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西藏通史(早期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中国藏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拉巴平措、陈庆英主编的《西藏通史》立足史料,充分吸收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遵循“厚今不薄古”的原则,实事求是,努力探讨西藏地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编者根据西藏历史发展与祖国内地王朝更迭进程大体接近,以及元朝西藏地方纳入中央政府直接行政管辖之下以来基本相同的特点,把《西藏通史》分为“早期卷”、“吐蕃卷”(2册)、“宋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2册)、“民国卷”(2册)、“当代卷”(3册)8卷13册。每卷分为上下编,上编以专门论述各个时代西藏地方政治史发展脉络为主,下编集中叙述专题和制度史。

张云、石硕主编的《西藏通史(早期卷)》为早期卷,系全面撰述远古时代至松赞干布期建立吐蕃时期的西藏地方的历史。

内容推荐

张云、石硕主编的《西藏通史(早期卷)》以西藏地方远古时代为起点,以松赞干布正式建立吐蕃王朝为下限,除了利用考古资料着力探讨西藏早期文明的兴起之外,还分别就远古的社会与经济、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军事与体育等专章叙述,给读者展现更充实的社会画卷。

目录

总序

前言

上编

 第一章 青藏高原过去5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

第一节 晚更新世晚期的环境变化

 一、地质地貌变化

 二、气候变化

 三、植被变化

 四、动物变化

 五、自然带变化

 六、水系变化

第二节 全新世环境变化

 一、全新世青藏高原环境变化阶段划分

 二、全新世气温变化

 三、全新世降水变化

 四、植被变化

 五、冰川活动

 六、湖泊变化

第三节 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

 第二章 西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人类定居高原

第一节 西藏高原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概说

 一、藏文史书中有关青藏高原形成的传说

 二、西藏高原的形成与演变

 三、青藏高原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文献资料中有关藏族来源的传说

 一、藏文史书记载中的藏族来源传说

 二、汉文记载中关于藏族来源的传说

 三、高原物种起源的神话传说

第三节 人类起源诸多说法与徙居青藏高原

 一、非洲起源说和多区起源说

 二、青藏高原与人类起源的关系

 三、早期居民定居与适应高原环境

 第三章 旧石器时代的西藏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高原

第二节 西藏高原的旧石器文化遗存

第三节 西藏旧石器时代人类的来源问题

 第四章 新石器时代的西藏

第一节 藏东地区

 一、卡若遗址

 二、小恩达遗址

第二节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地区

 一、曲贡遗址

 二、昌果沟、邦嘎遗址

 三、林芝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采集点

第三节 藏北地区

 一、细石器

 二、岩画

 三、大石遗迹

 第五章 西藏早期文明的起源

第一节 西藏早期人类的起源

 一、本土起源论

 二、外来迁入论

 三、考古学的证据

第二节 早期的农人与牧人

 一、最早出现的农人

 二、原始农业的扩散

 三、农作物种类的变化

 四、高原畜牧业的产生

第三节 早期金属器、远程贸易与区域性交流

 一、早期金属器的产生

 二、远程贸易与区域性交流

第四节 精神生活与艺术创造

 一、原始巫术与原始宗教

 二、早期高原艺术的诞生与发展

第五节 对西藏早期文明起源的总体认识

 第六章 西藏史前考古文化特征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第一节 西藏新石器文化的主要特征及相互联系

第二节 西藏新石器文化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一、经济生活

 二、聚落形态与社会面貌

 三、精神生活

第三节 西藏新石器文化与黄河、长江上游文化的关系

第四节 西藏新石器文化与西喜马拉雅地区文化的联系

 第七章 聂赤赞普时期悉补野王权的产生

第一节 有关聂赤赞普身世来历的传说

第二节 天神(之子)入主人间说与吐蕃王权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 聂赤赞普的出生地及其与悉补野部的关系

 第八章 从止贡赞普、布德贡杰到拉托托日年赞

第一节 止贡赞普时期的吐蕃社会

 一、止贡赞普其人

 二、止贡赞普时期的吐蕃社会

第二节 布德贡杰时期政治制度变革

第三节 拉托托日年赞时期悉补野的发展

 一、布德贡杰之后至拉托托日年赞时期悉补野的世系传承

 二、大相的产生与大相制度的形成

 三、拉托托日年赞时期悉补野的发展

 第九章 十二小邦和四十小邦

第一节 小邦名录及其时代

 一、史书记载中的小邦国

 二、小邦国的时代

第二节 十二邦国及其方位

 一、十二邦国名录

 二、十二邦国的名称和地理位置的考证

第三节 四十小邦

 第十章 森波、苏毗和象雄

第一节 森波邦国

 一、森波部落的地理位置

 二、森波小邦国与雅隆吐蕃的关系

第二节 苏毗王国

 一、苏毗的早期历史

 二、苏毗的地理位置

 三、苏毗与女国的关系

 四、苏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五、苏毗与悉补野部的关系

第三节 象雄王国

 一、象雄立国的大致年代

 二、象雄的名义及地理位置

 三、象雄的文明

 四、象雄与悉补野部的关系

 五、象雄与唐朝的关系

 第十一章 达日年塞与囊日论赞的统一事业

第一节 赤年松赞与没庐年德如

第二节 达日年塞的统一活动

 一、达日年塞时期雅隆悉补野部的发展成就

 二、达日年塞及其统一西藏高原腹心地区的准备

第三节 囊日论赞的卓越功绩

 一、囊日论赞时期雅隆悉补野部经济的发展

 二、雅隆悉补野部政治制度的发展

 三、囊日论赞的军事征服活动

 四、悉补野吐蕃内部的矛盾

下编

 第十二章 经济与社会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随机性食物搜寻经济与社会

 一、考古材料

 二、经济生活

 三、居住遗址

第二节 中石器时代的季节性食物搜寻经济与社会

 一、考古资料

 二、经济生活

 三、居住遗址

 四、游团社会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以农业为主的混合经济、社会与文化适应

 一、以拉乙亥遗址为代表的狩猎-植物强化利用经济类型

 二、以卡若文化为代表的农业-狩猎经济类型

第四节 青铜时代由农牧向游牧转化的经济与社会

 一、以曲贡遗址为代表的农-牧业兼营的经济类型

 二、以加日塘为代表的游牧兼猎的游牧经济类型

 三、父名母姓的部落命名制

 第十三章 宗教

第一节 岩画中的宗教线索

 一、牦牛

 二、琼鸟

 三、雍仲(卍和卐)

第二节 考古发现中的上古文明

第三节 象雄苯教与象雄文明

 一、象雄的地理和疆域

 二、象雄十八王国

 三、以冈底斯山为中心的古老文明

第四节 苯教在雅隆悉补野部的传播和发展

 一、天赤七王时期

 二、中间二丁时期

 三、地上六列时期

 四、八德时期

 五、中间五赞时期

 第十四章 科学技术

第一节 石器、陶器制造

 一、石器制造

 二、陶器制造

第二节 高原农业

 一、高原农业的出现

 二、雅隆悉补野部落时期的农业

第三节 畜牧业

 一、从西藏早期遗址看远古的狩猎情况

 二、动物的驯化及畜牧业的发展

第四节 纺织业

第五节 物候学与纪年

第六节 古代医学

第七节 采矿与冶炼

第八节 采盐

第九节 建筑

 第十五章 文学艺术

第一节 岩画石刻艺术

 一、岩画的类型

 二、岩画的内容

 三、岩画的艺术风格

第二节 音乐舞蹈艺术

 一、音乐

 二、舞蹈

第三节 诗歌与谜语

 一、诗歌

 二、谜语

第四节 民间神话与传说

 第十六章 军事与体育

第一节 雅隆悉补野部军事沿革

 一、武力图存

 二、增强实力

 三、军事扩张

第二节 藏文史籍记载的重要战事

 一、聂赤赞普时代

 二、罗昂智胜止贡赞普

 三、茹列杰恢复赞普王统

 四、布德贡杰时代

 五、达日年塞时代

 六、囊日论赞联盟灭森波杰

第三节 兵员与兵器

 一、兵员

 二、关于兵器的神话传说

 三、金属兵器的出现

 四、武器装备

第四节 体育活动

 一、生产劳动与早期体育活动

 二、岩画中的体育活动

大事记

专有名词汉藏对照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地名索引

编撰说明

总后记

试读章节

小恩达遗址内发现的三座房屋基址,基本结构和布局与昌都卡若遗址的早期房屋建筑相似,都是半地穴式的木骨泥墙窝栅式建筑。其中的一座房屋(F1)平面呈方形,半地穴式,中心有立柱,周边有斜柱,顶部可能为窝栅式的锥形,墙壁以木柱为骨,编缀树木的枝条,内外涂抹草拌泥而成木胎泥墙,并用火加以烧烤烘干。房屋内在东北角用4块砾石垒砌出高出地面的灶坑,门道开设在西南角上,用三块砾石重叠成台阶状的踏步。居住面经过加工,先将地面平整,在底部铺上一层掺有泥土的小石子,其上再铺上一层黄灰色的泥土,然后踩踏捶实,再经过用火焚烧形成坚硬的黑褐色地面。另一座房屋(F3)的建筑方式和F1却有明显的区别,它是直接建在原生土上,全部采用竖直的木柱支撑屋顶,从残存的遗迹上观察推测可能系一座四壁为木胎泥墙的平顶式建筑。在居住面中央有一片灰烬分布,可能是烧灶所在位置。最值得注意的是,在室内发现3处窖穴,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立面呈桶形或袋形,从中出土有石片、细石核、刮削器等遗物,表明这些窖穴原来可能是用来储备各种器物或者食物的仓库。

再往西去,在藏东南一带的丛林中,曾经不断采集到一些磨光石斧、石锛等石器,由于森林覆盖,迄今为止在这里没有发现过有地层关系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但这并不表明原始农业在这里未曾发生。从东南亚和我国西南山地原始农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这里的水热资源丰富,很可能曾有过一个栽培无性繁殖作物的时代,作为稻作农业兴起之前的一个准备阶段。这里所说的所谓“无性繁殖”的作物,是指有的植物由地下的部分(根茎、块根、块茎等)变态成无性繁殖器,自己进行繁殖;而另外一些植物的茎、叶,则有“再生”与“复原”的能力,其生长并无季节性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成活。这种直接利用根茎栽培,要比谷类作物的收获种子、储藏种子和一年一度的定时播种容易得多。这种“无性繁殖”的生产方式至今仍在藏东南地区流传。例如,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地热带、亚热带的墨脱、亚东、波密、错那等农民,至今仍保留着早期农耕活动的痕迹,如栽培芭蕉、西葫芦、薯、芋、南瓜等作物;南伊门巴族在挖掘土豆时有意识将部分土豆留在原地,作为来年土豆种子继续栽种;西藏亚东农民从野外采集鹰嘴豆后将其移植在开荒地或房前屋后;察隅县的僜人将野生荨麻移植在开荒地或房屋周围空地上。农业科学家推测,西藏早期农业起源阶段很可能也有过一个从无性繁殖向人工栽培过渡的漫长过程。在某些水热资源丰富的地区,最先栽培作物可能是果树、蔬菜、瓜果等等。与这种原始农业形态相应,当地原始居民也可能使用大量取材容易、加工方便、易于携带、使用效率高的坚硬的木质或竹质的工具原料,如木制的掘土棒、竹制的标枪、箭镞、割刀、竹索或藤制的圈套,这些工具不如石器那样容易保存,也更不容易被发现。  进入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带,这里的自然条件更为优越,开阔的高原宽谷上河网密布,土质肥沃,为原始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在这一带考古调查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拉萨市曲贡遗址、山南昌果沟遗址、山南琼结邦嘎遗址等。

曲贡遗址是继藏东昌都卡若遗址的发现之后,在西藏高原腹心地带发现的又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宽阔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的支流拉萨河谷平原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海拔高度3658米。平原上有宽广的河漫滩,河谷两边的山地不算太高,河谷溪水的沟口发育有较大的冲积扇,在山麓地带形成宽广的洪积扇和山麓平原,遗址位于拉萨河谷的北缘、色拉乌孜山山脚下的洪积砂土层上。这样的地形除了易受到洪水冲击的不利因素之外,便于利用河谷洪积层所积淀的各种养分,也便于取水,较为适合农业耕作,现代农田也主要分布在这样的地带。遗址原来的面积约1万平方米,因洪水冲刷和修路取土造成较大破坏。由于破坏严重,在遗址中未发现房屋居址的遗迹,但却发现大量灰坑和墓葬。遗址中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陶器制作精美,采用了磨光暗花技术装饰器表,出土的一件猴面陶塑已具有原始宗教艺术的因素。

P110-112

序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国的历史是生活在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缔造的。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为中国历史版图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西藏通史》所要展现的正是西藏地区藏族和世代居住于此的各民族人民生产生活、繁衍生息以及不断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与其他地区人民相互交往、交流和交融的历史。

《西藏通史·早期卷》以西藏地方远古时代为起点,以松赞干布正式建立吐蕃王朝为下限。《早期卷》展现现行藏文创制之前的历史,时间跨度大,考古资料零散,神话传说与史事夹杂,科学叙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本卷主要把握以下几条原则:

首先,正确对待和运用不同史料。优先采用考古实物资料,积极吸收自然科学界的最新成果,全面利用敦煌古藏文文书中追述前吐蕃历史的资料,审慎对待和利用晚期藏文史书追述早期历史的资料,以及保留在藏文史书中的传说资料。把科学分析和尊重西藏历史传统结合起来,既不尽信书,又不做大破大立之举,尊重民族文化传统。

其次,以新旧石器时代的演进为脉络考察西藏地区文明的起源及其与周边的联系,以《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的雅隆悉补野早期赞普传记和古藏文小邦王臣历史为主要内容,展现雅隆悉补野部早期王统,众小邦特别是森波、苏毗和象雄诸王国丰富多姿的历史场景,勾勒西藏地方早期政治史的发展轮廓。

再次,利用有限的资料,充分挖掘西藏地方远古时代更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本卷除了利用考古资料着力探讨西藏早期文明的兴起之外,还分别就远古的社会与经济、宗教、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以及军事与体育等专章叙述,给读者展现更充实的社会画卷。

西藏地方早期历史的研究可以有神话传说的印证,却不能离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支撑。本卷的撰写,我们邀请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撰写了“青藏高原过去5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为早期卷开篇,既在于反映自然科学界有关青藏高原地区环境变迁研究的最新成果,也在于说明青藏高原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自然环境及其演变,以及这些演变对人类活动,乃至相关历史时期重大社会变革所产生的影响。“西藏高原的自然环境与人类定居高原”则结合西藏本土关于自然和人类起源的传说,梳理人类进入青藏高原和藏民族的形成的历史脉络,力图使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早期活动更加清晰,而不再缥缈。

“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西藏”,通过考古学界科学发掘的众多遗址,揭示西藏地方不同区域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活动的概貌,既揭示西藏各地方先民所创造文化的区域特点,也试图把握其相互问的内在联系和共性特征。  “西藏早期文明的起源”具有概括和总结性质,试图对高原人类起源、农牧业文明起源、金属器皿和贸易的发展、精神生活与艺术的创造等做初步的总结,并展现西藏早期文明的区域内涵。而“西藏史前考古文化特征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则重点揭示西藏考古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周边地区,特别是通过与甘青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发掘西藏文明内在源泉之后,探索其不断发展、生生不息的外部动力。

西藏早期王统的历史发展线索部分,既重点讲清楚雅隆悉补野部落和赞普王室早期历史脉络,同时也讲清楚与其相关的“十二小邦”和“二十四小邦”的存在年代和大致活动区域。既重视政治史的内容,也重视经济发展在社会文明进步中的主动作用,力求使早期历史有血有肉,既不虚幻离奇又不僵化迟滞。吐蕃王朝崛起前,青藏高原地区存在着大大小小的数十个王国和邦国政权,他们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有兴有亡,有强有弱,构成了西藏地区,以至青藏高原地区早期历史的乐章,将他们的历史记录下来,也是西藏通史早期卷必不可少的一环。

西藏通史早期卷的编撰重在剥离神话传说以探讨历史的本真,同时又无法忽视藏民族用神话传说所保留下的早期历史的记忆。西藏远古时代的经济生活方式,民间信仰和苯教源流,远古时代的农牧业科技、纺织技术、天文医学、采矿冶炼、建筑等领域的科技成就,早期的岩画石刻、音乐舞蹈、诗歌谜语、神话传说等精神文化成就,以及军事艺术和体育活动,梳理脉络不易,厘清源流更难,但是,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毕竟能够粗线条地还原部分历史的真实,让西藏早期历史走出神话时代,进入读者的视野。

《西藏通史·早期卷》是由我和石硕教授合作主编的,许多前辈学者、同辈学者和年轻才俊参加了本卷的撰稿工作,我要感谢他们所给予的宝贵支持。石硕教授为本书撰写多章稿件并与我交换修改意见,对我帮助良多。

该卷的撰写具有草创性质,遇到的难题不少。由于考古资料还不够系统、全面,加上早期文献资料的缺乏,以及晚期文献资料的史事与传说混杂,本卷的研究在对西藏地方早期历史的认识方面还有许多空白点、薄弱点和尚待完善的地方,有待于新资料的发现和研究的不断深入。

由于希望体现考古研究的成就,同时也力求从不同角度和侧面来认识西藏早期历史,这就造成了一些考古资料和文献的重复利用和部分内容重复问题。书名的确定也颇费周折,叫“早期”概念仍属模糊。此外,本卷各章的分量也不尽平衡,其中一些观点和认识难免和其他学者认识存在差异,不妥之处尚请指正,以便我们不断提高和完善。

2014年12月30日

后记

由拉巴平措总干事主持的国家财政专项拨款课题《西藏通史》,自2002年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个年头,当8卷13册的巨著即将面世之际,我们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跃然纸上。

我们首先要感谢国家拨出财政专项资金资助这一重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为繁荣我国藏学研究,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感谢中央统战部领导对该项重大课题的关怀,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三届党组和各位领导的鼎力支持。感谢拉巴平措、陈庆英两位总主编的全盘驾驭、精心谋划,并提供上乘稿件。感谢几位德高望重的学界前辈担任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蔡美彪先生为我们介绍编著十卷本《中国通史》的经验并在课题规划时给予热心指导,陈得芝先生在定稿时对部分卷稿件提出宝贵的修改建议。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书记朱晓明研究员在《西藏通史·当代卷》面临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感谢《西藏通史》近百位直接参与撰稿的专家和编委,感谢百十位参与课题研讨和稿件修改工作的学界同行。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各兄弟研究所、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藏学杂志社等机构和科研、行政与人事办公室等部门持之以恒的支持。感谢中国地图出版社帮我们精心绘制历史地图的诸位编辑,感谢为本书提供图片的各位专家与朋友。感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几位尽职尽责的年轻学者:梁俊艳、邱熠华、班玛更珠(严永山)、白丽娜和魏文。中国藏学界同仁的通力协作和辛勤付出,是我们完成这项重大任务的关键!

在此之际,我们十分感谢并怀念离我们而去的《西藏通史》顾问恰白。次旦平措先生、王尧先生,编委次旺俊美先生、仲布·次仁多吉研究员、次仁加布研究员,以及为本书撰稿的申新泰教授、孙林教授!

《西藏通史》课题成果除了8卷13册900余万字的主体成果之外,还包括正式出版的《西藏通史专题研究丛刊》20部,藏文历史资料丛刊《历代达赖喇嘛传》15部,《历代班禅额尔德尼传》8部,及刊印的《西藏通史资料丛刊》42种。在系统梳理西藏历史研究成果,探索西藏历史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得失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开展西藏历史研究打下更扎实的基础。尽管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课题完成的时问有所延迟,但是我们仍遵照原设计的要求和承诺,并在极其困难的时刻,把握西藏历史发展态势,将当代史的下限延长了14年,一直写到2014年底,既增添了研究的内容和特色,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却收获了诸多创新性成果。

西藏地方历史发展和历代中央王朝的历史紧密相关,也与中原汉族地区和其他兄弟民族地区历史密不可分,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西藏地方历史还因自然环境、宗教文化等因素影响,呈现出诸多区域发展特点,具有既统一又多样的特征。藏学界对西藏地方历史各个时段的研究并不均衡,这是编撰体例完整、内容系统全面的《西藏通史》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在课题负责人拉巴平措研究员的带领下,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历史研究所成员为骨干,组织协调全国藏学界的研究力量联合攻关,先后召开多个学术研讨会、论证会,包括“海峡两岸西藏历史学术研讨会”和不同历史时段专题研讨会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吸纳了藏学界多方面的意见和智慧。在审稿阶段,我们反复召开形式多样的各分卷专家审稿会,利用北京地区学者云集的有利条件,请专家多提意见,认真把关,有效地弥补了不足,解决了课题研究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多次在西藏拉萨、四川成都、陕西西安、青海西宁和甘肃兰州等地召开不同形式的专家研讨会和座谈会,在深化西藏历史研究论题的同时,也与各地藏学界同行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友谊。定稿阶段,我们同样得到大批专家的鼎力支持,给我提供中肯而细致的修改意见。

为了便利读者检索、阅读和利用,《西藏通史》在每卷后面都附录了专有名词汉藏对照,罗列了参考文献和论著目录,以及大事纪年和索引等。

《西藏通史》作者近百位,出自不同学术背景、不同专业、不同地域,著述风格不尽一致,我们虽然做了统一工作,但也保留了作者各自的文风特征。各卷上下编内容虽各有侧重,但是交叉重复的情况依然难免,如宗教、文学、艺术等部分。

由于藏学著作出版规范还在逐步建立完善过程中,所以,历史上的人名、地名,以及政权、机构、官职名等,只能力求做到各卷基本统一、叙事统一,采用当时通用或习惯称谓,在括号内加注今名;重要人名、地名、职官名等在第一次出现时(或重点涉及处)括注藏文。书中摘引文字均用原文,汉文典籍一般只注明卷数、章节,不一一注明版本、页数。纪年以公元纪年为主,为叙述方便也使用年号纪年、藏历纪年,但重大事件和重要时段则采用年号纪年,括注藏历纪年,或者藏历纪年括注年号纪年和公元纪年。

尽管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西藏通史》中不完善的地方依然存在,遗憾依然存在,甚至错误的地方也可能存在,而当代西藏的历史仍在持续发展,西藏历史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将这套体例较为完整、规模空前、集西藏历史研究之大成的通史摆在读者面前,我们期待大家的批评指正,以便我们修改完善,并更好地嘉惠学林,服务读者。

张云

2015年7月31日初稿

2015年12月底定稿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7: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