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召集诸门客集体编纂的一部著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纪、览、论。“纪”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分为十二纪,如春分三纪,孟春、仲春、季春。每纪包括五篇文章,总共60篇。“览”按照内容分为八览,每览八篇,八八六十四篇(第一览有始览缺一篇,现有63篇)。“论”也是按内容分为六论,每论六篇,六六三十六篇。还有一篇序意,即全书的序言(今本已残缺),放在十二纪后边。总括起来《吕氏春秋》全书共160篇,结构完整,自成体系。它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方面的历史资料,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百科全书类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一万个人拿着弓箭朝着同一个目标射击,那个目标没有不被射中的。万物繁盛,如果用来伤害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没有不被伤害的;如果用来养育一个生命,这个生命没有不生长的。所以圣人制约万物,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生命完好,那么精神就平和了,眼睛就明亮了,耳朵就灵敏了,鼻子就敏锐了,口齿就伶俐了,全身的筋骨也就通畅了。像这样的人,不说话别人也会信任他,事情不谋划也能做好,想得到的东西不思虑也能得到;他们的精气通达天地,心神覆盖宇宙;对于外物没有不包容的,就好像天地一样;在上作为天子不会骄傲,在下作为平民不会忧闷。这样的人就是德行完全的人。
富贵但是不明白养生之道,恰恰足以成为祸患,与其这样,还不如贫贱。贫贱的人得到某样东西很难,即使想要过度地享受,又能去哪儿得到呢?出门就乘车,进门就坐辇,一定要让自己安逸舒适,这种车辇应该叫作“导致脚病的器械”。吃肥肉,喝美酒,一定要勉强自己,这种酒肉应该叫作“腐烂肠胃的食物”。沉迷于美色和靡靡之音,一定要让自己安乐愉悦,这种东西应该叫作“砍伐生命的斧头”。这三种祸患,是由富贵导致的。所以古时候有不肯富贵的人,是因为重视生命的缘故;不是为了夸耀自己的名声,是为了保全生命。既然如此,那么这些道理是不可以不明察的。
二日:
侄④,至巧也。人不爱佳之指,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②,有之利故也。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
有慎之而反害之者,不达乎性命之情也。不达乎性命之情,慎之何益?是师者之爱子也,不免乎枕之以糠;是聋者之养婴儿也,方雷而窥之于堂。有殊弗知慎者?
夫弗知慎者,是死生存亡可不可未始有别也。未始有别者,其所谓是未尝③是,其所谓非未尝非。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若此人者,天之所祸也。以此治身,必死必殃;以此治国,必残必亡。
夫死殃残亡,非自至也,惑召之也。寿长至常亦然。故有道者不察所召,而察其召之者,则其至不可禁矣。此论不可不熟。 第三: 佳是手最巧的人,但人们不爱惜佳的手指,却爱惜自己的手指,这是因为它属于自己而且有利于自己。人们不爱惜昆山的美玉和江汉的明珠,却爱惜自己有瑕疵的玉石和珍珠,这是因为它属于自己而且有利于自己。现在我的生命属于我自己,而且大大有利于我自己。要说贵贱,即使贵为天子,也不足以与它相比;要说轻重,即使富有天下,也不可以和它交换;要说安危,一旦失去它,终身都不会再得到。正是因为这三个原因,有道的人对生命特别谨慎。
有的人虽然对生命谨慎小心但是反而害了自己,这是因为不通晓生命的天性。不知道生命的天性,即使对生命小心谨慎又有什么用呢?正如盲人爱自己的儿子,免不了把孩子枕卧在谷糠之上,让谷糠迷了孩子的眼睛;又如耳聋的人抚养婴儿,正在打雷的时候却抱着孩子在堂上向外张望。这种情况和不知小心谨慎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
对生命不知小心谨慎的人,他们从未觉得生死存亡、可与不可有什么区别。从未觉得有区别的人,他们认为对的从来就不是对的,他们认为错的也从来不是错的。把正确的当作错误的,把错误的当作正确的,这就是大惑。像这样的人,是上天降祸的对象。用这样的想法来修养自身,必定会有灾祸,必定会死亡;用这样的想法来治理国家,国家必定会破败灭亡。
这些死亡、灾祸、破败、灭亡,都不是自己找上门来的,而是惑乱所招致的。长寿的得来也常常是这样。所以有道的人不去考察招致的结果,而考察招致他们的原因,那么,结果的现实就不可遏止了。这个道理不能不熟知。P8-9