料、文献资料等,这对原四题是很大的丰富和完善。故编成《第二次国共合作纪实丛书》,陆续推出。 我想,这是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历史的第一次集中展示,更是我们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最好的纪念。 后记 以重庆为中心的中国抗战大后方,是支持和支援抗战的重要战略区域,对抗日战争的持久坚持并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推动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后方人民在浴血奋战的抗战历史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抗战历史文化。因此,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大后方地区的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术界对抗战大后方的研究严重滞后。抗战大后方研究是抗战历史研究中一个相当薄弱的部分。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西南西北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中,历史价值最重要、研究现状最薄弱、抢救保护最紧迫的历史文化资源。对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地区历史进行整体、全面、系统的研究,是学界需要长期努力的课题。 近年来,各省区市党史工作部门对中国共产党在本地区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资料整理和研究撰写,公开出版了一批经由各省区市党委审定、具有权威性的党史基本著作,其中就包括了对其辖区内抗战时期党的历史的记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还公开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增订本)和《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其中就包括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大后方代表团的史料和代表名录。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些著述显示了学界在这一领域有关研究和史料方面最新的阶段性成果。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大后方各地区工作的历史全貌,凸显其艰难历程、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充分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我们将上述各地党史著作中有关抗战时期党组织历史的篇章和出席中共七大的大后方代表团史料编纂成《中国共产党抗战大后方历史》。 本书选编的著作包括: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名录》(增订本)之大后方代表团部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年版。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档案文献选编》之大后方代表团部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5年版。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第一卷第三、四编有关章节,重庆出版社2011年版。由何蜀、文俊、简奕执笔。 ——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四川历史》第一卷第三、四编有关章节,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版。分别由刘全、杨萍、马睿、宋键执笔。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共云南地方史》第一卷第九至十一章,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版。分别由魏先忠、杨伍荣执笔。 ——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第一卷第二、三编有关章节,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版。分别由杜黔、杨建光、耿晓红、李朝贵执笔。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广西历史》第一卷第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8月版。分别由苏上杰、姚蓝、沈奕巨执笔。 ——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第二、三编有关章节,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版。分别由孙玲玲、梁星亮、杨忠虎、史向军、张培林、敖海波、陈瑶、贾自新、刘玉平等执笔。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甘肃历史》第一卷第三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年12月版。分别由范圣予、王晋林执笔。 ——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宁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日版。由郭振伦执笔。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著:《中共新疆地方史》(1937年一1966年4月),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由朱培民执笔。 ——《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与全民族抗日战争》之青海部分,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8月版。由孙欲声执笔。 以上著作的有关篇章在收入本书时,我们没有对其作实质性改动,只从统一全书体例的角度对书稿进行了技术性整理。 需要说明的是,抗战初期的四川省包括重庆市。1938年,国民政府设西康省(辖四川西部和西藏东部一些地区);1939年,国民政府又将重庆市从四川省分出,重庆成为行政院院辖市。但是,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并没有随之改变,重庆市的党组织仍在四川省的体系之中。按照中国共产党基本著作的规范,既以当时的党组织体系为对象范围(在四川省党组织的历史中包含重庆市、西康省,由四川省党史部门负责记述),又反映几十年中行政区划和党的组织体系的变化(重庆市党组织的历史单独成篇,由重庆市党史部门负责记述)。因此,本书的“重庆”和“四川”两部分在记述抗战时期党组织历史时,在某些内容上有些交叉。我们尊重规范,保持不动,以反映当时历史的原貌。 本书是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委托项目(项目编号2012一ZI)ZX02)的最终成果,由中共重庆市委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和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共同管理。 本书的编辑工作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西南大学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承担,周勇主编,提出编辑方案、协调联系各方、文稿整理编辑。 本书中“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大后方代表团”部分,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李蓉研究员编写和提供资料。在本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曾维伦、黄晓东、刘志平、潘洵等同志在项目立项、管理、协调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和帮助。张鲁鲁、黎余同志参加了资料搜集、文字录入等工作。郭金杭、周敏、周昌文等参加了内容选编、文字录入、编辑事务等技术和保障工作。特此致谢。 周勇 2015年6月18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