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赟编著的这本《司法决策的过程--现实主义进路的解说》以现实中国的政治体制、司法体制及民主政治的进程为主要背景,通过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检察权制约机制做了深入、系统、全面细致的考察;从中总结、发现检察权制约机制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尤其是重点分析刑事检察权制约机制问题,对此做了深层次的剖析,其中包括侦查权制约机制、逮捕权制约机制和公诉权制约机制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建议。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国检察权制约机制的专著。
本书适合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法学、政治学研究者、学习者以及国家机关、司法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使用,也适合于具有法学、政治学兴趣,特别是关注国家权力监督制约问题的读者阅读。
周赟编著的《司法决策的过程--现实主义进路的解说》是一部尝试着以现实主义姿态向关心法律实施、法律决策实际过程的法学者或法律实践者揭示、描述司法决策过程中诸层面、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作品。
这种现实主义式的探索,其结论很可能并不“讨喜”,也就是说,可能并不符合许多人对司法决策的道德预期、情感愿望。但一方面,结论“不讨喜”未必意味着“不可取”、甚或“不必要”,因为就理论研究而言,最重要的其实是有关结论是否在逻辑上、方法上讲得通而非其他;另一方面,或许至少同样重要的是:这“不讨喜”本身可能刺激、进而引发更多的人来重思、再思、反思当前实际上仍然占据主流的关于司法决策过程之各种“高贵之梦”的说辞、判断、认识,进而重思、再思、反思诸种建立于这些观念基础之上的制度安排。
绪论:从司法是个“噩梦”说起
第一节 波斯纳的司法决策理论:以《法官如何思考》为基准
第二节 “高贵之梦”的吸引力
第三节 “高贵之梦”就是个迷思(myth)
第四节 另一个角度的证立
第五节 结语:“高贵之梦”有益,但司法或许就是个“噩梦”
第一章 司法的起点:先在的立法之法
第一节 立法的本质
第二节 立法与司法的一般关系
第三节 立法的能与不能
第二章 司法决策的方法论解析:系统论的立场
第一节 关于司法过程的几种典型解说
第二节 司法过程中的方法——以法律论证为切入点
第三节 法律方法的能与不能
第三章 司法决策的逻辑要素:事实、规范及其关系
第一节 案件事实:源于根据法律的回构
第二节 审判规范:以释法为形的造法结果
第三节 涵摄抑或类推:事实—规范关系的第一重认知
第四节 单向抑或双向:事实-规范关系的第二重认知
第五节 静态抑或互见:事实-规范关系的第三重认知
第六节 演绎推理与司法结论的可错性
第四章 判例法的决策过程:也是一个“噩梦”
第一节 判例以及判例法概说
第二节 判例法的决策过程
第三节 当下中国的相应司法实践
第五章 “噩梦”的语言学证立:语用理论的进路
第一节 引言:从一位民政官的困惑说起
第二节 语法意义、语用意义及其一般关系
第三节 法律领域的特殊性及适切性
第四节 结论以及因应建议
第六章 基于方法论的司法公信力构造之建议
第一节 司法公信力及其研究概说
第二节 法律方法:当下中国司法公信力的基石
第三节 理念·体制·技术:三个层面的具体建议
代结语:法官应接受怎样的职业教育?
第一节 高校法律教育:“理论熏陶”抑或“实践面向”?
第二节 法学家与法律家:“理论”与“实践”的分别?
第三节 思维模式:法学家与法律家同一性之基点
第四节 结论:“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