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日常》,继《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后,梁晓声解构当前中国社会世道人心的良心力作。
书中,作者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社会观察家的敏锐思考,对弱者同情,对不公愤怒,对贪欲与软弱进行批判,完成对人性的观照,对人文情怀的推崇。
全书分“平凡的好人与国家的性情”、“另一半的中国”、“我们何以不宽容”、“人心的归途”、“冰冷的理念”五大内容板块,带你走进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日常。
| 书名 | 中国人的日常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梁晓声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人的日常》,继《中国人的人性与人生》后,梁晓声解构当前中国社会世道人心的良心力作。 书中,作者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社会观察家的敏锐思考,对弱者同情,对不公愤怒,对贪欲与软弱进行批判,完成对人性的观照,对人文情怀的推崇。 全书分“平凡的好人与国家的性情”、“另一半的中国”、“我们何以不宽容”、“人心的归途”、“冰冷的理念”五大内容板块,带你走进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日常。 内容推荐 《中国人的日常》中,梁晓声以小说家的生动笔法,社会观察家的敏锐思考,记录了各色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百态,淋漓尽致地绘制了他们五光十色的精神图谱。 这里有对前途命运茫然无措的打工者,视清名胜过一切的老妪,志大才疏的文学青年,猜忌心重的小老板,一心培养女儿当明星的父亲,不作为的官僚,纯洁的初恋情侣,不肯把第一次交给城里人的农村女孩,爱上自己雇工的女东家,以及在最最平凡的日常中,甚至是在困苦的境遇中,仍向这个世界传达善意的普通人。 他们的善良与大度,忌刻与软弱,渴求与迷茫,各异的人生原则与生活哲学……诸多要素的拼接与组合,形成了这个国家的温度与性情。作者所记录的中国人的日常,饱含对弱者的同情,对不公的愤怒,对人性的观照,对人文情怀的推崇,进行着对当前中国社会世道人心的追问。 目录 自序 平凡的好人与国家的性情 故人往事 初恋杂感 被围观的感觉 心灵的花园 的悔 上海人刘鸿飞 清名 阳春面 落叶赋 另一半的中国 看自行车的女人 羊皮灯罩 小垃圾女 在西线的列车上 瘦老头 玉顺嫂的股 三平方米的金融海啸 木匠哪里去了? 我们何以不宽容 紧绷的小街 我们何以不和谐 体恤儿子 玻璃匠和他的儿子 乘客和黑车司机 画之廊 老水车旁的风景 人心的归途 爱与机缘 孩子和雁 离乡 纸篓该由谁来倒 梁晓声买不到卧铺票 少女敲响我家门 我与浪漫青年 人间自有温情在 冰冷的理念 恐怖的掌声 达丽之死 我的小学 我心·人心 冰冷的理念 问官,问法——兼替农民马随意说话 两种人 山的根 咪妮与巴特 试读章节 在部队时曾任过文书,是七连党支部的组织委员——关于魏老师,我们也就知道这么多。 第二年连里来了更多知青,总数二百余人了。人气旺了,一些“老战士”受到新气象的鼓舞,纷纷将家眷接来,应上学的孩子快速增加了。 第三年,有四名知青成了小学校的老师,二男二女,我是其中之一。除了我是初三的知青,另外三位老师都是高一、高二的知青。如此这般地,魏老师成了魏校长,成了我们的直接领导。据说,因为我担任着一班班长,连长指导员起初不同意,魏校长坚持,说他认为我能成为一名好老师,连长指导员拗不过他,只得同意。我不知道他缘何那么认为,没问过。 除了在特定场合,我们并不称他校长,都习惯于叫他魏老师,他自己也更愿意我们叫他魏老师。 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却绝不是一个使别人难以接近的人。因为他实际上待人一团和气,微笑是他脸上最经常的表情。如果他对谁有好感,那么那个人与他在一起时,面对的几乎总会是一张微笑的脸。他的微笑使人心里特别舒服,他仿佛在用微笑告诉你——我是你的朋友,这使我愉快。读懂了他的微笑,如果你是那个“谁”,即使内心里正有烦愁苦绪,也会受到他的微笑的感染,生出几许愉快了。 说他们是“老战士”,其实他们都并不老,平均年龄三十二三了,有的还耗着没成家呢。魏老师年龄大点儿,却也不过三十五岁,算是“六六三”中的老大哥了。但我们知青的平均年龄才二十二三岁,与他们比起来,还是会觉得自己仍很青涩。何况,他们是真正当过兵的人,而“战士”只不过是我们的“浮名”。普遍的我们对普遍的他们,内心是很尊敬的。 据说,魏老师是有倔脾气的。他是支委,连里的某些事一到支部上去讨论,他的态度是不容漠视的。如果他持反对意见,连长指导员都拿他没辙。但从他在老战士中享有的威望判断,他的倔多半与他认为必须坚持一下的原则有关。而连长指导员与他的关系却很好,证明他的倔大抵是有正当理由的。 但他从没对我们四名老师倔过,我们是享受他的微笑最多的人。用时下的说法来形容,他的微笑特阳光。他的微笑首先起源于他的幸福感,与比他年轻的“老战士”们相比,他军龄长些,工资高些;而他们的工资,仅比我们知青的工资高一级。他本农家子弟,吉林的农村是农村,北大荒的农村也是农村,并且叫“连队”,有食堂、卫生所,人口成分也以复员战士和知青为主,文化素质高,各方面远比农村强。何况在连队他还是领导班子成员,是校长。并且,我们四名老师共同的“嫂子”,身材好、样貌好、性格好、善持家,接人待物落落大方,端的是美好姻缘——她是他从老家吸引到兵团的。 他的幸福感还源于对教师的职业的热爱,他将之当成事业谋发展,图进步,麾下有了我们四名知青后,他的干劲更足了,立志要使七连的小学成为团里的模范小学。总之他是“六六三”中的“扎根派”,乐不思蜀。 受他影响,我们的工作态度也都认真负责。他对我们一视同仁,对我则更好一些,总是私下鼓励我,希望我首先成为团里的优秀教师。家里做什么好吃的了,每每将我邀去共享,我没辜负他的希望,一年后评上了优秀,还在团里的教师集训班进行过讲课示范,这使他特别高兴。 一日我在他家与他聊天,终于明白了他为什么对我格外好——原来他也将我视为知青中的“扎根派”了。 他说:“你的愿望我向连里汇报了,连里支持。” 我诧异地问:“我的什么愿望啊?” P11-12 序言 谈到读书这件事,不论与一个人、几个人,还是许多人谈,所遭遇的最经常的反诘是:养成读书习惯对一个人究竟有什么好处? 是啊,有什么好处呢? 喜欢读书有益于将官当得更大吗?有益于成为巨商吗?有益于成为顶尖科学家吗?——确实,未见得的。也许还会反过来。 因为,谁一旦成为百分之零点几甚至零点零几的人中的一个,责任可就大了,便身不由己了,属于献身型的人类了;即使曾是很喜欢读书的人,也会因惜时如金,不得不放弃读书之嗜好。读书对于他们成了偶尔之事,难得时光,特享受的。 且不论他们了,便说各行各业的翘楚和精英们吧,那也都是须钻研不懈,多思而少眠的人。他们读的大抵是业务书,偶涉其他,眼光是极苛的。 前日有朋友来访,言及他们的儿子终于从国外回归,已获双博士学位,且都是上数的别国大学颁发的证书——而找到的工作,也只不过是在私立高等技校任电脑技术专业教师。 那样的儿子该属出色的千分之几了吧?——他是喜欢读书的,他父母也是为他到我家来挑书。我任国家图书馆“文津奖”评委,照例收到了一批书。 一个中国人与书籍的关系的真相是——从前的读书人仅是千分之几万分之几的幸运人,大抵是为了跻身仕途而读;如今恰恰反过来了,最广大的普通人才较有时间读读什么书。 普通人是多么普通的人呢? 清华、北大每年毕业不少学子;剑桥、哈佛也是——皆不普通了吗?否也。了解一下就会明白,并非个个都成了人杰,十之七八后来也还是归于普通;往好了说有望成为中产阶级种子而已。 如果谁的人生,目前尚不能与我朋友的儿子相提并论;如果哪一对父母,还没从自己的小儿女的智力方面看出比我朋友的儿子将更有出息的智光,那么我的建议是——在不影响正常升学的前提下,着意培养儿女的读书习惯吧。 任何一个国家的95%以上的人口,注定了是普通人口。这个世界对此点还没有破局之良方。 那么,读书对于95%以上的人类,益处甚大。 会使我们成为社会地位虽普通,但在其他方面却较优秀的普通人。 会使我们于浮躁之境淡定;于群情盲动之际保持理性;于享乐风习大行其道时俭以修身;于清贫中不至于连精神也一并“贫穷”了。 会使我们成为善良、文雅、举止得体、谈吐不俗,因而起码在95%以上的人口中成为受尊敬的普通好人。 当然,我指的是值得一读的书…… 2017年4月10日 北京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