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亲爱的张枣(精)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宋琳、柏桦编著的《亲爱的张枣(精)》中诗歌部分选用柏桦、于坚、蓝蓝、南方、朱朱、傅维等13位诗人的怀念诗作各一首,算作心香之祭;回忆与评论部分包括柏桦、陈东东、北岛等人对张枣的生平追忆与诗歌评论,还原了种种场景、细节、内心感应、兄弟戚戚的侠骨柔肠、一些珍贵的场合与瞬间等等……

内容推荐

张枣,湖南长沙人。著名诗人,学者和诗歌翻译家。以一首《镜中》闻名。2010年3月8日因肺癌逝世。自从诗人张枣去世以来,最悲伤的除了亲人当属诗界朋友。各地自发的悼念活动络绎不绝,无不叹息他的早逝,激赏他的天才,外人或谓其影响程度为海子之后所未有。张枣是当代有影响力的诗人,他的英年早逝,是当代诗坛的损失,也是一件让他的朋友和他的读者扼腕叹息的事。宋琳、柏桦编著的《亲爱的张枣(精)》就是他的朋友的怀念集,以诗的形式、以回忆和书评的形式。

目录

再版弁言

初版序:缘起

第一部分 回忆与评论

 张枣

 “我要衔接过去一个人的梦”

 悲情往事

 美丽如一个智慧

 诗人的着魔与谶

 精灵的名字

 鹤之眼

 故园落梅忆张枣

 死是一件真事情

 抵抗流亡

 张枣:这必死的测量员

第二部分 悼念诗

 忆江南

 弥留

 过海

 八月的燕子

 隐形人

 球面上的云

 命核

 忆张枣

 你独自蹀躞,没有一个肩头可以并行

 告别

 悼张枣

 书写

 颂歌

试读章节

“得迅速离开。今后不见他就行了。”我的内心在紧急地催促。这次见面不到一小时,我就走了,后来他告诉我,他当时既觉遗憾又感奇怪,这人怎么一下就走了。他给我留下这样一个匆忙的最初印象:梦幻般漆黑的大眼睛闪烁着惊恐、警觉和极其投入的敏感,眼神流露难以形容的复杂,因它包含的不只是惊恐、警觉和敏感,似乎还有一股掩映着的转瞬即逝的疯狂。他那时才二十一岁,可我却在他眼神的周遭,略略感觉到几丝死亡之甜的丽影。他的嘴和下巴是典型的大诗人才具有的——自信、雄浑、有力、骄傲而优雅,微笑漾溢着性感。但当时他太年轻了,这一特点才初显端倪,他不能像日后(其实仅仅一年之后)那样自如地运用这一魅力。

我很快就把我和张枣见面的情况告诉了彭逸林(诗人,时任重庆市钢铁工业学校语文教师),要他对这位年轻诗人给予注意。但我们三人一起第一次碰面(也是我和张枣第二次见面)一直推迟到第二年3月。在这期间我处理了一些纯粹个人琐事:调动(从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重庆分所调动至西南农业大学英语教研室)、适应、安顿以及无聊。

1984年3月,我和张枣正式结下难忘的诗歌友谊……

那是一个寂寞而沉闷的初春下午——很可能就是3月7日或8日,谁还记得准确呢?那就让我放胆说出来吧,就是这一天,3月8日——我突然写了一封信,向年轻的张枣发出了确切的召唤,很快收到了他的回信。他告诉我他一直在等待我的呼唤,终于我们相互听到了彼此急切希望交换的声音。诗歌在三四十公里之间(四川外语学院与西南师范大学之间的距离)传递着它即将展开的风暴,那风暴将重新形塑、创造、命名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的诗篇——奇迹、美和冒险。我落寞失望的慢板逐渐加快,变为激烈的、令人产生解脱感的急极。

1984年3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六下午,彭逸林熟悉的声音从我家黑暗的走廊尽头传来,我立刻高声喊道:“张枣来了没有?”“来了。”我听到张枣那扑面而来的紧迫声音。

这天下午3点至5点,四个人(我、张枣、彭逸林及彭带来的他所在重庆钢铁工业学校的一位年轻同事)在经过一轮预热式的谈话后,我明显感觉到了张枣说话的冲击力和敏感度,他处处直抵人性的幽微之境,似乎每分每秒都要携我以高度集中之精神来共同侦破人性内在的秘密。这工作本是我特别的强项,但在一般情况下,我是最不乐意与人谈论这个极为隐蔽的话题的。我总是在生活中尽量回避这直刺人心的尴尬与惊险。但张枣似乎胸有成竹地预见到了我对人性的侦破有一种隐秘的嗜好,或者他也想以某类大胆的尖端话题——譬如性——来挑起我的谈兴和热情。而我当时已打定主意不单独与他深谈了。吃晚饭时,我就私下告诉彭逸林,晚上让张枣和他带来的那位老师共住我已订好的一间招待所宿舍,而我们一起住我家。如果当时彭逸林同意了,我和张枣就不会有这次“绝对之夜”的深谈,彼此间心心相印的交流要么再次推延,要么就从来不会发生,但命运却已被注定,彭逸林无论如何不答应我的建议,反劝我与张枣多交流。接下来可想而知,这场我本欲避开的短兵相接的彻夜长谈便随即展开了。

谈话从黑夜一直持续到第二日黎明,有关诗歌的话题在紧迫宜人的春夜绵绵不绝。他不厌其烦地谈到一个女孩娟娟,谈到岳麓山、橘子洲头、湖南师院,谈到童年可怕的抽搐、迷人的冲动,在这一切之中他谈到诗歌,谈到庞德和意象派,谈到弗洛伊德的死本能、力比多以及注定要灭亡的爱情……P10-11

序言

本书是一部纪念诗文集,在诗人张枣去世之后半年,即2叭0年9月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发行初版。现在近五年过去了,编者陆续收到许多热情的反馈。一些平素与当代诗接触不多的读者,在与本书偶然相遇之后,萌发了对诗歌的兴趣,急切地四处寻找张枣的诗集来读,有的甚至将所有张枣的诗作都背诵下来。作为张枣生前的朋友或弟子,本书编者和作者都对此深感欣慰。

从体例上看,本书在各类出版物中最接近于回忆录,他人的追忆与品评还原了一个诗人的形象——天才、激越、智慧、魅力四射。且因主要作者皆为诗人,透过诗人之眼反观诗人,同时映射出当代诗人的诸多面相,他们之间交往的故事彰显了知音传统在当代的一种延续,或许这也是吸引阅读兴趣的一个方面。

鉴于近五年来不断有纪念张枣的诗文出现,故读者读到的本书的新版,扩充了若干诗文。“悼念诗”部分包括宋琳的《弥留》、陈东东的《过海》、胡冬的《八月的燕子》、麦城的《颂歌》、李笠的《悼张枣》和师涛的《书写》。“回忆与评论”部分增添了郑单衣的《故园落梅忆张枣》、卫明的《死是一件真事情》、敬文东的《抵抗流亡——张枣三周年祭》和张光昕的《张枣:这必死的测量员》。另外,钟鸣对《诗人的着魔与谶》做了修订;陈东东的《亲爱的张枣》有较大篇幅的扩写,并更名为《“我要衔接过去一个人的梦”》;颜炼军的《“尘埃不会消逝”——<张枣的诗>出版始末》则以附录形式收入在作者的初版原文后,可供对照阅读。

本书中有三张照片由摄影师肖全提供,其余照片及张枣手迹影印提供者除了本书作者外,还有诗人翟永明等,在此一并鸣谢!

编者

2015年4月27日

书评(媒体评论)

这种我还在参悟的“甜”,是他(张枣)一生的关键词,既复杂又单纯。而他诗歌中的那些汉字之甜,更是我迄今也不敢触碰的,即便我对此有至深的体会——颓废之甜才是文学的瑰宝,因唯有它才如此绚丽精致地心疼光景与生命的消逝。

——柏桦

当代中国诗人中,没有谁的语言亲密性达到张枣语言的程度,甚至在整个现代诗歌史上也找不到谁比他更善于运用古老的韵府,并从中配制出一行行新奇的文字。

——宋琳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4 2: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